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楓道場
林谷芳/聯合報
從絕代風華至不忍其逝,楓無盡姿態的世界更像個道場,它既讓人領略當下,也啟人生住異滅……
中國人談大化總離不開有情。所以客觀的山水,卻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說到松柏,總提它歲寒而後凋;談到竹,就說是虛心而有節;蓮既出汙泥而不染;梅則獨占一枝香。植栽造園,多以自況。而這樣的情形固肇因於文化之賦予,但若非自然在此提供了一定條件,也難得此有情之連接。有一年我到威尼斯,才驚覺歐洲的松,葉子既無中國的勁然,樹幹更缺中國松鱗所具的蒼勁,以此,要成就中國文化中松的豐富意象也難。
花木影響文化,日本是個典型。談到日本,就想到櫻花,「生命既必然消逝,那就讓它在最璀璨的時候殞落」,一句話概括了日本的櫻花美學。櫻不只開得璀璨,它落時花形完整,既不似梅般分瓣飄落,更無杜鵑開時滿山映紅,一片花海,謝時卻仍依附枝葉,直至枯爛猶不落土般,讓人有何至於斯、不堪聞問之感。
櫻雖典型,但更令人驚嘆的是楓。櫻盛開盛落,為時極短,卻將櫻花美學推至極致。楓不同,論璀璨,不稍遜於櫻,但櫻或紅、或粉、或白,總一株一色,楓葉卻因日照而有顏色差別,變色時,可一時俱紅,也能自綠至黃至紅,萬般顏色集於一株,絕代風華,置身其間,幾疑不在人間。
不似人間,也因日本楓的葉形特殊,它葉片小而精緻,薄而透光,枝葉扶疏,自下往上看,總織成一層層難以言喻的網狀美,葉片上又常有一層似蠟的光澤,看來不似自然之物,卻透著生命才有的氣息。於是在楓中雖無賞櫻時浴於花海的眩目,卻另有一層惜其消逝的感懷。因為層層楓葉,從楓青、楓黃,乃至最後一片楓紅到極點的隕落,既直示生命寸寸的流逝,又讓人無以承受那最終殞落的悵然。
從絕代風華至不忍其逝,楓無盡姿態的世界更像個道場,它既讓人領略當下,也啟人生住異滅。在這裡,日本的秋景多少可類比於江南的暮春;只是暮春,雖有春逝的感傷,卻總還迎著盛夏而去,就少了一份領略過深沉後的蕭瑟。楓不然,葉落後是衰颯悲涼的晚秋與初冬,予人生命的消逝感就深,因此,合該在楓中親臨道場。而我自己雖不似老友藍吉富般數十次來去京都,卻也總在楓紅中不時造訪。
京都的寺院多有自己的楓景,有些像天龍寺般一片山色,有些則如高桐院,以極致的楓紅取勝,但無論如何,漫步其間,有無楓紅就大有不同。日本寺院一般整潔寂靜,不缺莊嚴,缺的是生命在此的一點喟嘆與風流,楓紅則讓僧院一下子成為極富生命氣息的道場,即便如金閣寺般,有著太多的人為雕琢、世間富貴,在楓紅季節,一樣也能令人興起無盡的風流。說穿了,楓本身就是個道場。
日本的寺院當然不只櫻與楓,松也是一景,在日本可謂無院不松,盆景最讓人讚嘆的也是松,那點蒼勁與中國的同。中國人喜歡談日本的小,日本的流於表相美,但日本松就像白隱慧鶴這些人的禪書般,卻常有中國少見的蒼勁。
談蒼勁,其實還不能真正扣住白隱等人禪書的特質。日本的禪書多率性,不拘一格,富於野趣,但白隱寫來,則有「獨坐大雄峰」的氣概,而這氣概,則非盡掃文人的風流逸趣不可。
「獨坐大雄峰」語出百丈懷海。人問他:「何謂奇特事?」他答以「獨坐大雄峰」。獨坐大雄是不與萬法為侶,既無有迎拒,就無有姿態,而文人的風流逸趣卻還有姿態,儘管寧拙不巧、寧醜不美,但既有對待,就仍在美醜間徘徊。正如松,再如何古樸蒼拙,總難掩其美。當然,日本的寺院寧靜,在無櫻楓時,正是這松帶來那一點逸趣風流,而日本庭院的松也無有不修整者。
