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勞工效率 只有台灣1/3
大陸勞工效率 只有台灣1/3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81 期
作者:林育嫺
吳當進說,管理30道工序才能製成的眼鏡、一天生產近7萬支眼鏡的工廠,人力素質是關鍵。(攝影●楊文財)
誠益光學董事長吳當進在移師廈門18年,從台灣第一做到兩岸第一眼鏡大王後,為何他仍選擇回台投資、設廠?
這是今年大陸正式實施勞動合同法後,一個返鄉台商的故事。
故事主角,是兩岸最大的眼鏡台商︱︱誠益光學董事長吳當進。十八年前,他曾是台灣太陽眼鏡王國最大的眼鏡商,年營收兩億元。但他怎麼也沒想到,拚了一生的事業,在一九九○年工資高漲、缺工的年代,被迫隻身離鄉轉戰大陸;十八年後,他在大陸廈門,又力拚成為兩岸眼鏡最大台商,年營收已超過新台幣二十億元。午夜夢迴,對台灣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他選擇再度回來。
金窩銀窩還是狗窩好……
在大陸十八年,不買車也不買房 回台砸下兩億元,在南科工蓋新廠房
近兩年,大陸投資環境劇變,近八成的眼鏡台商被迫退出市場,吳當進不但沒受影響,依舊穩坐兩岸眼鏡第一寶座,年出貨量二千四百萬支,毛利率三成,每年淨利率維持至少一五%。但即使成績如此耀眼,他最近回到故鄉台南,花了兩億元在台南科技工業區蓋起二千八百餘坪的新廠房,九月份將正式投產。
一腳踏在南科工滿是泥濘的新廠房工地上,吳當進是滿臉的笑,這是一份外人很難理解的思緒。十八年,從台南到廈門,又從廈門回到台南,這一百五十浬的台灣海峽,不知來來回回多少趟,一路都是六千五百多個日子的鄉愁。「台灣是我的家,我一定要回來,」他說。
即使做到兩岸第一大,吳當進至今在大陸不肯買房、不肯買車,每天只看台灣新聞,晚上十一點一定打電話回台灣家裡,一個月一定回台灣兩次,「他就是這樣的又忠又憨,」吳當進太太葉淑貞說。
現年五十五歲的吳當進,出生台南縣北門鄉,一個必須在高鹽分農田中討生活的窮鄉僻壤,卻是支撐他奮鬥最大的力量。
說起當年台灣眼鏡產業從台南永康、仁德到歸仁整個台南縣市,由三、四百家眼鏡店撐起太陽眼鏡王國,產業活絡的程度足以媲美日本鯖江眼鏡重鎮,讓吳當進想起當初創業的開心。當年,每天工作到半夜兩、三點,從捏鏡架、焊接鏡框一點一滴做起。焊接鏡框的過程,裡面只要有空氣,就會激起小爆炸,他指著衣服說,「(我)衣服上都是一個洞一個洞。」 吳當進回憶起自己走過的路,最難的是當別人搶做大訂單、大生意時,「我就把別人看不上眼的,一樣一樣撿回來做,」吳當進笑說,自己後來才發現,原來創造價值被低估、但實質獲利空間大的訂單價值,就是書上所說的「長尾理論」。正因為不放棄每筆訂單,在誠益光學的生產線上,常態的款式有四千多種、零件種類高達上萬種,少量多樣的結果,出貨到全球各地的太陽眼鏡量,已近四億支。
吳當進創造長尾價值的做法是,一、幾十萬美元到幾百萬美元的訂單,都接。讓每個客戶的貢獻不超過營業額一%,最大的客戶不過占七%,藉分散客戶達到風險分散。二、根據個別接單報價,「算本賣貨」可降低外在環境如原物料價格大幅變動對誠益的影響程度。
殺價競爭是殺掉自己……
做三十年眼鏡生意,沒賠過錢 不怕工資多兩倍,可用效率補回來
多年來,他絕不捲入殺價競爭。吳當進發現,三十年生意下來,只要價格比他低二○%的廠商,沒有一個活得下來。因為「殺價競爭都是沒有未來的,只是殺掉自己。」
做三十年眼鏡從沒賠過錢的他,重新踏上自己家鄉的土地。有趣的是,吳當進清楚知道這裡的成本不低,他撥撥手指,左算右算,明明大陸每位員工每月薪資是新台幣七千元,台灣每位員工薪資成本至少要二萬一千元,比大陸高兩倍,但他說:「不怕,可以用效率cover(補)過來。」在南科建廠一投資就是兩億元,他說沒關係,因為從廈門拉到香港或深圳出口的運費再加上兩次報關費用很貴,算算也可以補過來。「如果說今天在大陸一支(眼鏡)可以賣三塊美元,我在台灣同樣也可以賣三塊美元,」他很有信心的說。
