Wednesday, December 31, 2008

愛呆人生連加恩 自序

2008-12-31文/連加恩

這是一本三十二歲的人寫給他兩歲兒子的書,有誰會想讀這種書呢?
有的,那就是二十年後的我,等我五十歲的時候,我會拿起來讀,看看自己二十年來觀念上有什麼進步。我也會把它拿給屆時二十出頭的兒子讀,告訴他,這就是老爸年輕時候的想法。

當然,我也想和正在這階段的年輕人,還有他們的爸媽分享這本家書。

為什麼兒子還不識字,就先想這麼多呢?

因為我才剛剛走過這段青澀、矛盾又充滿學習的時光,關於醫療、非洲、服務、求學、聯考、就業、抉擇、感情、生死、正面思考、夢想、光陰、學習語言、婚姻和人生等議題,我有一些自己的體驗想要和他分享;深怕等他大到可以聽懂時,我已經忘了現在的心得。或者,怕屆時的我,只會用過來人的老專家語氣來跟他談,因而充滿了距離,所以先寫下來;如此,二十年後他拿起來讀,書中的我才三十二歲,大他一點而已,把爸爸變成大哥,這樣感覺比較不會有代溝。我也很好奇,他讀懂這本書的時候,到底認為這位書中的大哥老爸備感親切呢?或是認為這些觀念已經落伍二十年啦!

名作家Max Lucado在他的童書《你是我的孩子》(You are mine)中提到:「當你愛一個人,你比他更了解他的需要,有時候,連他都還沒想到,你就已經為他準備好了。」當了老爸,才更知道父母的偉大,也因此更認識那位幫世上每個人預備爸媽的天父。從父母的愛,讓我揣摩得知天父對我們的愛,祂也是這樣,比我更知道我需要什麼,而且預先為我準備好。過去,我在這方面的察覺力比較鈍,直到當了爸爸,才改善一些。

我和太太的共識,是生四個小孩,為了不想當高齡產婦,老婆向上帝禱告想生雙胞胎來趕進度,由於家族沒有這方面的遺傳,我也不期待事情真的會這樣發生;但天父比我們更知道誰該何時來地球,預計這本書出版之時,我們的老二、老三剛好出生,他們是龍鳳胎。

問題來了,二十年後,他們會不會抗議爸爸只有寫信給哥哥呢?很有可能。


因此,我期待自己繼續體驗人生,並且跟小孩、上帝、還有朋友們學習智慧,這樣,或許將來還有更多的故事與收穫,可以和弟弟妹妹分享。

老婆的話

文/高麗婷

想到要幫加恩寫序,心裡真是有點惶恐,總覺得幫自己的丈夫寫序,好像是在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感覺。可是如果不寫,又少了一個機會可以好好訴苦一下,不然都沒有人可以知道在這本書的成書過程背後,身為家人的我們有多少的委屈要申訴。

要加恩好好完成一本書,是件非常困難的工作,我想這種痛苦除了我體會到之外,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出版社的編輯蕙婷了吧!從第一本《愛呆西非連加恩》到這本書的完成,已經事隔五年了,以五年的時間才寫好第二本書,實在是很漫長的過程。這中間我們老大已經兩歲了,而且眼看著老二、老三也即將出生,所以我總愛取笑他,我們生孩子的速度竟然比出書還快。

不過,能夠用五年的經歷來完成這本書,我覺得是很值得的。第一本書出版的時候,剛好是我們要進入婚姻,在這五年中,他從一個單身的熱血青年,變成一個有家庭、有妻小的年輕爸爸;從一個只是服替代役的醫科畢業生,中間經歷過非洲孤兒院的完成、公視到非洲拍片、回台灣後的住院醫生過程,還有許多到各地與人分享非洲經歷的機會;再加上孩子的出生,這段時間裡,看著他不斷的成長與成熟,我很慶幸自己能成為他的妻子,能夠跟他分享這每一段精彩的日子(雖然在婚姻中我們仍舊在學習如何相愛、如何成就彼此的夢想)。

因此這本書的完成,最期待的人應該是我了。書中收藏了加恩的人生經歷與成長,所以我很高興能推薦這本書,希望能藉由它和所有的讀者們一同分享這段豐富的生命歷程。如果它還能在這個不安定的年代,給人一點鼓舞的力量,我會更開心的!

愛呆人生連加恩 書摘


文/連加恩

為什麼我要去演講

親愛的兒子:

老爸為什麼常常去演講,是有原因的。從非洲回來之後,大部分的演講邀請,都是要我分享在非洲服務的經驗。

經過了這些年,我才了解到一件事,原來不只是學校週會、教會聚會才需要有人去說說話,全國各式團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在進行中,算一算每天的講員或來賓的需求量非常大,除了演講,我的email信箱不時出現不同活動的邀約,只要沾一點點邊都可以,例如:擔任大專服務性社團比賽的評審,志工表揚典禮的來賓等等。

人生首次的演講邀約,是一個國軍單位,某長官因為批改了一位抱怨役期太長、當兵太辛苦的阿兵哥之週記(我不知道軍中還有這種東西?),邀我去分享:「還有人當兵當得更慘的」,來安慰其他的人。

那次分享之後沒多久,某國際人壽公司,邀請我去參加一個上千人的激勵大會,我在台下,看著年度業績大賽得獎的人,一個個上台領比桌子還大張的支票,一面唱著「感恩的心」,大家一起相擁哭泣,哭完以後,就輪到我上台。主持人解釋道:「邀請連先生,是因為他的非洲經驗,可以激勵大家開拓新市場的精神,在逆境之中,創造更佳的業績……」我聽了之後,差點不敢走上台去,心想:「到底要怎麼講跟放非洲照片,和增加保險業績有什麼關聯呢?」

根據我觀察的結果,大部分安排演講的人,多半已經有他們想要對聽眾傳達的信息,因此希望藉由講者的演講內容,昇華成具教育性的啟示。若是在學校週會演講之後,主持的校長們或訓導主任們,多會以鼓勵同學多多關懷有需要的人來做結尾;在其他團體,則有更多自行發揮的空間。曾有一所醫院邀請我對員工演講,講完之後,院長接過麥克風,沉重地做了一個結論:「聽見世界上有人這麼辛苦,我們更應該惜福,因此,我在此奉勸那些嫌薪水不夠,而想要離職的人,要自我檢討!」

另外曾有一間博物館邀我對志工媽媽演講,講完之後,那位主管說:「非洲的小孩這麼可憐,大家在台灣這麼幸福,來當志工還要求館方給誤餐費,我感到很遺憾!」


當然,也有主辦人是自我反省的。某電子公司的團契負責人,在聽完演講之後,拿起麥克風一面哭泣、一面懺悔認罪當作結尾。他懺悔的內容是:「上帝啊!我最近為了小孩沒有抽到雙語幼稚園的名額而埋怨?,請?原諒我!」

兒子,你不要笑他,因為當老爸的,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他只不過忽然發現,天上的老爸給的,已經很好了!

比較有趣的,還是演講之後的Q&A時刻,一位含著淚光的婆婆緩緩起身問道:「請問連醫師喔,啊那個雞眼一直治不好的話要怎麼辦?」我強忍住爆笑,把演講瞬間變成「工商服務時間」來回饋鄉親。有一次,來到一間民風保守的國中,沒有人敢發問,校長說:「只要提問題就可以免校園服務一次!」瞬時間,一位同學舉手:「請問你對台灣黑熊的看法?」當著全校兩千名師生的面,我「晾」在那裡,不知道該怎麼辦好?我心想:「同學,你問的如果是雞眼,還算是我的本行,至於台灣黑熊,好像扯太遠了吧!」

另外令我開眼界的演講邀請,是公關公司打來的,他們包辦大企業的員工演講,往往劈頭就問:「請問連先生的演講報價多少?我們會盡力幫您爭取!」第一次接到這種emai真的有點傻眼,不認為自己有什麼行情,只有回答:「我不是靠這個吃飯的啦!只要不讓我倒貼車錢就可以了!」

超乎想像的,近兩次的總統選舉,都有不同陣營的人邀我去參加活動,聯絡的人通常都會強調:「這次活動絕對非關政治、非關選舉!」只不過我怎麼看都像是!兒子,讀到這裡,你一定有疑問:「去非洲當兵,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怎麼會變成什麼都可以參一角呢?」爸爸也是這樣想。

有時候,被邀請演講是為了替他們的機構募款,聯絡人會說:「連醫師,你來的話,一半的捐款給你的西非孤兒院,一半我們收。」我都會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在演講時募款,孤兒院的經費是來自親朋好友和我的教會。

老爸所作的演講,台下最多人在睡覺的,要算是大學配合政府卓越計畫辦的演講,它是一種「必修零學分」的服務學程。我曾經受邀到一所大學,校方要求大一全體的一半同學參加,因為是下班時間去,好幾排的人睡成一片,我要求學校把燈光打暗,以免吵醒同學。事後我才知道,這種服務講座只要簽到,就可免打掃校園一次,真是划算。


有一次,一個上萬人的宗教集會,法師預備了開示淨化人心之類的題目,他們邀我在法師上台前,用五分鐘分享在西非撿垃圾的經驗……天啊!兒子,你覺得老爸也像是可以開示人家的法師嗎?

對了,兒子,其實大部分的演講邀請,爸爸都沒有去,因為上班的時候,我得乖乖待在醫院裡。

至於為什麼我要去演講?有人認為這是為了支付西非孤兒院一百多個院童,每個月大約台幣十來萬元的開銷,而不得不到處募款。其實,對我來說,這些演講的目的,就是用照片讓暫時沒有機會去的人,體驗一下撒哈拉以南黑暗大陸的光明面,當那些遙遠的、微弱的聲音的代言人;讓大家覺得去第三世界住一住,作一點點小事,是這麼有趣的事情,簡而言之,就是把「去第三世界服務」這件事情「去悲壯化」。

若有一天,孩子,你們這一代的人,去了更多遙遠的地方,發生了更多有趣的故事,使得我的這點經歷,一點都不值得拿出來分享,那麼我這幾年的演講才可以算是成功了。或者,因為這些演講,發現這世界還有很多驚奇等待被挖掘、很多閒事可以管,相信人生充滿無盡的可能性;本來有自殺念頭的人,因此改變想法,那麼,這些年來「軋」了這麼多事,就顯得很有意思了。

為什麼我們要生四個小孩

親愛的兒子:

你知道爸媽為什麼想要生四個小孩嗎?爸爸不需要因為走家醫科就得以身作則,來推廣生育,也不是因我的科有高齡醫學的業務,所以我得增產報國,盡一己之力來對抗高齡化社會。當然,更不是因為爸媽待過非洲,所以接受了平均生六個小孩的文化。

爸媽想多生,是證明我們覺得活著真好、相信人生可以很精采、很有意義,因此想要更多人,一同分享人生的豐富。另外,我們也認為人丁旺盛,對許多事情都有幫助!(讀到這,你覺得很奇怪,我們不是住三合院,也沒有田可以耕種,為什麼老爸有這麼古老的觀念?等一下再告訴你)。

很多人不相信「養兒防老」這種老祖宗的觀念,甚至說:萬一生了一個逆子,就算不被活活氣死,也要幫他背負卡債。在爸媽的時代,這種情境的連續劇標準對白是這樣的:「早知道會生出這種小孩,出生的時候我就會把他掐死。」更進一步說,有許多人也漸漸不相信婚姻的誓約,認為那不過是張不牢靠的紙。


然而,爸媽相信婚姻、家庭、還有世代傳承的祝福,那是因為老爸相信上帝仍然眷顧且賜福給這個祂親自設計、設立的架構。

有人計算,養一個孩子到大,平均要花一千萬台幣,因此少生一個,就多存一千萬,爸爸可能數學不好,不知道這是怎麼算出來的,現在兩歲的你,所帶給我們家的快樂,其價值已經超過一千萬了。當然,麻煩也已製造了不少,放心,那部分爸媽不會向你索賠。

「孩子越多,花費越多」這話絕對沒錯,我們生活在一個質能守恆的宇宙,東邊多用一點,西邊就會短少一點,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但是幸福卻會,恩典也會(這是為什麼爺爺要把爸取名叫加恩),所以,爸媽就憑著對上帝的信心,相信養得起你們了。

你出生不久之後,爸曾和一位同學聊天,他問我:「養小孩會不會很累?下班之後,可以保有多少自己的時間?」之類的問題,我告訴他:「照顧小孩,有時候比在醫院值班,照顧一整個病房的病患還累!」這位同學驚訝的繼續問:「你難道不覺得,從現在算起十五年內,是好好打拚,佔得在醫界學術地位一席之地的時候?拿去照顧小孩,將來不會遺憾嗎?」

「將來會遺憾?」「那要看你講的將來是什麼時候?」老爸想到自己在安寧病房照顧的臨終病患,不乏大官、名醫、大企業家,根據我的觀察,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沒有任何人會在意自己履歷表長達多少頁?成就過多少豐功偉業?他們最關心的,多半是:「哪個孩子今天怎麼沒來看我?」遺憾的,常常是當初沒有多陪陪家人。若要走到那一刻的人來幫我們上人生課,成功的定義會是什麼呢?

因為在醫院看多了單身老榮民的辛苦,面對同學的問題,爸爸當下壞心的想:「你不想生孩子,等我老了,病了,我要住你隔壁床,到時候,來探訪我的人要把你吵死,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子孫堂。」

兒子,讀到這段,你不要以為老爸真的這麼壞,生你養你是為了照顧老了的我,或者只為了向沒有孩子的人炫燿。其實,許多人因為不同的因素而沒有後代,那絕對不是他們的錯。你應該用另一種正面的角度想,現在養小孩的人,算是很無私的。因為根據經建會的數字,等你到了老爸現在的年紀時,台灣會有超過23%的人是老年人;屆時像你們這種有生產力,可以賺錢工作,繳稅給政府的人卻相對減少;老爸生你養你,讓你將來努力工作繳稅,可以去照顧那些躺在老爸隔壁床的病人。


爸爸的一個朋友因不孕的問題,接受泌尿外科黃醫師(就是爸爸帶你去他們家玩小狗的那位)的幫忙,順利生下了小孩,爸寫信給黃醫師的太太──小兒科楊醫師,和她分享這個喜事,並請她代為轉達謝意。這位楊醫師回了一行字,讓爸印象深刻:「每當我看到願意生孩子、養孩子的年輕人,就會產生一種感動和敬佩。」原來,在小兒科醫師的觀點來看,願意生小孩,是會令人感動的呢!

爸爸猶記得和同學們剛踏入醫院當見習醫師之時,雖然不會看病,就受到很多病人的歡迎。原因是許多住院的老人家們的子女多半在上班,當他們看到年輕面孔走進病房來探望他們,像是好不容易找到知己一般的,可以把心裡的孤單一古腦地傾吐。等到你長大,路上的所見的年輕人會是現在的一半,到時候,你若是走進醫院,可是大家的寶,高齡醫學病房的醫師們,可能會希望你陪他們的病人,從第一床聊到最後一床。

等你大了,爸爸鼓勵你去當義工,去照顧自己沒有小孩的老人家。

讀到這裡,你有點迷糊了,到底爸爸為什麼要生四個小孩呢?根據上文好像一下要到病房照顧老人家,一下又說為了工作繳稅。其實,爸爸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派來地球的小天使,可以解決問題、改變現狀、祝福別人,這些天使的工作,爸喜歡用一個名詞形容「Agent of change」,然而因為改變世界這個工作太繁重了,爸媽一輩子只能完成拼圖的一小塊,需要別人接手,而生四個小孩,代表我們離開世上之後,我們家所貢獻的改造人力,可以增加一倍。需要人丁旺盛是為了這個。

最後一個原因,爸爸有點不好意思講,所以放到最後面。那就是爸媽覺得,來當我們小孩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朋友,而這機會千載難逢,因此要開放多一點名額,你生出來之後,名額只剩三個了。也許,你會問說,爸媽怎麼知道當別人的小孩不會更幸福呢,傻孩子,既然當了爸媽,就應該要有這種驕傲和把握,若是爸媽覺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夠之時,就請上帝幫幫忙囉。

張大春大書場錄音

棒!!

佛心


北魏銅鎏金佛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081231)



 旅日收藏家彭楷棟兩年前在日本逝世後,生前允諾捐贈給故宮的佛像文物,已完成遺贈手續。這四十八件價值連城的佛像,現都在故宮的「法象風規─彭楷棟先生遺贈文物特展」中展出,其中一尊西元五世紀北魏時期的銅鎏金《佛坐像》因其品項佳,世界少有,被外界公認是傳世佛像中少見的精品。

 這並不是彭楷棟第一次捐贈珍稀佛像文物給故宮。早在一九八七年,故宮邀請他回台舉辦「金銅佛造像特展」,一九九六年彭楷棟出售卅八件銅鎏金佛像給故宮。二○○四年他又捐贈了三五八尊給故宮,為故宮增添「金銅佛造像」這類品項,故宮還開闢「楷棟堂」,專門展示彭楷棟的收藏。

 當時高齡九十三歲的彭楷棟就曾表示:「還有一批佛像,暫留身邊伴我安度晚年,將來仍繼續捐給你們。」這回遺贈的四十八件佛像加上他過去的捐贈,故宮共獲得逾四四○件彭楷棟收藏佛像。
 這次遺贈的四十八件佛像來源地域分布相當廣泛,從巴基斯坦、日本、印度、斯里蘭卡、韓國、中國等都有,時代則涵蓋西元二世紀到廿世紀。這批佛像多數是「銅鎏金」,亦即是金加水銀混合後,灌在銅製的佛像表面所致。這些佛像的共通點,就是尺寸不大,便於隨身攜帶,也很適合奉納在靜室,是容易親近的精神寄託,陪伴彭楷棟走過人生的最後。

 彭楷棟一生傳奇,一九一二年出生新竹市,有個日文名新田棟一。出生三個月父親因討海遇難,母親改嫁。他唸了一年半小學休學,到撞球場工作,十五歲那年遠赴日本東京尋找生活契機,曾在山田撞球場工作。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與日本關係交好的彭楷棟被列為B級戰犯,無法歸台。他曾在銀座開設美術古董店,將東京的寶石、昂貴金屬轉賣台灣,而後又陸續開設餐廳、夜總會、畫廊等。一九八一年,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彭楷棟在日本所得稅繳交之億萬富翁中排名十三。

 一九三七年彭楷棟還擔任黑白電影《望春風》男主角。雖然彭楷棟曾名列日本億萬富豪,但生性節儉,不賭博、不亂花錢,大半積蓄都花在購買珍貴文物古董上。最後這十年,彭楷棟幾乎都在為這些佛像的「託孤」傷腦筋,除故宮之外,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也都是他的捐贈對象。

你知道最近VISA廣告裡跳舞的是誰嗎?

http://tw.youtube.com/watch?v=zlfKdbWwruY&eurl=http://pro.tw.fdzone.org/viewthread.php?tid=892764

請開喇巴

Matt Harding,1976年次的年輕人,
他在2003年用他所有的積蓄去旅行,
在旅行中只是一個簡單的想法,用跳舞記錄他到過的每個地方,
而他都把所有的紀錄放在自己的網站,
當初網站也只是要讓他的親人與朋友知道他在外一切安好。

後來有人發現了這些影片並開始傳閱,
於是有家口香糖廠商覺得他的構想很棒,贊助他旅遊經費,
因此在2006年他花了六個月走遍了39個國家,
接下來的2007、2008年他依舊到世界各地跳舞(包括了台灣),
而且還有了許多的同伴共舞。

Matt跳的舞很滑稽,但是他的笑容與熱情卻是讓人感動,
他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簡單的想法改變了他的一生,
至今他已經去了63個國家!
有時想想我們是不是都有認真的看待我們靈機一動的小想法?
我們是不是真的就去執行了?還是我們會因為旁人的取笑就做罷了?

如果我們都像Matt這樣認真對待一個這麼簡單、或許說很呆的想法,
或許一個無法預期的驚喜就等著我們!
就算我們得不到相同的驚喜,至少我們擁有了年老了值得回憶的豐富生命!

這一直是我追尋的目標!
我期待我年老了,回頭看我所有的每一步,
我都可以很感謝我給了自己每一個微笑、大笑的回憶,
而不是一直說:「早知道我那時就應該做....」,
我可以很自豪的說:「Blue的生命是精彩豐富的!」

來台灣時,大概沒有幾個人知道他
所以只有孤單的一個人跳囉

不過我剛看到影片時確實震撼到了
曾幾何時我們也有許多夢想,不過通常會為了很多因素而錯過了
他剛開始到世界各地拍影片時,那時還沒有YouTube咧
單純只是想圓一個夢吧

故事與新聞》素樸的是非信念

【聯合報╱楊照】 2008.12.31 02:18 am



總統的權力再大,不會大過傳統社會崇拜的鬼神。大家印象中那麼迷信的傳統中國,都還有這樣生動鮮活忤逆鬼神的故事……


楊照

有一個叫「海康」的地方,號稱「雷鄉」。地方上最有名的,就是一座雷公廟,香火鼎盛。有一年,海康大旱,當地人虔誠向雷公祈禱,可是天不下雨就是不下雨。

海康人陳鸞鳳看到這種狀況很生氣:「我們家鄉是雷鄉,可是那個雷公竟然不保佑鄉土。享受了豐富的祭祀酒食,卻任憑莊稼烤焦了,池塘也乾了。那要這座廟幹嘛?」於是就放火燒了雷公廟。

相傳拜雷公有忌諱,若將黃魚和豬肉混在一起吃,會天打雷劈。陳鸞鳳拎了一把柴刀站在田野中,故意大搖大擺吃黃魚拌豬肉,一會兒,果然烏雲籠罩,惡風四起,迅雷急雨撲向陳鸞鳳,陳鸞鳳也不怕,舉起柴刀往上猛砍,結果一刀砍斷了雷公的左腳。少了左腳的雷公掉了下來,一看,雷公長得一半像豬一半像熊,頭上有角,還有青色的翅膀,手上握著石斧。

陳鸞鳳跑回村裡,叫大家來看雷公,而且還要砍掉雷公的頭、吃他的肉。村人趕緊制止了陳鸞鳳,一時再度烏雲密布,雲層下降將雷公和他的斷腿包起來捲上天去,同時下起傾盆大雨,從中午下到傍晚,旱象得解,草木活回來了。

村人們怕雷公報復,把陳鸞鳳趕出村子。他只好拿著刀到鄰村投靠大舅子。夜半,雷聲大作,大舅子的房屋被天火燒了。陳鸞鳳站到庭院裡向雷公挑戰,雷卻沒打他。陳鸞鳳走到哪裡,雷就打到那裡,把房子燒掉,可是卻也不敢直接打他。後來他找了一個地底的石洞棲身,只要任何地方鬧旱災,他就帶著刀過去,站在田野裡吃黃魚拌豬肉,必然招來大雷雨。

這樣過了二十年,陳鸞鳳的名字越來越響亮,一位名喚林緒的刺史召見他,詢問事情的始末。陳鸞鳳大剌剌地說:「年輕的時候,我內心堅定,連鬼神雷電都不放在心上。我隨時願意捨棄性命,來搭救受乾旱之苦的千家萬戶。事實證明,天地也不會允許雷鬼為所欲為,因此就算被我砍斷了腿,雷鬼也無法傷害我啊!」

這是一則唐代的傳奇故事,強調是非道理高於鬼神力量。陳鸞鳳有的,不是武功武力,而是簡單素樸的是非信念。管風雨的雷公不能辜負鄉民的託付,不能在鄉民需要幫助時見死不救。不合道理的雷公,管他是神是鬼,都應該被譴責被處罰。

總統的權力再大,不會大過傳統社會崇拜的鬼神。大家印象中那麼迷信的傳統中國,都還有這樣生動鮮活忤逆鬼神的故事,顯示了素樸是非信念更大更深刻的力量。司法只要站穩簡單常識能夠理解的是非立場,管他前總統再怎麼運用權力,再怎麼試圖扭曲法律規範,總是會讓正義彰顯的。

【2008/12/31 聯合報】@ http://udn.com/

Tuesday, December 30, 2008

椪柑的最後姿勢

【聯合報╱劉克襄】 2008.12.30 10:49 am


一般水果攤,縱使是台北永康街、南門市場的,常有粗俗堆疊的手法,教人搖頭歎息。

在台中第五市場,有一位中年發福的漢子,大概是我見過最會擺置水果的攤販。

年底了,他把椪柑最後一期的貯藏柑,排成衛兵般的行列,蒂頭一律朝內,肥大金黃的屁股,豐碩地朝外翹出。老闆的用心或者他挑選的椪柑觀點,其實都在此一排列中通透地展現。我也毫不猶疑地挑出口袋裡的餘錢,搶著買下他的椪柑了。

但到底椪柑如何挑選,才能獲得自己喜愛的呢?這事挺麻煩,還是得回到原點方能解釋得來。

話說椪柑的每年生長,總是展現三種食用內涵,考驗著每個人的生活智慧。椪柑一如多數食用的芸香科,屬於多年生的常綠果樹。其名緣自蒂頭周圍,鮮明膨起。

每年九月起,市場上大抵就會看到東山椪柑的看板,高掛在水果攤上。早熟的青皮椪柑堆疊成小山,把南台灣的熱情充分展現。

這時的椪柑乃第一期,最適宜粗暴式地快意掰開。青皮剝成二半,只見淺淡橘紅的果肉露出,放在嘴裡,帶甜的酸氣四溢。這種內涵,或許較適合女性鍾愛的內涵。

又沒過多久,東勢的青皮椪柑亦上市了,仍是青皮的生澀外貌,內容照樣酸甜,但舌尖敏銳者,當知其酸不再寒牙,甜氣亦多了。

約莫十月下旬吧,我們也接觸到第二期,中北部地區的橙皮椪柑出現了。果皮和果肉一併在青綠的果樹上直接黃熟,展現了不同於青皮的風味。

或有摘下後,放置二三日,才出來照見世面。此時果肉甜味壓過酸氣,彷彿空氣都洋溢喜氣。那是十一月冬初,整體感覺這時才是椪柑豐饒上市的季節。

第一期的椪柑大抵以屁股開闊帶黃為宜,但第二期就有些複雜。若是聽水果行的,各家都有說法。有蒂頭主義者,也有屁股為要件的看法,更有觀察表皮以粗細為準則的行家之見。保證你聽得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是好。

我誠懇建議,何妨買不同造型的橙皮回家。蒂頭凸顯寬闊者,屁股暈開呈放射狀者,或外皮金黃均勻者,整體肉質重者,皆可品評,像評鑑美食,逐一品嘗,同時悉心筆記。然後比較內容,挑選自己喜好者。

以上二期乃鮮食水果。十二月以後,橘子放置一段時間,非新鮮上市了,才算貯藏柑,就是俗稱的橘子。

這之前的椪柑,恕我嚴格定義,是不能稱為橘子的。橘子甜而果肉軟,缺乏酸味的刺激,彷彿變形的椪柑,或許更吸引老少。

此時,肩寬臍深才是要件,但蒂頭不宜過高。屁股凹陷可深,也仍得軟而有彈性,感覺有中空感者為宜。而握捧在心,頗有沉重之氣勢者,吾人亦敢保證,更適合成為最後一期的美好回味。

【2008/12/30 聯合報】

Monday, December 29, 2008

特洛伊戰爭(2)

2008/12/27 16:17:35

上個禮拜,我們談到流傳很廣的歷史故事<木馬屠城記>,那是三千多年前,希臘半島上的斯巴達和在愛琴海東岸的特洛伊,打了十年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起源,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把斯巴達的王后海倫,從斯巴達帶回特洛伊,斯巴達的國王號召許多希臘的王子武士,率領了一千艘船的大軍橫過愛琴海,在特洛伊城外的戰場,一共打了十年。其間特洛伊最驍勇善戰的大將赫陀,死在希臘的阿基里斯(Achilles)的矛下,阿基里斯又中了帕里斯的箭身亡,帕里斯又被希臘的神箭手射死了。不過,這場大戰還沒有結束。


前面講過,希臘裡的兩位大將是奧德賽斯和阿基里斯,奧德賽斯足智多謀;特洛伊有一道非常堅固的護城牆,十年來,戰爭都在城牆外面打,奧德賽斯知道,除非他們能夠攻進城,否則這場仗是贏不了的,但是特洛伊的城牆非常堅固,所以,奧德賽斯想出了一個計謀。


有一天早上,特洛伊城牆上守衛的衛兵,看見了兩件不可思議的事:第一、所有希臘的船都不見了,希臘軍營裡也靜悄悄沒有人聲,很明顯他們在夜裡全部撤退了;第二、他們看見一匹很大很大的木馬停放在城牆外面,特洛伊人高興極了,戰事終於結束了!他們從城裡蜂擁出來,特別是要看看這匹龐然巨大的木馬。但是,特洛伊的士兵發現一個希臘人,躲在水草旁邊,沒有跟其他希臘人一起撤退,他們把他帶到特洛伊的國王面前,這個人哭哭啼啼地說他不要再做希臘人了,因為希臘人得罪了主管正義和智慧的戰神,要把他作為贖罪的犧牲祭品,幸好他在希臘人撤退前躲起來,沒有被捉到。而且,希臘人為什麼做這麼大的一匹木馬呢?因為,這匹木馬比城門還高,不能夠被搬到城裡頭去,如果,特洛伊人在城外把木馬拆毀,那就會得罪戰神,反過來,如果特洛伊人把木馬帶進城裡,戰神就會眷顧他們,不會好好對待希臘人。特洛伊人裡有一位長老,對這匹木馬和整個說法,還是存有很大的疑慮,他說了一句,後來我們也常常模仿的話,他說:「即使希臘人帶著禮物過來,我對他們還是存有戒心。(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they bear gifts.)」相信諸位還記得,海神是站在希臘人那一邊的,突然海裡冒出兩條大蛇,把這位長老緊緊勒住,氣絕身亡。於是,特洛伊人把城牆拆掉,把木馬拖進城裡,狂歡慶祝。當然,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的結局,這匹木馬是中空的,裡面藏了許多希臘士兵,半夜裡,他們從木馬裡爬出來,把城門打開,讓躲在海邊、事實上沒有開船回希臘的士兵進來,裡應外合,縱火、殺人,把特洛伊城毁了。特洛伊的國王被阿基里斯的兒子殺了,皇后和赫陀的妻子都被俘虜了,主管愛情和美麗的愛神的一個兒子也是特洛伊人,愛神幫他把他的爸爸和兒子救了出來,跑到郊外去,他也把海倫救出來,交還斯巴達的國王米奈勞斯,國王還是滿心歡喜地把海倫接回來,帶她上船,向希臘回航。