不迎拒,就無修整,無修整就得談到柏。多數柏樹似松般,富於風姿,能啟人逸趣詩情、蒼茫喟嘆,但柏老到了一定程度,風光就有不同,它枝幹單純,風流盡掃,自然古拙,更似禪書。
北京有許多老柏,默默領受著歲月痕跡,就有松未及之處。自然界裡,柏的確也較松長壽,只是,它雖無松的姿態,但既難免於歲月的刻痕,就還有某種歷史的對待,而多數的老柏長得也不高,若再如北京般,與其他樹木雜陳,就難讓人有獨坐大雄之感。
真要談到無有姿態、獨坐大雄,最徹底的是參天的古杉。杉論風姿、論氣勢、論蒼勁,年輕時都不若松柏,但杉可以很古、很巨大,這時一柱擎天,就盡掩松柏的風光。正如我喜歡到的日本高野山一般,弘法大師空海的金剛峰寺及墓園就有千百株參天古杉,面對它,不像面對松柏般,仍可有自我的風流、歲月的感懷在,只覺它就在那裡,與世間的情性起落無涉,人行其間,只能自覺渺小。
秋天在京都賞楓是個風流,這風流引人興起緣生緣滅的不忍,但轉個頭到了和歌山縣的高野山,山谷的寧靜就完全不同,儘管仍有楓紅,但正如王維〈辛夷塢〉所寫:「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般,它只是純然的花開花落,純然的為寂靜山谷帶來一點顏色的轉換,不像在京都賞楓,總有繁華將落的悵然。
高野山是寧靜的山城,山谷狹長,沿途有許多寺院,大多是繁華盡褪的古蹟,山谷的寧靜不像京都的寧靜,後者來自日本禪院的特殊氛圍:神聖、沉靜,且與外界隔絕,在高野山,總體的山谷寧靜是一切寧靜的源頭,這寧靜無有姿態,讓人得以完全釋然。
無有姿態可以是這種山中的純樸,無有姿態也可以是繁華盡褪的古寺寂靜,但無有姿態更在那參天古杉,它歷盡時空淘洗,卻只回到那「我就在這裡」的純然,這種純然讓人的機心毫無用武之地,你也因此只能回到純然。
何祇純然,它更讓你直接契入獨坐大雄、無言的大氣魄中!
禪講言語道斷,其意不在捨棄言語,而在認得言語的對應性,離了對應,一切就了無實意,所以示法固隨立隨破,有時更直接坐斷語言。出名的德山棒是「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臨濟則「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更是「一喝不作一喝用」。但這些棒喝雖機鋒峻烈,卻仍以破立言,要到百丈所說的「獨坐大雄峰」,才真是無言、無有姿態的世界。
無有姿態可以是山間的一種純樸,但這純樸有時也只是不諳世事的純真;無有姿態也可以是古寺的寂靜,但這沉靜有時也只是繁華已去的必然。「獨坐大雄峰」則不然,真正無言是不與萬法為侶,到此,起落乃可不動於心。
談起落,楓紅固為極致,示不動,古杉就在此直陳;論有言,楓姿態萬千、世情萬種,說無言,古杉無有姿態、兀自矗立。人生不能無言,無言則無作用;人生也不能只在有言,要知言語本無實義,以此,以杉的不動映楓的生滅,正如以心鏡照見萬物的去來,實相緣起,不動能觀,乃一時俱顯。
日本的寺院,總不乏櫻、松,乃至在花中不與人爭輝,獨自綻放,也無有姿態的山茶所起的觀照與情思,但京都的楓與高野山的杉之間,卻映照著由世情起道心、以道心入世情的極致,正因如此,到秋天,我總會提醒朋友在這山城與古都、在這楓與杉之間走上一遭。