當年比同業早四年前進大陸的吳當進,為什麼現在又敢搶在人前先回台?台灣,真的有這樣的競爭力嗎?還是鄉愁無價? 做生意講保利,管理講仁義的吳當進,十八年經歷五百多回與家人的生離,如今回台設廠,他的投資考量與情感糾葛為何?以下是吳當進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的口述摘要:
每次我從台灣回廈門,常一整天都不說話。
我到廈門已經十八年了,長住十五年,坦白講,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過客。
對這塊土地的認同,一直在我內心沒辦法割捨。我去大陸那麼久,每天卻想盡辦法關心台灣的一舉一動。十五年來我從來不看大陸的節目,我基本上只看台灣新聞。雖然內心抱怨台灣,很感慨,我們的政府不增長,但是你內心上還是關注著這一塊土地。
大陸月亮沒有比較圓……
勞工的效率、產值不比台灣高 運費比台灣貴三倍、稅率也持續漲
我想回來台灣設廠的這個動作,事實上在眼鏡製造業界是唯一。很多朋友百思不解為什麼我要這樣做?在他們看來條件似乎不成熟,為什麼我要回來?我想了很久,內心很猶豫,但我認為我可以這樣做。
十八年前我們到大陸,那時候員工月薪,一個大概新台幣一千五百元到兩千元;十八年後的今天,一個員工平均薪資已經變成七千元。
去年我們連調兩次薪,薪資成長超過二○%。雖然大家都公認我們公司在廈門是最好的,但是我們的流動率居然高達六○、七○%。現在大陸工廠到處都是,他(員工)可能老鄉一么喝,就跑了!也可能哪裡(薪資)高個幾塊錢,他就走了!他們眼光都看得很近。
我們這個產業,一般勞動成本大概不會超過總成本的一五%,目前台灣的員工月薪大概二萬一千元,與大陸的七千元比,大概三比一,為什麼可以cover,關鍵就在效率。
回想當初剛到大陸,每個工人進到公司裡面,哇!都拚命的想工作,拚命的想加班。十八年以後,現在的勞工,你加班太久,他就離職了。 我以前在台灣成立的華美眼鏡,現在是我姊夫、姪子在經營,已經是台灣最大的眼鏡廠。據我側面了解,他雇了三百多個工人,三百多個工人,他一年的產值將近有新台幣七億元。我算算,我今天在大陸雇了三千個工人,我的產值才新台幣二十億元。你說我有什麼好的效率在裡面?(音調拉高,質疑)如果用這來跟台灣做比較的時候,那我的(員工)平均產值簡直太低了,就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
再來是匯率。從二○○六年到二○○八年,人民幣已經升值了兩成(編按:當時一美元兌人民幣是八.二,現在是六.八)。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六.五。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報價,基本上都已經用六.五來抓,你看匯率差已經差這麼多。
第三,事實上,大陸很多費用都比台灣貴。比如,水電費用,我不認為大陸比台灣便宜;大陸稅率,大陸的增值稅率是一七%,年底的營業所得稅率是二五%。早期大陸原來是一五%、變成一八%,這兩年就成長到了二五%。
第四,運輸費用,我舉一個例子來講,光運輸費用,同樣一打在大陸至少是台灣的三倍。
為什麼?很簡單,因為大家(距離)都是很遠的,運輸費用很簡單,就是講距離的。你看我們在廈門,除了一部分在廈門直接出口以外,六○%、七○%,基本上都是送到香港或深圳。從廈門到香港有六、七百公里的路程,至少這路程已經是台灣的兩倍。而且到香港又是兩次報關,這種費用,無形中又增加一倍。
產業消失不見得是悲哀……
經過劇痛以後,要能轉型做些改變 對員工,要想怎麼讓他留下來
綜合評比,今天大陸成本若與台灣成本比較,如果說大陸一支(眼鏡)可以賣三塊美元的時候,我在台灣做同樣也可以賣三塊美元。
