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09, 2006

摘錄》【中國點滴】台灣、南韓、新加坡企業在上海上演“麵包搶灘”大戰

  【日經BP社報道】 【日經BP社報道】本文譯自作者2006年5月31日撰寫的日文專題 “上海で臺·韓·星「パン食い競爭」勃発中”,特此備註。更多報道參見“中國點滴”專題。


老牌的台資麵包房“馬哥孛羅”

強調新鮮出爐特點的新加坡“BreadTalk”

南韓的“Paris Baguette”憑藉高檔感爭奪市場
  在上海,外資高檔麵包房的競爭正愈演愈烈。面對長期在市場上獨領風騷的台資麵包房,新加坡以及南韓企業投資的麵包房正在奮起直追,形成了三強爭雄的局面。造成這種現象的背景是,上海市民的飲食習慣迅速西洋化,對美味的麵包及蛋糕的需求日益增強。目前這一行業中尚看不到日資企業大舉擴張的身影,但筆者相信,日本麵包的美味肯定會被中國消費者接受,因此也期待日資麵包房能夠奮鬥一番。

  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麵包的味道之差到了難以形容的地步。乾巴巴、硬邦邦、沒有一點味道,還記得有一次筆者在賓館吃早飯時正在啃麵包,坐在旁邊的一位素不相識的香港人嘲弄說“你是日本人嗎?竟然能咽下那種東西”。

美味麵包的製作技術從日本經台灣來到中國大陸

  從80年代末開始,學了點日本以及台灣技術的自產自銷麵包店面世了,水準也開始逐漸提高。不過,能吃到地道的麵包,還是在1994年、當至今仍稱雄上海的台資麵包房連鎖店“馬哥孛羅”出現之後。

  “馬哥孛羅”是以辭典編纂等聞名的台灣出版社“東華書局”旗下的、標榜“文化麵包屋”理念的一個變種子公司。原本是出自想開辦一種連鎖書店、書店中同時設有提供美味麵包及咖啡的咖啡店這一想法而誕生的。

  加上進入上海市場較早這一原因,“馬哥孛羅”在上海的影響力已達到深入人心的程度,在市場上一直佔據著絕對優勢地位。其口味及烘制方法完全是日本式的。之所以如此,除了因為台灣麵包本來就是在日本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之外,還因為有日本技術人員定期到上海進行指導。因此,其味道以及口感很適合日本人。除了主食麵包之外,還有鳳梨麵包以及夾餡麵包等,品種結構也與日本相似。

  價格方面,主食麵包為1斤6.5元,甜麵包類為3元左右起,剛開張時給人最深的印像是貴,但由於以更高消費層為主攻對象的競爭對手的出現,感覺“馬哥孛羅”現在是靠大眾消費品(Volume Zone)來與同行爭奪市場。

  另一方面,在“馬哥孛羅”一直獨佔鰲頭的高檔麵包房市場上,2003年一個競爭對手發起了大規模進攻,它就是總部位於新加坡的麵包房連鎖店“BreadTalk”。該公司在新加坡擁有二十多家店舖,排名第一。其最大的特點表現在店面上。

  “BreadTalk”最大的特點是,雖為連鎖店但大部分麵包是在店內烘制的。當時這對上海市民來說是件很新鮮的事。整個店舖以玻璃窗為裝潢基調,烘制麵包的工作區可以從外面看到。賣場中飄蕩著好聞的香味,每當麵包烤好,便響起店員的喊聲“剛出爐的麵包啦……”。如果在傍晚肚子正餓時從門前走過,確實讓人不由得伸手去拿。

  價位方面,主食麵包為一斤8元起,筆者喜歡的鳳梨麵包為4元,蛋糕類為8~15元左右。定價比更早開店的“馬哥孛羅”貴2~3成。店面也不採用路邊店方式,而是以外資超級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以及大型超市的店中店為主。清潔而高檔的形象頗受歡迎,因此店舖數量正以特許加盟連鎖方式迅猛增長。包括上海以外地區在內的店舖數量已經超過了新加坡本土。

  緊隨這2家公司之後進入上海市場的,是南韓資本的麵包房“Paris Baguette”。該公司是南韓首家上市的麵包房連鎖店。從店名也可看出,該公司以法國式高檔感為賣點,以至於許多當地消費者誤將其認為是法國公司。

新加坡企業佔優勢,日資企業也不無勝算!

  “Paris”以位於高檔住宅區以及寫字樓聚集區的路邊店為主開展業務,店內同時設有雅致的咖啡屋,店內的商品也可以當場享用。可見該公司同時也注意到了上層職業女性以及商務人士的午餐需求。

  “Paris”的價位與“Bread”大體相同,但高價位商品所佔比例較大。此外,“Paris”主打三明治,夾火腿、雞蛋以及生鮮蔬菜等的三明治類食品(15元左右)製作的很好吃。當然,長麵包(法式麵包)也是該店的賣點,在入口旁邊的醒目位置就擺放著細長的法式麵包。可以說,“Paris”是這3家麵包房中最追求高檔路線的。

  按筆者個人的感覺,目前勢頭最猛的當屬“BreadTalk”。終究還是現場烤制帶給人的親身體驗更強。“BreadTalk”的店址也選的好,總是顧客盈門。而“馬哥孛羅”的高檔形象日益淡薄,估計今後將採取主要依靠中層消費者、憑藉中等價位產品獲取生存空間的戰略。“Paris”雖然充滿了高檔感,但又過於高雅,在商店氣氛以及平易近人方面比不上“Bread”。能在多大程度上抓住年輕時尚的女性顧客,將是關鍵問題。

  再來說說日資企業,雖然有的已開了幾家門店,但目前尚未形成大的氣候。按照筆者的外行看法,由於如前面提到的那樣日本麵包符合中國人的喜好,而且從勞務管理的角度看,麵包房比餐飲店更容易實現品質以及服務的穩定性、持續性,因此很適合日資企業。而日資企業卻沒有上佳的表現,著實令人遺憾。

  以上海為首,中國大城市的飲食習慣西洋化趨勢還只剛剛開了個頭。現在努力,猶為未晚。請日資企業務必研究一下進軍中國市場的措施。(特約撰稿人:田中 信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