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影機狂想曲
陳柔縉 (20080714)
早在八十幾年前,台灣人已經玩起V8了,更早之前有人花了約半年的薪水買錄影機,作他的發財夢……
一九二五年,台灣的報紙出現一個標題「拔目本島人」,講的可不是甚麼拔掉眼睛的血腥新聞;若譯成中文,標題就會變成「精明的台灣人」。
原來是有個台灣人去台北榮町最有名的照相器材店「西尾商會」(原址今重慶南路和衡陽路口的金石堂書店),買了一部家用錄影機,定價一百二十圓,加上膠卷兩、三圓,大約花掉一般人半年薪水,然後掉頭走了。
花得起錢買錄影機的老爺、少爺都有,神不知,鬼不覺,沒留下姓名字號離去,應該不值得大驚小怪。不過,妙的是這位不知名的老兄,後來抱著一尺高的錄影機跑去「南署」(台北市有南北兩警察署,南署位於今中山堂旁邊的台北市警察局所在地),要警察發給他許可證,准他拿著這部新奇機器,晚上到人潮聚集之處,每人收個一錢、兩錢的觀賞費。
新聞到此沒有下文了,不管這位老兄是否如願以償,賺錢這件事果然很能讓台灣人的腦子咕嚕咕嚕轉起來,倒是百分百可以確定,早在八十幾年前,台灣人已經玩起V8了。
現代人看V8錄影機好像是初來乍到,不出二十年光景。中年以上一、兩代,要找幾張小時候的照片,到處搜搜查查,可能最多出現在畢業紀念冊。平民家庭要有一部照相機都很難,何況是擁有錄影機。
事實上,一九二三年起,美國知名的照相機公司「科達」就已推出home movie camera,日文譯成「家庭映畫攝影機」,外滾一層黑色皮革,上方有手提皮帶,像個手提小皮箱,唯獨前方有個突出的鏡頭。科達從重三公斤多的A型到B型、BB Junior型到K型、M型,不斷改進推新。一九三二年換20型登場,大小像一個小學生的四角便當盒,隔年台灣就看見許多科達映畫攝影機的廣告了。
依廣告所示,科達20型起價一百九十五圓,若加上一卷八厘米寬的底片六圓,幾乎等於小學教員半年薪水,買得起這種奢華逸品的人自是有限。
目前保藏完善的台灣戰前非商業錄影極為稀少。名攝影師鄧南光因生於新竹北埔的富裕家庭,一九三五年從東京回台定居,除在博愛路開照相機器材店,也玩起八厘米的映畫錄影機,拍了超過六十卷底片,有一卷《漁遊》還拿去日本參賽得獎。另有一卷記錄長子在臺北幼稚園的運動會,真實捕捉了七十年前幼童天真玩鬧的畫面。
一九三一年,組織台灣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的蔣渭水過世,五千民眾自動由台灣各地奔來送葬,大稻埕一家照相館老闆錄下這段珍貴的歷史影片,靠的也是這種古早的V8。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