南科工廠大概九月要開始運轉,我從人力銀行放了一下消息,我發現,哇!(長聲驚訝狀)不得了,一下子來了五、六百封求職信! 工廠尤其是需要人力密集的產業,你沒有人,什麼都不用談,你有很好的管理制度,有很好的設備,但是沒有人等於是零。對人,我會想,一千元做張桌子,一萬元也可以做張桌子,但是我希望這張桌子讓員工在作業的過程很方便,很舒服。你一定要考慮員工的感覺,怎麼讓他進到公司願意好好的坐下來工作。
台灣這幾年下來,很多產業消失掉了,很多周遭聚落也瓦解了。悲哀嗎?也不見得。台灣這幾年在電子各方面做很大的轉移,也看到很多農業生技很蓬勃,我覺得這是正面的,經過這些劇痛以後,大家轉型做一些其他的改變。
什麼叫做夕陽工業?唯一的夕陽工業,是因為你不認真經營,不去鑽研、不去深入嘛!賺到錢的時候,你就把這錢拿去投資房地產、拿去享受!今天我在這個領域賺到錢,就是不斷更新設備,不斷去了解有哪些新素材。
十八年來的親情掙扎……
當面對與家人分隔異地的煎熬 再怎麼沉重、不願意,都要往前走
很多事情你都要去了解自己的本分在哪裡,你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本分,一味的要去爭取那些莫須有的事情,往往會得不到。
我不是個能力很傑出的人,但我常常告訴自己,我要好好把這個行業、這個人生扮演完。
坦白講,每次去大陸,腳都很沉重。每次飛去,內心都很煎熬;每次飛去就覺得……(心情)悶悶的!有時候一整天都不講話。一天坐船、坐飛機都很沉默,到公司才開始面對工作……。每年大概要來回跑三十趟。
在這十八年(兩岸奔波)的過程,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的機會真的很少,(所以)我請一個人全天照顧我母親,每次回來一定去陪她。
以前家裡七個人分住在四、五個地方,兩個大的小孩在美國念書住不同地方(一個在紐約、一個在波士頓),我在大陸,二個小的(孩子)在台灣,小女兒在苗栗讀大學,太太在台南。 我對小兒子是比較虧欠的。他出生一歲時,我剛好就開始大陸的事業,長期沒有在他身邊。他念小學時,每次我回來就抱著我說:「爸爸,爸爸,我好想念你喔!」
但是,你知道,你必須要這樣子。當這些成為固定行程的時候,你就自然而然知道,再怎麼沉重,再怎麼不願意,你都要再往前走。
有時看人家政府做事的決心,再想想我們政府做事的心態,每天大家就只想著:趕快選個市長、或趕快選個什麼……,但真正(有誰)做過多少事情?為這塊土地做過長遠規畫?
看人家花了十五年,一個廈門從破爛、廢棄的城市,建設成現在那個格局,再回頭想想我們的台南,十五年來,還是在原地踏步。想到這邊就很感慨,我們政府到底怎麼搞的?
從未停止向上的曲線……
你一停,可能明年就被比下去 能否生存下來,關鍵就在專注本業
我沒辦法接受任何一個(營業)曲線的停止,停下來是不太可能,以後可能還要變成兩岸三地跑。
你不能停,你一停,可能明年就被比下去了,你停一年你後年就被比下去了,所以說這是我們(產業)的宿命論。三十年來我看到,有些人生存下來,有些人沒辦法生存下來,其實都還是在於是不是很專注在這個領域裡面。
雖然我們要做到很大的營業額不太可能,但我相信,做到自己的滿足點就好。我常說,小人物就做小人物的幻想就好了。三十年來,我的營業曲線是一直在往上,沒有停,也沒有摔下來。
我覺得台灣現在就是要趕快找回根本的精神。任何的年代,我觀察,再怎麼進步的社會,任何的事情都要從根本做起,沒有從根本做起,你要跳躍,是天方夜譚。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人有那種機會而已,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按部就班,一點一滴去累積。
這麼多年後,我又回過頭來,雖然在台灣這邊從零開始,但我有信心。我想這就是我人生的一個奮鬥目標吧!
