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08, 2007

摘錄》赤崁樓

【陳昌明】

經過收票亭,步入庭門圍牆之內,民族路車水馬龍的聲響即逐漸遠去,穿過扶疏的草木,乘著夏夜的涼風,木蘭花的香味帶著我登上古舊的

閣樓。

夜訪赤崁樓,是因為讀了施士洁的詩。讀古典詩很有意思,從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的音韻中,帶領你脫離現實世界,走入時空走廊,明明是

日常熟悉的地點,卻產生朦朧陌生的美感。

施士洁有一首〈登赤崁樓望安平口〉的詩,提到「鹿耳鯤身水一方」,因為當時赤崁樓的門前,面對的是台江內海,在清代「赤崁夕照」的

圖錄中,潮水直達樓下,站在赤崁樓頭,隔著台江內海,遙望安平、鹿耳門,似乎是可能的。施士洁出生於赤崁樓畔的石蘭山館,民族路上

的舊址今已不存,他與父親施瓊芳都是清代的台灣進士,一門父子兩進士,在台灣史上難得一見,也是文壇的盛事。

赤崁樓附近原是平埔族赤崁社的濱海土地,據說荷蘭人以十五匹布帛換取,在此地蓋起普羅民遮城。不過根據各種野史記載,流傳久遠的是

「皮地傳說」,也就是荷蘭人船隻到了赤崁,希望以財物借取這塊受喜愛的土地,赤崁族人的條件是以「能圈圍這片土地的牛皮」為代價,

沒想到荷蘭人把牛皮剪成細繩圈地,並以此交換,這個傳說有多種版本,都是強勢民族欺壓弱小民族的故事。如今普羅民遮城的荷式建築早

已不存,今日看到的只有斷瓦殘垣,以及清代在殘蹟上修築的文昌閣與海神廟。

我從左側城牆直走,盡頭是蓬萊書院,書院的主體建築已毀,再無琅琅讀書聲,現在只留當年門廳。從蓬萊書院登階上文昌閣,裡面有許多

鄭成功在此地攻打荷蘭人的圖文解說。文昌閣有兩層,我爬上吱呀作響的木造樓梯,閣樓上供奉的是魁星神像,許多學子將准考證吊掛在福

星袋中,滿掛的求願,說明古今仕子祈求功名的慾念,未隨時代而改變。

文昌閣的前面是海神廟,廳堂中懸掛一幅巨大的鄭成功像,畫的雖是武將,卻似面帶焦慮的書生。上了閣樓,則有清代台灣的船舶造形,閣

樓的四周有走廊,視野極佳。我站在海神廟的樓角,似乎聽得見海濤的聲音,其中夾雜樓前士卒勞動,商賈叫賣食物的聲音,那聲音應是我

的想像,像波特萊爾的通感,從廊柱間互相呼應,可是又像是從風中傳來,從眼前市井櫛次鱗比的屋宇,像海浪一般,一層層的傳遞過來,

有驚濤拍岸的轟鳴,有普羅民遮城牆縫間的細吟,也有夏末枝頭桂花吐放的輕輕嘆息聲,這聲音應是從春夏秋冬四季流轉細移,百年前傳來

的聲音。

我站在樓頭,想著號稱年少狂生的施士洁,在乙未割台後,他憂愁困頓,晚年移居鼓浪嶼,自稱棄民,只能面對大海,在遙隔海峽的彼岸,

思念那當年雄鎮一方,巧築於海天之中的赤崁城。

【2006/09/0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