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光光 彈鋼琴
焦元溥 (20070724)
大師說:「真的要脫也可以,但請脫得好看一點。」到底是譁眾取寵、離經叛道,還是有話要說?且看這些鋼琴家葫蘆裡賣什麼藥。
最近看到一則有趣報導: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將裸體照片插入一般照片,比較受試者看完裸照後,是否還能記得之後的圖片內容。不出所料,裸照果然讓受試者出現「逆行性與順行性遺忘症」。大部分受試者看過裸照後,都無法記得接下來照片的內容,甚至對於裸照背景中所出現的物品,平均也只記得0.23件,遠低於對照組的0.72件。
看來太過刺激的誘惑,確實會妨礙人類的認知行為,不只是泳裝美女看板容易導致駕駛分心,裸照更足以讓人失憶。
裸奔、砸琴,哪個瘋狂?
不過,或許就是書念得太多了,非得忘一忘才能保持清醒。在波士頓的哈佛和塔夫大學(Tufts)等美東名校,在秋季課程結束、期末考溫書假開始前,只要有膽量,耐得住酷寒冬夜和親友目光,不管男女皆可丟下課本、剝光衣服,參加校園年度大裸奔!本人就曾參觀過兩次塔夫大學的裸奔盛會,果然胡鬧徹底。
相形之下,向來和哈佛分庭抗禮的麻省理工學院,在表現期末瘋狂上甚至更為古怪──學生把老鋼琴搬到屋頂,然後砸爛它!
可想而知,如此作法門檻可不只高了一點而已。雖比裸奔更加瘋狂,但真要年年實行,卻談何容易。無怪乎哈佛和塔夫大學的裸奔年年皆有,麻省理工這項「傳統」卻只能偶爾為之,期待那年募款順利,又有強健學生,才能搬演期末屋頂砸鋼琴的鬧劇。
脫衣服容易,砸鋼琴困難,但比裸奔更受歡迎的,則是音樂史上獨一無二的裸體鋼琴曲──法國作曲家莎替(Erik Satie)的三首《吉姆諾佩第》(Gymnopedie)。
法文「Gymnopedie」來自希臘文「gymnos」,也就是裸體之意。在西元前七世紀的斯巴達,每年都有年輕男子的體育與武術競賽。在競賽前的慶典上,參賽男子裸體並塗抹橄欖油,以舞蹈呈現身體之美,而這種裸體男子舞就叫作「Gymnopaedia」。
裸體鋼琴曲問世
一八八七年十二月,莎替第一次到著名的黑貓小酒館作客。當主人問他在哪高就,沒有任何顯著職稱的莎替不想當場漏氣,故弄玄虛地自稱「希臘裸男舞主義者」(Gymnopediste)。這個有趣經驗想必點燃他的靈感──兩個多月後,莎替動筆寫下第一首《吉姆諾佩第》,在一八八八年八月正式出版。
無論知不知道《吉姆諾佩第》這個曲名,或其背後「希臘裸男舞」的原由,現在要沒聽過此曲大概不太可能。莎替以恬淡清新的旋律,在舒緩的三拍中表現古希臘的風韻。迷人的法式情感,配上簡約素雅的和聲,加上遙遠異國之思古幽情,讓此曲成為跨越時代的熱門名曲。從古典到爵士,由電影至廣告,眾人爭相演奏引用,讓此曲家喻戶曉。
莎替或許沒有想到,他的《吉姆諾佩第》竟讓千千萬萬樂迷都成了「希臘裸男舞主義者」,裸體鋼琴曲果然不同凡響。
然而,在音樂會彈《吉姆諾佩第》的人雖多,當眾跳裸體男子舞的人卻少。女高音還可以感謝理察.史特勞斯寫了驚世駭俗的歌劇《莎樂美》,讓她們可以隨致命的〈七紗舞〉盡解羅衫。但鋼琴家呢?即使有「裸體鋼琴曲」在前,鋼琴家又有誰裸體演出呢?
