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03, 2009

肝癌的防治

本文出自癌症新探二十三期
高雄榮總 血液腫瘤科 王玉祥主任 | 2008 九月 18

亞太肝臟醫學年會於台北揭幕,大會同時向媒體宣告台灣地區推行已十五年的B型肝炎疫苗接種,已有效控制B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施打後的民眾,B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可降至百分之一以下,且証明疫苗具長期保護效果,因台灣地區肝硬化及肝癌病例多續發於慢性肝炎,控制肝炎病毒感染必然會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發生率。而長效干擾素已可供臨床治療B型及C型慢性肝炎,使緩解率改善,並使長期肝炎治療更趨方便,只須每週注射一次即可,此有助於減少慢性肝炎病例轉變成肝硬化,亦有助於肝癌防治。但每年仍有百分之五至八的肝硬化病患發生肝癌病灶,故目前國內肝癌防治仍屬一迫切問題。

肝炎病毒長久以來就是台灣國民健康的公敵,因肝炎病毒可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疾病,去年一整年,此四種惡疾共奪去了壹萬兩千條台灣民眾的寶貴生命,尤其肝癌更是男性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民國七十三年衛生署開始推行B型肝炎疫苗施打以來,台灣孩童肝母細胞癌罹患率已有減少,至於成年人肝癌防治之成果,因評估時間還短,尚無定論。

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八千三百例肝癌新病例,手術切除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根治療法。但礙於四分之三的肝癌患者皆同時伴有肝功能障礙,加上部份肝內病灶分佈無法切除,或已有肝外轉移,臨床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患者可以手術切除肝癌,這些幸運兒手術後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七十。故目前臨床針對易發生肝癌的高危險群--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人群,積極作肝癌篩檢追蹤,每三至六個月篩檢血中甲型胎兒蛋白及肝臟超音波,如此可使百分之五十的肝癌病患在診斷時可處於單一病灶時期,有利於手術切除。

縱然能接受手術治療,八成病患於手術後五年內會有復發病灶,故可說肝癌被診斷後,達九成以上的患者無法以手術根治,而必須接受非手術治療,此包括經肝動脈化學治療、肝內栓塞治療、及穿皮膚肝內腫瘤整治療法三種。經肝動脈化學治療目前以採用合併化療劑與干擾素效果最佳。但只能嘉惠於四分之一的病患,且多屬部份反應。而穿皮膚肝內腫瘤整治療法是穿皮注射酒精或醋酸入肝癌病灶內,或以雷射、微波、輻射波或高溫,冷凍處理病灶,使病灶壞死萎縮,在個別病灶小於三公分的狀態下,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五十,媲美手術切除治療。兩種治療法可同時併行肝內栓塞治療,以阻斷肝癌病灶血流供應,因而增強上述兩種治療之局部療效。經多年研究分析,若肝內病灶為單一病灶,並小於五公分,或病灶數少於三個並小於三公分,縱然無法進行切除手術,施行此三種非手術治療療效極佳。

但肝癌最主要預後因素取決於病患肝功能障礙程度。故準確評估肝功能有助評估預後,臨床現積極尋求肝功能評估指標。以選擇適當病患作適當治療。其中以香港中文大學肝功能評估指標較適用於國人。

目前縱然肝癌仍處於局部時期,治癒率亦只有百分之卅。故新療法的研究亦不斷開發中,包括新血管生成阻斷治療,因為腫瘤的生長必須有血流維生,目前臨床評估以沙利竇邁治療肝癌稍具療效,初步認為肝臟屬一血流供應極為豐沛的器官,如何能完全阻斷肝癌腫瘤血流是新血管生成阻斷治療究全功的最大障礙。其他針對肝癌施行抗炎症反應治療及基因治療現亦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專家一致認為尋求有效治療肝癌的新療法雖然重要,但如何保護肝癌病患的肝機能,使其不致在治療過程中發生肝衰竭而妨礙抗癌治療的進行,對肝癌的預後助益亦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