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7, 2007

張大春  (20071017)




 怪這個字從好奇心情的變化,逐漸也擁有了事物變化其形的意義。

 我推測全世界各地的古人都比現代人經得起折騰。從一個多世紀以前整理、出版的許多知名童話故事可以得知:這些經由蒐集復改寫的故事多半保留了千百年來民間故事裡大量殘忍的情節、驚悚的情境以及暴烈的情感,幾乎沒有一個民族會擔心這樣的故事或可能嚇著了孩子、帶壞了孩子、扭曲了孩子。比較起來說,在過去漫長的人類歷史裡,大部分的成人用床邊故事使孩子在恐懼中緊緊閉上雙眼、沉沉睡去,似乎是天經地義之事。


 恐怖故事在中國,不是為了嚇唬孩子而說的。比較有教養的階級,更以一種律己的態度不宣講這些玩意兒。在佛教故事盛行於中土之前,孔老夫子的明訓大約相當有效──《論語?述而》云:「子不語怪、力、亂、神。」儘管有一個說法是認為孔夫子的語言潔癖僅及於「怪力」和「亂神」,我們卻仍難以想像:孔夫子曾經為了哄孔鯉睡覺而跟他說些幽靈故事。
 「怪」這個字,很怪!這個字的草書往往寫作「?」。不過,在小篆、隸書到楷書裡的「怪」字,右半邊的字根卻是「圣」(讀音為「窟」),上面這個「又」是手的意思,所以有一個說法是:「以手治土」(也就是「致力於地」的意思),由於不論種植百穀、建築宮室,都會改變土地的原狀,「成物之後,與土地原貌相較,頗見其異」於是,這就變成了怪字的用意。這個解說十分迂曲,起碼我不太能服氣。

 我自己則有另一個看法:這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左邊的「心」是意符,右邊的「圣」既是聲符,也必須和「心」這個偏旁統合起來、一併見全字之意。手在土上,並非尋常致力於栽植、建築之類的工作,而是特指發掘埋藏之物。埋藏在土中之物,會是甚麼呢?在開挖之前,我們祇能想像(用心),而不會知道,我們祇能夠好奇。無論想挖掘出甚麼,那無知的好奇狀態都會因挖掘的結果而改變;或許,果如所料地挖出了我們所寄望之物,或許,挖出了令人喜出望外或大失所望的東西,那原先的好奇之心必然會隨著客觀所現之物而變化。怪,就是這個好奇心情的變化。

 怪這個字從好奇心情的變化,逐漸也擁有了事物變化其形的意義。比方說:「水木之怪」、「山精石怪」、「蠐螬怪」、「狸貓怪」、「水獺怪」……這裡的怪所指的都是一樣東西歷經時間巨力的磨礪,以一種神祕的能量修持其本性,漸趨於人性,最後達到幻化於人、物之間,往來無礙的境界。所變者尚不止於此──原本祇是好奇心情之變,一旦不能適應或接受那個變,而主觀上情緒受到了擾動,「怪」甚至還變化出「埋怨」、「責備」的意思。

 有一天,放學後的一段校園嬉戲時間裡,張容被同學推倒在地,後腦勺上腫了一個大血?,下手的是他的好朋友,原本沒有惡意,就是玩瘋了而已。張宜很小心地用手撥開哥哥的頭髮,像是在挖掘一個神奇的祕密。她把那傷處摩挲研究了半天,得到一個結論:「好怪喔!太奇怪了!很大一個包,中間還紅紅的──」

 「這有甚麼奇怪呢?這就是皮下瘀血呀。」我問。

 張宜瞪大了眼說:「原來卡通片不是亂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