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01, 2009

老男人的菜市場》蛋黃果

2009/03/24

【聯合報╱劉克襄】


舊曆年後,產量不多的蛋黃果,開始密集出現了。


相較於其他水果的豐潤色澤,蛋黃果土黃略帶著暗晦,外貌並不討喜。儘管好些人有心地依其外貌,賦予仙桃的俗名,它也未獲得重視。


我們看到的地方,多半在鄉鎮的水果攤。一般熱鬧的都會區,並不易邂逅。以前看到時,想到一年就這麼短暫的冬日結果,總是習慣性地,買一顆品嘗。咀嚼那有著地瓜質感,卻又充滿土雞蛋蛋黃般香氣的果肉。


購買時,我喜歡挑瘦小如蜜棗,且帶有葉子的。帶回家後,放個三四天,讓它自然熟,再慢慢地品嘗。


蛋黃果是外來種,1930年代自中南美洲引進台灣,但很早就馴化。它們若擺在水果攤時,跟一種暗褐色的人心果一樣,往往毫無氣色地,被堆疊於不搶眼的一角。我們常錯以為是在地的、老舊水果的代表。


晚近在各地旅行時,我卻驚訝地發現,不少蛋黃果變得肥碩許多,有的體型比珍珠芭樂還大。以前很少看到如此龐然的蛋黃果,當下不免錯愕。彷彿撞著了許久未見的友人,不知節制地吃喝,莫名地橫向發展。


這等發福當然不見得是好事,任何水果皆然。過去一些我對它的困惑,也因這等肥美,出現了更清楚的答案。


首先,為何蛋黃果仍無法在超市和大賣場出現?


此一原因,並非它的外表不上相,而是無法多吃。蛋黃果不只口感如同地瓜,澱粉和糖分的比例也都相當高,吃一顆常帶有脹氣般的飽足。再者,現代人對新鮮水果的美好期待,譬如養生美容,保溼美白,或者飽含維他命C,蛋黃果都明顯缺乏。


另一原因是栽種的方法。蛋黃果是平均三、四公尺高的喬木,因為不用太多照顧,昔時人家都會在院子種一兩棵,當作自家水果。很少人會刻意栽植成林,甚而形成量產。這種果樹性格,並不符合量販店的期待。


水果攤上的蛋黃果逐漸變大,甚至變多。我不免揣想,有人正在試圖讓它鹹魚翻生。或許,台灣某一處鄉野,有些農夫正在嘗試。有天,我們會看到,蛋黃果形成像芒果和荔枝那樣的大片林園。


它的身軀變得如此碩大,顯見應該也添加了農肥,或者接受了某一基因改造,讓其各個飽足,體態壯美,充滿迷人的賣相。


而坊間還有一說,有跟地瓜類似的成分,或許也適合減肥呢。我最害怕,蛋黃果最近會大量栽培,竟是基於這等原因。


從一個購物者的角度,當我看到蛋黃果過於肥大,多半會卻步。我繼續買那瘦小的品種。


每顆瘦小的蛋黃果,都讓我比較安心地想像,它來自於一個小農家,旁邊的一棵小喬木。沒催熟,也沒添加任何物品。每年就那麼三、四十顆,自然地孕育長大。


假如蛋黃果繼續有那麼肥大的狀態,我應該會改變只買一顆瘦小蛋黃果的習慣。其他的三四十顆,都要買下,分贈給親友。


【2009/03/2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