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1, 2008

李家同:電機系學生不懂電路

陳至中/台北報導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十日批評,現有大學評鑑及教授升等方式太過重視研究、寫論文,對工學院教育產生嚴重影響,電機系學生不懂電路板,化工系學生不懂熱交換器;長久下來,會使台灣只有「科學家」沒有「工程師」。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十日邀請各校教授,對我國大學工學院教育提出改進建議,由李家同、清大工學院教授萬其超、宋震國、吳誠文等人報告「工程教育評估」研究結果。

 批工程教育:評鑑太重論文

 李家同認為,我國不能放棄「高技術層次」的製造業,過去台灣創造的「經濟奇蹟」,靠的就是堅實的製造業,光憑服務業無法養活全台灣的人民。而製造業要強,就得有人才,工程師不同於科學家,除需具備自然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實作能力」,能夠設計一項製程或運轉產品,達到經濟、可靠、符合安全、環保等功能。

 但現在工學院教育越來越趨向理論,李家同說,業界常抱怨,化工公司引進的新工程師,連化工基本設備如熱交換器都不清楚;半導體公司新聘的IC設計師,卻對電路板實作與診斷非常陌生。

 教授缺乏實務經驗 惡性循環

 「我們的學生都懂引擎理論,引擎卻得跟國外買!」李家同曾和一名博士畢業生談簡單的電路設計,卻被一句「這不是我的領域」回絕。

 李家同認為,我國工程教育的嚴重缺點,是忽略了實務理解力(Engineering Sense),過份強調理論部分,卻沒有將理論付諸實現的能力。他將原因歸咎教授們缺乏實務經驗,因面臨過多學術性論文壓力,加上評鑑與教授升等也幾乎只看論文,長久下來,教授只知道寫論文、教寫論文,博士生畢業後也以「當教授」為第一志向,形成惡性循環。

 學生不熟實務 進職場有困難

 另外,傳統「士大夫階級」的遺毒,讓大學教授只懂「高來高去」,喜歡教所謂高階觀念,而不喜歡教低階技術。過去技職體系的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現在技職體系學校也逐漸「大學化」,當工專變成科技大學,越來越多學生考研究所,不願意碰實務。

 李家同說,美國知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大四學生都得修「設計專題」課程(Senior Design Project),要求學生設計一個系統,藉實作統合理論。許多人畢業後,很快就能創業,原因是在大學已有一定的技術能力,進入職場馬上駕輕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