這就是木馬屠城的故事的結局,至於希臘人在回航的路程上的遭遇,在荷馬的史詩〈奧德賽〉裡有很詳細的描寫。希臘人打進特洛伊城之後,縱火殺人,讓原來支持他們的戰神和海神都很反感,所以,在回航的路上,受到很多的懲罰。


回過頭來看木馬屠城這一場戰爭,一共打了十年,你來我往,最後希臘人獲得勝利的關鍵是什麼呢?那當然是想出一個戰略,讓特洛伊人自己把堅牢不可破的城牆拆掉,讓希臘人得以長驅直入,也就是找到了可以獲勝的關鍵。


現在,我們常常引用「特洛伊木馬」Trojan Horse,來代表一件看起來很好的禮物,其實禮物裡包藏了禍害。讓我趁這個機會講講透過網路蔓延氾濫的電腦病毒,嚴格來講電腦病毒分成三類,那就是特洛伊木馬Trojan Horse、病毒Virus、蠕蟲Worms,特洛伊木馬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有用或者有趣的檔案,例如:一個有趣的文字或者圖片的檔案,文字或者圖片的檔案是靜態的資料,它本身不會引起任何的動作,但是如果在這些資料裡隱藏了一些會引起破壞性動作的程式,當這個檔案被打開的時候,這些破壞性的動作,例如,把電腦關閉,在電腦螢幕上顯示古怪的文字圖片,或者消除存在電腦裡的檔案等等,就會發生了。這的確是跟原來的特洛伊木馬非常相似。不過,特洛伊木馬必須由人把這個檔案打開,而且它也不會自動複製。病毒(Virus)是一種會自動複製的破壞性的程式,和生物學上的病毒很相像。不過,病毒不會自動在網路上移動,它必須依附在別的檔案上,例如:電子郵件,從一部電腦被傳送到另一部電腦。至於,蠕蟲(Worms),則是一種會在網路上自動傳輸的破壞性程式,雖然在觀念上,我們把特洛伊木馬、病毒(Virus)、蠕蟲(Worms)作這樣的分類,事實上,今天比較新的破壞性的程式都會兼具這些功能。


講到這裡,讓我再打個岔,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發明製造了兩種運送糧草的交通工具,叫做木牛和流馬。他們是什麼東西呢?歷史上記載並不明確,一個說法是木牛和流馬是用木製成,形狀像牛和馬一樣,用來載運糧草,能夠自動行走的機器。但是,按照那個時候的科學技術,木牛和流馬自動行走的原動力從什麼地方來,卻是沒有辦法可以解釋的。另外一個說法是木牛是獨輪車、流馬是四輪車,由人推著走,在山路好走很多。兩百多年後,南北朝的科技數學天才祖沖之,據說也按照諸葛亮的描述,仿造出自動行走的木牛和流馬,但是文獻裡也是語焉不詳。


在木馬屠城記的故事裡,為了海倫這位絕色美人,特洛伊整個城邦都給毁滅了,中國文學裡常常用『傾國傾城』來形容美麗的女子,毫無疑問海倫是傾國傾城的絕色美人,『傾國傾城』這個詞,源自〈漢書〉裡的「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至於「傾」這個字,既可以作讚羨、傾倒在石榴裙下的解釋,也可以作讓城邦國家傾覆頽圮的解釋。〈漢書〉這段話,應該是用來描寫中國古代周幽王寵愛的妃子褒姒,按照〈東周列國志〉的記載,褒姒不愛笑,平時喜歡聽撕裂綢帛的聲音,這是十分奢侈的行為。為了逗褒姒笑,周幽王在烽火台點燃烽火;烽火台是古時軍事上通訊的工具,當皇帝有難時,會在烽火台上點起烽火,各地的諸侯,看見烽火,就得趕快派出軍隊來救駕。當周幽王點起烽火,而諸侯風塵僕僕地趕過來時,褒姒看到諸侯那付狼狽的樣子,大笑不已。這樣玩弄了諸侯兩三次,等到真有敵人入侵時,周幽王點起烽火,諸侯以為他還是為了取悅褒姒,都不來救駕了。周幽王被殺,褒姒被俘虜,西周也變成了東周。這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我想,大家一定會想到這個故事跟西方伊索寓言裡,大叫「狼來了!」的牧羊童故事有相同的教訓。


中國歷史上,還有好幾位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的故事。商朝的商紂王為了妲己,唐朝的唐玄宗為了楊貴妃,明末清初的大將吳三桂為了陳圓圓,都付出了傾國傾城的代價。妲己是一個美若天仙、能歌善舞的蛇蝎美人,她非常奢侈,商紂王為她在宮殿裡安排了酒池肉林,她喜歡聽到犯人受酷刑時痛苦的叫聲,商紂王因此發明酷刑炮烙、錘擊、蛇蛟等;後來周武王出兵討伐,商紂王自焚而死,妲己亦被以禍國妖人罪名處死,商朝也就亡了。


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長詩《長恨歌》,描寫楊貴妃的故事,第一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詩人吳梅村寫了一首詩《圓圓曲》,描寫陳圓圓的故事,其中也有「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這幾句。《長恨歌》和《圓圓曲》,雖然在篇幅上,不及荷馬的兩首史詩《伊利亞德》和《奧德賽》,但是它們都是非常美麗的長詩,是中國文學裡膾炙人口的名作。


陳圓圓是明朝末年將軍吳三桂的愛妾,明朝末年,流寇李自成攻入首都北京,崇禎皇帝在梅山上吊自殺,李自成到了北京後,派人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本來決定投降,但是,當聽到李自成拘禁了他的愛妾陳圓圓後,非常生氣,這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句詩的出處。吳三桂倒過來獻出山海關,引清兵入關向清稱臣,打敗了李自成,奪回陳圓圓,清朝也從此建立起來。後來吳三桂接受了清廷平王的封號,卻被外放雲南,到了康熙的時候,由於康熙要削除藩王的職位,吳三桂從雲南起兵反清,但是,已經太遲,最後病死長沙,陳圓圓在一座廟寺出家,後來投蓮花池自盡了。至於楊貴妃的故事,我準備在下一次,更詳細地談談。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文采組織,把故事娓娓道來,很少用典故,吳梅村的《圓圓曲》卻用了很多典故,這是吳梅村不及白居易的地方。當然,大家都知道白居易寫的詩詞平易近人,有「老嫗能解」的說法,下一次我和大家講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也一起欣賞《長恨歌》這首詩。


祝您有個平安的一天,也希望您的電腦遠離病毒,我們下周再見!

特洛伊戰爭(1)

2008/12/20 16:02:05

從歷史上的大事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一個小小的因素,或者源於偶然,或者源於愚昧,往往導引成意料不到的後果,有人把這些因素叫做關鍵因素(Hinge Factor)。我讀過一本書,書名就是「The Hinge Factor(關鍵因素)」。書裡指出歷史上好幾場有名的大戰,每一場大戰都有它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到戰爭勝負的後果。我想為大家講一些書中敍述的故事。


第一個我要講的故事,是三千多年前的木馬屠城記,也就是一共打了十年的特洛伊戰爭,英文叫做「Trojan War」,這個故事在兩篇有名的希臘史詩裡,講得活靈活現,那就是荷馬(Homer)的史詩<伊利亞德(Iliad)>和維吉爾(Virgil)的史詩<埃涅阿斯紀(Aeneid)>。這個故事是神話和歷史的交織,神話裡,有很多不可信的地方;歷史的考證,隔了那麼久,也很難確認。尤其是神話那一部分,我們的確只能夠把它看成幻想,虛構的故事,不必當真。


這場戰爭是在西元前一千多年,在希臘半島上的一個城邦斯巴達(Sparta)和在愛琴海東岸的城邦特洛伊(Troy)之間的戰爭。斯巴達人以驍勇善戰著名,特洛伊是當時最富庶強盛的城邦。讓我先交代一下,特洛伊是希臘文的音譯,英文拼成T-R-O-Y,Trojan就是特洛伊的居民或者作為形容詞,表示屬於特洛伊的人和物。


這個故事的女主角叫做海倫(Helen),她是斯巴達的絕色美人,她的媽媽是斯巴達的皇后麗達(Leda),宙斯化身為一隻天鳶,引誘皇后麗達(Leda),生下了海倫。神話裡,說得更神奇、古怪,皇后麗達生下四胞胎,海倫是四胞胎之中的一個,這四胞胎是從皇后生下來的兩個蛋裡出來的,有興趣的聽眾可以到希臘神話裡找這個故事。海倫長大後,她的美麗聞名遐邇,希臘許多城邦的王子武士,都來追求她,後來國王、也就是海倫名義上的爸爸,為海倫選了青年貴族米奈勞斯(Menelaus),並且把米奈勞斯立為斯巴達國王。


這個故事的男主角叫做帕里斯(Paris),他是非常英俊的王子。講到這裡,又得插上一段神話。在希臘神話裡,奧林帕斯(Olympus)是眾神居住的地方,在一個盛大的喜宴裡,所有的神都被邀請,獨獨以搗亂製造麻煩出名的女神厄里斯(Eris)被排除在外,可是這位女神還是不請自來,而且在宴會桌上丟出一個金蘋果,上面寫著:「給最美麗的女神」。麻煩跟著來了,每一位女神都想得到這個金蘋果,經過一番辯論爭執後,剩下三位女神,他們都要爭取這個金蘋果。這三位女神是:天神宙斯的太太(也是主管婚姻的天后)、主管正義與智慧的戰神以及主管愛情與美麗的愛神,大家說:「那就由天神宙斯來決定吧!」可是,宙斯聰明得很,才不要蹚這渾水,他說:「就請特洛伊城裡,出名英俊的王子帕里斯(Paris)來作決定吧!」帕里斯是特洛伊的王子,他的爸爸國王普萊姆(Priam)為了避免災難,把他送到山上牧羊,他在山上和一位年輕的少女生活在一起。這三位女神來到帕里斯面前,都提出交換條件。天后提出的是讓他統治歐洲和亞洲,戰神提出的是征服希臘人,愛神提出讓他得到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帕里斯選擇要世界上最美麗女人。所以,主管愛情和美麗的愛神就把他帶到斯巴達,去看國王米奈勞斯和他的皇后海倫,因為海倫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國王米奈勞斯和海倫對帕里斯很客氣、熱情,好好地接待他,沒有想到當國王米奈勞斯外出參加祖父的葬禮時,帕里斯把海淪連同僕人、金銀珠寶拐走,回到特洛伊。至於,帕里斯是不是得到愛神的幫助,把海倫迷住了,還是用暴力把海倫架走,史上的記載並不清楚。


國王米奈勞斯回到斯巴達,發現帕里斯把海倫拐走了,當然非常震怒,召集希臘所有國王、武士去打特洛伊。其實,希臘對特洛伊仇視多年,早想找機會把強大繁榮的特洛伊消滅,他們組成了一千艘船的大隊,浩浩蕩蕩啟航,穿過愛琴海向特洛伊出發。
講到這裡,讓我打個岔,為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一千艘希臘大軍啟航出發,在十六世紀有一位英國戲劇家就有「一張可以讓一千艘船啟航的面孔」的說法,來形容海倫的美貌。推而廣之,喜歡玩文字遊戲的人就說女子美麗的容貌,可以用千分之一海倫作為單位來衡量,那就是一個「milli-Helen」,有千分之一個海倫美麗的面孔足以讓一艘船啟航,有百分之一個海倫那麼美麗的面孔,就足以讓十艘船改航了。如果要這樣玩下去,我們中國文字裡,也有相似的方法來衡量女子的美麗。白居易的〈長恨歌〉裡,描寫楊貴妃的美麗是「六宮粉黛無顏色」,所以,如果說「三宮粉黛無顏色」,那就是有楊貴妃一半的美麗了,如果說「十宮粉黛無顏色」那就是有楊貴妃1.67倍的美麗了。還有,吳梅村在〈圓圓曲〉裡,描寫陳圓圓的美麗─「衝冠一怒為紅顏」,那麼「衝冠三怒為紅顏」那就是有陳圓圓三倍的美麗了。


言歸正傳,我們還是回到特洛伊城之戰,希臘的大軍由米奈勞斯的哥哥擔任總司令,他手底下有兩員大將奧德賽(Odysseus)和阿基里斯(Achilles)。奧德賽足智多謀,阿基里斯驍勇善戰。特洛伊這邊由國王普萊姆(Priam)和皇后赫谷花(Hecuba)領軍,他們手底下最驍勇一員大將就是他們的大兒子赫陀(Hector)。


這場仗打了九年,各有勝負,也從地上打到天上,天上的神明都選邊站。原來的三位女神的立場更是明顯不過了,主管愛情和美麗的愛神,因為和帕里斯的關係,自然站在特洛伊這一邊;另外兩位女神天后和戰神,因忿忿不平的緣故,站在希臘人那一邊。主管光明的阿波羅支持特洛伊,海神卻支持希臘人,至於天神宙斯呢?他是偏袒特洛伊的,但是,他又怕老婆,所以表面上採取中立態度。


這場仗怎樣打呢? 其中有很多有趣、也很多人性的故事,和三國演義的故事,也有許多相當的地方。希望我在這裡粗枝大葉地敘述,能夠引起大家的興趣,去找書來多看一點;而且西方的文化語言,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即使我這個短短的敘述,相信聽眾們也體會到一點關聯性。在希臘和特洛伊這場大戰裡,有幾個重要的轉捩點。


在一場大戰裡,海倫原來的丈夫米奈勞斯國王,和把海倫拐走的的王子帕里斯,面對面決鬥。帕里斯先攻,米奈勞斯用盾牌擋住他的矛,然後把自己的矛丟出去,刺破了帕里斯的戰袍;不過,帕里斯並沒有受傷,米奈勞斯拔出他的劍,卻被支持保護帕里斯的愛神把劍打斷了,米奈勞斯空手撲過去,捉住帕里斯頭盔上的翎毛,正要把他拖回希臘的大本營時,愛神及時出來,把帕里斯頭盔上的皮帶弄斷,米奈勞斯只捉到空的頭盔,帕里斯就脫身了,愛神把他送上雲端,跑掉了。希臘的領軍總司令跟雙方軍隊談好,都接受若是米奈勞斯打嬴了,特洛伊人得把海倫送回希臘。但是,痛恨帕里斯的天后和戰神,不甘心就此罷休,他們想看到希臘人繼續進攻,把特洛伊城破壞毁滅;他們聳動一個特洛伊人,用箭去射米奈勞斯,雖然米奈勞斯只受到輕傷,可是,雙方有了誤解又打起來了。


另外一個重要的插曲,就是希臘最驍勇善戰的阿基里斯(Achilles)和特洛伊最驍勇善戰的赫陀(Hector)的生死之戰。起初,阿基里斯因為和希臘總司令之間有私人恩怨,不肯上陣打仗,赫陀卻越戰越勇,加上天神宙斯也從天上跑下來幫他一手,希臘人看樣子要被特洛伊人打敗了,總司令也很想開船回希臘,希臘軍隊的內部再三請求阿基里斯上陣,但他堅決不肯,這時天后又出手幫希臘人的忙,她用盡甜言蜜語,迷住了天神,讓他分了心,沒有去幫特洛伊人的忙。可是,當希臘人正在轉敗為勝時,天神又醒悟過來,把天后趕回天上,還是再出手幫赫陀。當希臘人節節敗退時,阿基里斯又不肯上陣,阿基里斯的好朋友無法忍受了,他借了阿基里斯最美麗的盔甲,上陣和赫陀決鬥,赫陀不但把他殺死了,還把他的盔甲脫下來,自己換穿上美麗的盔甲。阿基里斯聽到好朋友的死訊後,才決心去和赫陀決戰,阿基里斯的媽媽也是一位女神,因為阿基里斯原來的盔甲被赫陀拿去了,他媽媽為他帶來新的盔甲。當阿基里斯和赫陀對決時,赫陀發現上了戰神的當,戰神騙了赫陀,讓他手上只拿了一把劍、沒有長矛;更重要的,因為赫陀穿的是阿基里斯原來的盔甲,阿基里斯知道盔甲在咽喉處有一個開口,阿基里斯用長矛從這個開口刺進去,就把赫陀刺死了。阿基里斯和赫陀的恩怨還未了,阿基里斯還用馬拖著赫陀的屍體,繞著特洛伊的城牆跑,荷馬的史詩〈伊利亞德〉講到這裡為止。


當希臘人節節勝利的時候,阿基里斯卻被帕里斯一箭射死了。上面講過阿基里斯的媽媽是一位女神,阿基里斯生下來時,媽媽把他的身體浸在河裡,這條河的河水有特殊功能,被浸過的身體,刀鎗不入,可是媽媽捉住他的腳跟,把他的身體浸在河裡,腳跟沒有浸到河水,因此,他的腳跟那一小塊,沒有抵擋刀槍的功能,當帕里斯發箭射向阿基里斯的腳跟,阿基里斯就中箭死了。所以,今天在英文裡,我們用「阿基里斯的腳跟」(Achilles’ Heel)來形容一個能幹的人、一個龐大成功的計畫中、一個龐大的企業裡,一個可以致命的弱點。這也就是最弱的一環(the weakest link)的意思。至於中文,我們也有「打蛇要打在七吋」的說法。


至於帕里斯的下場呢?阿基里斯被打死之後,希臘人覺得勝利遙遙不可及,又找到一位神箭手上陣打仗,他射出的第一箭,射中了帕里斯,帕里斯受傷後,要手下把他送到當年牧羊的山上,去找跟他生活在一起的那位少女,因為她有可以治療他箭傷的妙藥,但是少女認為帕里斯無情無義,不肯寬恕他,親眼看著帕里斯死了之後,也自殺了。


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下一次再把故事講完。


祝您有個平安的一天,也希望您喜歡這些既荒誕荒不經、但多彩多姿的故事,更希望您找機會去發掘世界的文化寶藏,我們下周再見!

三把火,焠煉出一所偉大的圖書館(下)

【聯合報╱王岫】 2008.12.29 02:44 am


當然,有些議員出於政治上的原因,反對購置傑佛遜的藏書,但次年1月16日,國會還是以71對61票表決通過,以23,950美元購置傑佛遜藏書。此價格是經喬治城書商向國會的圖書館聯合委員會提供估價的,分由十輛運貨馬車將這批圖書運往國會。

LC獲得了這批質量均佳的藏書,奠定了圖書館服務的基礎,國會也認知了藏書對議員服務品質提升的重要性,開始逐年撥款給LC購書,到了1851年,LC已有藏書五萬五千冊。

但1851年12月24日清晨七點半,國會山莊的暖氣管路冒火,引發一場火災,火勢延燒到圖書館。這把火是LC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災難,燒燬了三分之二館藏;傑佛遜的那批藏書,也只剩兩千冊存留下來。

國會事後撥款168,700美元修復館舍和購買圖書。以後一百多年,並蓋了三棟美輪美奐的獨立館舍。雖然,1851年那把火毀掉傑佛遜三分之二藏書,但這批藏書已是LC最令人羨慕的基礎,而傑佛遜蒐集圖書的廣博,也造就了LC以後服務全民的轉變,「要像傑佛遜一樣廣徵博引」更是以後LC能說服國會不斷擴展館藏,成為一所偉大圖書館的原因。

因為傑佛遜藏書是LC的發展基礎,2000年LC兩百周年慶時,館長畢林頓指示重建舊日的傑佛遜藏書。

除了原存的二千冊圖書外,LC特藏部門近年來訪查國際的舊書市場,購買了符合當年傑佛遜藏書目錄上的圖書七百多本;另有三千多本則以LC自己相同的版本取代,或向國內各大圖書館調借來複製,至今離原來的那批藏書,只少三百多本而已。雖然還不算完美,但大致上已可呈現當年傑佛遜的蒐藏內容了。

重建的傑佛遜藏書,今年四月起,在LC傑佛遜館西南迴廊開始做長期展覽,並按照當年傑佛遜分類的體系呈現,只是原存的書和新購的書,以及取代或重製的書,分別用不同標籤顯示;還無法找到的三百多本書,則以中空書盒打上書名和作者,代表書不在了,但仍然知道傑佛遜當年買了什麼書、讀了什麼書。

這批藏書建構了傑佛遜的知識世界,孕育了〈獨立宣言〉,指引了美國早期的民主制度,也激發了美國工業革新,鼓舞了美國新共和國的理念。更重要的,它也是LC早期的核心館藏,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一所世界最偉大的圖書館。而其淵源,竟然與三次火災有關,莫怪LC特藏組主任狄慕亞森(Mark Dimunation)要感慨地說:「LC是從大火中焠煉出來的!」 (下)

愛呆人生連加恩──複製幸福DNA

作者:連加恩
出版日期:2008 年12 月 25 日


為什麼我們要生四個小孩



親愛的兒子:



你知道爸媽為什麼想要生四個小孩嗎?爸爸不需要因為走家醫科就得以身作則來推廣生育;也不是因我的科有高齡醫學的業務,所以我得增產報國,盡一己之力來對抗高齡化社會。當然,更不是因為爸媽待過非洲,所以接受了平均生六個小孩的文化。



爸媽想多生,是證明我們覺得活著真好,相信人生可以很精采、很有意義,因此想要更多人,一同分享人生的豐富。



另外,我們也認為人丁旺盛,對許多事情都有幫助!(讀到這,你覺得很奇怪,我們不是住三合院,也沒有田可以耕種,為什麼老爸有這麼古老的觀念?等一下再告訴你。)



很多人不相信「養兒防老」這種老祖宗的觀念,甚至說:萬一生了一個逆子,就算不被活活氣死,也要幫他背負卡債。在爸媽的時代,這種情境的連續劇標準對白是這樣的:「早知道會生出這種小孩,出生的時候我就會把他掐死。」更進一步說,有許多人也漸漸不相信婚姻的誓約,認為那不過是張不牢靠的紙。



然而,爸媽相信婚姻、家庭、還有世代傳承的祝福,那是因為老爸相信上帝仍然眷顧、賜福這個祂親手設立的幸福孕育單位。



有人計算,養一個孩子到大,平均要花一千萬台幣,因此少生一個,就多存一千萬。爸爸可能數學不好,不知道這是怎麼算出來的,現在兩歲的你,所帶給我們家的快樂,其價值已經超過一千萬了。當然,麻煩也已製造了不少,放心,那部分爸媽不會向你索賠。



「孩子越多,花費越多」這話絕對沒錯,我們生活在一個質能守恆的宇宙,東邊多用一點,西邊就會短少一點。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但是幸福卻會,恩典也會(這是為什麼爺爺要把爸取名叫加恩),所以,爸媽就憑著對上帝的信心,相信養得起你們了。



你出生不久之後,爸曾和一位同學聊天,他問我:「養小孩會不會很累?下班之後,可以保有多少自己的時間?」之類的問題,我告訴他:「照顧小孩,有時候比在醫院值班,照顧一整個病房的病患還累!」這位同學驚訝的繼續問:「你難道不覺得,從現在算起十五年內,是好好打拚,在醫界學術地位佔得一席之地的時候?拿去照顧小孩,將來不會遺憾嗎?」



「將來會遺憾?」「那要看你講的將來是什麼時候?」老爸想到自己在安寧病房照顧的臨終病患,不乏大官、名醫、大企業家,根據我的觀察,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沒有任何人會在意自己履歷表長達多少頁,成就過多少豐功偉業,他們最關心的,多半是:「哪個孩子今天怎麼沒來看我?」遺憾的,常常是當初自己沒有多陪陪家人。若要走到那一刻的人來幫我們上人生課程,成功的定義會是什麼呢?



因為在醫院看多了單身老榮民的辛苦,面對同學的問題,爸爸當下壞心的想:「你不想生孩子,等我老了、病了,我要住你隔壁床,到時候,來探訪我的人要把你吵死,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子孫滿堂。」



兒子,讀到這段,你不要以為老爸真的這麼壞,生你養你是為了照顧老了的我,或者只為了向沒有孩子的人炫耀。其實,許多人因為不同的因素而沒有後代,那絕對不是他們的錯。你應該用另一種正面的角度想,現在養小孩的人,算是很無私的。因為根據經建會的數字,等你到了老爸現在的年紀時,台灣會有兩成以上的人是老年人;屆時像你們這種有生產力、可以賺錢工作、繳稅給政府的人卻相對減少;老爸生你養你,讓你將來努力工作繳稅,可以去照顧那些躺在老爸隔壁床的病人。



爸爸的一個朋友因不孕的問題,接受泌尿外科黃醫師(就是爸爸帶你去他們家玩小狗的那位)的幫忙,順利生下了小孩,爸寫信給黃醫師的太太—小兒科楊醫師,和她分享這個喜事,並請她代為轉達謝意。這位楊醫師回了一行字,讓爸印象深刻:「每當我看到願意生孩子、養孩子的年輕人,就會產生一種感動和敬佩。」原來,在小兒科醫師的觀點來看,願意生小孩,是會令人感動的呢!



爸爸猶記得和同學們剛踏入醫院當見習醫師之時,雖然不會看病,就受到很多病人的歡迎。原因是許多住院老人家們的子女多半在上班,當他們看到年輕面孔走進病房來探望他們,像是好不容易找到知己一般的,可以把心裡的孤單一古腦地傾吐。等到你長大,路上所見的年輕人會是現在的一半,到時候,你若是走進醫院,可是大家的寶,高齡醫學病房的醫師們,可能會希望你陪他們的病人,從第一床聊到最後一床。



等你大了,爸爸鼓勵你去當義工,去照顧自己沒有小孩的老人家。



讀到這裡,你有點迷糊了,到底爸爸為什麼要生四個小孩呢?根據上文好像一下要到病房照顧老人家,一下又說為了工作繳稅。其實,爸爸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派來地球的小天使,可以解決問題、改變現狀、祝福別人,這些天使的工作,爸喜歡用一個名詞形容「Agent of change」。然而因為改變世界這個工作太繁重了,爸媽一輩子只能完成拼圖的一小塊,需要別人接手,而生四個小孩,代表我們離開世上之後,我們家所貢獻的改造人力,可以增加一倍。需要人丁旺盛是為了這個。



最後一個原因,爸爸有點不好意思講,所以放到最後面。那就是爸媽覺得,來當我們小孩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朋友,而這機會千載難逢,因此要開放多一點名額,你生出來之後,名額只剩三個了。也許你會問說,爸媽怎麼知道當別人的小孩不會更幸福呢?傻孩子,既然當了爸媽,就應該要有這種驕傲和把握,若是爸媽覺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夠時,就請上帝幫幫忙囉。

荒唐

余淑慧  (20081229)




 一九九四年,我這個念外文系的都市小孩在醉月湖裡養了一隻白色番鴨──那種通常用來製作霸味薑母鴨的鴨子。

 根據她的叫聲,我給她取名彌彌。但我的一些外國朋友發不出彌彌這兩個疊在一起的二聲字,總是把彌彌叫成Be Be,久了我也跟著叫她Be Be,重音在第一音節,就像多數英文單字那樣。據說Be Be是附近居民淘汰的寵物或國小學生做完實驗後的「廢棄物」,委婉的說法叫「放生」。總之,有個冬天晚上,Be Be被放生了,就在靠近男十三舍的那個湖區的莿桐樹下。

 那時,我每日下課後都到湖邊找我的語言交換夥伴,一個退休的美軍顧問,名叫Joe。說是語言交換,其實也不盡然。他偶爾會拿一個水果或一把菜,問我:How do you say this in Chinese?我說:「高──麗──菜。」
 「ㄍㄠˊ麗ㄗㄞˋ?」

 「No, no。ㄍㄠ──第一聲,高麗──菜,菜,not 在。」

 「ㄍㄠˊ麗在?ㄍㄠˊ麗在?No? Forget it.」

 Joe不算是個好學的「學生」,總是試了一兩次就舉起雙手,打一下他眼前的空氣說:「No? Forget it.」若這是一個交換,我的所得想必比他多。在相處的一個多小時裡,總是我在練習講英文,跟他聊聊天氣,新聞,鴨子,狗,病痛(他有背痛的毛病)等等尋常人生的話題。在課堂上,假如用到英文,涉及的不是思想或文學,很難得可以如此輕鬆地講英文。

 是Joe在莿桐樹下的長草叢裡發現Be Be的。可憐的小東西,黃色的絨毛才剛剛退去,初生的少數幾根白羽還未長硬,一副怯生生的寶寶模樣。她不會是怕水吧?不敢下水總有一天會成為校園野狗的點心。我和Joe很認真地討論一下,最後決定用人力強迫Be Be 學游泳,亦即直接把她丟下水,然後一面安慰她一面跟她打氣道:You are a duck. You can do it. You can do it. Yes you can. Yes you can. Yes you can. Yes you can……宛若多年後當選總統的歐巴馬的政治修辭,不同唯有you和we的人稱代名詞而已。

 多麼荒唐的舉止,多麼荒唐的一老一少,多麼荒唐的一中一西。

 無論如何,我是升級為鴨媽媽了。每日,我都準時五點半來到湖邊,在蓮霧樹下的公園鐵椅上卸下背包,然後在空地上撒一把小米餵鴿子與麻雀(是的,那時還有三十多隻鴿子,不計其數的麻雀),另外再往湖裡撒一把切成小丁的麵包或蔬菜餵鴨子和鵝,最後再拿出比較「高級的」食物餵Be Be。Joe 有時也帶些廚餘餵狗,原因是so that they wouldn’t eat your Be Be。

 然而在期末考前,一個冬夜裡,Be Be還是突然消失了。任我在醉月湖畔繞了一圈又一圈,還央求泛舟社的載我到湖心亭繞了許多圈,仔仔細細地找了一遍。如果可以,我大概會把醉月湖附近的樹、路、湖等都翻過來找。那些大男生大概以為我這個外文系的唸書太多,頭殼壞去。總之,一年的麻煩(每天都得想辦法到宿舍廚房找阿姨弄點青菜),一年的束縛(每天五點半都得到湖邊報到),一年的歡樂(認識了許多中外愛動物的友人,每天傍晚在湖畔小聚聊天),一年的酸甜苦辣就這樣隨著Be Be的失蹤而消失。

 一段時間後,我還是依然到湖邊去找Joe等中外友人聊英文天。只是雲天杳渺,Be Be再也不曾出現。在我的主觀意願裡,她是飛到了天上的銀河,永生在那裡了。她在人間的存在轉換了另一個形式,出入於我們中英文夾雜的話語、存活在我們的記憶,也沈澱在多年後我在詩選課堂所寫的一首七絕裡:

 長懷當日象牙紅,影落湖心雪影融;杳渺天河波應暖,春星此夜亦迷濛。

【一步一腳印】新竹半夜包子香 陪伴學子不成眠夜晚

2008-12-28 22:27:39 王德愷




又濕又冷的雨夜,小店門口停滿機車,朱老闆曾與顧客有這樣的對話。包子店老闆朱冬滿:「你要買什麼?他說,不是賣摩托車的喔?」清晨1點半,店裡塞滿年輕人,也曾引來警察關心,不過,住新竹市區附近的大學生,都知道他們為什麼來。大學生許同學:「騎車,剛剛騎了快30分鐘。」記者:「騎這麼遠喔?」

