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早先由理查德·費曼提出,一開始是從物理現象的模擬而來的。可發現當模擬量子現象時,因為龐大的希爾伯特空間而資料量也變得龐大。一個完好的模擬所需的運算時間則變得相當可觀,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天文數字。理查德·費曼當時就想到如果用量子系統所構成的計算機來模擬量子現象則運算時間可大幅度減少,從而量子计算机的概念誕生。

量子计算机,或推而廣之——量子資訊科學,在1980年代多處於理論推導等等紙上談兵狀態。一直到1994年彼得·秀爾(Peter Shor)提出量子質因數分解演算法後,因其對於現在通行於銀行及網路等處的RSA加密演算法可以破解而構成威脅之後,量子计算机變成了熱門的話題,除了理論之外,也有不少學者著力於利用各種量子系統來實現量子计算机。

半導體靠控制積體電路來記錄及運算資訊,量子電腦則希望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狀態,記錄和運算資訊。
1994年,貝爾實驗室的專家彼得·修爾(Peter Shor)證明量子電腦能做出對數運算,而且速度遠勝傳統電腦。這是因為量子不像半導體只能記錄0與1,可以同時表示多種狀態。如果把半導體比成單一樂器,量子電腦就像交響樂團,一次運算可以處理多種不同狀況,因此,一個40位元的量子電腦,就能解開1024位元電腦花上數十年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