專注本業有些人能生存下來,有些人沒辦法,其實都還是在於是不是很專注在這領域裡面。
小檔案 _ 吳當進
出生:民國42年
學歷:崑山工專紡織科
經歷:紡織廠員工
現職:誠益光學公司董事長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81 期
作者:林育嫺
吳當進說,管理30道工序才能製成的眼鏡、一天生產近7萬支眼鏡的工廠,人力素質是關鍵。(攝影●楊文財)
誠益光學董事長吳當進在移師廈門18年,從台灣第一做到兩岸第一眼鏡大王後,為何他仍選擇回台投資、設廠?
這是今年大陸正式實施勞動合同法後,一個返鄉台商的故事。
故事主角,是兩岸最大的眼鏡台商︱︱誠益光學董事長吳當進。十八年前,他曾是台灣太陽眼鏡王國最大的眼鏡商,年營收兩億元。但他怎麼也沒想到,拚了一生的事業,在一九九○年工資高漲、缺工的年代,被迫隻身離鄉轉戰大陸;十八年後,他在大陸廈門,又力拚成為兩岸眼鏡最大台商,年營收已超過新台幣二十億元。午夜夢迴,對台灣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他選擇再度回來。
金窩銀窩還是狗窩好……
在大陸十八年,不買車也不買房 回台砸下兩億元,在南科工蓋新廠房
近兩年,大陸投資環境劇變,近八成的眼鏡台商被迫退出市場,吳當進不但沒受影響,依舊穩坐兩岸眼鏡第一寶座,年出貨量二千四百萬支,毛利率三成,每年淨利率維持至少一五%。但即使成績如此耀眼,他最近回到故鄉台南,花了兩億元在台南科技工業區蓋起二千八百餘坪的新廠房,九月份將正式投產。
一腳踏在南科工滿是泥濘的新廠房工地上,吳當進是滿臉的笑,這是一份外人很難理解的思緒。十八年,從台南到廈門,又從廈門回到台南,這一百五十浬的台灣海峽,不知來來回回多少趟,一路都是六千五百多個日子的鄉愁。「台灣是我的家,我一定要回來,」他說。
即使做到兩岸第一大,吳當進至今在大陸不肯買房、不肯買車,每天只看台灣新聞,晚上十一點一定打電話回台灣家裡,一個月一定回台灣兩次,「他就是這樣的又忠又憨,」吳當進太太葉淑貞說。
現年五十五歲的吳當進,出生台南縣北門鄉,一個必須在高鹽分農田中討生活的窮鄉僻壤,卻是支撐他奮鬥最大的力量。
說起當年台灣眼鏡產業從台南永康、仁德到歸仁整個台南縣市,由三、四百家眼鏡店撐起太陽眼鏡王國,產業活絡的程度足以媲美日本鯖江眼鏡重鎮,讓吳當進想起當初創業的開心。當年,每天工作到半夜兩、三點,從捏鏡架、焊接鏡框一點一滴做起。焊接鏡框的過程,裡面只要有空氣,就會激起小爆炸,他指著衣服說,「(我)衣服上都是一個洞一個洞。」 吳當進回憶起自己走過的路,最難的是當別人搶做大訂單、大生意時,「我就把別人看不上眼的,一樣一樣撿回來做,」吳當進笑說,自己後來才發現,原來創造價值被低估、但實質獲利空間大的訂單價值,就是書上所說的「長尾理論」。正因為不放棄每筆訂單,在誠益光學的生產線上,常態的款式有四千多種、零件種類高達上萬種,少量多樣的結果,出貨到全球各地的太陽眼鏡量,已近四億支。
吳當進創造長尾價值的做法是,一、幾十萬美元到幾百萬美元的訂單,都接。讓每個客戶的貢獻不超過營業額一%,最大的客戶不過占七%,藉分散客戶達到風險分散。二、根據個別接單報價,「算本賣貨」可降低外在環境如原物料價格大幅變動對誠益的影響程度。
殺價競爭是殺掉自己……
做三十年眼鏡生意,沒賠過錢 不怕工資多兩倍,可用效率補回來
多年來,他絕不捲入殺價競爭。吳當進發現,三十年生意下來,只要價格比他低二○%的廠商,沒有一個活得下來。因為「殺價競爭都是沒有未來的,只是殺掉自己。」
做三十年眼鏡從沒賠過錢的他,重新踏上自己家鄉的土地。有趣的是,吳當進清楚知道這裡的成本不低,他撥撥手指,左算右算,明明大陸每位員工每月薪資是新台幣七千元,台灣每位員工薪資成本至少要二萬一千元,比大陸高兩倍,但他說:「不怕,可以用效率cover(補)過來。」在南科建廠一投資就是兩億元,他說沒關係,因為從廈門拉到香港或深圳出口的運費再加上兩次報關費用很貴,算算也可以補過來。「如果說今天在大陸一支(眼鏡)可以賣三塊美元,我在台灣同樣也可以賣三塊美元,」他很有信心的說。