越難得的就越有滋味,半夜排隊買到的更好吃,這家外省味包子店與眾不同地,每天凌晨1點半開門。記者:「常常都熬夜到這麼晚嗎?」許同學:「沒有啊。」記者:「沒有?可是這一家要1點多才能吃,你知道嗎?」許同學:「對啊,所以就是今天會熬夜。」記者:「所以是為了要吃所以熬夜?」許同學:「對。」


顧客:「17個。」朱冬滿:「17個。」顧客:「還有豆漿嗎?」朱冬滿:「沒有。」


堆成塔的包子一上桌,馬上被筷子陣包圍,瞬間夾光半盤,好不容易買到的熱包子,冷冷的冬夜裡,滴出滾燙的肉餡汁,同學們一滴都不捨得浪費。


原本早上5點半開門,可是年輕學生們總有各種理由夜不成眠,夜遊、聯誼、K書到半夜,朱老闆兄妹不斷發現,大學生們提早來門口等包子,不忍心主要顧客在寒夜中吹風,包子出爐時間不斷提早。


朱冬滿:「然後2點鐘,我們說不能再早了,但是我跟我妹說,我們再早一點,1點鐘,多做一些給他們(早來等的),結果他們1點半就來了。」


包子皮幾褶不重要,餡料一定要實在不能打折,新竹眷村長大的兩兄妹,重開媽媽的外省包子店,稍稍設計更改了口味,肉餡與蔥花不會先拌在一起,蒸出來的包子一口咬下去,蔥香與肉香才層次分明,菜包子也是香氣撲鼻,因為韭菜餡裡摻了細細肉花,當初開店時,媽媽的唯一要求,是包子不能破,所以麵皮更講究。


包子店老闆朱蜀蓉:「這個口感是自然發酵的口感,吃起來皮會比較Q、比較有彈性,然後吃起來它會回甜,麵粉的那個回甜,完全沒有加別的東西,就是一定就是每天這樣,留一手老麵,留一手老麵,然後每天就發新鮮的麵來包包子。」


凌晨3、4點左右,第一波包子包好,朱家4人開始發明天的麵糰,因為發麵一定要6小時以上,天冷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不加硫磺或醋精來漂白,有點黃的麵糰,完全只含水、麵粉、老麵,拿捏發麵的時間需要經驗,現在有機器代勞攪拌,朱老闆小時候幫忙,做到又累又氣,發過誓長大不碰包子。


朱冬滿:「以前在我們那個時代的時候,沒有什麼瓦斯,沒有什麼攪拌機,都是肉要用剁的,要用煤炭(生火),那很辛苦的,你要去打球,你必須把你所有的工作要做完,你才能去打球,你說你恨不恨它嘛。」


所以當初妹妹朱蜀蓉開了店,人手不夠,足球教練朱冬滿,只答應回來幫忙10天,沒想到生意越來越好,一做就是3、4年,兒子和外甥也跟著回來。包子店第二代朱繼銘:「當初也沒有想過要來啊,然後我爸跟我姑姑在做嘛,然後我來吃啊,我覺得蠻好吃的,然後我覺得可以做啦,這種傳統東西越來越少了,想說不要讓它失傳啊。」朱冬滿:「不是我叫他們回來,絕對(不是)的喔,天地良心。」


2個年輕人,一個軍職退伍,另一個原來還是台北某西餐廳的經理,現在卻要接下傳統包子店,幸虧年輕體力好還熬得住,朱繼銘:「就少睡一點啦。」


但朱家兄妹倆還是不放心,因為朱家包子沒有標準配方,內餡、麵糰、蒸包子的時間,都要隨氣溫改變,拿捏調整,兄妹倆想確定年輕人們能上手,才敢放手。


朱冬滿:「因為它第一層跟第七層(蒸籠),它的溫度是不一樣的,你那個麵照理講,我們以前都說要醒過,那你生意很好,你沒有時間去醒它,你直接上,第一層的火(熱度)直接衝到包子,那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的話,它的溫度沒那麼強,就稱為在醒包子啊!」


但一大早來等的年輕人們,根本不在乎,這是第幾層蒸籠的包子,或者麵有沒有醒夠,包子胖不胖,因為聞到香味人就醒了。記者:「你們都摻兩種辣椒喔?」顧客:「嗯,都有都有,真的很好吃,它不只包子好吃,辣椒也很好吃。」


邊吃邊玩,發現更多新吃法,咬破包子灌進辣油,再加入包子店的特製辣椒醬,又麻又辣的滋味,冬天裡絕對暖了胃。記者:「有沒有被包子燙到過?」顧客:「有,就算燙到過,還是很讚,它的辣椒比較好吃。」記者:「好吃在哪裡?」顧客:「很香,然後蠻辣的。」


有人無怨無悔地辣下去,但朱家兄妹卻有點後悔,開始炒這種特製辣醬,因為總有貪吃的顧客,拿來小袋子毫不客氣裝下去,都因為免費供應的辣椒醬,讓人嘴饞又手癢。朱冬滿:「這個要把它香味先炒出來。」


豆豉、青辣椒,加上祖傳秘方辣油,香味撲鼻的辣醬,每天最少要炒兩大盆,雖然老闆笑稱,炒越多虧越多,但辣醬香拐來的年輕學生們,也是越來越多。朱繼銘:「再7分鐘,喝個茶嘛,很快就好了。」


雖然只有兩種包子,哪桌點了幾個都要仔細記下,同學們吃了幾個,自己也在牆上記錄;都是年輕人們大學生活的回憶,朱老闆說,可不敢輕易刷掉,讓出白牆給學生們簽字,兄妹倆也讓出睡眠時間,提早開門,讓學生們等宵夜不要等太久。


朱蜀蓉:「累是一定有,但我覺得習慣就好了啦,客人覺得好吃的話,你也不會覺得有多累,那客人肯定你的東西的話,你做起來就覺得,精神上就比較好了。」


陪著學生度過一個又一個肚子咕咕叫的夜晚,朱家包子的好滋味,也攪和進很多學子的大學生活回憶中。

新聞來源:TVBS

新竹好吃包子-金陵外省包子

2008-09-05

原本發誓絕不做包子生意的朱冬滿(左)和朱蜀蓉兄妹,沒想到包子做出名了,還保持傳統老麵發法,配正宗辣椒和熱茶,讓年輕學生愛死了。
記者彭芸芳/攝影
50年老店新竹市「金陵外省包子」,最早是眷村老伯伯的最愛,經學生網路熱情推荐,成為許多年輕大學生消夜的首選,每天熱賣1000多個。

老闆朱冬滿和妹妹朱蜀蓉在學生們懇求下,營業時間從清早5時不斷更新,如今半夜2點,有學生坐著等第一籠出爐;新生開學時,學長的交接事項裡,竟也包括「吃4年也不會膩的包子」。

中華大學電機系四年級的林姓學生,是最早在校內BBS站上寫這家好吃包子的,他每周至少3個晚上,不辭辛苦前往離校7公里遠的包子店,「有一次期末考前,吆喝一下,問同學要不要吃包子,結果外帶79個。就因為學長帶學弟、男同學帶女同學,住宿舍不便外出的學生拜託租住外面的同學幫忙買,如今玄奘大學、元培科技大學、新竹教育大學、甚至遠道在新竹縣新豐鄉的明新科技大學學生也騎著機車半夜去等包子出爐。

老闆朱冬滿說,半世紀前媽媽在新竹市經國路、延平路口開麵食店,補貼家用,主顧客多是眷戶,名聲傳開後,每逢蔣公誕辰家家戶戶要發2個壽桃,政府就委託他們家做,當時兄妹要在鋼炭上生火燃煤球,「累到恨死了麵食,我曾發誓長大後,絕對不做包子」。

但難忘家鄉味,兄妹仍接下重擔,堅持用老麵自然發酵,天天配合天氣溫度調整發酵時間」。

他每3個月到四川買辣椒和花椒,每天親自挑選漂亮的後腿肉,配新鮮韭菜,一個包子12元,物價上漲也不漲價,學生最近為他們取外號:「良心包子店」,電話0937150414朱蜀蓉。



1960年間新竹市現在經國路上三廠眷村附近有一家麵食店,專門賣老麵發酵的麵糰所製作的各式包子、饅頭等,還有牛肉麵、滷味等。成為眷村住戶的早餐,以及遠近的客人爭相購買的包子店,第二代哥哥朱冬滿前往台北發展,妹妹朱蜀蓉結婚後與夫婿到屏東學會傳統南京燒餅之後,1994年回到新竹賣起燒餅來,並以金陵早餐店為名,但是燒餅費工不留神便會燒糊了,所以在朱老太太的調教下,改回以自然老麵發酵所作的包子等產品,用心經營及用料實在,金陵外省包子的名氣自然傳開。

因為忙不過來,2006年大哥朱冬滿回來幫忙,第三代也開始參與經營,將老麵的特性完全掌控,隨著天氣等因素作必要的調整,讓麵糰能穩在一定的程度,不論口感或蒸出後包子的顏色。風城金陵包子最近將到大陸發展,好吃的風城包子將揚名兩岸。

風城金陵包子的招牌鮮肉包子,是以老麵自然發酵而成的麵糰作的麵皮,再以當天精挑的後腿肉剁碎而成的肉餡與新鮮的蔥珠一起包成的肉包子,略為醒過才能放入蒸籠蒸,火候是另一重要因素,方能蒸出香氣四溢的鮮肉包子。另一種口味的包子是韭菜包子,採用新鮮的韭菜切珠與新鮮豬肉作成的餡料,一樣以老麵自然發酵的麵皮包成新鮮的韭菜包子。風城金陵包子的所有包子都是一邊現包一邊現蒸,客人只要略為等待,就能等到剛出爐熱騰騰好吃的包子。

風城金陵包子也自己醃製臘肉,所採用的方法也是四川成都一帶的傳統作法,採用上選三層肉為材料,其他佐料也是盡可能採用成都當地的食材,以一條在一斤左右的重量用真空包裝,可以直接切片夾著蔥片或蒜片享用或與大蒜等一起炒過,各有風味,是年節很棒的料理食材。老闆表示開始可以預約。(攝影/蔡聰挺)

店名:金陵外省包子
電話:0937150414
地址:新竹市經國路二段496號
營業時間:凌晨0140-0930
老闆:朱冬滿、朱蜀蓉
推薦:包子(12元)

白子 辛酸淚 4冠王張栩榮歸

2008-12-29【黃邱倫/台北報導】

獲得中、日圍棋界一致認同,目前棋藝最高、旅日大國手林海峰嫡傳弟子、今年勇奪日本年度七大賽中碁聖、名人、王座與天元四大頭銜的我國旅日九段棋士張栩,已於二十六日深夜載譽歸國,馬英九總統今天將在總統府接見這位台灣圍棋界之光。
天資聰穎的張栩六歲開始學棋,隔年就在一場「老小神童對抗賽」中揚名,當時由前清大校長沈君山與才讀小一的張栩對抗,沈君山雖一路潰敗,中盤棄子,最終卻樂得以收張栩為義子收場。



沈君山敗給小一的張栩 樂收義子

中環董事長翁明顯聽聞此事,也伸手一試,結果兵敗如山倒。翁明顯說,下了一盤「生平輸得最快樂的棋」,也樂得當起乾爹。

九歲時,張栩已躋身台灣圍棋十傑。當年旅日大國手林海峰返國與他對弈,那盤棋令大國手震驚不已,林海峰說:「不是張栩的棋讓我驚訝,而是他的人。」

張栩行棋步步凶險,眉宇鎮定自如。林海峰猶如看到和氏璧,動起琢玉念頭。一九九○年張栩拜入林海峰門下,成為瀨越憲作第四代弟子。林大國手與張家父母約定:「沒成為職業棋士前,不准來看兒子。」

張栩此後在日本過著苦行僧的日子。林海峰曾說:「想成為大師,先要學會謙卑,長跪過的人才會掏空自己。」然而難耐思鄉之苦的張栩,十三歲時一度動念放棄。林海峰眼看心血將毀,忍不住連嘆:「可惜!可惜!」幸天無絕人之路,一夜張栩突然夢到幾手好棋,隔日再與棋盤結緣,至此開啟屬於他的年代。



一路走來修道般堅持 總統今接見

對這段往事,張栩直說已經淡忘,「學棋這條路如果以勝敗論英雄,是很艱辛與殘酷的。要不是有三個父親與海峰老師的諄諄教誨,以及朋友的扶持,我也無法走到現在。」

「海峰老師話不多,教導我的不僅是棋藝,而是從生活態度著手。尤其是對圍棋鑽研與執著更是佩服,常看到他為研究一盤棋徹夜不睡,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我至今還要努力學習的。」張栩說。


張栩的童年,沒有漫畫,沒有電玩,卻在辛酸、淚水和黑白二子之間,換得如今的喝采。患有花粉熱的他,每年三至五月發病,這體質原本不適合長時間對奕,但他以修道般的精神,無怨無悔、一步一腳印朝向大師之路前行。





兩大派流聯姻 曾統領日本棋界


【黃邱倫/台北報導】


在日本已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圍棋,歷經朝代轉移,已超過百年基業的瀨越憲作與鈴木為次郎可說是當今兩大主流門派。而身為第四代頂尖人物的張栩與小林泉美於二○○四年結合,兩人曾統領日本棋界,雖然小林泉美婚後逐漸退隱,但張栩大放異彩成為年度風雲人物。

瀨越憲作與鈴木為次郎分別在吳清源大國手、木谷實的手中發光發熱,兩人當年的十番戰,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此後林海峰接下吳清源的棒子,小林光一、趙治勳、加藤正夫與大竹英雄等人則是木谷實的得意門生。

張栩與小林泉美早在院生時代就相識,生於一九七七年的泉美大張栩三歲,兩人真正交往在二○○一年,○三年底訂婚,○四年初攜手共步紅毯,當時是日本棋界一大盛事;○六年生下女兒,名為張心澄。

小林光一長女泉美的成就其實不在張栩之下,曾奪得女流本因坊、棋聖等頭銜。但泉美婚後就退居二線,進而輔佐張栩創下輝煌戰果。

張栩說:「○六年連失名人與王座,全賴妻子協助才走出低潮,她不但是我的好幫手,更是我可以心無旁鶩面對眾家高手的原動力。」

小林泉美曾表示:「婚前我只知道張栩是一位很出色的棋手,婚後才深切體會到他的棋藝是如此強大。丈夫與女兒在我的生命中排在第一位,圍棋這條路就只能盡力而為了。」

張栩與小林泉美今年四月首度在公開場合對弈,張栩當然是輕鬆勝出。他說:「她近年來把心思都放在家中,棋藝退步許多。不過,她還是相當優秀,不輸男子職業棋士。」


今年初,我國目前最優秀的女棋士謝依旻曾與小林泉美交手,謝依旻經過十小時苦戰才獲勝、進而取得女子名人挑戰權,兩人歷來六場對弈不分高下。今年拿下四大頭銜的張栩,集榮耀於一身。


女兒已近三歲,有無繼續增產報國?張栩笑說:「這種事情不能強求,如果時機一到,就會把好消息告訴大家。」倘若張栩能得子,或許二十年後就能看到他的子女稱霸日本棋界,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家族!

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青春作伴好還鄉

【聯合報╱祁立峰】 2008.12.25 09:30 am


妻滿臉張狂故意考你,有沒有聽出那首旋律、歌詞都如同預先錄製好的片尾曲,是離開你們幾許時日的張雨生——你們那年代另一個隕落的巨星。世事轇轕,兵戎倥傯,你多少與那時代或深或淺的刻痕荒唐地錯身。大男孩高亢嘹亮的嗓音、用力揮棒的棒球王子、童話般美豔而哀絕的王妃、在維多利亞港畔對洋紫荊旗行注目禮的總督……你的1996與1997。對你來說他們好似都不存在了一樣。

但你也還真的和哥們集思廣益巴塞隆納的奧運棒球比賽我們的一至九棒。只是弄得口燥唇乾汗流浹背,除日前街知巷聞的「台灣洋基隊」打序外,其他的怎麼也想不起來。

當新電影《九降風》的總監曾志偉親至談話節目宣傳時,你就擔心《九》可能面臨的內憂外患。《藍色大門》、《盛夏光年》的珠玉在前眾所周知,環顧大東亞共同體出產的青春校園劇,又怎麼不是百家爭鳴。果不其然,相似的場景隨處可見:深夜湛藍的泳池明顯和《藍色大門》撞衫,不知是致敬還是戲擬,若推流溯源,共和國第六代導演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雖處革命氛圍,但劇中馬小軍一夥推推搡搡、滿嘴色情唬爛的哥們,同樣藉湛藍無瑕的游泳池作為「支配性(dominant)意象」。當然,《九》敘事中的校園體制已不具楊德昌對馬克思式學校階級的反諷,也不必如姜文般對政權擠眉弄眼、欲說還休。但總歸其途,分門別類,怎麼天涯比鄰,東亞諸國的青春符碼竟不過爾爾、乏善可陳……

但至少,《69》或《陽光燦爛的日子》尚有學潮下的全共鬥、大革命奠基。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童年往事》或《小畢的故事》則因遷徙、族群、國族與認同等議題,得於台灣電影發展史保一席地。回憶的縱深是可以敷衍成大敘事,好吸引經歷後現代性洗禮(或摧殘!)的六七年級生,但簡單細碎的符號系譜學,草率的九○年代「超級任務」:朝會、時報鷹、台啤、飯島愛、簽滿名字的校服襯衫……當懷舊成為通俗,當歷史成為地理,難道一連串拼貼補裰的粗糙懷舊即景,或給下一輪千禧荏苒的再現備忘錄,就輕易聊慰了你們那世代膚淺又廉價的鄉愁?整部電影教你印象最深者約莫:當小湯耽溺小芸神女薦枕的性幻想中打手槍時,隔壁超大院廳傳來的環繞重低音──不知是「瓊斯博士」還是「賈思潘王子」冒險旅程中的磅使然。評論家認為因邵氏中影的經年深耕,替楊德昌、侯孝賢這一輩的國際名導訓練出一群願代償票房贊助國片的認真讀者。但你不禁要問:過去這群替國片渡盡劫的利基(niche)市場,面對眼前陳腔處處的「新寫實主義」安在哉?

全片的主旨在男孩間的忠誠、賭氣、背叛、悖德和兄友弟恭。禮義廉恥是中心德目,男孩與男孩的情誼已不再如《孽子》、《牯嶺街》宛如君父,但仍有親親有尊尊。故事隨職棒七年爆發的簽賭案走向崩壞,嫉妒、栽贓、頂罪、推諉、怨忿、英雄隕落……哥們初衷本善:勇敢、分享、幫助別人、堅持自己的正義與世界美麗的運轉規則。只是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脆弱與膽怯,在本當耀眼的年輕身體裡衣不蔽體、老態龍鍾。就在郭建成、廖敏雄坦承放水而遭檢調收押當晚,颺起竹塹地方特有的九降風就無疑挾魔幻寫實況味。微風目擊每一齣告別式誕生場景──塞進教官室信箱的自白、最後一封訣別信、撕爛的球員卡、沒來得及送出的禮物……幻滅與成長的寓言,破繭而出的疼痛。男孩們終究以自己傷逝記號作為安魂曲,來慶祝阿彥的「畢業」。藍色的格紋制服熨得一點不皺,寫著「畢業生」的塑膠康乃馨執拗盛開。那不僅是「練習曲」而已,每一次的結纍與熟成,都是向死亡多邁出一步。你慶幸電影最後沒像村上龍《69》般,來個哀樂中年細數眾人日後不同境遇的時光旁白。那年的故事如今在哪個迢遠將來熠熠閃亮?不可說,不可說。

日暮鄉關,小湯在驪歌中啟程。一個人的鐵道畢業旅行。飽滿愛、傷痕、承諾、執著與悼亡的公路電影。穿梭時光隧道,從黯淡休息區陰影處踽踽復出球場的棒球明星。世界盡頭的最後一座棒球場和一整箱簽壞卻字跡娟秀的贗仿簽名球……幾可亂真。連球賽都按照劇本搬演的那年,記憶和電影到底哪個不算數?

還有那不准扔下樓的最後一包冬瓜茶。嘗起來恐怕不如你記憶裡死甜,多少摻雜苦澀的味道。那當然是青春的味道,只不過對你而言就略嫌徒具形式,又有點乳臭未乾……

詩中看花》罪惡與智慧的代價

【聯合報╱南方朔】 2008.12.25 09:29 am



人類的智慧必須以邪惡的災難為基礎,只有愈絕望、愈悲哀,才愈智慧,智慧的代價未免太大了!……


南方朔

人類的行為裡,有一種叫作「無動機的惡念」(Motiveless malignity),那是毫無來由的突然心生邪惡,是講不出道理的憎恨怨毒。就小的而言,它是惡意的傲慢,官僚習性,以及敵對式的歹念和挑剔的起點:就大的而言,它則是邪惡、仇恨、設計陷害,以及嚴重災難的根源。

浪漫主義大詩人裡,思想境界最高的當推柯立芝(Samuel T. Coleridge, 1772-1834),他神學及哲學皆造詣極深,寫過許多經典長詩,都碰觸到了「無動機的惡念」這個課題,其中又以長達六百多行的《老舟子詠》堪稱代表。

這首詩在講一個水手的旅遊故事。他們的船出發向南,在赤道時遇到狂風,被吹到千浬之遙,上帝也遺棄的冰洋。在束手待斃之際,突然有隻象徵吉兆的信天翁到來,船隻遂得慶生還。信天翁也留在船上與水手們為伴,但那個水手卻毫無來由的用十字弓把信天翁射死。最先幾天並沒任何事情發生,其他水手也不以為意,甚至還認為殺得好。接著,天譴發生了,其他水手把信天翁的屍體圍在他的脖子上,作為他罪惡的標記。但這並不能阻止厄運的一再降臨,最後全船的人都死光,只有那個水手獨存,他在懺悔裡得救,逢人即述說他所經歷的故事。這首詩就是在說他有次對多位參加婚宴的青年講述自己的經歷。他是劫餘之人,也是災難的最後見證。

柯立芝的這首詩,有許多不同觀點的解釋。其中的一種,就是根據基督──摩尼教的善惡二元論,認為它是「無動機的惡念」。那個水手把吉祥鳥信天翁射死,他有任何理由嗎?沒有。他可以從殺死信天翁裡得到任何利益嗎?也沒有。惡念在剎那間毫無來由的出現,它是一切邪惡的終極本質,它來去無蹤,難以理解,無法阻擋。它只會造成自己和別人的重大災難。那個老水手背負著災難的悔恨,用他的餘生流浪各地,述說著這個故事。那是他的贖罪修行,詩裡曰:

此後,在不確定的時刻,
那巨大的痛苦又重新開始煎熬:
除非我那恐怖至極的故事被述說出來,
我的內心將不停止的燃燒。

而老水手這種罪惡與災難的故事,除了對他自己是永遠的煎熬外,聽了這故事的人則是:

他離去,有如受到了至大的驚嚇,
並產生一種絕望之感受:
成了一個更悲哀但也更智慧的人,
在翌日清晨醒來之後。

柯立芝的這首詩,用字遣詞擅於強調對比及統一,當人們聽了那個罪惡的可怕故事,成了「更悲哀但也更智慧的人」。人類的智慧必須以邪惡的災難為基礎,只有愈絕望、愈悲哀,才愈智慧,智慧的代價未免太大了!

冬水道物語

賴瑞卿/聯合報

以為人生像冷水池,那樣清澈透明,看得清,摸得透,是天真的幸福。生活總會自然加料,滄桑也會上色……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賴子曰,泳可泳,非常泳。


非常泳者,一年四季,寒暑無缺,無論陰晴,每天下水,十度低溫,也不例外。寒天冬泳,固然神勇,但若衣服一脫,即撲通下水,吃苦當吃補,可就落伍。下水之前,先泡熱水,再游冷水,才是現代泳道。雖有危言聳聽:謂先泡再游,先熱後冷,體溫難以適應,可能見馬克思。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先熱後冷,蔚為風尚,泳泡相互為用,陰陽調和,遂成水道通則。


天氣愈冷,寒流愈多,冬泳愈是受用。男人雅好此道,據云有物理學根據,相信熱脹冷縮,能增加膨脹係數,再冷也要下水,全身顫抖上岸,功課才算做完,白天磨練,夜裡受用,只有兩人知道。


冬泳能否壯陽,不得而知。不過,游泳確是「現實」的運動,對它虔誠,回報必定甜美,不像國術那麼複雜,高手精氣內蘊深藏不露,必要伸手比劃,才知有沒有。泳者功力如何,身體會說話。池邊巡禮,眼角略為掃描,段數如何,心裡馬上有底。身材勻稱的傢伙,大多泳技嫻熟,蓋姿勢標準,各部位平均運動,線條自然優美,有如力士雕像。腹部微凸或肌肉鬆弛,不是泳技需要改進,就是泳程不夠,想妄自菲薄,太虛偽。想自我吹噓,也不必。胸部更是鏡子,精確反映泳齡,胸肌如霜淇淋,有體積無密度,率是壯年習泳、肌肉已鬆,來不及凝結。如似冰淇淋,結實堅挺,必是資深泳友,成績寫在胸膛。女人情形則較複雜,內有不明物體包裝,虛實只能臆測,難以妄斷。惟資深泳友透露,佳人身材泳技,也和男人一樣,精確反映泳況,認為女性浴室,必有旖旎風光,純屬美麗的誤會。即便有幸闖入,驚嚇肯定大於驚喜,一切都是泡棉和鋼絲作祟,即便如此,老爸還是一再交代,避免貨不對版,相親務必在池邊。


每天游多少,身材會說話。五百米以下的,號稱0.5K,除了精神抖擻,身材和常人無異;日游千米者,要有贅肉也難,都肩寬腰窄,呈三角模樣。若想胸肌結實,至少日游一千五百米。若三千米以上,不但二頭肌虯結,連腹肌也結實累累,每天打腿四千米,暑假還未結束,蘿蔔腿變芭蕾腿,是虔誠修道的見證。


話說回來,寒流來襲,脫掉夾克毛衣,撲通入水,確實需要勇氣,即使老手,每天也會掙扎。超級好漢,咬緊牙關,坐在池邊,拍拍胸膛,隨即入水,開頭五十米,如刀割刺骨,隨後漸入佳境,五百米後,人水合一,八百米後,天人合一,千米後,寒意又升,要靠體力和意志挺住。泳友驅寒各有祕方,有人泡熱水,有人飲熱茶。泡茶禦寒者,披浴巾當棉被,點支香菸,就在蕭瑟的池邊,赤裸品茗。實在受不了,就衝入烤箱,把身體蒸熱,再跳入水裡,平衡體溫,再上岸喝茶,周而復始,在泡茶泡水之間,冷熱進出,鍛鍊體魄。


天暖時,池邊別有風情,有做瑜伽,暖身兼軟身。有著比基尼,站在平衡板上,左右踩踏,扭腰擺臂,不停晃動,令人眼花撩亂。晨間,有人集體打拳,頂著朝曦,氣定神閑,沉肩墮肘、圓轉不斷。也有踮起腳跟,雙臂伸直,十指交疊反扣,縮著小腹,在池中順走倒退,蔚為奇觀。


外場花樣繁多,浴室趣聞也不遑多讓,有位毛巾桑,習慣赤裸蹲地,攤開浴巾,就地搓洗,下盤幾乎貼地,寶貝不時晃動,觀者驚心動魄,隨時準備呼人急救。


也有潔癖驚人的泳友,人稱「三水桑」,淋浴時必開三水柱,第一道淨身,第二道洗褲,第三道沖毛巾。淋浴時,兼顧泳褲毛巾,有時搓褲子,有時洗毛巾,像同時照顧三個爐火的大廚,忙得不亦樂乎。


三水桑和毛巾桑的堅持,自有道理。池水加氯消毒,是必要之惡。冷水池和溫水池只加氯,其他熱水池,花樣則多,像蘆薈池、生薑池、硫磺池,顧名思義,各有加料,有的深綠如漆,有的黑褐似藥湯,有的濃稠像牛奶,密閉空間內,五味雜陳,儘管味道難聞,但寒天浸泡,其樂無窮,資訊在此交流:治腰骨痠痛的祕方?縮腹划水的祕訣?大家交換心得;更是感情避風港:哪家沒有叛逆兒女?出軌的丈夫?哪人事業沒有起伏?哪對夫婦不會爭執?哪個青春沒有煩惱?大家袒裎相見,心防何妨卸下,泡在41度的熱水,毛細孔舒適地張開,生活的酸甜苦辣,不自覺傾吐出來。再難堪,也能用他者的口吻,訴說自己的故事,大家心照不宣,適當的時候,給予溫暖的回應,一個簡單的「嗯、啊」,一聲同情的嘆息,一道了解的眼神,都讓訴者得到慰藉。


以為人生像冷水池,那樣清澈透明,看得清,摸得透,是天真的幸福。生活總會自然加料,滄桑也會上色,顏色日漸混沌,讓人忘了原色。惟強者能讓池水,永遠保持清澈,獨智者才能了悟,諸色只是空相,清透才是本相。每天能在冷水裡,來回衝刺,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幸福,在單純的世界裡,舉手投足,在透明的天地裡,掌握自己。哪天,當你只想冬泡,不想冬泳時,人生進入另個階段,從甲組退到乙組,接下來的冬天,只能泡泡生薑池,隔著透明玻璃,回味以前好時光。池水雖然溫熱,內心卻是悽涼,青春已經遠了。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你夠拚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書摘

2008-12-24作者/黎智英
(更多內容,請詳閱本書《你夠拚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
出版資訊:商周出版(台北:2008) ISBN:978-986-6571-71-8

本書《你夠拚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封面(圖/商周出版提供)



甘心做,讓你上天堂

我是從地獄逃出來的人,從黑暗衝到希望中;我已走出了絕望,我相信未來。我看到的是旭日初升的璀璨,我嘗到的是天堂神奇的滋味。我知道人生多美好,我甘心快快樂樂地度過此生。

我從大陸偷渡來香港。抵達時大概是下午時分吧,幾點鐘已記不清楚了,當時可能也沒有留意是什麼時間。抵港時已屈在漁船的艙底十多個小時,由於大海翻濤覆浪、顛簸不斷,我嘔吐得死去活來,孱弱得快要昏厥過去。

當時大陸是陷入饑荒的地獄,我得以逃出,升天到了香港,我夢寐以求的天堂,興奮莫名。然而離開家人,心頭百般滋味,感受複雜,心亂如麻,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從蛇頭帶我去找我的阿姨,阿姨付過偷渡費,接著帶我去買被鋪,然後帶我到工廠當童工,直到我在工廠的包裝部安頓下來,那幾個鐘頭雖然發生了許多事情,我卻一直沒有半點感覺。

第二天醒來,另一位跟我一起睡在包裝部的童工帶我到馬路邊的大牌檔吃早餐---前一晚廠長給了我十塊錢當費用。看著大牌檔的熊熊烈火,我們兩個小孩擠在滿是笑聲的人群中,撲鼻而來的是堆如山的油炸鬼(油條)的香味;就算還未嘗到早餐,整個人早已飄飄然,不知道身在天上還是人間。

在大牌檔前我好奇地東張西望,還未坐下來,同伴替我叫的熱騰騰白粥、叉燒腸粉和油炸鬼,已經放到我面前。連句「謝謝」也沒講,亦沒有望同伴一眼,便迫不及待拿起油條往口裡送。那種熱辣辣的鬆脆,鹹甜混雜的甘香,嗦嗦聲的口感攻佔我的感官,令我鼻酸、耳熱,眼也紅了起來。

咬了幾口油炸鬼,吞下喉嚨時感覺全身的細胞都在膨脹,眉心有個快要爆裂的激情,眼淚奪眶而出,心中泛起一陣感恩的衝動。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恐怕坐著吃是對美食的不敬。我站著吃油炸鬼、白粥和叉燒腸粉,因為它們給我帶來了那神奇的快樂,對我來說那便是天堂了。

當然,當童工的日子並不好過。那個時候,早上六點多我便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點。吃完晚飯,聽一下子收音機節目,便已累到倒地,腰也撐不住,倒頭睡在包裝台了。腰骨酸痛得如同刀割,睡著了才感覺不到痛楚。


早上起來是不痛了,但腰骨卻僵硬得像塊鐵板,稍一移動便有陣陣刺痛,得過幾個小時,腰骨才柔軟過來,不再刺痛。 那個時候,倘若聽收音機時,有人請吃南乳肉花生送啤酒,那便是非常豐富的節目,令大家開心得有說有笑。

初一、十五做禡,老闆會為中飯加菜。前一晚睡覺時,一想起那豐富的菜色我便不斷吞口水,不斷偷笑,連腰痛也忘記。當童工是一段艱苦但快活的日子,稍嘗到一點兒甜頭,我便樂滋滋的,覺得不管多麼辛苦也是值得的。

我常感覺幸運,那不是說當童工的日子不辛苦,而是我知道這麼辛苦的日子,快快活活地捱過,將來的日子又怎麼不會美好?童工歲月於我來說並非困境,而是成長必須的鍛鍊。

那個時候我已知道,自己不會在那樣的環境待上多少日子,因此便沒有忿忿不平、要爭口氣、做場好戲給別人看的落難心態,我沒有埋怨過那艱苦的日子。

對我來說,香港便是天堂,怎麼會覺得自己落難、受害呢?是的,小小年紀,我已對未來充滿信心。那個時候,要是有位成功人士出現眼前,從他身上我便彷彿看到自己的未來,甚至暗地裡忍不住打從心底笑了出來。

工餘時,我跟幾個要好的童工常常一起談天說地。他們講的都是要爭一口氣的宏願:有的將來要當工程師,有的要當大老闆,有的要當警察督察賺大錢,有的要當黑社會老大……。我可沒有這樣的宏願,我的理想是有頓好吃的就好。

不講宏願的時候,他們往往埋怨這、埋怨那。不是埋怨父母無用,便是埋怨自己命苦,被有錢人欺負;埋怨人工少、工作多;夏天埋怨工廠悶熱,冬天則太寒冷;埋怨看不到前途,做人不快樂。他們都覺得環境逼人,心情抑鬱沉重,因為他們覺得眼前便是永遠。

屈在困境中,他們都有窒息感,都要吵吵鬧鬧、打架發洩。每當見到這樣的情景,我便敬而遠之,從來都不像同伴們那樣講義氣,你挺我,我挺你。見我走避,他們便問我:你為什麼這麼沒有義氣不幫忙?

