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0, 2009

楊英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楊英風作品: 鳳凰來儀楊英風 (1926年12月04日-1997年10月21日) ,當代知名雕塑家,曾就讀於輔仁大學與臺灣師大的美術系。出生於台灣宜蘭縣,早期作品有人文主義的風格,後期則以現代主義的抽象組合造型、不銹鋼材質和中國式的藝術思維聞名於世。

目录 [隐藏]
1 童年與青年時期
2 創作路程
3 壯年
4 楊英風藝術雕刻十三景
5 外部聯結



[编辑] 童年與青年時期
楊英風是台灣宜蘭縣當地望族之後、父親為楊朝木、母親為陳鴛鴦。祖籍福建。他排行老大,小名為「呦呦」。他的父母長期在北京經商,楊英風小學畢業之後,也前往北京讀書,當時是1940年,他對藝術已經充滿熱愛,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到處寫生。曾師事郭柏川和淺井武、差川典美。

1943年他轉往東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現國立東京藝術大學),並師事朝倉文夫(雕塑大師羅丹在日本的學生),開始對雕塑、景觀等環境藝術產生興趣。1946年他回到北京,就讀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隔年回到台灣與表姐李定結婚,並在蘭陽女中教美術、後又到台北擔任台大植物系繪圖員。1948年,他就讀師範大學美術系,是他在動蕩不安的局勢中,所唸的第三所大學,他曾是張大千、溥心畬的學生。隔年他的長女出生,但父母與弟弟因政局之故留在大陸、三十多年之後才得相見。


[编辑] 創作路程
1951年,楊英風承受經濟壓力、只得從師大美術系輟學、並開始在《豐年》雜誌擔任美術編輯,然而他在創作上仍相當勤勞,在11年的編輯工作中,他留下了大量的鄉土版畫和漫畫。1953年並得到了第一個美術獎,也就是「第16屆台陽美術展覽會」的「台陽賞」,作品是雕塑「骤雨」。為一位農夫站在泥土地上,正忙著將簑衣披上肩膀的姿態。1956年他第一次參加國際展覽「聖保羅雙年展」,作品是佛像雕塑「仰之彌高」。1961年則舉辦了第一次個展。

1962年,楊英風辭去了美術編輯,開始專心的經營雕塑創作。此時他在台灣「五月畫會」中也相當活躍,不僅在聯展中擔任重要角色,也帶領組織年輕畫家進入國際舞台,這一年他獲得了香港國際藝術沙龍展的銀獎。隔年他開始大膽的採用不銹鋼材質創作。並旅居義大利三年。在歐洲籌辦了許多引介中國現代藝術的展覽。回國之後,楊英風到花蓮開始了石雕山水系列的創作。並在1970年代開始為許多飯店、主題公園、大型建築等,設計了許多現代雕塑作品。


[编辑] 壯年
1970年3月14日,楊英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鳳凰來儀」在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國館展出,當時設計中國館的建築師是貝聿銘。「鳳凰來儀」高7公尺、寬9公尺、使用抽象的曲線型塑造出鳳凰扭頭的姿態。這件作品今日有一件較小的複製品,放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上的台北銀行前面。

1973年,楊英風的第二件重要作品「東西門」(OE門)被放置在紐約市曼哈頓的華爾街上,簡潔的方型挖出一個正圓形,正圓形則有如鏡子一般斜置在方型前端具有東方以空為境的哲學美感。

1975年,以藤竹為材料,為雲門舞集舞作《白蛇傳》塑出充滿現代感與象徵意味的雕塑與道具,成為當代台灣舞台設計的典範。

1980年代,是楊英風相當忙碌的時期,除了舉辦現代雕塑聯展,他也大力推動台灣建築設計與景觀設計的各種學術研究,並創作了許多商業建築景觀的設計與雕塑。比較特別的是,他同時也替台灣許多獎項設計獎座。如1989年設計「國家品質獎」的獎座,這一年,他另一件呼應「有鳳來儀」的作品「小鳳翔」,獲得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1990年代,他獲得了第二屆「世界和平文化藝術大獎」。並參加了許多國際展覽,如1990年與朱銘在新加坡的「海外作品回顧展」、1993年美國邁阿密藝術博覽會和日本橫濱的「國際現代美術展」、法國巴黎的「國際現代藝術展」,然而楊英風的身體健康日漸轉壞、1990年他曾在北京罹患肺炎、1997年,在日本箱根的雕刻之森美術館個展辦完後逝世於新竹,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