當年比同業早四年前進大陸的吳當進,為什麼現在又敢搶在人前先回台?台灣,真的有這樣的競爭力嗎?還是鄉愁無價? 做生意講保利,管理講仁義的吳當進,十八年經歷五百多回與家人的生離,如今回台設廠,他的投資考量與情感糾葛為何?以下是吳當進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的口述摘要:
每次我從台灣回廈門,常一整天都不說話。
我到廈門已經十八年了,長住十五年,坦白講,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過客。
對這塊土地的認同,一直在我內心沒辦法割捨。我去大陸那麼久,每天卻想盡辦法關心台灣的一舉一動。十五年來我從來不看大陸的節目,我基本上只看台灣新聞。雖然內心抱怨台灣,很感慨,我們的政府不增長,但是你內心上還是關注著這一塊土地。
大陸月亮沒有比較圓……
勞工的效率、產值不比台灣高 運費比台灣貴三倍、稅率也持續漲
我想回來台灣設廠的這個動作,事實上在眼鏡製造業界是唯一。很多朋友百思不解為什麼我要這樣做?在他們看來條件似乎不成熟,為什麼我要回來?我想了很久,內心很猶豫,但我認為我可以這樣做。
十八年前我們到大陸,那時候員工月薪,一個大概新台幣一千五百元到兩千元;十八年後的今天,一個員工平均薪資已經變成七千元。
去年我們連調兩次薪,薪資成長超過二○%。雖然大家都公認我們公司在廈門是最好的,但是我們的流動率居然高達六○、七○%。現在大陸工廠到處都是,他(員工)可能老鄉一么喝,就跑了!也可能哪裡(薪資)高個幾塊錢,他就走了!他們眼光都看得很近。
我們這個產業,一般勞動成本大概不會超過總成本的一五%,目前台灣的員工月薪大概二萬一千元,與大陸的七千元比,大概三比一,為什麼可以cover,關鍵就在效率。
回想當初剛到大陸,每個工人進到公司裡面,哇!都拚命的想工作,拚命的想加班。十八年以後,現在的勞工,你加班太久,他就離職了。 我以前在台灣成立的華美眼鏡,現在是我姊夫、姪子在經營,已經是台灣最大的眼鏡廠。據我側面了解,他雇了三百多個工人,三百多個工人,他一年的產值將近有新台幣七億元。我算算,我今天在大陸雇了三千個工人,我的產值才新台幣二十億元。你說我有什麼好的效率在裡面?(音調拉高,質疑)如果用這來跟台灣做比較的時候,那我的(員工)平均產值簡直太低了,就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
再來是匯率。從二○○六年到二○○八年,人民幣已經升值了兩成(編按:當時一美元兌人民幣是八.二,現在是六.八)。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六.五。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報價,基本上都已經用六.五來抓,你看匯率差已經差這麼多。
第三,事實上,大陸很多費用都比台灣貴。比如,水電費用,我不認為大陸比台灣便宜;大陸稅率,大陸的增值稅率是一七%,年底的營業所得稅率是二五%。早期大陸原來是一五%、變成一八%,這兩年就成長到了二五%。
第四,運輸費用,我舉一個例子來講,光運輸費用,同樣一打在大陸至少是台灣的三倍。
為什麼?很簡單,因為大家(距離)都是很遠的,運輸費用很簡單,就是講距離的。你看我們在廈門,除了一部分在廈門直接出口以外,六○%、七○%,基本上都是送到香港或深圳。從廈門到香港有六、七百公里的路程,至少這路程已經是台灣的兩倍。而且到香港又是兩次報關,這種費用,無形中又增加一倍。
產業消失不見得是悲哀……
經過劇痛以後,要能轉型做些改變 對員工,要想怎麼讓他留下來
綜合評比,今天大陸成本若與台灣成本比較,如果說大陸一支(眼鏡)可以賣三塊美元的時候,我在台灣做同樣也可以賣三塊美元。