我說,我只講道理,不懂得講義氣。我只是個過客,不像你們,覺得自己終生都困在這裡。你們不甘心,要做困獸鬥,那是你們的事,我不會為了義氣,拿自己的前途來跟你們的怨恨陪葬。我是甘心吃苦的,沒有抱怨;相信前程無限,為什麼要以中途驛站為終極目標?


我是從地獄逃出來的人,從黑暗衝到希望中;我已走出了絕望,我相信未來。我看到的是旭日初升的璀璨,我嘗到的是天堂神奇的滋味。我知道人生多美好,我甘心快快樂樂度過此生。



敢於面對未知

生意的未來發展雖然不可預測,我認為卻是可以「知道」的。我不是愚昧或傲慢,以為自己有預測將來的本領。事實上我從來不做長遠的計劃,卻一直有信心生意的發展方向是在我的掌握之中。

做生意面對很大的矛盾: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要為將來打算,怎麼辦? 不,許多做生意的人可不是這樣想的;他們當中不少人,認為自己是有本領預測未來的。他們為將來做好發展計劃、為將來的每一步訂下藍圖,猶如自己是生意先知。

事後他們往往又會發覺,未來的不可預測;花盡心思、精心部署的計劃只是給自己一點心靈的安慰,半點準繩也沒有,更說不上是可供按部就班的運作藍圖。

如果可以預測未來,那麼我們還要做生意嗎?創作是做生意的原動力,假若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將來的事情,我們還有什麼好創作的?恰巧是未來的不可預測,才需要我們去創造將來的世界,若未來已在掌握之中,未來對我們還有什麼意義?

如果未來業已存在,不用從未知中創造出來,那麼我們還可以宣稱擁有未來嗎?抑或未來早就擁有了我們?

創作是無從計劃的,那是靈感在未知中探索得出的結果。因此,如果我們相信上天創造人,那麼神的意旨便是要人在地球上創造這個世界。既然這個世界還在創造之中,它必定是不完整的,那些不完整的部分便是我們不知道的未來,便是我們要追求、要創造的部分,也就是我們走往未來的道路。

不,我不是說計劃完全無用。我是說,如果將計劃視為預測未來的工具,它不僅無用,還會誤導我們。未來不可預測,但計劃仍是有它的用處的。

做計劃時,我們先要熟悉過去的情形、資料和細節,再把現有的知識投射到我們的想法和期望中,演繹出一幅發展業務的思想藍圖。如此一來,計劃便為生意準備一套背景知識,讓我們在面對變化時,分辨出原來假設的錯誤,幫我們不斷修正原來的想法,透過實踐形成一道學習的曲線。


此外,計劃也可以給我們提供思考和心理的練習,除了讓我們在思考和心理上,熟習這門生意目前的情況和細節,更重要的是,這些背景知識、思想基礎和心態,可以幫我們推敲出變化的原因,因而讓變化中浮現的問題,帶出原先並不存在的意義。

一旦掌握問題跟生意的關係,我們便可以選擇,解決與當時情況相關的問題。找到對的問題來解決,也等於為生意的發展找到方向。

計劃是很有用的,只要我們不要把它當成是一成不變的天書,而視之為一套要不斷修改的假設。做計劃的人往往容易弄錯,傲慢地以為自己有預測未來的智慧,以為自己的知識是高超的智慧。

其實,知識只是創作靈感的工具,謙卑才是真正的智慧。假若我們高傲地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那麼我們便注定會被計劃誤導、被無知累倒。

也有很多生意人是不相信計劃會有任何用處的。他們發覺所有發生的事情,永遠跟原先的計劃毫不吻合,因而他們不再做計劃,不去設想將來,只埋首眼前的工作。

他們日做夜做、見招拆招,其實也是在面對變化、解決問題。只是,沒有透過計劃準備好背景知識、思想準備和心理狀態,一旦爆發問題,便無從入手解決。

對這些人來說,在工作上遇到的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他們不知道該怎樣選擇對症下藥;問題發生的時間先後,反倒成了解決問題的順序,而不是辨認出問題的輕重緩急。

有時他們揀那些表面上看來「重大」的問題去解決,可是這些「重大」問題,卻可能跟現在工作上存在的困難,一點關係也沒有。又或者,在一些目前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此本不應耗費資源、時間)上糾纏。

像這樣以一把抓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同時對付應該解決和不應該解決的問題,他們實在是枉費資源,更把自己弄得忙到不可開交。這樣解決問題,好的效果跟壞的效果不斷互相抵銷,到頭來也見不到成效,不管如何拚命都對生意起不到絲毫作用,以致生意時好時壞,做來做去一事無成。

生意的未來發展雖然不可預測,但我認為卻是可以「知道」的。我不是愚昧或傲慢,以為自己有預測未來的本領。事實上我從來不做長遠的計劃,卻一直有信心生意的發展方向是在我的掌握之中。


每次創業之前,我都先準備好相關的背景知識,讓自己進入靈活應變的思考和心理狀態,除此以外,我不會對投身的行業做任何假設。一開始,我便集中精神做實際工作,專注找出業務發展起來浮現的問題,根據它們的個別意義,選擇切合當時情況的關鍵問題來解決。

以我的經驗來說,若不去設想將來的情況,這樣做生意不失為適應生存的最佳方法。總之,每日選擇切合實際情況的問題來解決,每解決一個正確的問題,我便向前行了一步。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一步一步帶領生意邁向未來。

做生意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每發生一個問題,只要是切合當時情況的,都是有意義的、都是跟生意的發展有關,因而每解決一個這樣的問題,都蘊藏著正確走往將來的指引。

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現時的做事方法、所運用的知識,跟即將出現的現實之間存在著邏輯缺口(logical gap)。所謂邏輯缺口,就是手頭掌握的知識,跟我們未來的生意經營和運作的需要銜接不上,以致業務出軌。

出軌是問題的癥結,也就是反映出現有的運作方法不足,蘊藏這一重要意義。我們應該積極面對這些問題,因為細味當中的意義,我們便可以找出解決出軌的辦法;一旦跨過缺口,生意便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了。

若是採用的方法能解決問題,那便證明方法有效,也就等於說我們為銜接將來的需要,創造出了有效的新知識,填補了原來的「邏輯缺口」。

有效的新知識是銜接生意未來發展的橋樑。例如,我們經營報紙的,現在都得面對網路普及帶來的衝擊,當前的問題是,愈來愈多的年輕讀者都喜歡閱讀網上的電子報,而不買報紙。

當我們選擇問題來解決時,便得選擇那些可銜接網上電子報的需求,切合報紙演變為兩棲媒體,這樣的問題來解決。 又例如,做零售業的人,此時面對的問題是視覺資訊太發達。

由於人們受慣強烈的視覺刺激,對貨品的時尚感和新鮮感的需求愈來愈強烈,零售業因而要加速更新貨品和陳列。要是由我來為零售業選擇問題來解決,我會選擇解決那些跟加速設計、生產和分銷程序有關的問題。


所有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都足以幫我們的生意邁向未來,因而也就創造出了新的知識;每當解決一個目前面對的問題,生意便往前邁進一步。我一向都以這種認知態度來看待生意的發展。

我一直相信,只要我有信心可以解決問題,我便有能力掌控生意發展的未來。我們不能預測未來,然而未來卻是可以被「知道」的,只要選擇合適的問題來解決,只要有信心,透過謙卑的摸索和嘗試去探求方法,我們最終將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你夠拚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推薦

本書主編 周怡君

每一次創業,黎智英都對自己說,這是最後一次創業,之後我便會死去;因此只有現在、沒有將來,我要投下我擁有的一切,跟它們同歸於盡,死而後已。

這是創業要有的EQ。

是黎智英做為一位創業家最重要的心法。也是黎智英從一塊美金到現在身價超過五億美元的終極秘密。

即使到現在,他仍不斷地在創業中,每天思考生意所面臨的困難,他心甘情願,因為創作是他生活的動力。

創業者為什麼要拚命?

對創業家來說,創業不只是賺錢,

創業更是一個創作的過程。一個學習的過程。

創業不知要遇到多少困難,解決多少難題,創業時時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因此若是沒有堅強的信念,決大部分的創業人最後都會失敗,不是因為生意沒辦法做,而是被自己的恐懼打倒。

書中黎智英的一位好友,想要辦幼稚園,卻沒有自己的想法。最後爭論了起來,好友對他說「Jimmy不是每個人都像你這樣,想要雄霸天下。我只想安安穩穩地做個小生意。」

面對好友的質問,黎智英心平氣和地對這位好友說不管生意大小,「創業避重就輕、捨難取易是死路一條。沒有錯,像你說的困難無疑會少一些,但那只是死路一條,走向死亡是完善的、沒有任何困難。不過,創業便是創造生意,既然是『生』的,又怎會沒有困難?」


如此獨具一格的創業與工作的思考邏輯,讓詹宏志在<我是黎智英>一書序中說到「好幾個做生意和寫文章的朋友,讀過他文章的人都深深覺得他的成功,並非偶然。」

因而對現時的工作者來說,閱讀黎智英,也就同時閱讀出自己的位置,黎智英的創業體悟,無疑是一面鏡子,清楚映照出每個人沒有真正面對的事實。

(更多內容,請詳閱本書《你夠拚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

閃人》父親

【聯合報╱顏忠賢】 2008.12.24 10:49 am



那是馬龍白蘭度和艾爾帕西諾在「廳」裡坐著、走著……很悶,一個倔強的父親在跟一個倔強的兒子交代一些事……


顏忠賢

關於「廳」,我還記得,有一次半夜看到《教父》就近乎偏執地看到天亮的事。

無關乎那些槍戰那些動作片式的激動或慘烈。

反而有幾段,乍看是很尋常的……父子說話,其實才卻是真的令我難過的。

而且看到後來,還一個人在半夜大哭。

那是馬龍白蘭度和艾爾帕西諾在「廳」裡坐著、走著……斷斷續續說著沒幾句話的畫面。很悶,一個倔強的父親在跟一個倔強的兒子交代一些事,說的話都很含糊、很淡,有些刻意或不刻意的迂迴。「廳」很沉地安靜著,看來很不起眼,但,在很尋常的對白中,那安靜變得很怪,很令人屏息。

我已經十多年沒看過這電影,年輕的時候看,只看到電影內的好看,覺得導演、演員種種都好,有種美學上過人的敏感與犀利,和當時的黑幫片是很不一樣的。但現在看,卻一直看到電影外的事,主要和我最近所常想到「父親」的事有關。和許多年紀更大以後才會看到或看懂的事有關,當然也和有些我當年看不懂、有些我忘掉的、有些就是不知為何念念不忘至今的事有關。因為,就只有在這種電影裡那麼看似平淡卻糾葛、看似安詳卻暴烈……種種無法逃離的世故中,才會想起那些關於「父親」的往事。

其實,那次是我忙到半夜四點回家,也因為另一些種種無法逃離的世故而煩惱而睡不著,就因此而躺在安靜的床上,亂看電視,想分心,想找電影看以忘掉電影外的人生困擾,忘掉這種已到了我開始有記憶時、我「父親」年紀的人生困擾,但轉了好久,最後卻竟就停在《教父》。

但,那「廳」在片中始終有點古怪,因為那是一個家族典型的家人團圓的場景,一個老式的房子的廳,因為是義大利人,連是殺手的叔叔伯伯都很會做菜、很會調笑,有著一起煮東西吃東西來招呼家人那種很親很親的溫馨,但,那「廳」卻也是之前他們在第一集《教父》被暗殺未死、出事後,大家退守的據點。那一段在第一集其實是充斥一種怪異的平靜的張力暗藏,因為這些溫馨的叔伯家人是……準備隨時會出去殺人和被殺的。

但第二集《教父》,在「廳」裡,卻交代另一段主角更早以前的叛逆,一種不太一樣怪異的平靜。那是在為第一代教父慶生前,就在「廳」裡,就在一段尋常家人對話後,突然艾爾帕西諾(完全沒事先提及過地)不經意說到「我要去從軍」這件事,就在這時候,所有人都很吃驚。衝動的大哥甚至要揍他,被拉開了,他義兄(也是他爸爸的律師)跟他說怎麼沒有先跟他們商量時,也提到為了緩徵,他爸還費了很多心力才安排打通、買通的人,提到「教父」對他這個兒子的未來是有很多期待的。

後來,在「廳」裡,就在大家都去迎接那時還是第一代教父的爸爸時,年輕的艾爾帕西諾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裡,沒有起身,沒有動,畫面停在他身上,所聽到家人們出去迎接的快樂的聲音只在畫面外。

他完全沒有動。

眼神充滿了某種衝突、困惑,一方面他做了一個完全不會被家人接受或原諒的決定,但他並沒有妥協或道歉……但仍不免是難過的。

下一個畫面,更動人。那時間已是多年以後了。接了第二代「教父」的多年後年紀已很大的艾爾帕西諾,仍然自己一個人用同樣的方式完全沒有動地坐著,眼神更老更世故了,但仍然充滿了和當年一樣的衝突、困惑。這時候,他已把所有的敵人都清除了,包括背叛他的親兄弟,最後,終於變成一個大家都無法接近的人。

他仍然完全沒有動。

那時,我哭了。

城市角落:柏林10》柏林越南人

【聯合報╱陳思宏】 2008.12.24 10:49 am


越南人是柏林最大的亞裔,所以要吃到我愛的河粉很簡單。許多越南難民在1960、70年代逃到了西德,共產東德則從北越引進勞工。統一後,大部分的越南人選擇留下,但是他們在社會底層匍匐。融合?那只發生在河粉裡。

地鐵出口常可以見到年輕越南人站崗賣私菸,晴雪皆然。我對這些年輕人的故事太感興趣,不抽菸的我跟一個男孩買了兩次後開口攀談,才發現他的德文只限於數字。他有敵意,我皮膚太白,身上的大衣、腳上的鞋都有牌子,在沒暖氣的地鐵站陪伴他的,只有一件寒酸外套。德國人不斷經過他,忽視。

前幾天,我看見他被便衣警察逮捕。他在高大警察旁的表情裡,有太多我無法探測的故事。取代他站崗的是個年輕女孩,看到我就把頭別開。這一陣子,河粉在我口中濃郁翻滾時,我一直想到那男孩,那女孩。

【2008/12/24 聯合報】@ http://udn.com/

恍神

【聯合報╱李家同】 2008.12.24 10:49 am



老張告訴我們,他要開始走石階的時候,又聽到了「你帶我走」,他終於瞭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恍神的經驗,有的時候我們在想一個問題,別人和我們說話,我們會完全聽不見。不過這種情況應該是不常發生的。

老張卻是一位經常恍神的人。我和他在初中時就是同班同學,他功課很好,老是領獎。每次在台上領獎,就會有兩秒鐘有一種茫然而且困惑的表情。因為這種表情呈現的時間極短,大家雖然注意到了,也沒有人去問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書念完了,老張做了大學教授,我們大家都知道做教授不容易,要教書,又要做研究。可是老張卻沒有什麼多大的問題,他給我們的感覺是他有點運氣特別好,小的時候就聰明,念書沒有什麼困難。沒有想到的是,他做研究也沒有什麼問題,他很快地升到了正教授,又得到了好多的獎。

我們老朋友經常聚會,發現老張的老毛病沒有減輕。有一天,我們中間的一位實在忍不住了,直接了當地問他為什麼會恍神,在恍神的那一剎那,他究竟在想什麼?他說他其實什麼也沒有想,只是他會無緣無故地聽到一個聲音,說「你帶我走」。對老張來講,這句話毫無意義,因此他免不了會想一下這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得不到答案,也就算了。他沒有想到他從初中開始聽到這個聲音,現在已是中年,仍然會聽到這個聲音。

我們大家都代他擔心,因為我們都想到一部叫作《美麗境界》的電影,電影中的男主角納許是諾貝爾獎得主,極為聰明,但有幻聽的病,常會聽到莫虛有的聲音。有一位老朋友因此建議老張去看看這方面的醫生。老張說他早就去看過了,但他們一致認定他沒有病。他們說幻聽的人不可能永遠聽到同一句話的。

又有一位朋友問他,是小孩還是成人的聲音?老張想了一下,說這是孩子的聲音。那位朋友問他是男孩還是女孩,他說男女都有。

我們又問他在什麼情況之下會聽到這個聲音,他說他曾經做了一下統計,發現在各種場合都會有,他領獎的時候,幾乎一定會聽到這種聲音。他看報、瀏覽網站或者看電視的時候,也會聽到。至於什麼節目,或者什麼新聞,他記不太清楚。可是他回想起來,他看BBC網站新聞或者是BBC電視新聞的時候,往往會聽到。

老張幻聽的情形,使得他太太有點害怕,她一直相信老張太喜歡做研究,所以常和老張開車到鄉下去玩。周末鄉下人不多,老張有時看到一所小學,就進去走走,他作夢也沒有想到,在這種偏僻的鄉下,他更會聽到「你帶我走」。

我們問他在什麼時候,他一定不會聽到。這點他也可以回答,他說他和家人親友在一起的時候,好像從未聽過,打網球的時候,從未聽過,做研究的時候,從未聽過,看偵探小說的時候,從未聽過。但是主日望彌撒的時候,會聽見,而且常常聽見。

我們都想不通這是怎麼一回事,但大家也不太擔心老張,因為他顯然知道他自己幻聽,而且他的幻聽似乎沒有對他有任何影響。

前些日子,我們大家到郊外去爬山,到了山腰,要走一段石階,才可以走到山頂。在山腰,我們看到了一個小男孩站在石階的起步地方,他走了一下,就停了下來,從他走路的姿勢來看,他是殘障的,雖能走路,但是一個跛子,他走路的樣子實在很可憐,看來他很想上山,但大概是上不去了。老張二話不說,問他要不要由他扶他上去,小男孩點點頭,於是老張和小男孩打頭陣,我們都慢慢地爬上了山頂。山頂有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老張安排小男孩坐下,讓他可以看到山下的美景。小男孩笑得好高興,也一再地謝謝老張。

我們要下山了,老張問小男孩要不要和我們一起下去,因為上山容易下山難,如果小男孩沒有人攙扶,是一定下不了山的。但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小男孩搖搖頭,說他還想看風景。

我們發現小男孩好像很堅決,只好自己下山了。到了山下,老張忽然問我們小男孩是否穿短褲,我們不約而同說他穿的是短褲。他又問,殘障的小孩會喜歡短褲嗎?這的確問倒了我們。然後,老張又問我們一個問題,孩子的腿是不是很粗壯?我們回想起來,結論是孩子的兩條腿又黑又粗壯,難怪他不要我們幫他下山。

但小男孩為什麼要騙我們呢?在路上,我們都在想這個問題,誰也沒有得到答案。到了晚上,我已上床睡覺,老張打電話給我,說他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了,而且他認為他以後再也不會恍神了。我當時睡意正濃,懶得聽他解釋,他也沒有解釋。

從此以後,老張不再恍神了。他也常常約不到,為什麼呢?他從那天起,就開始教一些弱勢孩子的英文和數學。有一天,有一位富翁捐了一筆錢給他,他就一不做、二不休,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大規模地幫助弱勢的孩子。

老張告訴我們,他要開始走石階的時候,又聽到了「你帶我走」,他終於瞭解了這句話的含義,他雖然一帆風順地在社會上越爬越高,但很多可憐的孩子其實是不可能像他一樣地往上爬的。因此他們向他求助,希望他能帶他們也往上爬,但他始終聽不懂。直到那一天,在山腰看到那位小男孩,他終於搞懂了「你帶我走」是什麼意思。

老張回想起來,每次他有得意的事情,就會聽到「你帶我走」,難怪他領獎的時候會恍神。除此以外,當他看到人類悲慘的新聞的時候,也會聽到。顯然有人在提醒他,不要自顧自的,也要幫助那些沒有他那麼幸運的人。

老張有一個小孩,小時常有數學的問題,每次老張都會替他解惑,上國中的時候,一開始英文有點困難,也是由老張夫婦指點一下,以後就沒有問題。老張還請了一位他的博士班學生做他兒子的家教,所以他的兒子念書很順利。

不僅此也,老張的兒子從小就有看書的習慣,老張夫婦常常出國旅行,兒子從小就知道一大堆別的孩子不知道的事情,現在兒子念很好的國立高中,已經學會了寫程式,可以看英文小說。老張並沒有把握他兒子一定會非常傑出,可是要在社會上爬上上層階級,一定是毫無問題的。

老張知道很多孩子沒有如此幸運,他們的父親沒有辦法教他們英文和數學,也沒有錢替他們請家教,更沒有錢送他們去補習班;他們不要說到國外去旅遊了,恐怕連島內很多地方都沒有去過;看書的習慣更加是沒有的。這種弱勢的孩子,要想在社會上往上爬,當然很困難。

老張下定決心,儘量地幫助一些弱勢孩子補習。他發現他的確是幫得上忙的,給他教過的孩子,功課都好很多。他所成立的基金會幫助的孩子就更多了,而最重要的是,他再也沒有聽到「你帶我走」的聲音。

前天,我去老張的基金會參觀,令我感到十分有趣的是一幅畫,畫中有一位成年人牽著一個小孩的手,走上石階,畫的下面寫了「我帶你走」四個字。老張曾經將很多菁英分子帶到了社會的高層,看來,他不以此為滿足,他要將很多弱勢的孩子推到社會較高的階層去。

【2008/12/24 聯合報】@ http://udn.com/

FIND BOOK

GOOD WEB TO FIND BOOK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一個人 漸漸老!

陳紅旭(文字工作者)  (20081222)




 日本從20餘年前開始出版老人相關的書籍,為高齡社會預做準備,他們不但鼓勵退休老人閱讀與圓夢,而且體貼地將書的字體放大。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不論是誰,到最後都是一個人。」

 這是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其《一個人的老後》書中開頭的一句話,一語點出長壽社會中你我都可能遭遇的嚴苛現實。在日本,80歲以上的女性83%配偶己經不在的事實,更突顯一個人的老後生活不容忽視。
 日本人一向是善於準備的民族,也因為整個社會充滿資深長者,關心老後的議題自然朝全面發展。從2、30年前開始,日本出版界開始出版老人議題的書,至今已成為出版與閱讀的另類顯學。但台灣有關年老的議題書卻不多,近幾年才陸續出現一些美、日的翻譯作品,而且多是隨機出版,缺少系統性,本土寫作更寥寥可數。

 綜觀坊間,以銀髮族為主題的書,多半以醫療保健及照護的「HowTo」書居多。像去年出版的《圖解長期照護新百科》(大好),口碑頗佳,卻不若想像中熱賣,主因應是醫院及外傭擔下了晚輩親自照顧長輩的重責。

 日本的失智人口比例居世界第一,失智症因此成為探討老人議題時最常見的課題,台灣引進了北海道醫療大學教授阿保順子著的《失智老人創造世界》(台灣商務),以失智者的思惟及對話呈現出另一種世界,如夢似幻。而精神科醫師齊藤正彥的《當父母年老失智》(山岳),則提供了實用的因應之道,畢竟台灣的失智人口也在增加中。有關失智,作者龍祥燕自費出版的《爸媽,我在這裡》,寫出照顧失智雙親14年的心路歷程,應是台灣第一本失智家屬照顧全記錄。

 至於老的面貌、老的內涵,日本銀髮族也非常樂於分享自身度老的體驗。其中,國寶級醫師日野原重明的度老生活方式及生命哲學,最受日本人推崇。日野從75歲開始撰寫有關度老的種種體會,至今97歲仍是在役的醫師。他在90歲時出版的《生命的禮物》,銷售超過120萬冊,是日本年紀最長的百萬作家。最近台灣引進了他的著作《幸福的偶然》(張老師),強調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挑戰新事物;不管環境如何,人生都可以是彩色的。日野醫師正是如此的力行者。

 《晚年的美學》(天下雜誌)是75歲的日本作家曾野綾子繼《中年以後》(天下雜誌),以散文書寫面對人生薄日的種種心情,她認為生活自立及自由的心靈,是度過美好晚年最好的心理建設。

 上野千鶴子的《一個人的老後》,內容則觸及老後必須面對經濟理財、如何展開新生活、人際關係的網路,甚至有關「善終」的種種準備,以具體實例或見解提供參考,在日本擁有80萬冊的銷售量。這位日本女性主義大將,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把關注焦點轉移到老人問題上。時報出版公司明年3月將推出該書的中文版,目前正增補適合國人的資訊。

 日本家庭主婦大多有寫家計簿的習慣,對諸如《臨老筆記本》之類的書,也就是對自己的一生及身邊瑣事詳細交代的記事本,接受度很高。其他如面對死亡、預立遺囑或設立財產處理監護人的身後事等議題,也完全不避談。

 我在日本養老院擔任過一年的義工,記得當時曾和一位94歲的富田老太太聊天,她說自己以看文學書度餘生,而桌上攤著她正在看的書,是水上勉寫的《俯仰天空》,內容談及水上勉生病時聯想到與死亡有關的種種想法。和她對坐床緣,聽她淡淡的說「過去的都過去了,重要的是如何度過餘生。看看別人對生病及對死亡的看法不是為了學習,只是想知道別人是怎麼『想』死這件事的。」她的語氣是那麼平靜、那麼勇敢,畢竟她已準備得夠久了,她眼神流露出的光輝,是那麼尊嚴與漂亮。

 有關死亡,日本小說家奧野修司去年出版《理想的死亡方式》一書,探討能夠同時讓死者本人、家人以及醫療者都感覺滿意的理想死亡方式。他反過來說,先知道要怎麼死,才知道該怎麼過餘生。

表參道上的聖誕節

郭正佩/文  (20081223)




 如果不以「正統性」做為判斷標準的話,把東京排名為「全世界聖誕時節氣氛『最?烈』」的城市說不一定也不為過。況且,這位城市把這年末節慶時分商業氣息延長的本領,或許也沒有別的城市能夠比擬。

 莫約十月下旬開始,東京稍微能叫得出名字的建築物、主要街道、商家,就如排山倒海似掛上節慶燈飾,把街道照耀地彷如白日般明亮。(問題是本來其實已經很亮了。)更了不起的是,這麼這麼掛著,居然可以一路從十月末,一路慶祝到隔年二月十四日西洋情人節。(說到「西洋」情人節氣氛,東京恐怕也可排名世界第一。)

 於是,新宿時代廣場附近(初到東京時有點啞口無言,這裡不止有時代廣場,還有一棟長得和帝國大廈幾乎一模一樣的大樓),架起如夢似幻的聖誕步道。對,後來還築起一次只讓一對情侶進入,拍照、聆聽聖誕音樂的鈴鐺小屋。
 於是,東京巨蛋附近出現亦如巨蛋形狀,直徑有六公尺寬覆天蓋地的彩色音樂燈飾。每隔十五分鐘左右,就像萬花筒般閃爍。還有長約一百公尺左右命名為「雞尾酒街」臨時架起的音樂燈光步道,漂亮是漂亮,走進其中,簡直像進入電動玩具場景嘛。

