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1, 2008

靈視70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080731)




 攝影家莊靈在國父紀念館推出七十歲大型回顧展「靈視七○:莊靈攝影回顧展」,以影像呈現自己與攝影密不可分的人生。兩百件作品從一九五○年代至今,不僅紀錄他文人家族生活場景,也留下一九五○、六○年代台灣藝文界重量級人物包括張大千、郎靜山、臺靜農等人的珍貴身影。

 莊靈不僅是攝影家,也曾任台視攝影記者廿四年,是新聞攝影前輩,更是台灣現代攝影的推手之一。他也在大專院校教授攝影課程,退休之後沒閒著,目前正為「台灣攝影博物館」催生努力中。

 自學而成 翻出舊照回憶活起來
 莊靈和攝影結緣超過半世紀,「為了這次回顧展,我翻出以前的舊照片,很多都已經遺失。人生一眨眼幾十年就這樣過了,幸好還有留下這些作品,過往的回憶就靠這些影像活了過來。」

 莊靈的攝影是自學而成的,這次展覽他特別展出十五歲時拍攝成功的第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只有六乘六公分大小。「那時候是初三(一九五三年)全班要去畢業旅行,所以拜託父親向他的故宮同事、故宮前副院長譚旦冏借台相機。」莊靈帶了四捲一二○底片和四位同學到獅頭山拍照。

 第一次拍照的結果,只有一張影像是清晰的。「我在逆光狀態下拍攝這四個同學,陽光從背後打過來,每個人身上好像都戴了一個光環似的。」莊靈笑說,「我對攝影的興趣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有了這次經驗,莊靈大膽向父親要了一部新相機,假日就背著相機到外頭拍照。除了捕捉住家附近的農村和山居風景,也大量紀錄家人在台中縣霧峰鄉北溝村的生活起居。

 反映人物真性情 風景真如畫

 一九七○年代他與張照堂共十位攝影家組成的「V-10視覺藝術群」,以具有實驗性和設計感的攝影創作,跳脫台灣當時以沙龍攝影為主流的局限。「那是很悶的年代。在攝影界,詩情畫意的沙龍攝影是主流,紀實攝影反而是弱勢。因為戒嚴時期,他們認為去拍農民、苦勞的大眾是暴露社會的黑暗面,是會被警備總部關注的。」

 莊靈在風景與人物攝影中都展現才華。他的人物攝影喜歡捕捉對象最自然的狀態,反映出人物真性情。他的風景照取鏡就像一張繪畫,結構簡單俐落,卻又帶有韻味。

 與攝影為伍半世紀以上,看到現代人手一部數位相機隨處拍,莊靈認為,媒材隨著科技進步有所改變是必然,現代人可以取其便利。但既然器材更為便利,影像的品質理應提升。「現代媒體或出版品,好像只要有圖片看就好。不像過去攝影者對於畫面構圖、質感、色彩、層次等會有較多的要求,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