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故事》村上春樹的馬拉松
【聯合報╱李維國/報導】 2008.08.03 04:49 am
提起日本人氣小說家村上春樹,書迷多半只知道他熱愛爵士樂、早年居遊過愛琴海小島寫出成名作《挪威的森林》。很少人清楚,快六十歲的村上是個長跑迷,他每天長跑有二十三年歷史,每年至少參加一次馬拉松賽,不時還挑戰鐵人三項。
去年十月,村上出版日文書暢談他的長跑心得,英譯本日前上市,書名《當我說起長跑》(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明顯是向他偏愛的美國小說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名著《當我們討論愛情》(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致敬。(村上春樹曾說:「我對人生微妙、難解卻又真切的細節描寫,多數得自瑞蒙‧卡佛的啟發。」)
村上春樹眼中,新書「是本回憶錄,並非個人歷史那樣偉大」。1978年,村上開了一間爵士樂酒吧,有天看棒球賽,心血來潮想寫小說,「有樣東西從天而降,不管是什麼,我接受了它。」出了兩本書就成名,他賣掉酒吧全心寫作。但健康也惡化,因為總是坐著不斷抽菸。村上開始長跑健身,隔年就參加生平第一遭馬拉松,單槍匹馬沿著公路由希臘雅典跑到長跑發源地馬拉松。
痠痛的肌肉像法國大革命 法庭上鬧嚷躁動的人民
「我想我二十多年熱愛長跑不放棄,理由很簡單:這適合我。」小說家對第一次奮力跑完一百公里超級馬拉松身心痛苦近乎錯亂的狀態,記憶猶新:「我的腳往前動著,但跑過六十公里的休息站,我只覺得快死了。」他提及長跑者抵達終點前幾英里常發生的「撞牆現象」,以及肌肉不聽意志與腦命令時,他和肌肉的對話,「我必須讓我的肌肉知道聽誰的」。小說家精巧妙喻不時令人叫好,如他將痠痛的肌肉形容是法國大革命法庭上鬧嚷躁動的人民。另一回參加鐵人三項準備跳入日本海時,他想著:「我既沒用又卑微,我一生做的全是沒用的事。」
村上對體格自卑,「我可悲的人生帳本顯示,我的負債遠超過資產」,使他對訓練格外專注與認真。長跑訓練和寫小說在他看來是兩條平行線,都是必須始終瞻望終點的長程計畫。他認為跑步和寫作一樣,並不是真要和他人競爭,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佳成績;尤其寫作過程和跑步一樣,都帶給身體超級負荷。
不想跑的時候, 「我會想出各種理由逃避」
村上有計畫地自我要求:休息從不連續兩天,比賽時只跑不走。他的自律也延伸到寫作,單純嚴肅地投入:「我不能靠純理論或邏輯就動筆,不是智力和思考力豐沛的人。」他希望維持穩定的工作活力和運動養生,避免像許多他崇拜的作家(如《大亨小傳》費滋傑羅)最後不得不面對的江郎才盡。
但總有不想跑的時候,「我會想出各種理由逃避」。村上如實記下強迫自己持續長跑的辦法,他告訴自己:「我是個有極限的作家,是不完美的人過著不完美的有限生活。我有這樣的想法是一個大成就,說奇蹟也許誇張,但我真這樣覺得。每天跑步幫助我達到這成就,都要感謝跑步」。村上訪問日本奧運長跑選手,忍不住問他是否也有不想跑的時候:「他盯著我看,答話的聲音強烈表示這是再愚蠢不過的問題,『當然,一直這樣。』」
每天長跑同時創作,「我對寫作的掌握很多是由跑步學來」,村上坦言:「跑步時,有些寫小說的念頭會撞向我。」有時卻是放空狀態:「我跑步時不會沉浸回憶。基本上我一件事也不想,我只以最舒適、自我打造的空無一直跑著。」
「跑者的憂鬱」心理倦怠, 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
新書中相當篇幅是描寫村上2005年參加紐約馬拉松賽前訓練過程。小說家凸顯長跑了多年,終究難逃上了年紀精力衰退的事實。「我有多老並不重要,只要活著,我會一直發掘新的自我。」想戰勝衰老徒勞無功,他發現體能在近五十歲時達到巔峰,之後一路走下坡,身體不若以往有活力,「但又能怎麼樣?我只有接受」。「接受」在新書中隨處可見,例如村上寫到長跑比賽會出現心理倦怠,他稱為「跑者的憂鬱」,他的態度是:「這就是人生,也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
村上迷可從這本「私書寫」窺見小說家的私生活:他參加過二十五場馬拉松賽、午飯後小憩讓他恢復活力、他脈搏比一般人慢、小說家必備的特質(第一是才華,其次是專注和堅毅)。書中也看出村上最初對當作家有不安全感,還有他利用跑步背講稿。演講前村上照例緊張不安,他不喜歡用日語公開演講,反而用不完美的英語,「你不必為選動詞傷腦筋」。