 然後是汐留Caretta廣場,在作曲家東儀秀樹的設計之下,轉變成所謂「藍色光波世界」。銀藍色大海主題燈光,令人聯想起廣重浮世繪畫作裡波濤洶湧海浪。聽著東儀先生譜的樂,好像站在大海中央。這樣可以和聖誕節聯想在一起嗎?雖然不是很確定,不過總之還有「說不定」能讓戀人們愛情加溫魔法的神祕午夜奇蹟會登場。

 澀谷車站旁MyCity百貨公司樹起巨大聖誕樹,附近道玄?、宮益?及公園通行道樹,也同時掛上約莫六十萬顆燈飾。最著名約會等待地點忠犬八公雕像,以及道玄?周圍,裝飾起為了「讓情侶們進入聖誕心境」的巨大心形燈飾。

 往明治神宮方向,有東京香榭大道之稱的表參道並木一路立著和風燈籠概念似燈柱,似乎有和巴黎香榭大道及紐約第五大道比美的意味。當然,古典和宗教氣氛畢竟比不上歐美城市,於是請來前衛燈光藝術家,為這城城市設計出摩登卻又融合日本味的街道裝飾。

 偶爾會看到模特兒、歌手之類的人,一旁跟隨帶著裝備的攝影師、導演,趁這時節拍攝出有濃厚冬日氣氛的影像、錄像。沿著裝飾起的表參道散步,不知不覺還真會有成為日劇裡主角的錯覺。

 六本木也在不遠處,比起表參道,聖誕時節六本木之丘一帶,似乎還更像巴黎香榭大道。銀白色流蘇般的燈飾,以「永遠.瞬間」為主題,掛滿六本木之丘旁大道樹梢。

 站在大道天橋上,能看到遠方亮著燈火的東京鐵塔。東京鐵塔黃橘相間和大道上閃爍的銀白色燈光互相映襯,如果此時天空中還飄著一點濛濛雨絲,倒還真有一點印象派畫作的感覺。

 也可以到丸之內大樓、惠比壽花園廣場、東京車站附近的帝國旅館走走。天色更暗,那麼,把最後一站定為東京鐵塔如何?雖然不像巴黎艾菲爾鐵塔般每個鐘點如星光般閃爍,靜靜待在幾乎沒什麼遊客的東京鐵塔腳下,觀賞因為聖誕節慶特別裝飾起的燈光花園,也有另一番風情。

 雖然各地聖誕節大抵和商業運作都有那麼一點關係,東京的聖誕節,卻緊密地和聖誕節之後其實還有將近兩個月之久的情人節結合得天衣無縫。看來,如果不像情人節一般,找個「義禮」情人,約在掛滿「讓情侶們進入聖誕心境」心形吊飾的澀谷忠犬八公雕像,然後一起逛逛表參道、到新宿星光步道散步,站在情人鐘下許願、到東京巨蛋走過「能讓愛的氛圍出現」的雞尾酒街、然後在汐留廣場等待具有「讓戀人感情加溫魔力」的午夜奇蹟,沒有情人在身邊的人這個時候待在東京,還真不知該怎麼過才好。

老的好

隱地  (20081223)




 老人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任何年輕人,有一天都會面臨老,連嗷嗷待哺的嬰兒,最後也會成為老人。

 老人,指年紀大的人。我國已有明文規定,凡年滿六十五歲的人,都稱老人。做老人有許多好處,在國內坐飛機、火車、高鐵都一律可享對折優待,到博物館、美術館欣賞畫展,完全免費,甚至看電影都比一般人便宜,但雖如此,許多人還是不願意聽到老、面對老,好像人一老就沒用了。

 人有沒有用,其實和老無關。許多七、八十歲的人仍有自己的辦公桌,仍在作曲、畫畫、寫作……一個藝術家登臨絕頂之作常在晚年才能完成。科學家和在醫學上有成就的人,到了晚年,智慧和經驗的匯合,更能發揮老驥伏櫪的佳績,就算一個普通老人,一生努力所得,身上多少已有一些積蓄,成為社會上的實力派,人老了,最忌貪慾,此時反而要學習散財哲學,遇到刻苦向上的年輕人,肯給予一些經濟上的幫助,立即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貴人,能成為別人的貴人,多少也是一種做為老人的安慰。
 六十五歲以前的生命,人人背負著無限責任感。從小到大,求學階段,面對父母、老師的期待,總是要設法把書讀好,成績單不能太差,一次接一次的考試,多少壓力要我們承擔,走出校門以為鬆了口氣,卻必需尋找一份合適工作,沒有薪水,人生之路幾乎無法向前邁步;還有感情問題,一次次的挫敗,也讓人傷心,而成熟之身,有情慾需求,如何完滿解決,也全靠我們自己摸索。成家之後,又進入一個新的甜蜜負擔(也有人只有負擔沒有甜蜜),孩子出生,更是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身心負荷,有時幾乎面臨崩潰。這樣年復一年的活著,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無趣和無奈,終於活到六十五歲成了老人,從此可以隨心所欲地過日子,有何不好?

 所以寫過許多書的老作家王鼎鈞說:「活到老,真好」,也因此,我們為何怕聽到老,怕面對老?

 現今科技發達,醫療設備完善,人類的平均壽命從古代的四十歲,已延增為八十歲,加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和生活秘笈,也有養生哲學和環保觀念,因此,未來人的生命到達九十歲、一百歲都不是夢。如果一部分的人能活到九十五歲,從成為老人開始的六十五歲,離九十五歲竟然還有漫長的三十年生命,這賺來的三十年,我們若能以智慧冷靜的頭腦,豁達樂觀的心情,重新欣賞人世間一切美醜,多聽少說,啊,你會發現我們面對的真是一個光怪陸離的有趣世界。

 我說賺來的三十年生命,指的是也有不少人,還沒活成老人……六十五歲……就插隊向死神報到。他們在人世盡了無數責任,也忍受了命運的百般嘲弄和磨難,卻未享受到最後三十年可以自我放鬆的自在人生。

 想享受延長的三十年生命,當然也是有條件的,首先要鍛練身體老而彌堅,身邊有些錢可以摸摸是因為年輕時候沒有養成揮霍的壞習慣,而最重要的是活到老來已有自己的嗜好,且永遠對己、對人都有信心,一個信心十足且兼具嗜好的老人不可能寂寞,如果寂寞來襲,智慧老人也不以為意,回味自己百年讚嘆的一生,會輕鬆的對人說,老友,也來一杯咖啡如何?

雨中下山 給五個今晚不在家的女孩

【聯合報╱邱近思】 2008.12.23 07:51 pm


子時剛過,山上籠罩在一片雨霧朦朧的山嵐中。離開仍散漾著喜氣和陣陣細語聲的大殿,我小心翼翼沿著陡峭的山路踅出天眼門。過去六年來,不知多少次上山,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候,白晝黑夜,卻從沒在這深夜一點多,下著冬雨的臘八時節下山,而且還是在這般感傷和悲喜難分的心情下。

下午一點多,接到同事的電話,說我們的另一位同事淑瑛要出家了,問我是否能上山參加她今晚的剃度儀式。我的震驚非同小可,以致在數秒的沉寂後只擠得出一句:「這是什麼時候決定的事?」

淑瑛輔仁大傳系畢業,在靈鷲山工作已有一段時日,平日工作繁重,除了是部門法師的助理,還負責佛學院的工作,此外各部門活動的採訪撰稿也少不了她的事。不過每天忙進忙出從來只看到她的好心情。由於生得一張圓臉,我們全叫她小胖,她也欣然接受。我只知道她吃素,曾受過菩薩戒,心血來潮還會要她show一下左手臂上的三個戒疤,好奇她如何忍受香燭在肉膚上灼燒的疼痛,但卻從未聽聞她考慮出家之事。

同事還特別叮囑我要準備紅包,因為儀式後觀禮者都會為剃度者獻上紅包,以示供養祝福之意。這主要是一旦出家,不僅不再受祿支薪,也不再靠世俗家庭的資助,教團成了新的家,自此擔負起一切的衣食住行與生老病死。

剃度儀式依規定在子時舉行。匆忙丟下台北飯局,正好趕在十一點到達位於貢寮福隆山上的道場。儀式莊嚴隆重,從香讚開始,依序經懺悔、發願、辭謝父母、請師等儀範,最後在眾法師及觀禮親友們虔誠的梵唱聲中,靈鷲山的心道法師為五位以佛法為終生志業的弟子落髮。淑瑛是第一位,當師父的剃刀在她頭上劃下第一刀時,我激動得幾乎落淚,一位和淑瑛更親近的同事則突然轉頭走出大殿。她的激動顯然更甚於我,但我卻無法從這五位女孩的臉上窺見任何除了平靜祥和之外的表情。她們是今晚的主角,卻也是所有在場者中最心如止水者。

這讓我想起數年前第一次參加剃度儀式。當時也在山上,三位出家者中有一位男性。從儀式開始他就一直流淚,與另兩位女性的平靜自持成強烈對比,到落髮時更是涕泗縱橫無法自已。在旁邊協助的法師先是一張張面紙頻遞給他,到後來索性整盒面紙都交給他。伴隨他的淚水,觀禮人群中傳來低沉壓抑的啜泣聲,燈燭閃耀的微光中,寧靜肅穆的空間融合著滿室酥油燈的香氛和壇前嬝嬝上升的煙霧,與法師清亮腦勺映出的弧線光影,交織成人生中最莊嚴動人的抉擇。

當時心想,不知曾經是如何坎坷的人生或刻骨銘心的情傷,才有這般百感交集、洞澈人生的放下。但後來才知,原來這位曾是學者的師兄基於家庭責任,長久求出家而不可得,如今一償所願喜極而泣。不禁為自己的世俗假想感到慚愧,一方面也想起古今以來確有不少高僧,是在遍求名師、歷盡考驗後才得以成功出家。嚴格的寺院若非道心堅固,不肯輕易為人剃度,與早年沒飯吃才出家的觀念是截然不同的。

當晚最年長的觀禮者是一位出家者的祖母,一個多小時的儀式她始終靜默站立口持佛號。辛苦拉拔大的兒女後輩竟選擇一條背離世俗幸福價值的孤清之路,任誰做父母的都難以接受。心道法師在儀式圓滿後開示,除了強調佛法裡面有四重恩:佛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還特別告訴新僧們:「不是出了家就和家裡斷了線,而是把家帶進佛法,把佛法當成家業。」

法師還輕鬆地比喻,出家只是換了裝,就像換工作也換「制服」一樣,只要「做一行像一行」,能把這工作做好,對社會、佛法有貢獻就是好事。用最平易近人、溫煦體諒的態度,撫平了家屬們的不捨傷痛,也緩解了五位沙彌心裡一絲絲──如果還有的話,那放不下的親情糾葛。

供養時,我對法名寶燦的淑瑛輕聲說了句「最後一次叫妳小胖」,並恭喜她。不過看著她除了臉蛋一切都顯陌生的全新裝扮,我仍陷在困惑中。我對生命中所有的承諾,無論性質、對象或形式,都謹慎又謹慎。包括皈依都是,即使那只是表示你皈依佛法僧三寶,自此成為佛弟子,並認同這位法師能在你未來的生命中給予指引。

出於對宗教的好奇和工作需要,有段時間我與摩門教的傳教士有所接觸。沒想到在三次的會面後對方就提出希望我受洗的要求。我大為驚異,因為就意義上而言,這是極為嚴肅的生命承諾,其重要性等同於簽一紙婚約。而人怎能在還沒完全瞭解對方並充分信賴之前,就在紙上畫押簽字呢?

至少我這一生是從未簽下任何類似合約的。這無關意願,而是反映了我對這種承諾的態度是極端崇敬和認真的。事實上師父曾婉轉表示我有出家的佛緣,但對文學藝術和旅行的熱愛,使我覺得那是一條太遙遠的選擇。雖然師父答以宗教其實和文學藝術並不衝突,它們反而是呈現宗教深邃底蘊的一種形式;而在靈鷲山多年,我其實也跟隨師父踏遍許多國家,但我仍不知如何告訴師父,在二十多年東奔西跑的新聞工作和三十多年的自由生活後,我已經太習慣於完全的獨立,再無法融入僧團的集體生活,也不願意花時間在人事糾葛的協調工作上。甚至,我不想再認識新的人,攀任何不必要的緣。

我嚮往海闊天空的自由遨翔,享受並滿足於一個人吃飽全家吃飽的平淡和孤獨。是的,不只是不願意,我甚且厭惡所有的攀緣。

淑瑛的出家給我震撼,因為我做不到。那是一生一世的奉獻和付出,只為度眾生離苦得樂而犧牲小我的大愛。我太自私,只想守著自己的小天地自行其是、自得其樂,竟日與書樂旅行為伍,我喜歡經常在路上,醉心於移動的狀態。我不能想像有一天我也會做同樣的抉擇。而我在雨中下山那股感傷和悲喜難分的心情,也是因為我知道我做不到。

從下山到八斗子的家,大約一個小時車程。沿著東北角海岸的濱海公路蜿蜒前行,厚重的烏雲壓得星月黯然無光,細雨霏霏中隱約可以感受到丈外崖下的一片汪洋。這段路我走過不知多少回,從沒像今天這樣,除了三部夜行貨車,一路都是獨自行於這廣闊的悠悠天地之間。四周一片寂靜,只除了流洩一車的美麗爵士樂音,和我心裡那五個不在家過第一夜的女孩。

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
作者 / Schroeder, Alice 出版社 / Bantam出版日期 / 2008/09/29商品語言 / 英文裝訂 / 精裝原幣定價 / 35 USD (幣別簡寫說明)運送條件/ 允許國外 定價 / NT$1,225售價 /NT$ 1,225

內容簡介本書為特殊毛邊裁切裝楨。
投資之神Warren Buffett首次正式授權的個人傳記!作者史無前例地得以深入採訪Buffett以及曾與他共事多年的同事及商業夥伴、甚至是妻兒與朋友們,大量第一手資料,完整介紹Buffett的經歷與投資哲學。

儘管多年來,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所有媒體的關注,Buffett一向非常著重隱私,而從未向任何人剖白他的價值觀和處世哲學。作者曾擔任摩根士丹利保險分析師,並任職於 Buffet 的公司中,才能獲得他的信任、執筆撰寫本書。作者透過數千小時的深度訪談,並查閱無數的企業檔案,再加上Buffett充份的信任,回答作者所提出的問題、甚至包括了回憶他的童年,本書完整揭露了Buffett的人生故事,他的經歷、理念、曾遭遇的困難與掙扎、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並透露了他充滿智慧一面,當然更是詳細論及他的投資與商業策略。

本書書名源自Buffett的名言:「人生好比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溼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Life is like a snowball. The important thing is finding wet snow and a really long hill)。」Buffett對待投資者如同共同奮戰的夥伴,無論身在什麼職務,總是堅持「誠信」的原則;他身在瞬息萬變的投資事業,經手無數複雜的人與事,卻又能保持自身堅定的理念和不變的處世哲學,這一切都構成了他被譽為「投資之神」的原因。

想了解Buffett生命中的「溼雪」以及他如何走過這「長長的山坡」,您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Here is THE book recounting the life and times of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men in the world,Warren Buffett. The legendary Omaha investor has never written a memoir,but now he has allowed one writer,Alice Schroeder,unprecedented access to explore directly with him and with those closest to him his work,opinions,struggles,triumphs,follies,and wisdom. The result is the personally revealing and complete biography of the man known everywhere as “The Oracle of Omaha.”

Although the media track him constantly, Buffett himself has never told his full life story. His reality is private,especially by celebrity standards. Indeed,while the homespun persona that the public sees is true as far as it goes,it goes only so far. Warren Buffett is an array of paradoxes. He set out to prove that nice guys can finish first. Over the years he treated his investors as partners,acted as their steward,and championed honesty as an investor,CEO,board member,essayist,and speaker. At the same time he became the world’s richest man,all from the modest Omaha headquarters of his company Berkshire Hathaway. None of this fits the term “simple.”

When Alice Schroeder met Warren Buffett she was an insurance industry analyst and a gifted writer known for her keen perception and business acumen. Her writings on finance impressed him,and as she came to know him she realized that while much had been written on the subject of his investing style,no one had moved beyond that to explore his larger philosophy,which is bound up in a complex personality and the details of his life. Out of this came his decision to cooperate with her on the book about himself that he would never write.

Never before has Buffett spent countless hours responding to a writer’s questions, talking,giving complete access to his wife,children,friends,and business associates—opening his files,recalling his childhood. It was an act of courage,as The Snowball makes immensely clear. Being human,his own life,like most lives,has been a mix of strengths and frailties. Yet notable though his wealth may be,Buffett’s legacy will not be his ranking on the scorecard of wealth;it will be his principles and ideas that have enriched people’s lives. This book tells you why Warren Buffett is the most fascinating American success story of our time.


--------------------------------------------------------------------------------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施洛德
摩根史坦利前財務分析師,她在波克夏會議中首次與巴菲特見面。在取得巴菲特同意之後,經過長時間的採訪方完成本書。書中除了提及巴菲特的投資心法,還另外訪問巴菲特週遭友人,是目前介紹巴菲特的書籍中,堪稱最完整的著作。

Author Alice Schroeder was a noted insurance industry analyst and writer who was a managing director at Morgan Stanley. She first met Warren Buffett when she published research on Berkshire Hathaway; her grasp of the subject and insight so impressed him that he offered her access to his files and to himself. Their friendship and mutual respect make her ideally positioned to write the The Snowball.


--------------------------------------------------------------------------------

本書目錄
--------------------------------------------------------------------------------

曲目
--------------------------------------------------------------------------------

曲目
--------------------------------------------------------------------------------

贈品說明
--------------------------------------------------------------------------------

詳細資料誠品26碼 /2680366924004
ISBN 13 /9780553805093
ISBN 10 /0553805096
EAN /9780553805093
頁數 / 976
尺寸 / H
開數 / H
裝訂 / 精裝
級別 / 無
語言 / 英文

王文興 讀唐人傳奇(下)

【聯合報╱王文興】 2008.12.23 03:41 am


可界定為「巴洛克式小說」


〈盧頊表姨〉整篇小說的感覺是華麗的,可以界定它為「巴洛克式小說」。閱讀時有什麼華麗的感覺?有哪些因素增加了華麗感?

一、詞藻華麗。狗稱為猧子,而不稱為狗或犬,即為一例。狗名稱為「花子」,視覺上也感覺華麗。

二、生活富裕、場面華麗。大宅與麗人侍婢的陣仗非同一般,相當的華麗。〈董永〉背景是貧窮的鄉村,這裡則是高官、麗人、華服。

三、死而復生。生死變化豐富也是華麗。

四、一人擁有兩種角色也是華麗。花子與麗人的兩個身分,西方文學稱為double identity,或double image,常寫一人兩角,如史帝文生的《化身博士》。

五、對話特別加工,心理描寫細膩,也顯示了華麗。

整體說來,從麗人的角色,可以見到創作上的華麗,無論是性格心理、語言動作、服裝外表,都呈現出華麗的風格。

再從「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來看這一篇小說,有哪些部分反映了這個概念?

小說中令人難忘的是人類對畜犬的瞭解,這是人類與動物長期相處得到的理解。這篇小說把狗看成姬妾,看成麗人,不正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願望嗎?從這個角度看,這篇小說可歸入下列兩種類型(genre):第一是可歸入心理小說,寫出人對畜犬的心理,把畜犬看成姬妾的心理。第二是動物小說,生動寫出了畜犬的性格——狡黠、嫵媚、無賴、忠義。寫動物小說,性格寫得生動是很重要的。

這一篇小說當成心理小說或動物小說看,都是夠格的。從這兩個方向來欣賞,更可以在故事中找到關鍵句(key sentences)。麗人在冥間初遇夫人的場景,內有最重要的幾句話,即,謂曰:「夫人相識耶?」曰:「不省也。」麗人曰:「某即花子也。」讀到這句話時,可以感覺出在夫人眼裡,麗人一下是人,一下是狗,人像狗,狗像人,人狗難分。而且是從側面寫出,並非直接說出這種感覺,因此,這幾句話的喜劇成分很高。這幾句話最耐人尋味,它既是心理小說的雙重身分描寫,也表達出人類把畜犬當成姬妾的心理。而這幾句話也凸顯了動物與人之間的變形,變形故事在西方古代小說或現代小說中,都是常出現的主題。   (下)


(本文節選自麥田出版社主辦的「王文興詩文慢讀六講」其中第三講,林國卿/記錄)

【2008/12/23 聯合報】

Monday, December 22, 2008

軟心白土司

這個用中筋麵粉的配方做出來的麵包心比較柔軟不會太韌, 主要風味來自鹽, 有一點點鹹味但不會很鹹. 如果你做出來的無鹹味的話. 下次要多放一點點鹽. 因為完全無鹹味也不好吃哦!
麵包殼要烤到稍微硬脆比較好吃.

材料:
a 水 1杯+2大匙
b 橄欖油 2大匙
c 鹽 1茶匙 teaspoon
d 糖 1+1/4 大匙 tablespoon
e 中筋麵粉 400g
f 速發酵母(Instant Yeast) 1茶匙(再略少一點點)

依a~f 順序放入麵包機.
Breadman Ultimate按1.5磅/ French/ Medium crust.
或一般麵包機的white/basic設定. 不要使用『快速』功能. 縮短發酵時間會影響麵包風味.
若要設定預約(延遲烘烤)功能, 酵母不要沾到水.
酵母請依照麵包機型特性及酵母品牌自行調整.

以下是我的麵包機時間設定, 請參考下面時間使用最接近您麵包機的設定.

選項 顏色 磅數 Rest 攪拌 揉麵糰 1st發酵 翻麵 延續發酵 整型 最後發酵 烘烤
French medium 1.5 0 3分鐘 22分鐘 40分鐘 10秒 29分50秒 10秒 59分50秒 52分

KO的廚房筆記

http://leilako.com/recipes/breadmaker/machinebread_list.html

SDYD250 說明書

http://service.us.panasonic.com/OPERMANPDF/SDYD250.PDF

Online User Manual and Guide for Panasonic SD-YD250 Bread Maker

Online User Manual and Guide for Panasonic SD-YD250 Bread Maker

我的陳文茜:那個歌舞女郎的丈夫凱因斯先生(陳文茜)

2008年12月20日蘋果日報我的陳文茜 故事起頭於1883年6月5日凌晨3時,英國劍橋大學行政職員的妻子佛羅倫斯開始陣痛,6小時後嬰啼喧鬧,名叫凱因斯(Keynes)的男孩誕生。他的外祖父喜歡「凱因斯」的名字,因為「聽起來像精彩小說主角。」全家族從此認真地栽培小男孩,他們沒料到30年後,男孩將提出舉世聞名的經濟論點,間接挽救了數百萬甚至數千萬人生計;並在一百多年後,仍如北斗明星般,指引人類迎戰2008金融海嘯。
凱因斯死於1946年,算算今日他若仍活著,已經125歲。我們曾經聽說音樂家比任何行業人物,都能跨越時代;從沒聽說經濟學家死了70年,仍讓不懂經濟的大眾琅琅上口。


曾幫英國維持盈餘
凱因斯原本不打算當學者,他第一個選擇立命為殞落中的大英帝國政府效命。劍橋畢業後,凱因斯參加公職特考,至財政部任職。他的天才使初期工作極為順利,財政部的人說他會變魔術,一手收回美國貸款、一手徵收證券於國外賣出。他運用技巧,幫英國在戰爭中維持盈餘。可惜正如所有政治圈的宿命,這個圈子越笨越沒骨氣的越有前途,凱因斯這種曠世天才,待了財政部14年後,經濟思想與實務經驗都值顛峰,但也和全歐洲政治領袖全面衝突。
我們聽過一個人得罪人的速度與範圍,我自己是其中「翹楚」,但比起凱因斯實在望塵莫及。大概僅李敖能及吧,這個經濟奇才,當時已36歲,他代表英國政府參與巴黎和談,親眼看出巴黎民眾既短視又充滿報復心理,而歐洲領袖們只懂得附和這些愚蠢的民眾。


得罪邱吉爾羅斯福
不朽的凱因斯選擇了政壇人絕不會做的決定,辭職還鄉。但他可沒「情感無法切割,是非只存心中」,兩個月後他寫下了人生第一篇最具爭論的文獻。
此文獻不僅反對戰後和約賠款條文,還用了不少形容詞攻擊各國簽約大人物們,威爾遜是個「既聾且盲的唐吉訶德」,勞合.喬治是「遠古時代充滿夢魘……的海妖……,半人形的訪客。」幾個月後凱因斯將其付梓出版,直接訴諸大眾,書名《和平經濟的後果》;雖然最終他在母親的勸告下刪掉了上述人身攻擊文字,可是從此凱因斯先生成了英國大人物的公敵。英國《泰晤士報》指摘凱因斯使「親者痛,仇者快」;等於指控他不過只是「共產黨或德國的附庸走狗」。凱因斯說了實話。他看出戰敗德國不可能承擔巴黎和約中的賠償討款,龐大的負債只會使德國人永遠抬不起頭來,最終走向復仇。他不是政治學家,卻早已準確預言希特勒崛起與二次大戰,戰勝者逼著德國人爬不起來,最終也將一無所獲。
已得罪全英國政治圈的凱因斯似乎戰鬥力直比台灣版李敖,和平之文後,他又與英國最難纏的政治人物財長邱吉爾槓上。凱因斯文采縱橫,指摘邱吉爾犯下經濟滔天大錯,「為什麼要幹這種傻事?」此時凱因斯已是大人物朋友們拒絕往來、全面排擠的對象;凱因斯把報紙專欄當成新的政治舞台,一枝筆,勝過數百個官。凱因斯的文字流暢,用字沒什麼廢話,他深信經濟學家必須有能力說服大眾。那些文字晦澀的專家專論,所以不知所云,不是因為學問高深,而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庸才,才會寫出沒人搞懂的東西。邱吉爾的不幸是,不到一年後英國全面失業並引發大罷工,凱因斯罵他的每句話都兌現。而這還不是把人比喻為「山羊」的凱因斯人生顛峰。
1929年,大蕭條。一個從未出現的經濟大災難降臨,只有天才才能挽救這個局面。許多人誤會以為美國羅斯福總統1933年起的新政,源於對凱因斯的請益。事實真相是,凱因斯教授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有政治上的敵人,沒有政治上的朋友。他得罪了全英國,好不容易受邀橫跨大西洋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見面,不到一天兩人即不歡而散。


新政落實就業理論
凱因斯失望地指出羅斯福不懂經濟,羅斯福也看他不順眼,說他不過是個「數學家」,懂個屁經濟。
凱因斯到了美國後,改採煽惑策略,不只拿一枝筆,還跑到哈佛大學影響當地「經濟學者」。這些人皆為羅斯福經濟顧問,每周搭火車從波士頓至華府,他們閱讀凱因斯人生最重要的巨作《就業利率與貨幣理論》,避開凱因斯一針見血式的論政風格,間接把凱因斯的「就業理論」落實於羅斯福的新政。
不過政治永遠不是聰明人的事業,新政數年後,另一套學說「平衡預算」滲透華府;羅斯福停止「大膽舉債」。1937年大蕭條後8年,美國股市再度大崩盤,也啟動了二次大戰。結果凱因斯說服全球經濟的「社會福利大支出」,改成龐大「戰爭大支出」;這才解決了大蕭條!也戲劇性地讓世人後代見證,只有「戰爭」,人類才會毫不猶豫地「大膽舉債」,刺激經濟。多麼愚蠢!


百年後仍具影響力
凱因斯一生瀟灑,至今名氣越擦越響亮。從小小的政治定義來看,他是位失意的政治人;但從他對世界的影響力觀之,尤其百年後,證明他超越多數世紀人物。與他同年代的敵人嘲笑他,頂多一句:「凱因斯與那個歌舞女郎結婚了嗎?」他的妻子是一位芭蕾舞星,這或許使當時英國的上流社會,舒服些。


陳文茜

黑芝麻黑麥吐司

材料:以一般雞蛋麵包中尺寸的配方為準,另外調整下列材料比例/準備下列添加原料:

1. 麵粉及黑芝麻粉:麵粉改用高筋麵粉310g + 黑麥酵素麵包粉110g (若沒有黑麥酵素麵包粉,也可以全部都用高筋麵粉420g.) 黑麥酵素麵包粉可以在PCHome的商店街買到,包裝袋照片如下方所貼。黑芝麻粉40g, 連同麵粉一起放進麵包盆內。

2. 鹽依照食譜的量1又1/2 t

3. 奶粉增加到2T

4. 奶油依照食譜中的量1又1/2T(即為21g)

5. 糖增加為4 T

6. 加一個蛋的牛奶共300ml (一個蛋打進量杯中,加牛奶到300ml)

7. 酵母粉必須增加到2 t

8. 蔓越梅乾及烤過的生堅果(核桃腰果松子南瓜子葵花子等等)共85g,蜂鳴聲響時才一起倒進麵包盆。生堅果預先烤過,味道會香很多(大約150度烤5分鐘左右,烤到微微變色即可)。



做法:選擇Panasonic以下按鈕:

*一般麵包

*Raisin+Bake

*中尺寸

*淡烤色



特別說明:

採用黑芝麻粉會比使用黑芝麻顆粒要香很多,人體也比較容易吸收其中的營養成分。成品若是從冰箱冷藏室取出要食用時,建議用烤箱140~150度烤個10分鐘,就會恢復外酥內軟的口感了。

Friday, December 19, 2008

媒體治國vs.國治媒體

【聯合報╱陳若曦】 2008.12.19 11:14 am



胡思總編沉思片刻後,有感而發:「『媒體治國』和『國治媒體』,哪個好些?」……

十一月中旬旅遊北京時,朋友陪我拜訪了《炎黃春秋》雜誌,和正、副社長杜導正、楊繼繩及胡思總編餐敘一番,頗多感慨。

《炎黃春秋》雜誌創刊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由大陸傳謀的黨員退休幹部主編,賴訂費和小額捐款維持。雜誌擁有八萬多訂戶,因傳閱量大,讀者當不只兩倍。在新聞不自由的中國,咸認是最敢言也最穩重的雜誌。

「敢言」和「穩重」似乎矛盾,說穿了是善於擦邊球。幾次出狀況都賴幾位有良知的退休高幹說項,一路走得跌跌撞撞,但也存活了十八年,成為關心國事的知識分子必讀之物。

雜誌招牌不起眼,核心的編輯部僅小房一間,四五張書桌加上幾把待客的椅子而已。包括社長等也僅四五位編輯,全是中老年人,個個顯得專業又誠懇,對台灣來客更是親切友善,樂於坦誠交流。

來前拜讀過九月號的《炎黃春秋》,其中〈文革後期我與四川省委書記的交往〉一文,文筆平實但令人拿起就放不下,非一口氣讀完不可。它提到趙紫陽經常到農村調查,所到之處都不許黨政機關派人迎送,其人作風平易近人;當時川人流傳一句「要吃糧,找紫陽」,足見感戴之情。這是天安門「六.四事件」廿年以來,首次正面報導趙紫陽的文章,這期雜誌也賣得特別快,足見人心所向。

我奇怪:「文章內容寫得那麼清楚明白,為什麼題目要刻意迴避『趙紫陽』三個字呢?」

朋友代回答:「不願意公然得罪江澤民和李鵬嘛!」

胡錦濤和溫家寶上任幾年了,江李還能這麼囂張?

