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與牛共甘苦

黃肇松  (20090122)




 又逢牛年,「牛口也」,我當年的夥伴,不管你在那裡,我永遠懷念你,也永遠懷念那段同甘苦共患難的艱苦歲月。對你和當年所有的為台灣這塊土地耕作過的牛眾,值得世世代代台灣人永遠的感恩。

 想念的牛

 活了一甲子,經歷不少悲歡離合,記憶深處滿悲情的一次,是四十三年前的一次不告而別,對象是一頭牛:一頭當年台灣農村隨處可見的老水牛。
 那年十月底成功嶺結訓,在濃鬱的秋色中,十八歲的我懵懵懂懂的從苗栗奔波到台北讀大學。在政大東語系男生宿舍的頭一晚,多雨的木柵沒有例外的落著秋雨,斷斷續續的雨聲勾引鄉愁來襲,我睡的特別不安穩,輾轉反側之間,有時像浮沉在後龍溪中,有時又像遺落在縱貫線的鐵軌旁。突然間,我滿身是汗的在木床上驚坐起來,猛然想起沒有把牛牽回牛欄。在幽暗中努力辨識枕邊的手錶,是清晨兩點。純樸的鄉間,牛當然不會不見,汗乾了,心稍定,也只能在惆悵中等候天亮。

 幾個禮拜後,返鄉探視癌疾復發的母親,她清瘦的臉上堆滿了歡迎遊子歸來的笑意。母親說:「恩個(我們的)牛?真想念你呢!」敘述我離鄉那天,一陣忙亂,半夜過後,連續傳來的牛鳴聲,劃破夜晚的寧靜,父親才想起,拴在溪邊的水牛還沒有牽回牛欄,而這是我十幾年的日課。推算那個時間,大約就是我驚醒的時刻。

 我走到牛欄,老水牛四腳著地安逸的「坐」著在咀嚼牠冬天的主食──乾禾。我摸摸牠的頭,牠很有節奏的搖搖尾巴,溫順的「看」著我,牛眼雖然大,但與牛相處十幾年,我還是不知道牠的焦點在哪裡,是不是真的看得到我?就像我不知道,秋天之後草枯了,牛只能吃乾禾,長達好幾個月,牠的營養夠不夠?做牛做馬,也許就是命中注定,還有什麼好抱怨的?看不看得到我又有什麼關係?總是我照顧牠,牠聽命於我。

 命苦的牛

 現在的台灣,在現代化經營的農場,可以看到乳牛和肉牛,要看水牛和黃牛,恐怕只有去動物園了。而在民國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乃至六十年代中期「鐵牛」興起之前,水牛是台灣農村的主要景觀,也是主要的生產動力,黃牛則點綴其間。雖然一般有著水牛犁田,黃牛拉車的粗略分工,但台灣的水牛似乎特別能幹,也特別命苦,牠們什麼都做,包辦一切,更不分春夏秋冬,全年無休。

 犁田是水牛的「主業」,不在話下。民俗家宋細福在所編「台灣客家風情畫」中,這樣形容水牛:「肩擎田犁背囊背,手?(握)牛索像條蛇,喊佢向東毋敢西,愛去奈位佢像知,無論春夏也冬秋,定定(緩緩)行到涯田坵,牛軛掛好深深犁,就等收成喜滿懷。」牛,叫牠東不敢西,夏天,在攝氏三十八度高溫中犁田,未見牠流汗;在接近攝氏零度的寒冬中作田,不見牠發抖,為的就是主人的「好收成」,而台灣牛有大半年的時間吃的是乾禾。耕作之間,偶而停下來放泡尿或拉個糞,還會招來主人的埋怨:「懶牛多糞尿」。

 除了水田的犁、耙、滾、棍,當年台灣的水牛也拉車,運送稻穀、蔬菜、水果、日用品、傢俱、機械、木柴,也運人。嫁妝一牛車,主角固然是新娘,但少了水牛,迎親隊伍要走漫漫長路。此外,種蕃薯、上蕃薯、斬甘蔗、輾番豆、榨豆油、拖水車、採西瓜……。田間阡陌、丘陵坡地、大街小巷、林間小道,各式各樣的農事活動,都有牛的蹤影,都留下當年牠為了好收成而拚鬥的痕跡。台灣各地不少地名與牛有關,諸如牛欄肚(內灣)、牛糞崎、牛頭碑、牛背頂、牛角寮、牛尾湖、牛肚溪……等等,雖不一定典雅,卻很鄉土,也標誌看牛是台灣共同記憶中重要的一頁。

