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代外省人》苗族人? 那是什麼?
2009/01/20
【聯合報╱成英姝】
克林伊斯威特在自導自演的電影《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中飾演韓戰退休老兵,鄰居住著一家亞洲人,此人很典型的美國保守基本教義派,毫不掩飾他對有色人種的歧視。
在這部電影裡,克林伊斯威特居住的社區有相當數量的亞洲人,他們是「苗族人」,這設定非常有趣。在西方人眼中,亞洲人都是一樣的,不僅從長相上他們無法辨識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等,他們也搞不清楚亞洲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歷史,即使是表明「愛好東方文化」的白人,也常常把不同亞洲國家的歷史背景和服裝、生活習慣張冠李戴,不倫不類地混在一起。《經典老爺車》乾脆設定這些亞洲人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越南人,也不是泰國人,他們是苗族人。
苗人分布在中國和寮國邊境,後有許多逃亡到泰國,越戰時因支持美國,越戰後有許多苗人被迫遷徙到美國。苗人的困境雖然引起相當的國際注意,但大部分人顯然完全不解苗人到底是什麼。從苗人的處境來看,苗人沒有國家,除了從政治層面來探討正義的角度,這部電影將亞洲人設定為苗人具有相當豐富的意義之外,我們究竟是以種族或者國家來當作人類的邊界,是一個更具有高度視野的討論。
具有類似高度的另一部電影是《衝擊效應》(Crash),在這部由多組人物的遭遇錯綜交織的電影中,麥特狄倫飾演的是一位具種族歧視的白人警察,然而當在面對一個行動的判準是建立在身為一個人的良心之上的時刻,意識形態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一個人的意識形態尚且置放在良心的高度之上,那是極為恐怖的事情。然而我們相信,正常的一個人處在一危機的時刻,無意識地面對決定自己生存於世上的價值時,那個天秤的另一端,應該是善的。這是一種浪漫主義的出發。沒有這種信念,世界不足以讓我們活在當中。
在《經典老爺車》裡,還有一個更超過前述談及的良心的高度,這是非常奇妙的,發生在片中的一幕;克林伊斯威特參加一個苗人的家族聚會時,苗人的巫師為他做靈讀,巫師所「看見的他」擊中了他內心深處最脆弱的要害,這之後他自嘲,他跟這些亞洲人還比跟他那些真正的白人血親家庭要相像。於是,在政治的(國家範疇的)、意識形態的(種族或者文化優劣的)、人類良心的(做人所依據的信念的)層次之上,出現了另一個超越性的層次──人的靈魂。
當破除了所有的表象外衣──地理上虛無的疆界、膚色的分野,甚至跳過了生活習慣、文化信仰,我們是靠什麼更絕對性的認知來彼此認同?我們怎麼找尋一種更深層的共鳴?我們怎麼辨識該跟誰相斥或相吸引?我們內在的靈魂,那最純粹性的判準。總有一天會發現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尋找的終極答案。
【2009/01/20 聯合報】
【聯合報╱成英姝】
克林伊斯威特在自導自演的電影《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中飾演韓戰退休老兵,鄰居住著一家亞洲人,此人很典型的美國保守基本教義派,毫不掩飾他對有色人種的歧視。
在這部電影裡,克林伊斯威特居住的社區有相當數量的亞洲人,他們是「苗族人」,這設定非常有趣。在西方人眼中,亞洲人都是一樣的,不僅從長相上他們無法辨識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等,他們也搞不清楚亞洲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歷史,即使是表明「愛好東方文化」的白人,也常常把不同亞洲國家的歷史背景和服裝、生活習慣張冠李戴,不倫不類地混在一起。《經典老爺車》乾脆設定這些亞洲人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越南人,也不是泰國人,他們是苗族人。
苗人分布在中國和寮國邊境,後有許多逃亡到泰國,越戰時因支持美國,越戰後有許多苗人被迫遷徙到美國。苗人的困境雖然引起相當的國際注意,但大部分人顯然完全不解苗人到底是什麼。從苗人的處境來看,苗人沒有國家,除了從政治層面來探討正義的角度,這部電影將亞洲人設定為苗人具有相當豐富的意義之外,我們究竟是以種族或者國家來當作人類的邊界,是一個更具有高度視野的討論。
具有類似高度的另一部電影是《衝擊效應》(Crash),在這部由多組人物的遭遇錯綜交織的電影中,麥特狄倫飾演的是一位具種族歧視的白人警察,然而當在面對一個行動的判準是建立在身為一個人的良心之上的時刻,意識形態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一個人的意識形態尚且置放在良心的高度之上,那是極為恐怖的事情。然而我們相信,正常的一個人處在一危機的時刻,無意識地面對決定自己生存於世上的價值時,那個天秤的另一端,應該是善的。這是一種浪漫主義的出發。沒有這種信念,世界不足以讓我們活在當中。
在《經典老爺車》裡,還有一個更超過前述談及的良心的高度,這是非常奇妙的,發生在片中的一幕;克林伊斯威特參加一個苗人的家族聚會時,苗人的巫師為他做靈讀,巫師所「看見的他」擊中了他內心深處最脆弱的要害,這之後他自嘲,他跟這些亞洲人還比跟他那些真正的白人血親家庭要相像。於是,在政治的(國家範疇的)、意識形態的(種族或者文化優劣的)、人類良心的(做人所依據的信念的)層次之上,出現了另一個超越性的層次──人的靈魂。
當破除了所有的表象外衣──地理上虛無的疆界、膚色的分野,甚至跳過了生活習慣、文化信仰,我們是靠什麼更絕對性的認知來彼此認同?我們怎麼找尋一種更深層的共鳴?我們怎麼辨識該跟誰相斥或相吸引?我們內在的靈魂,那最純粹性的判準。總有一天會發現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尋找的終極答案。
【2009/01/20 聯合報】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