「高層領導中,他們還占六成的勢力哪!」

太不可思議了,連取個題目都如此迂迴曲折,那「新聞自由」到哪天才有影子?

新華社記者出身的楊繼繩並不氣餒。「我們會堅持不懈。在中國追求民主和改革,怎麼說……叫『碎步前進』。」

談話中發現,這幾位編輯對海內外局勢都了然於胸,諸如全球金融海嘯、生態危機和糧荒危機等,都很關注。提到糧荒,大家都同意,天災固不可逆,人禍更致命。我順口問楊繼繩:「中國古代就曾發生過人吃人的事件吧?」

「有。」

實事求是的回答,印證了甫於香港上市的《墓碑》內容,都是調查研究的結果。這部長篇巨作是他以親身經歷和多年搜證來還原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中國大饑荒。它導致死人以千萬數,甚至親人相食的人間悲劇。通過真誠反省和客觀數據,本書對毛澤東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作了冷靜和沉重的控訴。

《墓碑》不能在大陸出版,幸賴無遠弗屆的網路之賜,已然流傳開來。談到言論和出版自由,《炎黃春秋》諸君並無慷慨激昂的語氣,卻不掩鍥而不捨的神色,相信「量變」必達「質變」,相信中國人終有民主自由之日。

想到台灣的民主自由也非一步登天,果然要有長期抗戰的精神。

「猜我幾歲?」《光明日報》老總出身的杜社長,突然考我。

看他白髮不多,談笑風生,頂多七十歲吧。

他哈哈大笑,還比劃手指,原來已經八十五歲了。如此高齡還天天準時上下班,光這份高度投入的義工精神就令人敬佩。

談到台灣的媒體生態,我自是十分自豪,但也指出有時會自由到氾濫成災的地步,譬如為了搶新聞或聳人聽聞,有時會誇大或製造假新聞。然而因資訊發達和新聞工作者勇於探索及爆料,常讓政府顯得落後、被動,進而影響政府決策,也功不可沒。

「我們有時戲稱,台灣是『媒體治國』呢!」

胡思總編沉思片刻後,有感而發:「『媒體治國』和『國治媒體』,哪個好些?」

我衝口而出:「都不好吧?」

接著大家相視而笑,心意盡在不言中:與其國治媒體,不如媒體治國!

返台不久,看到香港報導:前中共高層領導不爽《炎黃春秋》為趙紫陽翻案,已對杜導正和楊繼繩施加壓力,要兩人告老退休。

我相當吃驚。年初《冰點》雜誌刊登龍應台批評高層的文章,中宣部原下令停刊,後來網路一片撻伐之聲,結果以撤換總編平息民怨,但實行變相控制。如今顯然要對《炎黃春秋》如法炮製了。我立即給北京的朋友去電話打聽最新發展。

朋友次日回電:「確實曾經要杜楊倆告老退休,但是杜老先就一口拒絕,堅定表示:我不覺得老,不打算退休!現在沒事了,以後且走著瞧。」

好樣的,杜老加油!

城市角落:倫敦9》皇家歌劇院

【聯合報╱焦元溥】 2008.12.19 02:34 am


在柯芬園的皇家歌劇院,我永遠只有兩種座位:頂樓邊角或一樓中央。

倫敦物價高,歌劇院票價更高。原本自恃年輕,總買一樓站票,但經去年華格納《帕西法爾》一役,四個半小時苦站後終於不得不向歲月低頭,乖乖改買相似價位的頂樓座位。只是搶票可絕非易事:審慎預備各種方案不說,開賣前還得先登入網站等候,待票券釋出時和諸多網友奮力競爭,半小時內快狠準完成選位付款,方能確保便宜座位。

但倫敦也真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當歌劇院尚有空位卻得充足人場時,剩下票券全以電郵通知,每張十鎊作學生優惠跳樓特賣。

不是在八、九鎊的頂樓綜觀,就是以特價換一晚近二百鎊的奢華。歌劇芭蕾一幕幕上演,這兩種視角已經令我滿足,也只能滿足。

向錢看,鍾愛書





【聯合報╱黃維樑】 2008.12.19 02:34 am



紀念錢鍾書先生逝世十周年

他數十年來不喜歡參加形形式式的文學文化活動,而靠通信來與人交遊、交往。他是「文人」,也是「書信人」,是名副其實的man of letters……




錢鍾書1984年夏天攝於北京南沙溝住宅院子。
黃維樑/圖片提供
近年,面對剛入學的研究生,我總是引述蘇東坡的話:自孔子聖人,為學必始於觀書。我要學生向錢看,到圖書館觀觀、翻翻、看看錢鍾書的書:年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錢鍾書手稿集》,又名為《容安館札記》,三巨冊,共二千多頁的大書,每頁都是錢先生觀書後寫下的筆記;中文、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等,都是莎士比亞筆下丹麥王子所說的「文字,文字,文字……」是字林,是字的森林、叢林、熱帶雨林,其「繁密」超出古代詩評家鍾嶸的想像。

《手稿集》中,從《詩學》到《二十年目睹的怪現狀》,都是「急管繁弦」般密密麻麻的鋼筆字、毛筆字,是錢老年輕時就開始寫的──在牛津大學的圖書館「飽蠹樓」(Bodleian Library;「飽蠹樓」音義兼顧,是錢鍾書的雅譯,就像徐志摩之譯Firenze為翡冷翠)。飽蠹樓的書不准外借,錢先生於是天天在樓中蛀書、抄書;這隻不饜的蠹蟲,被餵飽了詩書。札記有一條記愛爾蘭詩人葉慈的話:耶穌最容易受誘惑。鍾書先生只受書的誘惑,不受別的誘惑。他一生淡泊名利,成大名後曾婉拒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錢先生有書萬事足,甚至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概。其實他有憂患,他的著述是憂患之書,是另一種「病蚌成珠」。他一向關心世事時局。《手稿集》第2120頁引米瓦殊(Milosz)《攻心記》(The Captive Mind)的話,說某小說預言了蘇聯控制下東歐的情況,「繪聲繪影」。據錢夫人楊絳女士說,已出版的三巨冊《手稿集》,其篇幅大約只有錢氏全部手稿的二十分之一。這些手稿是一部文字傳奇。


錢鍾書喜歡寫信,1988年12月31日他寫給黃維樑的信,提到某位讀者的女友「因讀《圍城》不肯與之結婚」!
黃維樑/圖片提供
錢老從小就鍾愛書,當愛情來時,他仍然親密地離不開書。據新近出版的《聽楊絳談往事》一書所說,年輕時錢鍾書和楊絳初識不久,雙方都介紹對方看書。然後是寫信:錢、楊在同一所大學讀書,而錢氏寫信「很勤,越寫越勤,一天一封」。楊絳日常散步後回到屋子裡,「就知道屋裡桌上準有封信在等我」;「我覺得自己好像是愛上他了」。這使人想起錢氏小說《圍城》中方鴻漸與唐曉芙談戀愛時,二人近在咫尺,方卻天天寫信給唐。由此可見錢鍾書鍾愛書,還鍾愛書信。他數十年來不喜歡參加形形式式的文學文化活動,而靠通信來與人交遊、交往。他是「文人」,也是「書信人」,是名副其實的man of letters。他一生大量寫作書信,如果有人在海內海外尋尋覓覓後把錢氏書信彙集在一起,這些書信必然匯成「翰」海,成為一大觀。

錢老一生讀書、做學問、慎思明辨,他打通中外古今,跨越多個學科,著書立說,壯年時兼寫小說,成就他卓越的文學事業。錢鍾書的小說《圍城》將會不朽,其《管錐編》也將成為經典;我認為:《錢鍾書手稿集》應該也成為永恆的豐碑。哪個地方要舉行書展,要舉辦讀書周、讀書月之類活動,都不妨豎起這三塊書碑,以為裝飾──不,以為象徵。

前年華南某大城舉辦「讀書月」活動,我參與盛會,並向一位負責人建議:2008年(12月19日)是錢鍾書先生逝世十周年,「讀書月」可安排一個與錢先生有關的節目,可在相關場地陳列《手稿集》三塊象徵性的書碑。一年已過,金秋又來,但「讀書月」不見錢氏的任何蹤影。我瀏覽兩岸三地的文藝資訊,除了零零星星憶念錢氏的文章外,也不見任何具規模的紀念錢氏逝世十周年的活動。查閱資料、點擊網頁時,倒是有一個發現:有人建議在湖南省漣源市建設一個錢鍾書廣場。為什麼建議在此地,而非錢氏出生地無錫,或者他久居的上海、北京?原來漣源市舊稱藍田,七十年前藍田創立了「國立師範學院」,錢氏在此教了兩年書。其小說《圍城》所寫的三閭大學,正以此學院為原型;小說的人物也多以現實的儒林為模特兒。古人說「玉出藍田」,滿有精金美玉般見解的錢氏名著《談藝錄》,原來也在藍田醞釀、構思。如今藍田日久校如煙,但是錢氏的作品仍然發光發熱──通俗點來說,仍然賣錢。在漣源即藍田建一個錢鍾書廣場,立一座錢氏雕像,豎三塊手稿豐碑,以紀念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學大師、文化崑崙,我相信文化界一定贊成。

建廣場之議大概在年多前提出,不知道是否已獲接受、落實?現今青少年酷愛打手機、電玩,報紙雜誌都以圖片取悅讀者,報刊上影星的一襲羅裙就遮蓋掉一二千個文字,球星的一腳就踢走三五首詩歌,文字幾乎淪為圖像的說明。一些青少年愛看圖像,遇到文字就覺得頭暈。在這個圖像喧騰的時代,我們要提倡讀書、讀文字,因為文字、書本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錢鍾書先生一生鍾愛文字鍾愛書,不管廣場建不建,書碑立不立,在紀念錢氏逝世十周年之際,讓我們鼓勵青少年──包括年輕的研究生──向錢看,鍾愛書。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故事與新聞》別拿歧視當幽默

【聯合報╱楊照】 2008.12.17 10:34 am



平等看每個人的缺點,尖酸刻薄有,但就沒有了「歧視」……


楊照

1957年,勢力如日中天的歌手兼紅星法蘭克辛納屈帶著幾個隨身保鑣走進好萊塢的一家夜總會,裡面的觀眾當然紛紛轉頭,而且彼此交頭接耳,因為法蘭克辛納屈不只紅,還黑白兩道都有「好朋友」,白道「好朋友」包括後來當上總統的甘迺迪,黑道呢?從紐約黑手黨家族長老算下來,都是他的朋友。

台上,李可斯(Don Rickles)正在表演單人脫口秀,他當然不可能沒看到法蘭克辛納屈。法蘭克辛納屈一坐下來,李可斯就在台上跟他打招呼:「法蘭克,歡迎啊,別拘束,當作像在自己家一樣。」法蘭克辛納屈朝台上揮揮手,李可斯補了一句:「想揍誰就揍誰,別客氣。」大家都沒料到李可斯會有這樣一句,全場靜默,法蘭克辛納屈也沒料到會被如此嘲弄,忍不住笑了出來。李可斯馬上接著說:「我剛才看了你最新的電影呢!真是好看。尤其是那場你被從砲管裡射出去的戲,太精采了──那砲管演得真好!」

法蘭克辛納屈大笑。全場跟著大笑。看過那部電影的人,都知道那實在是部爛片,裡面有一堆不怎麼好笑的誇張鬧劇場面,像把人放進砲管裡射出去之類的。李可斯不放過,繼續嘲笑法蘭克辛納屈在電影裡的表現,法蘭克辛納屈笑到從椅子上跌下來,李可斯還是沒放過他:「法蘭克,起來,任何水果跌在地板上看來都比你吸引人!」

李可斯聲名大噪。別說在好萊塢,全世界大概都找不到第二個敢這樣嘲弄法蘭克辛納屈的人了。誰不曉得法蘭克辛納屈陰晴不定,更重要的,誰不曉得得罪了法蘭克辛納屈真正是「吃不完兜著走」。

被問到為什麼敢那樣做,李可斯的回答很簡單:「我的職業,我表演的喜劇,就是靠嘲弄在場的觀眾。觀眾會笑,因為他們知道我會作弄每個人,凸顯每個人的弱點來取悅大家,如果場子裡有一個人,只看別人笑話,自己可以高高在上不被嘲弄,那我的表演就垮了,誰都要做那個高高在上的人,也就誰都不肯被我嘲弄了。」

當然有人問:「沒想過萬一法蘭克辛納屈幽默感不夠呢?後果堪慮啊!」李可斯聳聳肩回答:「那大家就都可以私底下一邊嘲笑辛納屈沒幽默感,一邊嘲笑我白目,豈不更好笑!」

李可斯在舞台上尖酸刻薄,卻可以縱橫半世紀,因為他不得罪人。怎樣能尖酸刻薄卻不得罪人?靠的是他不放過任何人,對法蘭克辛納屈跟對其他人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且也用同樣態度對自己,把自己也放進來當作該被嘲笑的一部分。平等看每個人的缺點,尖酸刻薄有,但就沒有了「歧視」。

我們這個社會多的是尖酸刻薄,然而從政壇到綜藝節目,尖酸刻薄幾乎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表現,而且都有勢利的選擇性,展現的就不會是幽默好笑,而是讓人難以吞嚥的種種歧視了。

【2008/1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苦海女神龍(二)

?徐璐/文  (20081217)




 八○年代的「留台」、「台留」,雖然讓我見有幸證了台灣在政治、社會、文化上重大蛻變的十年,但它也限制了我的視野,和各種想像空間。

 紐約的洋墨水,讓青蛙長了一雙翅膀,封閉的心靈之窗,開始被開闊的世界所召喚著。之後,從莫斯科到西伯利亞,到西歐、到東歐、到亞洲,經過將近50多個城市的旅行。青蛙才終於知道,原來,路其實可以走的這麼遠,天有這麼大。

 當1819年,自稱為「沙漠皇后」的海斯特.史丹霍普(Hester Stanhope)隻身一人從大馬士革一路來到敘利亞的中央。群眾在路邊為這個女人歡呼,因為她做了一件不可思議、在那個年代也幾乎不可能的事。
 喀達喀達,蹄聲響遍沙漠。從十九世紀以來,女性開始以冒險、探險、旅行的形式,離開自己的小花園,在遼闊的世界中重新了解世界,也重新了解自己,定義自己。

 遊學、旅行,帶回了一些豐碩的果實,讓各種夢想生氣盎然。長達一年多的國際採訪,也讓我有機會採訪到許多國際領袖。雖然發音還不儘標準,文法也不盡周全,法文、義大利文一樣接近「鴨子聽雷」,那種讓人找地鑽的大笑話,沒有再發生了。

 有一年,我還懷抱著一種「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壯志,到了倫敦,在那個據說有4萬5千多條街道,街上到處可見迷路表情的觀光客和醉到不醒人事的酒鬼的城市裡,租了一間過去是豪宅的佣人房所改裝的一房一廳公寓,門口就有一個像「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電影中,休葛蘭和茱莉亞羅勃茲兩人談情說愛的英式communal garden,過了半年的英式生活。不但滿足了內心對歐洲的小小虛榮,也在英國人左一句「lovely」、右一句「lovely」的口頭禪裡,覺得自己好像也可愛起來了。

 暗夜倖存者

 九○年代走到尾端,鈞特.葛拉斯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莎翁情史」得到奧斯卡七項大獎,「搶救雷恩大兵」緊追在後,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跨千禧年的前一夜,雲門舞集在國家劇院演出「焚松」,在沈靜又哀傷的宗教符號和肢體語言裡,悼念死者,也像悼念著九○年代的結束。

 一本以釋放性侵害的陰影和女性自我成長過程的「暗夜倖存者」,也在我心理煎熬了6年後,在九○年代的末期出版。

 這本書讓所有認識我的朋友都嚇了一大跳。由於「台北之音」在經營上的成功,一些女性雜誌開始讓我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拍像沙龍照般的照片,以及一堆充滿「勇敢走出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之類的標題登出我的訪問。我顯得活躍、忙碌。「溫柔女強人」好像取代了「苦海女神龍」?

 真相很少是表面上所見,這些忙碌、光鮮亮麗的活躍,其實都像是抽大麻、吸嗎啡一樣,只是我用來暫時麻痺自己,麻痺內心一個黑暗的秘密而已。

 根據侯文詠後來在我書中的序文所描述,在台北之音工作的我,像個「拼命三娘」般地工作,撐著浮腫的眼皮,以他所不能理解的「堅毅」在工作。他不知道我生了什麼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覺得我一定太需要這份工作了。不是薪水,是工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東妮.莫里森(Tony Morrison)在幾乎窒息的婚姻下,開始像吃藥似的寫作、寫作、寫作。在侯文詠所描述的「拼命三娘」的那幾年,我則是像吃藥似工作、工作、工作……。

 一直到我人生歲數走到第40格的1998年,這個充滿陰影的秘密,在「暗夜倖存者」這本書中,終於完全釋放。「拼命三娘」在工作上放慢了腳步,「女神龍」緊繃的生命線條終於柔和了下來。

 被這本書嚇了一大跳的朋友們紛紛來電、寫卡片。鄭淑敏送來的卡片上寫了一句「good girl!」,一盆盆的花從我的辦公室一路堆到電梯的走廊上,卡片多到讓我覺得彷彿是作夢一樣。

 一個朋友說:「唉!我只聽說過你很苦命,但我不曉得你竟苦命了這麼久!」

 我哈哈大笑。

 當南方朔在電話中說他擔心這樣的書出來後,我會嫁不掉。

 我也哈哈大笑。

 陳浩安慰著我說:哎呀,也不錯啦!你已上過政治版、娛樂版,現在連社會版都上了。

 「暗夜倖存者」並不只是一個想破繭而出的書,它除了釋放了我在1991年,曾遭受兩位哥哥相繼意外過世,以及1992年那場幾乎將我擊倒在地的性侵害事件,它也有更多我在女性自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自省。

 「在任何一個嶄新的自我誕生前,某些舊我的部份,尤其是陰霾必須死去。雖然在那漫長的過去,我們可能走過悲傷,走過絕望……,但如果我們未曾走過這一切,就不會有今天的破涕為笑及美好的感覺。」

苦海女神龍(一)

?徐璐/文  (20081217)




 八○年代,朋友們給我起了一個外號──「苦海女神龍」。

 那是在衝撞戒嚴的年代裡,一個年輕長髮,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女生,竟然辦了雜誌,參加社會運動,搞到破產、負債、三餐不濟的同情之嘆。

 八○年代,我們一些從沒出過國,就窩在台灣,做著各種大夢的人,常戲稱自己是「土台派」。
 那是一個在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席捲全世界,從海外留學回來的人,開始用著正點的英文,談Andy Warhol 、Allan Ginsberg、Jack Kerouac、 Jim Morrison,或是夾雜著「拉、嗄松、嗯啊、拉豐、嗯、拉……」之類的法文、義大利文談電影、談藝術的年代。我卻對一個擔任檢察官的美國人說「Oh,You are a prostitutor!」,cutor發音成了tutor。問題是字典上並沒有prostitutor這個字,prostitute是妓女名詞兼動詞,我把「te」變成「tor」──「妓女的老師」?!趕快給我一個地洞吧,我狂叫!

 讓苦海女神龍終於脫離苦海的,是九○年代中成立的台北之音,是九○年代所出版的一本書「暗夜倖存者」。

 一心想要雪那「prostitutor」之恥的「土台派」,則是在九○年代,才讓青蛙長了翅膀,飛出了井口之外。

 台北之音

 九○年代一跨過門,中華商場拆除了,台北市首度引進雙層公車,辣妹在松山外貿館車展,躺在跑車上的照片佔據那天相當大的新聞版面。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過世,「滾滾紅塵」在金馬獎成為最大贏家。林強的「向前走」紅遍台灣街頭巷尾。天下雜誌出版了「發現台灣」,要在現代化的急流中,找回台灣的歷史感。

 「參與過社會運動的人,當社會問題已經解決,就應該再度去尋回自己失落的平衡」。

 八○年代曾參與政治改革社會運動,卻不參政的人,開始尋找各種可能的出口,找回平衡的價值。

 八○年代以為媒體和報紙是劃上等號的人,開始在風起雲湧的新媒體浪潮中,再次衝浪。

 如果八○年代是個因禁忌而只能「做大夢」的年代,九○年代就像一個冬眠十年後春臨的大地,一切的夢想都開始變得可能。

 「台北之音」就是在那樣的一種社會氛圍下的產物。創辦的過程雖歷經波折,但它仍在各種厚愛、期待下誕生。林懷民(後因有國立大學教職身分而作罷)、吳念真、黃春明、張弘毅、許博允、謝春德、劉振祥、何穎怡、陳怡真、劉榮凱等人,聽到說:「新電台?喔!太好了!」,就把印章、身分證影本交出來,擔任了發起人,之後許多人也以10萬、20萬不等的金額做了「台北之音」的第一批股東。

 初期的籌備因為有政治人物的參與,出現了醜陋的糾葛、爭權,我們決定在源頭切斷所有和「政治」有關的臍帶。第二波向企業籌募資金的過程,則是出乎意料的順利,在一次「台北之音籌備及營運」簡報會議中,一邊是我、王偉忠、陳浩、王健壯,另一邊是聯電曹興誠、大陸工程殷琪、聲寶陳盛沺代表,威京沈慶京、何飛鵬等人。

 殷琪說:「這事好玩,我in」。曹興誠翻著內頁的財務規劃表,對著裡面在收入、預估虧損的「200,000元」,最多到「3,000,000元」的數字,滿臉都是困惑的說:「這個單位是仟元吧?你們是不是打錯了?」

 威京小沈因為講了一大段「媒體本來就應該為投資者所用」之類的話,被我們從企業投資人名單中剔除。富邦的蔡明忠、NET的黃文貞、太電的孫道存陸續加入,我們有了6個企業界股東,每人投資600萬。

 文化界的大老張繼高也在我們「一顧」、「二顧」、「三顧」……「五顧」茅廬的拜託兼糾纏下擔任了董事長。因為「顧」的次數太多,女主人翟瑞瀝還一度下條子,「宣布戒嚴」:「台北之音的人通通不准進家門」。戒嚴時間長達近2個月,直到有一天,我接到張先生的電話:「戒嚴雖然還沒完全解除,不過,妳們已可以有單次落地簽證,今天可以來我家吃晚飯了」。

 影視界的重量級製作人像王鈞、黃義雄、夏春湧,也在偉忠的邀約下入股。在偉忠家開節目動腦會議時,他喃喃地說:「這次,我們一定要主持人在講英文的時候,不要再用那彆扭的音譯,什麼席維斯史特龍,我們就要他媽的很正點的說Sylvester Stallone。」意思就是不要把Sony講成索尼,把Bush講成布什,把電影「The day after tomorrow」講成「後天」。

 台北之音的財務報表在第一個月的營運中就改成以「仟元」為單位。由於董事會的支持,我和偉忠每年都能分紅,「苦海女神龍」在財務上,第一次有了存款。

 在張繼高先生發現我竟然不知道「Tiffany」是一家名牌店後,面帶嚴肅地要我一定去為自己買一套「名牌」。「MaxMara」的一件套裝成了我人生的第一件名牌。

 不過,由於「名牌們」實在都貴的嚇死人了,我曾在義大利的「Hermes」店,把一只後來才知道它叫「柏金包」的包包,把「7000歐元」,少看了一個「0」,差點拿出信用卡。自此之後,對於「名牌」這件事,我就始終採取著「敬而遠之」,如果有清倉大拍賣,則「偶爾為之」的態度。

 而物質上的小小收穫,也只不過是讓自己從長年的金錢「匱乏」中,稍稍喘了一口氣。女神龍仍在內心苦海翻騰著。

 「土台派」的洋墨水

 九○年代,葛麗泰嘉寶、瑪莎.葛蘭姆相繼去世,芝加哥公牛隊贏得第一個NBA冠軍。第十一世的班禪額爾德尼出生。The KLF電音樂團的成員,在媒體公開的報導下,用67分鐘燒掉他們從銀行領出來的100萬英鎊現金。LV在1901年推出一個平面廣告,是一張戴著帽子、衣著正式優雅的女人坐在旅行皮箱上的畫像,下面打著「Travelling Requisites」。

 「土台派」在九○年代開門不久,第一次喝了「洋墨水」,結束了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9個月「發憤圖強」的遊學生涯,回到台北。

 在一次和龍應台的聊天中,我提到「野火集」,我說,還好妳是從美國讀了博士又嫁到德國,比一般留學生多待了十幾年才回到台灣,否則你可能寫不出「野火集」。

 她問我為什麼?

 因為當你身在其中,你就會對周遭一切覺得理所當然,根本不會想到去問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那個年代,生氣了,大家就到土雞城、台大火鍋店、「阿才的店」……喝啤酒或台製的玫瑰紅,臉紅耳赤地辯論。憤怒的人乾脆到街頭上去,就算發張傳單也好。

鳥巢與水煮蛋





【聯合報╱漢寶德】 2008.12.17 10:34 am



事隔二十幾年,想不到中共領導階層的頭腦竟如此進步!我們是在一個基本上民間環境中建造宮殿,他們卻在基本上為宮殿環境中建造超現代的建築……



運用玻璃面與鈦面的分界形成太極曲線的「水煮蛋」外觀。
漢寶德/攝影

十月初,與幾位信義基金會的朋友去北京走了一趟。北京,大家都去過多次了,但自從籌備北京奧運以來,中共在建設方面投入很多的資源,使一座數百年的老城徹底的脫胎換骨。大家一直想看看這些二十一世紀的建設究竟把北京帶到哪裡去了。不用說,親自見證那些為全世界注目的前衛建築一直是大家的心願。因此在匆忙中,我們就束裝就道了。

這時恰恰是大陸國慶放假的一周,北京的交通處處壅塞,到處是旅行的人群,而我們預定的時程又非常緊湊。要認真的參觀奧運建築,短短的幾天是萬萬不夠的。由於遊客多,假日的管理方式是旅遊景點一律不准車輛進入。能買到票,排隊入場已經很不錯了,參觀幾乎全靠步行。老實說,對於我這樣年紀的老先生,體力負擔嫌重了些,何況我還背了一部很重的相機呢!好在看建築我總是興致勃勃的,把它視為鍛鍊身體的機會。

「鳥巢」搶了「水立方」的鋒頭



造型像「鳥巢」的國家體育館。
漢寶德/攝影
在奧運手冊上,為此特殊活動所建的場所共三十幾處,遍布在北京各處,要全看幾乎是不可能的,似乎也沒有必要。觀光客的興趣受媒體報導的影響,必然集中在幾棟特別出名的建築上。這少數建築已經閒置,卻需要購票進場,成為世上少有的以建築本身為展示品的例子。建築能受到民眾如此重視,不遠千里來買票參觀,作為建築界的一分子,不能不感到與有榮焉。

若以名氣論,當然以奧運主場地上的「鳥巢」與「水立方」最大。這兩座建築是遊客參觀的主要目標。「鳥巢」就是國家體育館,可以容納九萬人,開幕典禮時全世界有四十億電視觀眾看著這個壯大新中國的象徵。這是一個圓形建築,它的名氣卻是因為造型很像一只大鳥巢而全球聞名。「水立方」則是國家游泳中心,其名稱來自建築結構的系統採用水分子的構成,而建築則取正方形。圓形與方形並不稀奇,稀奇的是兩者的結構都是不規則的線條所組成,讓人生新奇之感。這當然都是高科技來臨之後的產物。據說這兩座相鄰不遠的建築,是有意的採方與圓的造型,代表水火相容,剛柔並濟。這當然是沒有什麼根據的說辭,姑妄聽之可也。說它們象徵陰陽也許還說得過去。

由於「水立方」內部在施工,我們沒有機會進到裡面,是很大的遺憾。據報導,「水立方」在白天呈淡藍色,近水,到晚上則有紅、綠、黃色等變化。可惜我們時間短促,沒有機會在晚上參觀。我們到達奧運會場,就在「水立方」外邊走了一下,很可惜,這個造型非常爽俐、結構又富於創意的大型建築,卻被一些廣場上為觀光服務的商業設施破壞了。如果這座建築坐落在一個水池或草坪上,就可以成為建築景觀的一絕。如今這一個薄膜材料呈不規則多邊形突出的外觀,粗看起來倒像一個碩大的席夢思床墊,引不起觀眾注意。我在它前面站立片刻,沒看到觀眾以它為背景攝影留念。可知建築之創意想造成轟動還要環境配合。因此這座建築幾乎完全被「鳥巢」搶了鋒頭。

瘂弦以亂針繡來比喻「鳥巢」的外觀



建築外觀有如「亂針繡」的鳥巢。
漢寶德/攝影
國家體育館要從空照圖上看才像鳥巢。設計者兩位建築師是瑞士人,在近十年內快速竄起,成為國際建築界的紅人。他們原是極簡主義的建築師,幾年前我去歐洲時,曾到他們的故鄉巴塞爾一遊,看到他們的作品,外觀清一色的玻璃面。在當地一個建築作品展中,他們陳列出北京奧運國家運動場的模型。我在當時很訝異他們風格的突變,沒法了解兩位嚴格遵守理性秩序的建築師,何以忽然瘋狂起來,竟以毫無規則的斜線做出一個「鳥巢」?在當時我並不知北京運動場有「鳥巢」這個名稱!

對於歐洲,我們是隔膜的。兩年前我去舊金山,看到這兩位建築師設計而新建的迪揚美術館,就有些吃驚了。為什麼這兩位喜歡輕快、透明的建築師設計了一座鐵銹表面,厚重體型而外觀又不規則的建築呢?這說明他們要趕上前衛的風潮,不讓那幾位「解構」建築師專美於前。話說回來了,如果他們不做這個「鳥巢」,中共政府會如此堅持要選他們的設計,即使超過預算幾倍仍不退縮嗎?