 牧童情景

 我家這頭水牛是公牛,牠不知來自何方,也不知牠的童年是如何成長的,反正我上苗栗大同國小一年級被賦予照顧牠的任務之時,牠就已經是龐然大獸了。牠不像現代人的寵物有個暱稱叫瑪格麗特或約翰生之類的,牠沒有名號,家人只叫牠「牛?」(也是客家話的語助辭),「牛也牽轉了沒?」「牛?食飽盲?」「要牽牛?去田坵囉!」要去那裡,愛做什麼,牠似知曉,但永遠默然無聲、逆來順受,只有感冒時會打噴嚏,或遠遠看到母牛會「哞」叫幾聲,但牠並沒有機會為一親芳澤而跟群牛相鬥,鬥到角落續卵出。

 「牛?」的食量很大,我永遠無法知道牠吃飽沒有,這也是令人煩惱之處。小時候要餵飽牠別無他法,只有拉牠到河堤邊或田埂間去吃草,漫長的牧牛歲月中,伴牧的讀物從漫畫書「諸葛四郎大戰哭鐵面」到國語日報、聯合報、徵信新聞、亞洲文學、文壇、作品……。牛?只管填滿牠的肚子,從不過問這些春花秋月、世事變化。及長,在花飛草長的春夏季節,割草餵牛。鄉間蛇多,藏於草中,一握下去,被咬了幾次,所幸是無毒的水蛇、草蛇,並無大礙,但左手五根手指均曾留下鐮刀割痕和蛇吻印記,確是慘綠少年時代與牛共甘苦的歲月烙印。

 牛車歷險

 我負責餵食「牛?」,長我五歲的二哥動用牠犁田,民國五十年代初,二哥北上就讀師大,大哥服完兵役返鄉任教小學,週末和寒暑假照樣下田,並負責駕牛車。五十四年我升上省立苗中高三之前的暑假某日,「牛?」拉著滿牛車的包穀到街上的農會倉庫去繳田賦,大哥在前頭趕,我在後面推,大哥的學生和我的同學跟我們打招呼,我們有些尷尬。那年夏天稻穀收成不好,農會職員認為我們拉去的穀粒不夠飽滿,要我們拉回去到秋收後連利息算上一起再繳。

 我們像洩了氣的皮球,決定不再走大街「自取其辱」,改走人少的後街。就在將軍山下,穿過縱貫鐵路時,稻穀太重,牛車輪子卡在鐵軌上,任「牛?」怎麼拉,我們怎麼推,都無法移動車子,進退維谷之間已聽到火車即將竄出南勢隧道的笛鳴聲,眼見就要釀肇巨禍,幾位剛從將軍山下來的士兵衝過來合力把牛車推離軌道,須臾間火車呼嘯而過,兄弟倆躺在路邊滿身大汗,半晌爬不起來,而「牛?」涎滴著白色沫液,緩緩的咀嚼著,看似「瞪」著我們,好像對我們為了無聊的自尊差點製造驚天動地的頭題新聞而大惑不解。

 生命夥伴

 一生辛勞,慈祥待人,卻在中年飽受癌疾折磨的母親,在我大一暑假辭世。大二之後,對前途有所規劃,課業較重,又要打工籌學費,我較少返鄉,翌年寒假回家過年,才知道「牛?」老了,已拉不動水田,父親把牠送給住在獅潭山坵的遠親去犁花生田,比較省力。家裡也不再養牛,面對空盪盪的牛欄,我感到生命中的某一段已被抽離而去。

 再次聽到「牛?」的消息,是牠更年老羸弱,連花生地也犁不了,遠親把牠賣了,探問賣到那裡?傳話的人說可能是屠宰場。四十年後,我還是堅決拒絕相信這個不忍聽聞的傳聞。但是,一想到傳聞也有可能為真,就有一股怒氣油然而生,生氣之後,更多的是內疚與不安。

 又逢牛年,「牛?」,我當年的夥伴,不管你在那裡,我永遠懷念你,也永遠懷念那段同甘苦共患難的艱苦歲月。對你和當年所有的為台灣這塊土地耕作過的牛眾,值得世世代代台灣人永遠的感恩。

 否則,台灣還有什麼公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