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0, 2008

「縱使不能活在愛裡,但我們卻能為愛而死。」

【聯合報╱南方朔】 2008.10.30 03:23 am


「沒有人是座島嶼」(No man is an island),乃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金句之一,它出自英國最傑出的形上詩人約翰.唐恩(John Donne, 1572-1631)的手筆。

有次唐恩生病,病中聽到死亡鐘聲,遂有感而發,並收進他1624年所出的《意外時刻的私禱》證道文集中,其中有如此經典段落:

或許,對於那死亡鐘聲為他而響的人,由於他病得太重,以至於完全不能聽聞;而對我,我自認病情比別人以為的那樣好得太多,因此別人才錯誤的為我鳴鐘,而我自己則不相信。但我不知道,這鐘聲的確是為某個人而響。那鐘聲雖然很快就暫時停止,但在接下來的片刻,鐘聲為他而響的人,他就去和上帝合一了。在太陽升起時,有誰會不去凝視?當彗星出現,有誰不會去看它?在任何時候當鐘聲響起,有誰不會屏息垂耳去傾聽?鐘聲響起,把人的一片自己帶離這個世界,誰又能加以挽回?沒有人是座島嶼,一個完全的島嶼,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是主幹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削減了我,因為我早已被捲入到人類之中。因此我不需要知道鐘聲為誰而響,它響為的就是你。

唐恩的這段句子,「鐘聲為誰而響」(For whom the bell tolls)後來被海明威借用,即是他小說《戰地鐘聲》的書名。但「沒有人是座島嶼」才是這段話的核心。在唐恩的這段文字裡,其實已表達出基督教正信派最深的信念:每個人到生命的最後都將會與上帝合一,因此人類其實是透過上帝中介而出現的一個整體,一個大我。因此,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獨的島嶼,而是整個人類這個大陸板塊的一片和一部分,人與人之間都有著神祕的相互歸屬與相互牽連。也正因此,當有一個個別的人死了,其實是做為整體之一的我也失去了一片。當死亡鐘聲響起,它的深沉意涵當然也就不只是為某個特定的個人,也為了我們每個人!

唐恩的「沒有人是座島嶼」,以一種形上神學的感性思維,體會人與神、人與每個別人相互歸屬的關係。它既有神學性,同時也非常社會性,這個句子此後即成了西方社會思想裡在討論到「自己──別人」關係時的定場句或壓軸句。人在世界裡,沒有人是或可以是座島嶼,沒有人可以不背袱別人,沒有人可以不把別人當成兄弟姐妹,人只有在完成別人時才有可能完成自己。對此,唐恩在名詩〈在愛中成聖〉裡指出,他之所以寫詩,目的就是要把詩變成精美的骨罈,俾裝進為神聖之愛而死的偉大骨灰。這首詩裡有一句可以和「沒有人是座島嶼」相互輝映:「縱使不能活在愛裡,但我們卻能為愛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