不久前我與瘂弦兄談起這座鳥巢,他用亂針繡來比喻其外觀,非常傳神。中國的刺繡,不論是蘇繡還是湘繡,都要講究絲線的平順,繡工的技巧也在於平整的把多變的色調,用彩色的絲線有秩序的排列出來。在建築上,材料的使用,要利用合理的結構呈現有秩序的造型。不知何時,台灣出現了亂針繡的技巧,居然可以隨意下針,長長短短,毫無法度可尋,卻可以呈現出同樣精采的畫面!在過去,刺繡可以這樣做,但建築關係於安全,不能這樣做。如今有了高科技的計算技術,有了花不完的經費,一切都可行了。

真正的鳥巢是用乾草、枯枝編出來的。北京的鳥巢卻是用四萬噸鋼做成略呈方形的、彎曲的鋼管,編織而成。老實說,把它說成提籃比較切合實際些,所以我在私下稱它為竹籃。竹籃固然大多編成整齊的花樣,但同樣可以用竹片亂編而成。有這樣的期待,因此我站到它的前面時多少有些失望。如果這鳥巢不是用管子,而是用竹片編成的,就更傳神了。

進到鳥巢並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不過是一個特大的標準運動場而已。它的特點不是空間而是外皮,所以懂得欣賞的人要在外皮上多下些心。從正面走近,不可平視,這樣你看不到什麼,要東張西望,才看到編成鳥巢的管子在天際自由飛奔。鳥巢的表皮看上去是一層,其實是兩層的,相互交錯,形成堅實的結構,有樓梯可穿越其間。你抬頭仰望龐大的亂針織線中,好像進到大人國,感到自己非常渺小,或乾脆把自己想像成一隻螞蟻,在鳥巢的乾燥枯枝中穿過。只有通過這樣的想像,來到這裡對你才有一點味道。

「水煮蛋」應該蓋在台灣才對!


奧運其他建築,只是有些時髦風味,乏善可陳,倒是前些年他們在天安門廣場附近所建的國家大劇院,頗能引人入勝,我們就裡裡外外看了一遍。

我拖著疲乏的老腿,步行了幾小時,在參觀了那座俄式的人民大會堂之後,繞到它後面,看到這個曾惹起大陸建築界反彈的「水煮蛋」,不勝感慨。這座建築應該蓋在台灣才對!北京人喜歡為古怪的建築起渾名。因為這位法國建築師把三座劇院併在一起,做成一個蛋形殼,四周以水池環繞,遠遠看去,是一只鴨蛋放在水中。用「水煮蛋」稱之,形象活潑,令人莞爾。

我的感嘆是想到我們的中正文化中心的兩大國家表演廳。記得七○年代,政府決定把「營邊段」開發為新市區時,原是請一家美國建築師做了個計畫,準備在那裡建造商業中心,近似今天的信義計畫區。沒想到計畫尚未展開,老蔣總統逝世了,政府決定把它改為中正紀念堂用地,並在其中設立國家表演藝術機構,多少有些用文化建設紀念老總統的意思。長話短說,在建築設計上幾經波折,才產生了紀念堂獨立、兩廳分居左右的想法,並且拋棄了現代建築,回到最傳統的清式宮殿。

事隔二十幾年,想不到中共領導階層的頭腦竟如此進步!我們是在一個基本上民間環境中建造宮殿,他們卻在基本上為宮殿環境中建造超現代的建築。在當時我聽過很多大陸的資深建築師批評中央的決策,我相信現在他們會很高興中央有這樣的堅持。因為建築師很聰明的放低自己的身段。為了不搶清式宮殿與俄式紀念建築的丰采,他很謙卑的把幾座本可以大出鋒頭的戲院建築,包裹在一個蛋殼裡。不但如此,他為了使這個大蛋殼不會太過顯眼,還用近乎玻璃的材質做成,使它與天色幾乎一致。當天在我自後側方向它走近的時候,幾乎有看不到它的感覺。

「水煮蛋」比「水立方」聰明處,在把大蛋殼放在水池裡。水池為這顆蛋維護了完整的造型,給它一個優雅的倒影。為這座國家劇院增加了光彩。並在進口大廳的通道頂上,多了個光影流動的天花板!

由於這個水池,「水煮蛋」的正式進口必須走下一層,所以自天安門廣場的方向看正面不夠精采。這是很可惜的。如果正面也能呈現出「水煮蛋」的安詳與優雅就太美妙了。這只蛋最美的視角在前側方,由於前廳部分是玻璃面,在這裡可以看到建築師有意使用玻璃面與鈦面的分界造成的太極曲線。這可能是僅有的「中國的」形式象徵吧!

我們能後來居上嗎?


「水煮蛋」使用玻璃面構成的前廳內部。
漢寶德/攝影
其實這顆蛋是由兩個鈦曲面拼成的,前廳留了一塊玻璃面,中央留了一條玻璃縫,使外形看起來有些變化,但在基本上是一個蛋殼形成的百寶囊。試想有三個大表演廳,又有展演空間擠在一起,空間的處理會很爽俐嗎?

進到裡面,除了一個上面是水池的很長的廣廊,兩側設有展廳之外,乏善可陳。可惜的是劇場組的前面竟沒有像樣的廳堂,予人沉悶封閉之感。這裡對觀光客卻是不開放的,我恨不能揮刀一斬,把這蛋殼上面的一條光縫切開,顯現出內部的造型與空間。建築師卻為了蛋殼的完整,把一切都包裹起來,又在蛋殼的頂端設立了一個開放式的表演場所,用輕便的椅子排列,近似一般的露天劇場,只是多了個頂而已。

這裡是為觀光客設置的。不必等待正式的演出,經常有些輕鬆的表演,觀光客可以購票觀賞,作為劇場參觀的一部分。我們所遇到的,是國際民俗歌舞表演,看了一場韓國的古裝歌舞。這是韓國的標準演出,我去韓國多次,幾乎每次都看到,但觀眾還是熱情的鼓掌。

看了北京這兩座最有代表性的二十一世紀的建築,並沒有使我真正感動,但卻覺得對台灣應該有些啟發。過去若干年,台灣建了不少的文化與體育類建築,台北市仍在籌畫巨蛋建築中,我們能後來居上,不讓北京專美於前嗎?同時,大陸挾其無比的財力,請世界著名建築師操刀,如果我們有這個機會,應該怎麼做呢?我們的價值觀在哪裡?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也要把機會讓給國際大師,完全放棄本土的觀點嗎?是否應該更有自信的為我們的下一代建立完美的、值得驕傲的紀念物呢?

【2008/1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Tuesday, December 16, 2008

我的陳文茜:荒唐至此

(陳文茜) 2008年12月13日蘋果日報


我的陳文茜

特偵組昨日下午3點15分開記者會,正式宣布陳水扁求處最極刑,也就是貪污治罪條例中最重的無期徒刑。5點,我拿到209頁起訴書,6點15分閱讀完畢。閱讀過程有淚、有氣、有笑……沒有恨;最終剩「荒唐」兩個字。
特偵組求處無期徒刑,可以預期;但起訴內容我看了,頗覺啼笑皆非。辜仲諒供出他平均一星期進總統府、官邸各一次。往往去了總統府就會去官邸,許多事總統只講他需要錢,「他是總統,我也不敢直接問」,只好問夫人;「夫人會直接跟我講大概多少錢。」


3000萬現金信手拈來
辜仲諒不過是個金控少主,與政府往來竟如此密切。回想2000年扁剛當選,一位金控老闆對我誇口,「我本來要推薦XXX當XX部長,可惜他不願放棄美國國籍」;一副政府在他掌中把玩口吻,他是國政顧問團成員,我們在席宴中無意間相遇。滿桌綠朝新貴,酬庸者任要職者陪席,也沒人覺得他猖狂,逾越政商分際。許多人已忘了,扁上台後,首度打破央行慣例,讓兩大金控出任央行理事,也是這兩大金控在8天內取得中華電信650億標案。辜少爺,只是個小例子。
辜仲諒與扁家精采不只如此,龍潭土地案吳淑珍已向辜成允敲詐4億佣金,還嫌不夠。根據辜仲諒供述,吳淑珍曾當面向他索取相等費用,「你也是股東,辜成允給了4億」,要求辜仲諒也付4億。辜仲諒嚇得向老太娘解釋,達裕辜家獨立財務,與中信辜家不同,才逃過一劫。儘管如此辜仲諒也前前後後至少進貢7次金錢,共3億4000萬現金給吳淑珍與陳水扁。
李界木是另一個「驚嘆人物」。他從辜成允手中輾轉拿到3000萬,全是台幣現金。蔡銘哲為擔任中間人,盡責地以其家中藏有現金,一搬家裡就湊個3000萬,置紙箱內。於2004年3月至4月間,也就是319事件兩顆子彈廣場抗爭時期,獨自駕車至李界木礁溪住處地下室,交錢給李界木。李界木拿了天上掉下來的白花花銀子,960萬買樓,300萬裝潢,100萬換新車,好像中樂透大獎。李界木比陳水扁「好」些,自我享受之餘,不忘提拔他的黨與台獨盟友,共捐1000萬給朋友選舉;其中100萬入了民進黨中央黨部。
小小蔡銘哲,家中信手拈來就有3000萬現金鈔票。而李界木早年台獨、一生黑名單,晚節卻為區區買樓買房,參與貪瀆勒索,不可思議。
扁政府裡也不全是壞蛋,何美玥、林信義、魏哲和及行政院第六組官員、副秘書長劉玉山,原都反對量身訂做「龍潭科學園區」,且指明科學園區作業基金已負債526億,無法再支付109.5億購地。結果吳淑珍叫扁強行干預,一度底下的人真還「依法辦事」不同意,最後靠行政院秘書長劉世芳呈扁意第二度干預,龍潭案才強行過關。劉世芳沒拿錢,應也不知她等於幫了扁珍貪瀆佣金,但她今日得知自己曾不知不覺為虎作倀,不知一向自持的她,做何感想?


大小錢通吃竟喊迫害
南港展覽館案更精采,過程如召妓。偷偷摸摸,又有飯店,又有人接頭,完事後蔡銘哲還把從余政憲處抄來的評審名單丟到伊通公園垃圾桶滅跡了事。國務費中更有陳致中陳幸妤囍餅、滿月禮……全報公帳,吳淑珍搭機參加陳致中畢業典禮,花了近60萬,也報國務機要費用。
陳水扁一家犯罪至此,大小錢均通吃,還敢高喊司法迫害。難怪今日國民黨門徒們,膽子愈來愈大。想到當年伍澤元貪污2600萬,已重判無期徒刑,金額竟比不上陳水扁二十分之一。台灣政治十年,只留一句,荒唐。



作者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陳文茜

旅行小故事》鄉村歌手 意外圓了廣播夢

2006/10/11
【記者王雪美/專題報導】

陶爸旅行時常遇到很多讓他感動的小故事。


一次,他到美國音樂之都田納西州的奈許威爾(Nashville),那裏有聽不完的鄉村歌曲,看不完的西部牛仔。小鎮有間牛仔教堂,說是教堂,不如說是音樂廳,是租用一個小劇院來佈道,每周聚會一次。


在佈道之前,鄉村樂團先表演,然後,一身牛仔打扮,挺著大肚子的牧師就上場。禮拜結束後,幾個原本在台上唱歌的歌手,到門口賣他們的CD,因為到教堂唱歌沒酬勞,只好擺攤賣CD。陶爸買了胖歌手一張CD,未料,胖歌手又拿出一張,說是他女兒唱的,「她才16歲,唱得很好聽哦!」陶爸想,天下父母心,就再買一張好了,結果,胖歌手說女兒的CD不收錢。


胖歌手還問他,認不認識台灣的DJ,陶爸很得意的說,你面前就站了一個。「那可以在你的節目播我的歌嗎?」,胖歌手這樣問,陶爸很爽快地答應了。


回台灣後,陶爸就在自己的廣播節目「陶爸on the road」介紹牛仔教室、胖歌手Harvey Perdue和他女兒的歌,並把節目內容錄在CD裏寄給胖歌手。一周後,他在電台突然接到一通美國來的電話,是胖歌手打來的,說他和女兒聽到節目CD,都感動流淚了。可以想像,歌手對舞台的渴望,是如此強烈。


【聯合報】

陶傳正 把好山好水一肩背起來

2006/10/11
【記者王雪美/專題報導】

背起背包,到天涯海角,去作自助旅行,是年輕人的專利?那可不一定,像陶傳正這樣60歲的「背包族」,就有一堆兩腳走出來的實用「背包經」…


哪些地方是背包旅行「投資報酬率」最高,不太花力氣,就有精采回饋的呢?陶傳正的建議是:


1.入門班:中國大陸


台灣人到大陸旅遊沒有語言問題。陶傳正說,大陸飯店、民宿多得不得了,只要不在旺季出門,到了當地再訂房都OK,夏天的旅遊旺季他不出國旅行,因為太熱啦!


他最推薦的大陸訂房、訂票系統是攜程旅遊網(www.ctrip.com),在這裡訂大陸的飯店、機票最方便,不必付訂金,不必在網路上刷卡,而是上網訂了之後,派專人送到飯店給你,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大陸很多景點民宿多得不得了,像麗江,還沒出門時可先上網站上看住過的人的意見,到了現場自己再看一次,再決定要不要住,如果還是擔心訂不到房,可先訂第一晚,到當地後看住宿環境再決定往後幾天要住哪裏,或者可請第一家民宿主人推薦,通常有品味的民宿主人介紹的民宿,也有一定的水平。


不過,陶傳正提醒說,心境很重要,有人住到不好的飯店可能會很不高興,他只要乾淨就好,甚至房內沒有洗澡間,要到房外公共浴室洗都沒關係,不會影響旅行心情。


2.進階班:瑞士茵特拉根(Interlaken)


陶傳正說,在瑞士的風景區,幾乎人人能說英語,而且旅遊服務好得不得了,在車站或是公車站牌旁,就有自動的旅遊訂房系統,壓克力板上秀出當地各個飯店、民宿的照片,拿起旁邊的電話,按個紐,就可接到該飯店或民宿,詢問你要的資訊,非常方便。


到這個往阿爾卑斯山少女峰的小鎮茵特拉根還有個好處,茵特拉根是這個區域的中心,往鄰近鄉鎮的交通便利,可將茵特拉根當成一個據點,今天到A城鎮,晚上回茵特拉根,明天再出發到B城鎮,如此不必每天搬行李。能說一點英文的,就能到這裡自助旅行,阿爾卑斯山的風光,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3.高級班:中南美洲


這裏幾乎都說西班牙文,英語流利也常派不上用場,這時候要靠語言之外的技能──比手畫腳,用想像力比出你要的東西。可以選擇治安相對比較好的阿根廷和智利。


陶傳正說,像阿根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歐洲人600年前移民到這個地方,歐洲文化和當地的印第安文化差別很大,在此激盪,使它產生非常獨特的文化。


他一次到阿根廷,飯店的服務生穿著畢挺的白襯衫,看得出來,襯衫是漿過的,但是領子破了,阿根廷給他的感覺,像是一個落寞的皇室貴族,但還流著貴族的血液。

陶傳正 董事長背包族的驚奇旅程

2006/10/11
【記者王雪美/專題報導】

打高爾夫、搭郵輪、住杜拜帆船飯店…,當上層社會紛紛向奢華旅行朝聖之時,這個董事長卻反其道而行,他住民宿、背起背包周遊列國,why?


代理和生產嬰兒用品的奇哥公司董事長陶傳正,在企業老闆中是個異數,不只經營企業成功,47歲因為一場意外的劇場演出,受到指導老師賴聲川的讚賞,從此開啟他的「藝界人生」,至今演出超過300場,後來還演電視劇,業餘演員演到入圍金鐘獎最佳男主角。熱愛美國鄉村音樂的陶傳正,後來又跨到另一個領域─主持電台音樂節目,在台北之音主持「陶爸on the road」已經8年。


精采人生還持續加入各種調味料中,5年前,他將公司逐漸交給兒子經營,和老婆開始周遊列國,現在每周在雜誌上寫旅行札記;因為人生過得實在太快樂了,自己編了一本「陶冶」季刊,一次發行3萬本,和大家分享他的快樂之道。


只愛背包旅行


和別的董事長出門旅遊處處有人打點不同,陶傳正不參加旅遊團,一切自己來。他說,剛接下父親的公司沒多久,為了開拓市場,和另外3個朋友到德國參加一個展覽,同時尋找商機,第一次到歐洲才知道歐洲物價高,在羅馬住一晚要400美元(約13,200元),為了省錢,他們去超市買食物,不在飯店吃早餐,等到飯店結帳時才發現,原來房價含早餐,大家都氣昏了。這樣在歐洲2個月,才4個人,每天笑話一籮筐,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吵架,「從此和這幾個朋友講了一輩子的笑話」。


遺失護照,竟有一絲快感


陶傳正自此愛上自助旅行,他說,平常不愛冒險,但是在小事上有一點小冒險,讓他覺得很刺激,就像他旅行時曾掉了幾次護照,前10秒鐘很痛苦,但是後來會有「一絲絲快感」,因為知道要開始接受一連串的挑戰,動腦筋開始想如何補救─要先補辦哪些遺失的證件,要不要在附近的廁所和垃圾桶先翻一翻,也許小偷良心未泯會把護照丟在廁所裡,這些挑戰讓他興奮,考驗他的應變能力,「有時候買一張車票都會學到東西咧!」只有自助旅行才會遇到這些狀況。


他也曾經參加企業家社團舉辦的旅行團,發現「跟旅行團三天就受不了」,因為早上規定起床時間,吃飯時間,然後這個遲到,那個小孩哇哇大哭,中午吃飯時間又到了,然後不斷重複這些事,簡直無法容忍。


不住飯店,住民宿


自從住過民宿後,從此陶傳正也不住飯店。陶傳正喜歡在旅行時和當地人接觸,國外民宿主人都很熱情,早上再早一定起來做早餐讓你享用,告訴你哪裏好玩,甚至開車送你到下一個民宿。「飯店?太沒有人味了」,「郵輪?都是外國來的遊客,只能吃東西和賭博,饒了我吧!」,「杜拜帆船飯店?飛那麼遠,外面那麼熱,然後就躲在飯店裡面?Oh,沒興趣!」,「峇里島住Villa?寧願在峇里島街上騎摩托車」。


享受快樂餘生


60歲的陶傳正說,過半百,人生開始倒數計時,他要快快樂樂過「餘生」,很多企業界朋友遇到他,總是說很羨慕,他就會回答他們,如果你願意,明天你也會和我一樣快樂。他經常鼓勵年輕人,不要立什麼偉大的志向,如果一生能快樂地過,到了閉上眼睛時,沒存錢,但是也沒欠錢,就夠了。


【聯合報】

陶爸on the road

第五大道上的聖誕節

郭正佩/文  (20081216)




 為了成為「那棵樹」,生長在北美的雲杉,是不是從小就以:「我長大之後,要成為洛克斐勒中心前那顆聖誕樹。」互相砥礪著成長呢?

 飛機降落在甘迺迪機場,不知不覺,這已是在紐約度過的第幾個歲末時節呢?

 總在感恩節至聖誕節前夕時分來到紐約,或長或短 。
 像個儀式似地,我仍像孩子般期待著梅西百貨的感恩節遊行,等在感恩節過後衝進梅西百貨,看充滿節慶氣氛的聖誕裝飾、也看瘋狂搶購的人潮。今年的主角,是史奴比?還是史瑞克?

 感恩節大遊行過後,接下來,就是等待洛克斐勒中心前那已有超過七十五年歷史的聖誕樹點燈儀式了。今年的聖誕樹,來自北美那一人家的後院?經過多遠的跋涉來到紐約市?高幾呎、直徑有多粗,又重達幾頓?

 是那一棵樹,在眾人期待下從每年數千棵來自北美候選「樹」中得到「洛克斐勒中心選樹團隊」青睬,從「一棵樹(a tree)」,變成「那棵樹(the tree)」?(對,真的有人的工作是飛到各地看樹,選出今年度得以成為「那棵樹」的樹。)

 為了成為「那棵樹」,生長在北美的雲杉,是不是從小就以:「我長大之後,要成為洛克斐勒中心前那顆聖誕樹。」互相砥礪著成長呢?

 擠在黑壓壓人潮之中,這樣真的能看到樹嗎?還是能。隔著街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Saks Fifth Avenue)櫥窗前,每隔十五分鐘,就上演一場音樂燈光秀。一邊看著洛克斐勒中心前吹著號角的白色天使們,一邊等待。非常非常冷,於是拿出剛在布萊恩公園(Bryant Park)聖誕市集買來的「牛肉餡餅」(聖誕市集裡也真賣「牛肉餡餅」,一個一美元 ),配上仍熱得燙手的肉桂蘋果西打(裝在星巴克保溫杯裡),繼續等待掛在「那棵樹」上三萬顆燈泡(現在改成LED)首次點燃。

 如此,長達一個多月曼哈頓聖誕佳節時分,算是正式開始。

 可以的話,我想到無線電城觀賞火箭女郎秀、到林肯中心看芭蕾舞劇胡桃鉗,每年看一次剛剛好。到目前為止只要時間許可又買得到票,總要重看。那是在紐約過聖誕節,最傳統也最經典的方式。從孩子看到變成大人,再帶著自己的孩子、孫子,如此一年一年觀賞下去。

 可以到布萊恩公園溜冰,自己溜、看人溜,都好。到Union Square、中央車站,逛聖誕市集,到一路點綴亮著燈火聖誕樹的公園大道散步、到華盛頓廣場看拱門前的聖誕樹。

 也可以到Bloomingdale’s百貨,看看是否有機會譜一場「紐約情緣」;或到夜裡的中央公園溜冰場,讓自己以為走進電影場景。

 當然,無論喜不喜歡名牌,總要在這個季節沿著第五大道,從59街左右,一路走到位於34街的梅西百貨。雖然和聖誕節不太相關,不過,從位於第五大道上58及59街之間的蘋果中心出發如何?看看Bergdorf Goodman百貨主題櫥窗,走進平時不太會進入的LV、Tiffany、Catier,拍幾張高掛在五十七街「那顆星」的照片。因為每家店爭奇鬥艷的聖誕裝飾而走走停停。如果能買一小包路邊小販剛炒好的熱糖腰果邊走邊吃就更好了。

 這麼說,聖誕前夕走上第五大道,還真會嚇一跳。什麼,人潮居然和東京澀谷車站前的十字路口一樣多。

 「全世界的人都來到紐約了嗎?」剛下飛機不久的我忍不住這麼想。

 雖然不至於,來自東京、台北、加州幾個很熟的朋友,卻不約而同聚集到紐約。

 打了電話給來「也」來自東京的朋友。

 「一起去洛克斐勒中心前看『那棵樹』如何?」約好在樹下見面。

 聖誕夜,有誰不待在家裡享受聖誕大餐跑到什麼樹下呢?有,還真的很多。當然,八成是百般無聊留學生和像我們這種大老遠從什麼地方飛來的人。

 在樹下找到彼此,拍完紀念照(樹當然早拍過了),接下來該做什麼呢?

 「到附近找個教堂參加聖誕彌撒吧?」

 洛克斐勒中心對面的聖派屈克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前,擠滿拿著票盛妝準備參加聖誕彌撒的紐約客,這也是重要的傳統之一。

 「怎麼樣可以拿到票呢?」試著問一旁警察。

 「如果在勞工節之前寄出申請函的話,妳說不定可以參加明年的。」警察笑著回答。

 隨著人群來到一旁規模較小的聖湯瑪仕教堂(Saint Thomas),還是有像我們一樣臨時起意的人嘛。子夜彌撒之後,距離時代廣場跨年倒數計時時刻,就只剩下短短幾天了。

有錢?真好騙!

有錢?真好騙!Madoff 500億美元詐騙案 一堆銀行避險基金上當

鉅亨網林佳萱‧綜合外電

2008 / 12 / 15 星期一 14:35 上一則 下一則

美國前NASDAQ董事長Bernard Madoff涉及的史上最大宗「龐茲騙局」(Ponzi scheme,類似老鼠會)投資詐騙案已經越演越烈,在金額高達 500億美元的吸金騙局中,受害者名單短短幾天內暴增,國際投資銀行如法國巴黎銀行(BNP)、日本野村證券、瑞士銀行(UBS)、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西班牙Grupo Santander SA銀行等都可能蒙受損失;另外,除了多支避險基金蒙受重大虧損,個人投資者中亦不乏知名人士。

各大銀行目前拒絕回應報導,損失未明。 UBS向路透社證實有投資Bernard Madoff公司旗下基金,但強調金額有限。另外,西班牙媒體報導,當地多家金融機構都受到影響,歐洲第 2大銀行、西班牙 Santander銀行旗下的 Optimal基金可能損失達近32億美元; M&B資本顧問基金亦可能損失 9.3億美元。

英國《星期泰晤士報》揭露,瑞士幾家私人銀行的虧損至少達到25億美元,瑞士 Union Bancaire Privee私人銀行估計損失金額高達10億瑞郎,英國Bramdean Alternatives 投資組合的基金經理人Nicola Horlick承認公司損失已經高達 10%。

而最新傳出,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HSBC在詐騙案中所承擔的潛在風險金額可能達15億美元。報導表示,其中10億美元是HSBC向投資於基金的避險基金所提供的貸款,另外 5億就是投資人透過HSBC投資Bernard Madoff旗下的基金。

目前已知承認將承擔虧損的名人,包括美國美式足球費城老鷹隊前任老闆 Norman Braman、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大都會隊老闆 Fred Wilpon、以及通用汽車旗下貸款機構 GMAC Financial Services總裁J. Ezra Merkin。

不少慈善機構亦身陷騙局當中。美國麻州Robert I. Lappin猶太慈善基金會表示,已經投資了整整 800萬美元給Bernard Madoff管理,該基金會執行長對未來非常悲觀,資產可能通通泡湯。北岸-長島猶太裔醫療系統(North Shore-Long Island Jewish Health System)、德州 Julian J. Levitt基金會也都遭重大衝擊。

避險基金與各類投資集團也並未逃過一劫, Fairfield Greenwich Group旗下管理的避險基金受害沉重,他們委託Bernard Madoff的投資公司Bernard L. 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 LLC 操盤投資,金額約75億美元。而今年 9月與 Fairfield Greenwich Group合併的瑞士私人銀行 Banque Benedict Hentsch Fairfield Partners SA表示,曝險金額約4750萬美元。

《美聯社》報導認為,名單從起初的數百人現在上看千人,損失可能遠比目前檯面的金額更多。

康州 Fairfield退撫基金有 15%交由Bernard Madoff 投資,4200萬美元曝險,目前無法估計能討回多少資產。

美國休士頓律師Harry Susman表示,他代表大批因投資GMAC旗下避險基金卻莫名其妙捲入Bernard Madoff案的客戶採取法律行動,GMAC董事長 Ezra Merkin將約18億美元的資產交由Bernard Madoff管理。另外也有避險基金不斷向客戶推銷Bernard Madoff的基金,令事件牽連範圍更廣。

律師Harry Susman表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曝險部位」。他指出,當這些投資人聽到把這麼鉅額的資金交給一個人操盤,全部都傻眼,特別吃驚於這個人以如此騙術運作,竟能行之有年,運作不輟。

Bernard Madoff現年70歲,他利用1970年代美國證券法規漏洞開始操盤,數十年來評價一直極受爭議,某些紐約和佛羅里達州的有錢人、大學、慈善機構以及大型避險基金視他為可靠的投資專家,但也有不少人質疑哪來這麼高額的孳息,並抨擊該公司過於神秘又未受適當監管。

雖然吸金投資詐騙案的金額之高,讓人咋舌,但更誇張的是投資人和監管機構都並未查覺,美國前證監會官員、現任國際商務律師事務所主管的 Marc Powers表示,Bernard Madoff從一開始就採取老鼠會的形式運轉,以新客戶的資產支付舊投資客戶的獲利。

他所屬的事務所使整件吸金案初步曝光,但也遭到美國證監會調查。 Marc Powers說:「真的很不可思議,整件事情到底怎麼逃過正規監管組織的法眼?…」

Bernard Madoff是美國華爾街的傳奇人物,他1960年以擔任長島海灘救生員存下來的區區5000美元起家,歷經十餘年後,在紐約證券界呼風喚雨,除了客戶不疑有他,Bernard Madoff更擔任「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副主席、Nasdaq股票市場董事兼貿易委員會主席…各種市場要職。2001年他的公司成為Nasdaq市場 3大投資公司之一,也是紐約證交所第 3大證券經紀商。

12月11日早上8:30,穿著浴袍Bernard Madoff在自家公司被逮捕,以1000萬美元交保候傳,他向 FBI探員坦承不諱。而他也對自己的家人說:「這整件事情就是個巨大的謊言,就是龐式騙局。」預計他最重面臨20年刑期,外加 500萬美元以上的罰款,另外還有提出許多民事告訴。

龐氏騙局以短期暴利吸引投資人,將新加入投資者的資金謊報為獲利,支付前期投資者的利息,以空轉的方式營運,一旦要求贖回的人日漸增加,騙局才會曝光。

根據律師表示,Bernard Madoff的兒子對父親所做所為完全不敢置信,「兩兄弟也是父親計畫當中的受害者,將全力配合司法體系及證監會的調查。」

投資人眼見資產已化為烏有,紛紛批評監管不力,並質疑大力推銷的避險基金行為失當。

其餘已知的受害者:

Kingate管理公司 280億美元的避險基金Kingate全球基金(Kingate Global Fund)。

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UniCredit SpA)旗下的Pioneer Investments基金管理部門,選擇權套利基金(Primeo SelectFund)曝險達 8億3500萬美元。

美國避險基金Tremont Capital Management曝險10億美元。

避險基金公司Sterling equities,曝險金額3億美元。

瑞士「Lombard Odier Darier Hentsch」銀行、Mirabaud銀行

倫敦曼氏集團(Man Group),曝險金額不明。

紐約Yeshiva大學

老男人的菜市場》苦命的水柿

【聯合報╱劉克襄】 2008.12.16 10:10 am


冬初時,跟鄭愁予夫婦去平等里爬山。沿途只見好幾家攤販,擺出紅柿販售。我感歎地告知,「除了草山橘,陽明山還有紅柿。但現在的人都只愛吃甜柿,很少人知道有此特產了。」

看到這種老水果,大家頗感興奮,不免想起它的獨特吃法。早年,紅柿成熟,選紅的摘下後,必須點鹼水處理。放在陰涼的地方,過幾日軟熟,方可食用。無鹼水時,也有人用醬油取代。持竹筷沾醬油,滴在一公分直徑的蒂頭上。過幾日,一樣是表皮豔紅透明、吹彈可破的樣態。