答案竟是來自維也納的鋼琴大師古爾達(Friedrich Gulda)。這位在音樂之都成長學習的藝術家,十二歲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十五歲即能演奏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全集,十六歲更贏得日內瓦鋼琴大賽冠軍。天資卓絕的他彈起巴赫、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完全是德奧正統,蕭邦、德布西和拉威爾也難不倒他。他的眾多錄音至今仍是經典之作,在莫札特和貝多芬的詮釋上更有難出其右的成就。
然而,古爾達並不以此為足。早在一九五○年代,他就開始擁抱爵士樂。他先嘗試以古典技法表現爵士,後來更全身投入爵士樂的世界。他大膽創新、離經叛道不說,更公開挑戰傳統。他退回維也納音樂院贈予的「貝多芬指環」,甚至還在晚年假發死訊,先閱讀報紙訃文為樂,之後高調宣布「復活」。種種奇特怪招,讓他生前即被「譽為」古典音樂界中的「恐怖主義鋼琴家」。
脫衣彈琴,台下比較尷尬
或許,古爾達算是古典音樂中最徹底的嬉皮主義者──用怪異服裝和乖僻習性表現自我個性,並排斥固有的社會習俗和慣例。他在音樂會上總是穿著特殊,但其最為人熟知的大膽「服裝」,還是以黑紗略遮重點,在音樂會上裸體演奏!韓國鋼琴大師白建宇就曾告訴我,他真的看過古爾達全裸彈琴──「相信我,我覺得台下比台上還要尷尬!」
古爾達在舞台上瘋狂,教學上也甚為奇特。著名的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就是他的弟子,果然學到老師的自由與怪異。
事實上,傳奇鋼琴家中性格特殊者還為數不少,已故俄國巨擘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也是其中之一。雖然曲目博古通今,他只願演奏自己喜歡的作品,曲子中只要有一個樂句他感覺不對,他就絕不演奏。
但即使是喜愛的樂曲,他也不見得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經典名作《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九之五,就被他捨棄於音樂會門外。「雖然我很喜愛聆賞此曲,但我其實試著避免演奏這樣的作品,因為彈這種曲子,讓我覺得自己在情感上是完全赤裸的。」
誰能想到,向來以「音樂會魔法師」聞名,總能以琴音催眠全場聽眾的李希特,竟也有「怯場」的時刻。不過,深愛此曲的他,最後還是對後輩說了藏不住的建議──「如果你真決定要彈,那就記得,脫得好看一點吧!」
或許,每位鋼琴家都有一個心靈上的「裸體鋼琴教室」,什麼時候穿,什麼時候脫,如何打扮合宜,又如何裸得好看,在在都是能以一生來追求的大學問。看了太多虛情假意的偽善面孔後,我更能體會古爾達和李希特,那瘋狂與堅持背後的道理。不須裸奔,不須砸琴,甚至不須走上舞台,我們永遠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裸體鋼琴教室」,只要你能誠實面對本心。
大師說:「真的要脫也可以,但請脫得好看一點。」到底是譁眾取寵、離經叛道,還是有話要說?且看這些鋼琴家葫蘆裡賣什麼藥。
最近看到一則有趣報導: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將裸體照片插入一般照片,比較受試者看完裸照後,是否還能記得之後的圖片內容。不出所料,裸照果然讓受試者出現「逆行性與順行性遺忘症」。大部分受試者看過裸照後,都無法記得接下來照片的內容,甚至對於裸照背景中所出現的物品,平均也只記得0.23件,遠低於對照組的0.72件。
看來太過刺激的誘惑,確實會妨礙人類的認知行為,不只是泳裝美女看板容易導致駕駛分心,裸照更足以讓人失憶。
裸奔、砸琴,哪個瘋狂?
不過,或許就是書念得太多了,非得忘一忘才能保持清醒。在波士頓的哈佛和塔夫大學(Tufts)等美東名校,在秋季課程結束、期末考溫書假開始前,只要有膽量,耐得住酷寒冬夜和親友目光,不管男女皆可丟下課本、剝光衣服,參加校園年度大裸奔!本人就曾參觀過兩次塔夫大學的裸奔盛會,果然胡鬧徹底。
相形之下,向來和哈佛分庭抗禮的麻省理工學院,在表現期末瘋狂上甚至更為古怪──學生把老鋼琴搬到屋頂,然後砸爛它!