提起日本人氣小說家村上春樹,書迷多半只知道他熱愛爵士樂、早年居遊過愛琴海小島寫出成名作《挪威的森林》。很少人清楚,快六十歲的村上是個長跑迷,他每天長跑有二十三年歷史,每年至少參加一次馬拉松賽,不時還挑戰鐵人三項。
去年十月,村上出版日文書暢談他的長跑心得,英譯本日前上市,書名《當我說起長跑》(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明顯是向他偏愛的美國小說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名著《當我們討論愛情》(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致敬。(村上春樹曾說:「我對人生微妙、難解卻又真切的細節描寫,多數得自瑞蒙‧卡佛的啟發。」)
村上春樹眼中,新書「是本回憶錄,並非個人歷史那樣偉大」。1978年,村上開了一間爵士樂酒吧,有天看棒球賽,心血來潮想寫小說,「有樣東西從天而降,不管是什麼,我接受了它。」出了兩本書就成名,他賣掉酒吧全心寫作。但健康也惡化,因為總是坐著不斷抽菸。村上開始長跑健身,隔年就參加生平第一遭馬拉松,單槍匹馬沿著公路由希臘雅典跑到長跑發源地馬拉松。
痠痛的肌肉像法國大革命 法庭上鬧嚷躁動的人民
「我想我二十多年熱愛長跑不放棄,理由很簡單:這適合我。」小說家對第一次奮力跑完一百公里超級馬拉松身心痛苦近乎錯亂的狀態,記憶猶新:「我的腳往前動著,但跑過六十公里的休息站,我只覺得快死了。」他提及長跑者抵達終點前幾英里常發生的「撞牆現象」,以及肌肉不聽意志與腦命令時,他和肌肉的對話,「我必須讓我的肌肉知道聽誰的」。小說家精巧妙喻不時令人叫好,如他將痠痛的肌肉形容是法國大革命法庭上鬧嚷躁動的人民。另一回參加鐵人三項準備跳入日本海時,他想著:「我既沒用又卑微,我一生做的全是沒用的事。」
村上對體格自卑,「我可悲的人生帳本顯示,我的負債遠超過資產」,使他對訓練格外專注與認真。長跑訓練和寫小說在他看來是兩條平行線,都是必須始終瞻望終點的長程計畫。他認為跑步和寫作一樣,並不是真要和他人競爭,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佳成績;尤其寫作過程和跑步一樣,都帶給身體超級負荷。
不想跑的時候, 「我會想出各種理由逃避」
村上有計畫地自我要求:休息從不連續兩天,比賽時只跑不走。他的自律也延伸到寫作,單純嚴肅地投入:「我不能靠純理論或邏輯就動筆,不是智力和思考力豐沛的人。」他希望維持穩定的工作活力和運動養生,避免像許多他崇拜的作家(如《大亨小傳》費滋傑羅)最後不得不面對的江郎才盡。
但總有不想跑的時候,「我會想出各種理由逃避」。村上如實記下強迫自己持續長跑的辦法,他告訴自己:「我是個有極限的作家,是不完美的人過著不完美的有限生活。我有這樣的想法是一個大成就,說奇蹟也許誇張,但我真這樣覺得。每天跑步幫助我達到這成就,都要感謝跑步」。村上訪問日本奧運長跑選手,忍不住問他是否也有不想跑的時候:「他盯著我看,答話的聲音強烈表示這是再愚蠢不過的問題,『當然,一直這樣。』」
每天長跑同時創作,「我對寫作的掌握很多是由跑步學來」,村上坦言:「跑步時,有些寫小說的念頭會撞向我。」有時卻是放空狀態:「我跑步時不會沉浸回憶。基本上我一件事也不想,我只以最舒適、自我打造的空無一直跑著。」
「跑者的憂鬱」心理倦怠, 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
新書中相當篇幅是描寫村上2005年參加紐約馬拉松賽前訓練過程。小說家凸顯長跑了多年,終究難逃上了年紀精力衰退的事實。「我有多老並不重要,只要活著,我會一直發掘新的自我。」想戰勝衰老徒勞無功,他發現體能在近五十歲時達到巔峰,之後一路走下坡,身體不若以往有活力,「但又能怎麼樣?我只有接受」。「接受」在新書中隨處可見,例如村上寫到長跑比賽會出現心理倦怠,他稱為「跑者的憂鬱」,他的態度是:「這就是人生,也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
村上迷可從這本「私書寫」窺見小說家的私生活:他參加過二十五場馬拉松賽、午飯後小憩讓他恢復活力、他脈搏比一般人慢、小說家必備的特質(第一是才華,其次是專注和堅毅)。書中也看出村上最初對當作家有不安全感,還有他利用跑步背講稿。演講前村上照例緊張不安,他不喜歡用日語公開演講,反而用不完美的英語,「你不必為選動詞傷腦筋」。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