從絕代風華至不忍其逝,楓無盡姿態的世界更像個道場,它既讓人領略當下,也啟人生住異滅……
中國人談大化總離不開有情。所以客觀的山水,卻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說到松柏,總提它歲寒而後凋;談到竹,就說是虛心而有節;蓮既出汙泥而不染;梅則獨占一枝香。植栽造園,多以自況。而這樣的情形固肇因於文化之賦予,但若非自然在此提供了一定條件,也難得此有情之連接。有一年我到威尼斯,才驚覺歐洲的松,葉子既無中國的勁然,樹幹更缺中國松鱗所具的蒼勁,以此,要成就中國文化中松的豐富意象也難。
花木影響文化,日本是個典型。談到日本,就想到櫻花,「生命既必然消逝,那就讓它在最璀璨的時候殞落」,一句話概括了日本的櫻花美學。櫻不只開得璀璨,它落時花形完整,既不似梅般分瓣飄落,更無杜鵑開時滿山映紅,一片花海,謝時卻仍依附枝葉,直至枯爛猶不落土般,讓人有何至於斯、不堪聞問之感。
櫻雖典型,但更令人驚嘆的是楓。櫻盛開盛落,為時極短,卻將櫻花美學推至極致。楓不同,論璀璨,不稍遜於櫻,但櫻或紅、或粉、或白,總一株一色,楓葉卻因日照而有顏色差別,變色時,可一時俱紅,也能自綠至黃至紅,萬般顏色集於一株,絕代風華,置身其間,幾疑不在人間。
不似人間,也因日本楓的葉形特殊,它葉片小而精緻,薄而透光,枝葉扶疏,自下往上看,總織成一層層難以言喻的網狀美,葉片上又常有一層似蠟的光澤,看來不似自然之物,卻透著生命才有的氣息。於是在楓中雖無賞櫻時浴於花海的眩目,卻另有一層惜其消逝的感懷。因為層層楓葉,從楓青、楓黃,乃至最後一片楓紅到極點的隕落,既直示生命寸寸的流逝,又讓人無以承受那最終殞落的悵然。
從絕代風華至不忍其逝,楓無盡姿態的世界更像個道場,它既讓人領略當下,也啟人生住異滅。在這裡,日本的秋景多少可類比於江南的暮春;只是暮春,雖有春逝的感傷,卻總還迎著盛夏而去,就少了一份領略過深沉後的蕭瑟。楓不然,葉落後是衰颯悲涼的晚秋與初冬,予人生命的消逝感就深,因此,合該在楓中親臨道場。而我自己雖不似老友藍吉富般數十次來去京都,卻也總在楓紅中不時造訪。
京都的寺院多有自己的楓景,有些像天龍寺般一片山色,有些則如高桐院,以極致的楓紅取勝,但無論如何,漫步其間,有無楓紅就大有不同。日本寺院一般整潔寂靜,不缺莊嚴,缺的是生命在此的一點喟嘆與風流,楓紅則讓僧院一下子成為極富生命氣息的道場,即便如金閣寺般,有著太多的人為雕琢、世間富貴,在楓紅季節,一樣也能令人興起無盡的風流。說穿了,楓本身就是個道場。
日本的寺院當然不只櫻與楓,松也是一景,在日本可謂無院不松,盆景最讓人讚嘆的也是松,那點蒼勁與中國的同。中國人喜歡談日本的小,日本的流於表相美,但日本松就像白隱慧鶴這些人的禪書般,卻常有中國少見的蒼勁。
談蒼勁,其實還不能真正扣住白隱等人禪書的特質。日本的禪書多率性,不拘一格,富於野趣,但白隱寫來,則有「獨坐大雄峰」的氣概,而這氣概,則非盡掃文人的風流逸趣不可。
「獨坐大雄峰」語出百丈懷海。人問他:「何謂奇特事?」他答以「獨坐大雄峰」。獨坐大雄是不與萬法為侶,既無有迎拒,就無有姿態,而文人的風流逸趣卻還有姿態,儘管寧拙不巧、寧醜不美,但既有對待,就仍在美醜間徘徊。正如松,再如何古樸蒼拙,總難掩其美。當然,日本的寺院寧靜,在無櫻楓時,正是這松帶來那一點逸趣風流,而日本庭院的松也無有不修整者。