現在為了數量,大多由電石土處理,迅速催軟催熟後,讓橙黃趨於深紅,比傳統方法更紅,口感也較均勻。平等里地區產量不多,我買了幾顆檢視,蒂頭都死黑,想必仍堅持古法。

聊著聊著,他們夫婦更懷念起另一種傳統的柿子。原來,出國多時,他們許久未見過這種大如拳頭的柿子,特別問道,「還有水柿嗎?」

水柿是南部人的稱呼,北部的人改叫脆柿。或許,詩人夫婦的經驗來自南部吧。

水柿當然有,只是數量不多,在中南部的水果攤,黃澄澄的甜柿旁,偶爾會擺著外皮彷彿裹著白色霜粉的水柿。

以前中南部山區的農家,就算非專業栽種,自家旁多少會種二三棵,貼補家用。常伴隨爬山的友人還記得小時,水柿成熟的季節,往往摘取生澀的柿果,裝籃、挑擔下山販售。

但也會偷偷保留幾顆。半路上,埋入稻田的爛泥中,放個兩三天,再挖出來,清洗後,好好享用。不過,這種埋藏的土法,不容易香脆好吃,有時還存藏著土壤之臭味。只是鄉下孩子窮怕了,不太在乎這些,總是吃得滿嘴噴香。

其實,早期賣水柿的人,從農家搜購青色的水柿後,都會泡在水桶裡,水中加一點鹽和茶葉,進行脫澀,五天後就變得脆脆硬硬。又或者,生意更大時,居家用一個大水桶,裡頭泡了石灰水。接著丟進諸多水柿,讓其全改變酸鹼值,脫澀變軟。但縱使以此萬全的方法,我們還是常在市面買到浸漬失敗的。既不香脆,果肉亦常有黑絲。看來浸泡也是一樁專門的學問。

未隔幾日,我下台中,特別尋找水柿。只見一大水果攤,甜柿旁即有一堆外表灰白的水柿。甜柿一粒三十元左右,但水柿一粒,大若拳頭,竟只賣三元。我隨即猜想,是否浸泡失敗,才會如此賤價。另外,不免也引發憂心,水柿賤價,想必是乏人光顧。說不定,日後就更少人栽種了。

再回顧其歷史,多年來水柿至少遭到二波農產品的衝擊。以前許多人為了種茶賺錢,砍掉不少柿樹。再者,外地購買的人逐漸減少,柿子因而沒落,不再是家中的經濟來源。80年代台中摩天嶺,自日本引進甜柿種植,一舉成功以後,迅速推廣,蔚成主流。品質不穩定的水柿,更乏人青睞。

其實,水柿浸得好時,比諸柔軟綿密的紅柿,更飽含柿香。口感清脆亦勝甜柿。這是不少老一輩人的生活小常識,想必愁予夫婦也有經驗。只可惜,今人忽略了。

難遣人間未了情 也談梅蘭芳與孟小冬

【聯合報╱蔡登山/文】 2008.12.16 10:10 am



頭號坤伶孟小冬。
蔡登山/照片提供

一代名伶梅蘭芳。
蔡登山/照片提供


孟小冬飾演流落番邦的楊家將,梅蘭芳扮演溫柔明理的番邦公主,一個「陰陽顛倒」的搭配,卻讓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

在1920年代,菊壇的一件大事是一個「易弁而釵」的「伶界大王」──梅蘭芳和一個「女扮男裝」的「頭號坤伶」──孟小冬,因在舞台合作演出,而「戲假情真」地譜出了戀情,雖然最後證明那只是短暫的露水姻緣,但「梅、孟之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梅蘭芳的人生走向;而對孟小冬而言,甚至可以說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這場曾經是「眾所矚目」的婚戀所造成的傷害力,對於後者而言恐怕遠比前者要來得巨大些。

其實早在1926年的「梅、孟之戀」之前,梅蘭芳已有了兩房妻室,她們分別是王明華和福芝芳。王明華長梅蘭芳一歲,也是生長在京劇家庭,她是名旦王佩仙之女,武生王毓樓之妹。王明華和梅蘭芳婚後十分恩愛,並先後育有一子一女,不料一場麻疹奪去了王明華一雙兒女的性命,此時王明華又已做了節育的手術,在「無後為大」之下,「梅黨」中人乃慫恿梅蘭芳再娶,加上梅蘭芳從小過繼給大伯梅雨田,因此「兼祧兩房」,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再娶的。這時他看上了同拜吳菱仙為師的福芝芳,竟然一見鍾情。1921年11月3日梅、福兩人完婚。而在婚前的十天梅蘭芳與福芝芳在文明園還同台演出大軸戲《祭塔》,這也是福芝芳的最後一次演出,也許是她意識到這是告別京劇舞台的演出,因此她演得十分賣力,在這場較為吃重的唱工戲近四十分鐘的唱段中,她唱得悽楚委婉,真切的表達白娘子的悲慘遭遇,博得全場觀眾多次的掌聲。原本不太願意離開舞台的福芝芳,在這戲演畢之後,就專心做梅大奶奶了。當時梅蘭芳住在蘆草園,王明華住東院,稱東院大奶奶;福芝芳住西院,稱西院大奶奶,東西相映成趣,一時傳為佳話。


梅蘭芳飾演的《貴妃醉酒》。
蔡登山/照片提供
1925年八月,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場盛大的義演,孟小冬破例作為「坤伶老生」被邀演出。大軸是梅蘭芳、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壓軸是余叔岩、尚小雲的《打漁殺家》,倒三就是年僅十八的孟小冬和裘桂仙演的《上天台》。從演出的排序中就可看出孟小冬被重視的程度,甚至在許多名角之上。這次的演出,並開了女老生參加第一舞台義演的先例,使眾多前輩名角為之側目,更為梅蘭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緊接著的一次堂會戲上,她與梅蘭芳合演《四郎探母》,孟小冬飾演流落番邦的楊家將,
孟小冬在《四郎探母》裡的扮相。
蔡登山/照片提供
梅蘭芳扮演溫柔明理的番邦公主,一個「陰陽顛倒」的搭配,卻讓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大為成功。以後梅蘭芳唱堂會,如有《四郎探母》,總邀孟小冬合演。孟小冬是位極有個性的奇女子,平時愛穿男裝,頭髮剪得很短,長了一張男人似的漂亮臉蛋,劇評家薛觀瀾曾將她與雪艷琴、陸素娟、露蘭春等以美貌著稱的坤伶相比,結論是「她們的姿色都比不過孟小冬」。而另一劇評人「燕京散人」(丁秉鐩)對孟小冬的唱腔更有著這樣的評論:「孟小冬得天獨厚的地方就是她有一副好嗓子。五音俱全,四聲俱備,膛音寬厚,最難得的沒有雌音,這是千千萬萬人裡難得一見的,在女鬚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前無古人。」因此她與梅蘭芳的合作,可說是一個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和一個「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的精采絕配,難怪會顛倒眾生,讓人雌雄莫辨了。於是好事者,就主張讓他們繼續合作演出,這種「釵弁互易」、真真假假的效果,肯定是票房的最大保證。

本來以孟小冬和梅蘭芳當時的年齡才貌、技藝造詣、劇壇成就,男女互相愛悅,乃自然之事,加上「梅黨」捧角家們,尤其是馮耿光的努力撮合,而梅蘭芳對馮耿光一向是言聽計從的,於是「冬皇」下嫁「伶王」,成為當時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梨園韻事。1927年春節剛過的農曆正月24日,由馮耿光證婚,兩人結為伉儷,洞房設在東四九條馮耿光公館裡,對外保密,金屋藏嬌。而初時齊如山和李釋戡向孟家提親時,孟家也以梅有兩房夫人,不願女兒作偏房相對。齊、李言王明華病體沉重在天津療養,家裡實只一房。婚後另屋分居,且又以梅蘭芳「兼祧兩房」並非偏房,才獲得了孟家的同意。梅、孟之戀,在世人眼中特別般配,而更為人所豔羨,曾有詩歌詠此事云:「慣把夫妻假品嘗,今番真個作鴛鴦。羨他梅福神仙侶,紙閣蘆簾對孟光。」「真疑是戲戲疑真,紅袖青衫倆俊人。難怪梅嶺開最好,孟冬恰屬小陽春。」真是說不盡的濃情蜜意,道不完的美好光景。然而這如花美眷,卻終未能長久,1931年兩人正式分手。

分手的原因眾說紛紜,一說是就在梅、孟結婚不久,1927年9月14日下午兩點多,有位二十歲左右名叫李志剛的青年,他是孟小冬的戲迷,單戀孟小冬,聽孟小冬嫁給梅蘭芳,欲找梅蘭芳理論,在馮(耿光)宅綁架張漢舉向梅索借五萬元,後張漢舉被打死,李自己也被軍警打死。究竟是由「槍匪綁票」,還是因為妒殺引起血案,當年就莫衷一是,如今真相更難明瞭。但不管如何,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福芝芳終於有了理由:「大爺(指梅)的命要緊。」於是輿論很快也站到她這一邊。梅蘭芳深受驚嚇,一度避居上海,梅、孟關係由此逐漸疏淡。另有一說是「弔孝風波」,這是指1930年8月4日梅蘭芳的祧母(案:即大伯母,梅蘭芳從小過繼給大伯父。)過世的事,次日梅蘭芳剛訪美回到天津,聞知噩耗,馬不停蹄趕回北京奔喪。作為梅蘭芳的妻室,孟小冬理應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四方弔唁賓客,豈知孟小冬奔到梅宅,卻被下人擋在門外,說是福芝芳夫人的主意不准她進門,孟小冬無奈之下,要梅蘭芳出來說話,重孝在身的梅蘭芳只得兩頭勸,但兩邊都沒有商量的餘地。懷孕在身的福夫人甚至揚言,若是讓孟小冬進門,她就拚上兩條人命。按照梅蘭芳的個性,此時只得轉而勸孟小冬。孟小冬萬般無奈,含著淚眼奔離梅宅,此時她才知道什麼「名定兼祧」、「兩頭大」,到頭來卻是鏡花水月一場空。是妻是妾,至今身分未明,卻在大庭廣眾之下,受盡奚落,這教孟小冬情何以堪!據曾與梅蘭芳、周信芳等人交誼甚厚的吳性栽說:「小冬覺得非常丟臉,從此不願再見梅。有一天夜裡,正下大雨,梅蘭芳趕到小冬家,小冬竟不肯開門,梅蘭芳在雨中站了一夜,最後悵然離去。」

兩人分離後,孟小冬曾看破紅塵,終日茹齋念佛。不久父親病逝,對她又是一大打擊。友人不忍其消沉,要其面對流言蜚語,提出辯解。於是在1933年9月5、6、7日天津《大公報》第一版上,孟小冬連登三天〈孟小冬緊要啟事〉。從此「啟事」中,我們可以明瞭當初孟小冬嫁梅蘭芳時,苦苦追求的是「名分」,而在祧母去世時,梅蘭芳不能實踐前言,以致「名分」頓失保障。原來被孟小冬看做是精神支柱的「名定兼祧」,已經不復存在了。到頭來孟小冬之適梅蘭芳實為側室,既為側室而又不為梅蘭芳的家族所共認,於情於理自難求全。此恐是導致孟小冬毅然離去的主因。

雖然梅、孟分手後,彷彿緣分已盡,各不相關,實則無論梅蘭芳,還是孟小冬,對舊日戀情,無不中心藏之,何嘗半日相忘!雖然後來孟小冬於1950年與杜月笙拜堂成了夫妻,成為杜月笙的第五位姨太太。她看似心如古鏡,波瀾不興,但心中積鬱的依然是揮之不去的思梅情結。據作家沈寂說孟小冬後來在港期間,他有機會和她在杜府單獨會面,「在她身上已看不到英俊的扮相,只有憔悴的厭倦人生的愁容。她說得很少,知道我來自上海,便關心地詢問起留在京滬兩地的京劇名伶,有意無意地單單不提梅蘭芳。她不會忘記,也不是遺漏,而是不便啟齒。我理解她的苦衷和心情,便主動告訴她關於梅蘭芳的情況,闢清香港報刊編造的種種荒唐謠言。孟小冬默默傾聽,嘴角露出難以察覺的寬慰的笑窩。」而在梅蘭芳故去之後,有些港台朋友去看望她時,發現孟寓內供奉著兩台靈位。第一台供奉的是余叔岩,余叔岩是孟小冬的師父,故為他設一靈台,此理易明。第二台靈位供奉的是梅蘭芳,則不難想見梅蘭芳在孟心中的地位。

至於梅蘭芳,在與孟小冬了斷感情後,表面上看也是從此絕口不再提及孟小冬,但在他心中,卻總有著深藏不露的心田,存放著孟小冬的倩影。就在1947年上海杜壽義演,梅蘭芳雖未去劇場看孟小冬演出,但在家連聽了兩天電台轉播孟小冬唱的《搜孤救孤》,在熟悉的聲音裡,梅蘭芳可曾內心澎湃、思潮起伏?可曾有過「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饒了王大閎吧!

蘇偉貞  (20081214)




 坐在冬陽鋪寫洗石子漫延出去的窗前,不需要多久,你就會知道光和風的訊息,建築的訊息。成大中文系館,洗石子、磨石子、二丁掛建材組成這幢如傳統小小南方書齋天地,絕對的王大閎,他的建築物幾乎都有雨遮,獨特幾何美感的手法,當然,此間也不例外。

 於是你好奇的查到一個數字,一九八四,啥概念?此一九八四非彼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政治諷刺小說「一九八四」。成大早年無緣請王大閎來教書,但是八○年代,成大建築系重鎮吳讓治、許茂雄、翁金山等教授,主動邀王大閎設計文學院,那年,成大有了一座建築系學生的夢幻作品,這幢充滿王氏風格的建築體即中文系館的前身。何謂王氏風格?比擬王大閎最知名的設計國父紀念館,建築學者王鎮華說:「忠於混凝土的材性,又捕捉中國建築木結構所獨具的神韻。」流露現代主義簡潔美感與理性,二十四年過去了,與周圍環境既和諧又溝通。

 是的,溝通,關於現代主義建築與中國傳統空間的對話,另一位建築學者郭肇立說得好:「王大閎不否定象徵,象徵可以說故事,讓人能在裡面追憶對話,他的建築是跟人溝通的。」
 豈知溝通在二十多年後,成了建築美學上最兩難的部分。這麼說好了,假設當年王大閎到了成大,那天,坐在這幢當年他們老師輩心目中的夢幻建築物兩人中一位成大建築系畢業學生,「敢不敢」在那裡用Power Point向著一屋子中文系老師們示意,他們是如何改寫卡夫卡「拆解生命的房子,拿這些磚塊蓋小說的房子」,執行市政府改善勝利路計畫,作法:拓寬勝利路,往系館推進,拆掉中文系館與緊鄰勝利路的圍牆,然後以王氏建築體作為內外區隔牆面。至於沒王大閎牆的部分,則豎上「仿木製圍籬」,打造台南獨有極沒道理的假「無障礙空間」。他們說:「成大該回饋住民一些活動空間。」(大意如此)慢著!不光中文系館,還連坐市定三級古蹟小東門城垣殘蹟和小西門。(五十年樹齡以上的羅望子路樹呢!)

 突然滿屋子人全醒了,(如回到當學生瞌睡被老師吼醒滿頭包)先別說教室外即人行步道市民閒逛園子,先別說王大閎價值,學生的受教權隱私權呢?學校不是最該打造安全安靜的教育環境嗎?這是一所國立大學,師生們專注創造頂尖大學進程不才是最好的回饋?哪來什麼空間交流但書?更遑論以學校為主軸方圓五里哪來住民?

 回到王大閎,這是一幢當年有認知者求來日後必成為歷史一部分的經典建築,是活的人文空間圖示,這種起碼的認知,不正是成大人該追求的人文視野?破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空間結構,等於切除了建築的肺,這不是一個建築系學生起碼的修養嗎?在建築界主催製作的「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影片中,龔書章建築師提到王大閎處理空間元素,有時只有一道牆,他說:「那其實是中國文人對空間的極致表現。」學者郭肇立也說,那是內縮的,拒絕外面,追求寧靜沉思的生命態度。

 這城市有更多地方、空間需要整理(更新?),請把王大閎、小西門、東門老城垣,包括在外吧!有些事物完成即完美,不需要無謂的消耗。如果我們懂得丈量與尊重,就會懂得不該推翻一個好空間,創造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空間。

 「體會王大閎的建築,必須非常敏感,悲哀就在這裡,別說外行人不懂,連建築界的人都不見得懂。」漢寶德如是說。

 王大閎曾譯寫王爾德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有譯「格雷的畫像」)為「杜連魁」,他把故事背景搬到了台灣,小說寫杜連魁為畫家描摹自他的畫中人吸引,便以靈魂交換青春,青春保持了下來,畫中人卻日益老去,於是杜連魁先殺畫家,再殺畫中的自己。

 「杜連魁」被稱為王大閎的另類紙上建築,杜連魁究竟殺掉了誰?這會是一個寓言嗎?

少婦的憂愁

師瓊瑜/文  (20081216)




 這張照片將近有四十年歷史了吧。

 彼時住在中壢眷村的我們,父母的穿著有某種代表性,父親著軍裝,母親著旗袍。母親看似微笑的臉龐卻掩藏不了挹鬱與憂戚。那面容像極了她在大陸早逝的母親。外婆是一名教師,因為丈夫去打仗,獨立扶養兩個小孩,國共爭戰時,穿著軍裝打仗的外公沒能保護妻小,外婆與舅舅在戰火裡過世了。

 民過四十九年到五十一年,父親是一名敵後工作者,深入到雲南內陸去執行危險艱鉅的游擊任務,能活著回來的人不是太多。
 父母新婚的那幾年,母親辭了民眾服務分社的工作,專心在家裡帶小孩,父親往往不在家,都在軍隊裡,大約是為著反攻大陸進行準備,深入敵後工作幾年的經驗使他相信,最終將能戰勝共產黨。

 但是母親也許在外公身上過早地看到了國民黨軍隊的無能及衰敗,連自己的妻小都保護不了還談什麼呢。父親說剛結婚的那幾年,因為自己不在家,母親常常以淚洗面。也許她太恐懼發生在自己上一代的悲劇也會重演。

 我和姊姊的裝扮像極了男孩,父親教我們唱黃埔校歌,做木劍給我們玩,告訴我們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也許父親希望女兒也可以跟他一起去打共產黨。就算事過境遷三十年,他仍會怨瞞地告訴我,如果當時不阻止在前線的他們,早就一路打回去了。

 我不知道跟共產黨纏鬥了大半輩子的父親信心從哪裡來?我只知道母親的眼淚間接促使父親脫下了國民黨的軍服。這事現在看來正確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國民黨百年來總是浮逸權貴子弟的酸腐氣,這世襲般的酸腐氣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是沒有改變。

我的「90年代」徵文

本報訊  (20081216)


 活過九○年代的困惑和矛盾,九○年代的光榮與幻滅,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九○年代(1990- 1999)你在何處?目睹或參與了哪些事情?重大事件是否僅剩下些微時隱時現的記憶細節、情緒感觸?歡迎你追想紀錄下來,文長500字以內,文末須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戶籍地址、通訊地址和電話,缺一不可,以便寄奉稿酬。稿件請傳寄literature@mail.chinatimes.com.tw,主旨欄註明「應徵『我的90年代』」,以利辨識收發。本項徵文至十二月二十一日截止。

Monday, December 15, 2008

首航包機亂 價差兩三倍

更新日期:2008/12/15 15:50 記者黃玉芳、謝蕙蓮/台北報導
兩岸平日直航包機今天開航,但首航班機票價亂,價差高達兩、三倍。有民眾只花了6999元,就搭上首航包機,展開上海、杭州、無錫六天五夜旅遊行程;但也有台商光是買松山上海直航包機機票,就花了1萬9000元。


松山到深圳機票,價差也高達三、四千元。家住台北的王浩嘉說,他只花了6200元就買松山到深圳包機機票;另一名乘客韓耀祥則是花了7300元;但另一名紀先生則是花了1萬500元。深圳台商協會副會長葉俊暉則說,松山─深圳包機票價,1200到1600人民幣(約台幣6000到8000元)是合理價。


復興航空總經理田地上午就預估,最遲在元旦之前,各航空公司平日包機的團體票價「一定會降」、「等著看吧」。他說,港澳航線每天有上百班飛機,台灣飛深圳的包機替代性最高,將是未來包機票價競爭最激烈的航線,他預期不久將來就可能出現流血價格戰。


每個月至少到東莞一次的紀先生說,他花了1萬500元買到松山─深圳直航包機機票。少了經香港轉機的麻煩,直航「舒適多了」,但松山到深圳跟台灣到澎湖飛航時間差不多,且「香港6000到7000元就有了」,票價應該有調降的空間。


從事建築、室內設計工作的林明娥,因為工作關係,每個月至少要到上海兩地一次。上午搭上首航包機,林明娥表示,她早上8點搭飛機,上午9時多就可以進上海的辦公室上班,真的非常方便,未來如果業務需要,她會考慮當天來回。


松山─上海首航包機機票,林明娥花了1萬7000元。她說,台北到上海,飛行時間和台北飛高雄差不了多少,但機票價格差了三倍多,她認為包機票價有降價空間。


和幾名姐妹淘相邀到大陸旅遊的葉素嫺,因為旅行社老闆是好朋友,參加上海、杭州、無錫六天五夜遊,不含小費每人團費只花了6999元。幾名太太七嘴八舌的直誇,搭直航包機到大陸旅行便宜又方便,「比在台灣旅行還省」,還反問採訪記者:「六天五夜不到7000元,妳說去不去? 」


上午上午7時不到,松山機場就陸續湧進準備搭包機到上海的民眾。復興航空上海首航包機使用182人座空中巴士A321 ,共有144人搭乘,載客率七成九;深圳航空深圳─松山首航班機,使用153人座的波音737-800,上午也只有111名乘客,載客率約七成三。

台北學系列之5》生態台北城

【聯合報╱郭城孟(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2008.12.15 10:40 am



台北是全世界最有資格發展為生態城市的都會區,擁有河口、河岸濕地生態,也深具平野濕地的潛力,北部又有全台最大的火山地景,海拔不高卻擁有高山的特性,整體而言地質、氣候、生態、人文各種條件交織成台北的地景……



輕霧龍罩的台北盆地。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曾吉松攝影)

台北誕生了

北投、士林、內湖、南港、信義計畫區、景美一帶的低海拔郊山,幾乎全為沉積岩,如探究其形成的時間,可追溯至3000-2000萬年前,當時台北尚未誕生,不過由華南大陸塊沖刷出來的砂粒開始在此沉積,逐步累積台北的地基。約在400-200萬年前,由於菲律賓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的關係,隨著台灣浮出海面,台北也誕生了。如果可以坐著時光機器回到300萬年前,當時的台北都是丘陵,只有一條古新店溪由今之新店、景美一帶經林口台地上方流入台灣海峽。

大約在30萬年前至6萬年前,在今之盆地與丘陵交接處的數條斷層曾經相當活躍,台北中央的丘陵地區逐漸陷落,最終形成台北盆地。盆地陷落造成大漢溪注入台北盆地,基隆河在瑞芳附近180度大轉彎,最後也流入台北盆地,在盆地的南邊接納新店溪的溪水,形成今之淡水河,最後從獅子頭與關渡兩處熔岩流的中間缺口,經淡水注入台灣海峽。至此台北的水系大致成形,也包含了士林的雙溪,以及許許多多由丘陵流入大河及盆地的小溪溝,這些河流及小溪在未來的歲月裡,除了切割丘陵地區的古老生態,也引領東北季風進入台北盆地,造成許多生態上的變化。

滄海桑田台北城


從昔日學者採集的植物標本,可以窺見過去台北的地理變化。
(李清志/攝影)
地質史上的冰河期大約發生在200萬至1萬年前,這段時間也正是台北經歷火山噴發、盆地陷落等大變動的時刻,許多古老生物經過台灣海峽陸橋進入台北,30幾萬年來人類由非洲東岸往東遷徙的大移民潮,或許在數萬年前也有機會進入台北。1萬年前冰河期結束之後,整個地球溫度普遍變高了,高緯度地區的冰融化了,全世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由淡水河口倒灌進入台北盆地,當時的台北應是名副其實的台北海灣,許多海邊植物透過海流進入台北盆地,今台北近郊常見海岸植物應與此一時期有關。例如芝山岩東砲台的搭肉刺即為一例;孔廟旁大龍國小校園的一棵年歲頗大的魯花樹,也是海岸時期留下的證據;台灣大學校園內有數棵由土地自行長出的沙朴大樹,而沙朴正是海岸沙丘或海邊荒地的指標植物。低窪的盆地不斷地接納來自北、東、南鄰近郊山的溪水,至少在3000-5000年前台北盆地已成為半鹹水的海灣了,這一點我們由芝山岩及圓山為何有貝塚文化可見一斑,因為當時的貝類就生活在半鹹水環境中,是當時人們的重要食物。推測到了1000-2000年前,台北盆地已成為淡水的沼澤濕地,後來漢人入墾,及至日治時期,日人還可在台北盆地採集到代表淡水沼澤濕地的穗花棋盤腳和風箱樹等。

都市發展

台北由海灣變為半鹹水湖再漸變為淡水沼澤濕地之後,人類活動更加頻繁,從最早的舊石器文化(大坌坑文化,7000-4000年前)經過新石器文化(包括圓山文化4400-2500年前、芝山岩文化3600-3000年前、植物園文化3000-2000年前)至金屬器文化(十三行文化,2000年前),都過著粗放漁獵的生活。直至1000年前左右的凱達格蘭族文化時期,以及明末清初漢人入墾,才開始發展比較精緻的農業,例如水圳等農業設施之規畫與興建,至此台北的文化逐漸奠定基礎。而大航海時代帶來的西班牙、荷蘭等歐洲文化與貿易行為(始於17世紀)、歐洲帝國殖民時代的貿易與宣教活動(始於公元1858年)、日治時代(始於公元1895年)、國民政府時代(始於公元1945年)等所帶來文化及環境的影響,是造成台北逐漸都市化的重要因子。

1860-1890年期間有數位歐洲植物標本採集者,幾乎都曾在淡水至台北之間採到鹵蕨,該蕨長在河口及河岸濕地,葉叢生,高度約1.5公尺左右,大英博物館的蕨類標本室仍保有這批標本,1895年日人領台之後,及至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成立之前,日人在台灣所採得之植物標本均存放於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不過這些標本裡並未見鹵蕨,在往後的歲月裡也不曾有任何人在淡水與台北之間看過鹵蕨。1860-1890年間,有許多歐洲人往返淡水及台北,將台灣的茶葉輸往國外,帶動台北的經濟發展,當時種茶蔚為流行,而茶樹不能種在森林,也造成台北近郊森林的消失,所以直至日人來台,陽明山地區僅見「草山」,甚至台北少見百年大樹也與此一時期的發展有關。

台北成為都市是開始於18世紀初期,城市的發展約可分成:艋舺建成期(公元1710-1860年),這是台北市最古老的市街,位在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二段交接處,是早期凱達格蘭族與漢人交易的小市集;三市街時期(公元1860-1895年)是台北建城的時代,其四周即為今之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及中山南路,加上艋舺、大稻埕,即所謂三市街。日本時代的台北市範圍未超出三市街,但由於人口增加,遂於1932年實施「大台北市區計畫」,計畫範圍東至松山,西臨淡水河,南臨新店溪,北以士林街為界,國民政府初期的台北市也大致以此為界。1967年台北升格為院轄市,台北市更向外擴張至陽明山、士林、北投、社子、南港、外雙溪、景美等八區,都市化的結果也正式宣告台北淡水濕地平原此一生態單元的消失。

台北生態掠影


台北教育資料館前的水池,自成一個小生態。
(王朝雄/攝影)
淡水河口可以看到水筆仔純林,其實它是在告訴我們台北是世界熱帶生態往北分布的最北限,因為以東南亞熱帶為家鄉的紅樹林植物,當它由南方進入台灣的南端時只存活6種,到了台南、嘉義剩下4種,到了新竹剩2種,到了台北,因冬天太冷了,只有1種可以存活下去,所以淡水河口的水筆仔紅樹林是我們用眼睛可以看到,熱帶往北分布快要消失的最後一個腳印。淡水河岸及基隆河岸由於距離河口較遠,河水的含鹽度也較低,有2種植物可以反映這種環境,即水蠟燭與鹹草,前者是著名的切花材料,後者則常出現在早期傳統市場當作繩索用,現在則只剩包粽子時還可以看到。至於平野濕地,在台北百餘年來的都市化過程早已消失殆盡,有些學校的校園土地會自行長出的水柳,即是此一環境的指標植物。

陽明山是出名的賞花地區,海拔約400-500公尺,其景色其實與中南部海拔2000公尺的阿里山不相上下,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有一種很特殊的生態現象,就是脊梁山脈中高海拔的生態到了北部會下降至低海拔,稱為北降現象,而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動力就是東北季風,東北季風影響台北的生態,更影響陽明山的生態。台北地區的溫帶現象顯著,例如台北的櫻花、杜鵑花特別漂亮,陽明山地區則可見高山花卉,加上火山地形,更呈現出高山氣勢,加上其過往的人文背景,更使得陽明山地景別有風貌。

台北最具特色的是具有古老生態系的低海拔丘陵地,數萬年前盆地陷落造成流域的形成與溪流切割丘陵地的現象,在近代氣候的影響下,淡水河、基隆河形成引入東北季風的通道,加上溪流切割造成生態隔離現象,所以北投、士林、內湖、南港、信義計畫區及景美一帶的丘陵地生態各自不同,北投強烈受東北季風影響,可見高海拔北降之植物,芝山岩則仍可見冰河期遺留的物種,內湖、南港及信義計畫區也各具特色,而受東北季風影響最小的應屬景美地區,可見亞熱帶台北樟楠林。

值得閱讀的城市

其實台北是全世界最有資格發展為生態城市的都會區,擁有河口、河岸濕地生態,也深具平野濕地的潛力,北部又具有全台最大的火山地景,海拔不高卻擁有高山的特性,整體而言地質、氣候、生態、人文各種條件交織成台北的地景,在國家公園與都會區之間,台北更擁有一處具古老生態的實質的郊野公園,其中步道系統發達,交通也尚稱便捷。都會區內如能依循近郊丘陵地單面山順向坡的綠手指特色發展綠色網路,加強生態跳島及生物避難所的概念,甚至強化綠地為都市之肺的功能,加上由傳統邁向國際的各種人文空間,台北發展生態旅遊及深度之旅不是不可能的事。

●「台北學」系列講座:羅智成主講〈從鬼雨書院到夢中台北〉,12月17日晚上七時於實踐大學(台北市大直街70號)L401階梯教室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