南科工廠大概九月要開始運轉,我從人力銀行放了一下消息,我發現,哇!(長聲驚訝狀)不得了,一下子來了五、六百封求職信! 工廠尤其是需要人力密集的產業,你沒有人,什麼都不用談,你有很好的管理制度,有很好的設備,但是沒有人等於是零。對人,我會想,一千元做張桌子,一萬元也可以做張桌子,但是我希望這張桌子讓員工在作業的過程很方便,很舒服。你一定要考慮員工的感覺,怎麼讓他進到公司願意好好的坐下來工作。
台灣這幾年下來,很多產業消失掉了,很多周遭聚落也瓦解了。悲哀嗎?也不見得。台灣這幾年在電子各方面做很大的轉移,也看到很多農業生技很蓬勃,我覺得這是正面的,經過這些劇痛以後,大家轉型做一些其他的改變。
什麼叫做夕陽工業?唯一的夕陽工業,是因為你不認真經營,不去鑽研、不去深入嘛!賺到錢的時候,你就把這錢拿去投資房地產、拿去享受!今天我在這個領域賺到錢,就是不斷更新設備,不斷去了解有哪些新素材。
十八年來的親情掙扎……
當面對與家人分隔異地的煎熬 再怎麼沉重、不願意,都要往前走
很多事情你都要去了解自己的本分在哪裡,你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本分,一味的要去爭取那些莫須有的事情,往往會得不到。
我不是個能力很傑出的人,但我常常告訴自己,我要好好把這個行業、這個人生扮演完。
坦白講,每次去大陸,腳都很沉重。每次飛去,內心都很煎熬;每次飛去就覺得……(心情)悶悶的!有時候一整天都不講話。一天坐船、坐飛機都很沉默,到公司才開始面對工作……。每年大概要來回跑三十趟。
在這十八年(兩岸奔波)的過程,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的機會真的很少,(所以)我請一個人全天照顧我母親,每次回來一定去陪她。
以前家裡七個人分住在四、五個地方,兩個大的小孩在美國念書住不同地方(一個在紐約、一個在波士頓),我在大陸,二個小的(孩子)在台灣,小女兒在苗栗讀大學,太太在台南。 我對小兒子是比較虧欠的。他出生一歲時,我剛好就開始大陸的事業,長期沒有在他身邊。他念小學時,每次我回來就抱著我說:「爸爸,爸爸,我好想念你喔!」
但是,你知道,你必須要這樣子。當這些成為固定行程的時候,你就自然而然知道,再怎麼沉重,再怎麼不願意,你都要再往前走。
有時看人家政府做事的決心,再想想我們政府做事的心態,每天大家就只想著:趕快選個市長、或趕快選個什麼……,但真正(有誰)做過多少事情?為這塊土地做過長遠規畫?
看人家花了十五年,一個廈門從破爛、廢棄的城市,建設成現在那個格局,再回頭想想我們的台南,十五年來,還是在原地踏步。想到這邊就很感慨,我們政府到底怎麼搞的?
從未停止向上的曲線……
你一停,可能明年就被比下去 能否生存下來,關鍵就在專注本業
我沒辦法接受任何一個(營業)曲線的停止,停下來是不太可能,以後可能還要變成兩岸三地跑。
你不能停,你一停,可能明年就被比下去了,你停一年你後年就被比下去了,所以說這是我們(產業)的宿命論。三十年來我看到,有些人生存下來,有些人沒辦法生存下來,其實都還是在於是不是很專注在這個領域裡面。
雖然我們要做到很大的營業額不太可能,但我相信,做到自己的滿足點就好。我常說,小人物就做小人物的幻想就好了。三十年來,我的營業曲線是一直在往上,沒有停,也沒有摔下來。
我覺得台灣現在就是要趕快找回根本的精神。任何的年代,我觀察,再怎麼進步的社會,任何的事情都要從根本做起,沒有從根本做起,你要跳躍,是天方夜譚。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人有那種機會而已,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按部就班,一點一滴去累積。
這麼多年後,我又回過頭來,雖然在台灣這邊從零開始,但我有信心。我想這就是我人生的一個奮鬥目標吧!
專注本業有些人能生存下來,有些人沒辦法,其實都還是在於是不是很專注在這領域裡面。
小檔案 _ 吳當進
出生:民國42年
學歷:崑山工專紡織科
經歷:紡織廠員工
現職:誠益光學公司董事長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