不迎拒,就無修整,無修整就得談到柏。多數柏樹似松般,富於風姿,能啟人逸趣詩情、蒼茫喟嘆,但柏老到了一定程度,風光就有不同,它枝幹單純,風流盡掃,自然古拙,更似禪書。
北京有許多老柏,默默領受著歲月痕跡,就有松未及之處。自然界裡,柏的確也較松長壽,只是,它雖無松的姿態,但既難免於歲月的刻痕,就還有某種歷史的對待,而多數的老柏長得也不高,若再如北京般,與其他樹木雜陳,就難讓人有獨坐大雄之感。
真要談到無有姿態、獨坐大雄,最徹底的是參天的古杉。杉論風姿、論氣勢、論蒼勁,年輕時都不若松柏,但杉可以很古、很巨大,這時一柱擎天,就盡掩松柏的風光。正如我喜歡到的日本高野山一般,弘法大師空海的金剛峰寺及墓園就有千百株參天古杉,面對它,不像面對松柏般,仍可有自我的風流、歲月的感懷在,只覺它就在那裡,與世間的情性起落無涉,人行其間,只能自覺渺小。
秋天在京都賞楓是個風流,這風流引人興起緣生緣滅的不忍,但轉個頭到了和歌山縣的高野山,山谷的寧靜就完全不同,儘管仍有楓紅,但正如王維〈辛夷塢〉所寫:「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般,它只是純然的花開花落,純然的為寂靜山谷帶來一點顏色的轉換,不像在京都賞楓,總有繁華將落的悵然。
高野山是寧靜的山城,山谷狹長,沿途有許多寺院,大多是繁華盡褪的古蹟,山谷的寧靜不像京都的寧靜,後者來自日本禪院的特殊氛圍:神聖、沉靜,且與外界隔絕,在高野山,總體的山谷寧靜是一切寧靜的源頭,這寧靜無有姿態,讓人得以完全釋然。
無有姿態可以是這種山中的純樸,無有姿態也可以是繁華盡褪的古寺寂靜,但無有姿態更在那參天古杉,它歷盡時空淘洗,卻只回到那「我就在這裡」的純然,這種純然讓人的機心毫無用武之地,你也因此只能回到純然。
何祇純然,它更讓你直接契入獨坐大雄、無言的大氣魄中!
禪講言語道斷,其意不在捨棄言語,而在認得言語的對應性,離了對應,一切就了無實意,所以示法固隨立隨破,有時更直接坐斷語言。出名的德山棒是「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臨濟則「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更是「一喝不作一喝用」。但這些棒喝雖機鋒峻烈,卻仍以破立言,要到百丈所說的「獨坐大雄峰」,才真是無言、無有姿態的世界。
無有姿態可以是山間的一種純樸,但這純樸有時也只是不諳世事的純真;無有姿態也可以是古寺的寂靜,但這沉靜有時也只是繁華已去的必然。「獨坐大雄峰」則不然,真正無言是不與萬法為侶,到此,起落乃可不動於心。
談起落,楓紅固為極致,示不動,古杉就在此直陳;論有言,楓姿態萬千、世情萬種,說無言,古杉無有姿態、兀自矗立。人生不能無言,無言則無作用;人生也不能只在有言,要知言語本無實義,以此,以杉的不動映楓的生滅,正如以心鏡照見萬物的去來,實相緣起,不動能觀,乃一時俱顯。
日本的寺院,總不乏櫻、松,乃至在花中不與人爭輝,獨自綻放,也無有姿態的山茶所起的觀照與情思,但京都的楓與高野山的杉之間,卻映照著由世情起道心、以道心入世情的極致,正因如此,到秋天,我總會提醒朋友在這山城與古都、在這楓與杉之間走上一遭。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