可想而知,如此作法門檻可不只高了一點而已。雖比裸奔更加瘋狂,但真要年年實行,卻談何容易。無怪乎哈佛和塔夫大學的裸奔年年皆有,麻省理工這項「傳統」卻只能偶爾為之,期待那年募款順利,又有強健學生,才能搬演期末屋頂砸鋼琴的鬧劇。
脫衣服容易,砸鋼琴困難,但比裸奔更受歡迎的,則是音樂史上獨一無二的裸體鋼琴曲──法國作曲家莎替(Erik Satie)的三首《吉姆諾佩第》(Gymnopedie)。
法文「Gymnopedie」來自希臘文「gymnos」,也就是裸體之意。在西元前七世紀的斯巴達,每年都有年輕男子的體育與武術競賽。在競賽前的慶典上,參賽男子裸體並塗抹橄欖油,以舞蹈呈現身體之美,而這種裸體男子舞就叫作「Gymnopaedia」。
裸體鋼琴曲問世
一八八七年十二月,莎替第一次到著名的黑貓小酒館作客。當主人問他在哪高就,沒有任何顯著職稱的莎替不想當場漏氣,故弄玄虛地自稱「希臘裸男舞主義者」(Gymnopediste)。這個有趣經驗想必點燃他的靈感──兩個多月後,莎替動筆寫下第一首《吉姆諾佩第》,在一八八八年八月正式出版。
無論知不知道《吉姆諾佩第》這個曲名,或其背後「希臘裸男舞」的原由,現在要沒聽過此曲大概不太可能。莎替以恬淡清新的旋律,在舒緩的三拍中表現古希臘的風韻。迷人的法式情感,配上簡約素雅的和聲,加上遙遠異國之思古幽情,讓此曲成為跨越時代的熱門名曲。從古典到爵士,由電影至廣告,眾人爭相演奏引用,讓此曲家喻戶曉。
莎替或許沒有想到,他的《吉姆諾佩第》竟讓千千萬萬樂迷都成了「希臘裸男舞主義者」,裸體鋼琴曲果然不同凡響。
然而,在音樂會彈《吉姆諾佩第》的人雖多,當眾跳裸體男子舞的人卻少。女高音還可以感謝理察.史特勞斯寫了驚世駭俗的歌劇《莎樂美》,讓她們可以隨致命的〈七紗舞〉盡解羅衫。但鋼琴家呢?即使有「裸體鋼琴曲」在前,鋼琴家又有誰裸體演出呢?
答案竟是來自維也納的鋼琴大師古爾達(Friedrich Gulda)。這位在音樂之都成長學習的藝術家,十二歲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十五歲即能演奏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全集,十六歲更贏得日內瓦鋼琴大賽冠軍。天資卓絕的他彈起巴赫、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完全是德奧正統,蕭邦、德布西和拉威爾也難不倒他。他的眾多錄音至今仍是經典之作,在莫札特和貝多芬的詮釋上更有難出其右的成就。
然而,古爾達並不以此為足。早在一九五○年代,他就開始擁抱爵士樂。他先嘗試以古典技法表現爵士,後來更全身投入爵士樂的世界。他大膽創新、離經叛道不說,更公開挑戰傳統。他退回維也納音樂院贈予的「貝多芬指環」,甚至還在晚年假發死訊,先閱讀報紙訃文為樂,之後高調宣布「復活」。種種奇特怪招,讓他生前即被「譽為」古典音樂界中的「恐怖主義鋼琴家」。
脫衣彈琴,台下比較尷尬
或許,古爾達算是古典音樂中最徹底的嬉皮主義者──用怪異服裝和乖僻習性表現自我個性,並排斥固有的社會習俗和慣例。他在音樂會上總是穿著特殊,但其最為人熟知的大膽「服裝」,還是以黑紗略遮重點,在音樂會上裸體演奏!韓國鋼琴大師白建宇就曾告訴我,他真的看過古爾達全裸彈琴──「相信我,我覺得台下比台上還要尷尬!」
古爾達在舞台上瘋狂,教學上也甚為奇特。著名的鋼琴女王阿格麗希就是他的弟子,果然學到老師的自由與怪異。
事實上,傳奇鋼琴家中性格特殊者還為數不少,已故俄國巨擘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也是其中之一。雖然曲目博古通今,他只願演奏自己喜歡的作品,曲子中只要有一個樂句他感覺不對,他就絕不演奏。
但即使是喜愛的樂曲,他也不見得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經典名作《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九之五,就被他捨棄於音樂會門外。「雖然我很喜愛聆賞此曲,但我其實試著避免演奏這樣的作品,因為彈這種曲子,讓我覺得自己在情感上是完全赤裸的。」
誰能想到,向來以「音樂會魔法師」聞名,總能以琴音催眠全場聽眾的李希特,竟也有「怯場」的時刻。不過,深愛此曲的他,最後還是對後輩說了藏不住的建議──「如果你真決定要彈,那就記得,脫得好看一點吧!」
或許,每位鋼琴家都有一個心靈上的「裸體鋼琴教室」,什麼時候穿,什麼時候脫,如何打扮合宜,又如何裸得好看,在在都是能以一生來追求的大學問。看了太多虛情假意的偽善面孔後,我更能體會古爾達和李希特,那瘋狂與堅持背後的道理。不須裸奔,不須砸琴,甚至不須走上舞台,我們永遠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裸體鋼琴教室」,只要你能誠實面對本心。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