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不夠知己的閱讀月誌
【傅月庵/文化工作者】
書名:月光下‧文學的海
作者:黃碧端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讀寫可以是一種習慣。一件事一旦成為習慣,日斯月斯,便成為「自然」,而最後,也竟然就跟月令節氣、四時變化冥冥彷彿有了相契共鳴。此或明人張潮所以要說「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經宜冬,其神專也」的原因。《月光下‧文學的海》經年寫成,翻讀或不過一宿,但若要循跡問索,通讀書中所道及者,或許一年不止,也要得是一種習慣才行。
黃碧端教授初時答應以「山間行草」筆名為《聯合副刊》撰寫「半月文學史」專欄,自然並未想像如同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那樣,寫出一本《閱讀日誌》出來。但出入史籍篇章,重溫故書,面對逝者如斯,憬然心驚的撰述歷程,卻讓我們看到了與曼古埃爾相近,一個愛書的老靈魂努力捕捉昔日予自己最多快樂的故人書影,從而形諸於筆,與識者分享的那份真摯心意。而其成果,則是這本厚不過兩百餘頁的「閱讀月誌」了。「文學如海,我的紛忙日程只許靜夜時分的閱讀和書寫。……舉頭所看見的,多數是窗外的月光。這本小書題為《月光下‧文學的海》是一個泅泳於文學大海的人,把她拾得的貝螺珍珠拿來獻曝的一點紀錄。」黃教授如此說道。
此書所出專欄雖以「文學史」為名,事實上更接近「文人列傳」,以時繫人,按月記事。每個月選擇或生或逝於當月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二至三人,自春徂冬,一路書寫下來。談人也談書,識其大也記其小。人物的選擇,一憑作者喜好,略無關乎學術評價,因此蘇珊‧桑塔格得與賴和並述,田納西‧威廉斯之後,接著談林語堂,遙遠的可以講到灑脫的東坡居士、王安石,通俗的可以談到《亂世佳人》風華七十年、與億萬讀者競智的阿嘉莎‧克莉絲蒂……。因其皆為作者之所鍾愛,發幽探微不盡於筆,某些近乎八卦之事,譬如蘇曼殊的情事、費滋傑羅的婚姻悲劇……,一經點化,卻都成了親近逝者心靈、了解其創作根源的鑰匙了。
翻讀此書,豐饒滿目。耐人尋味的是,作者卻一盡淡筆素描,始終克制自如,與筆下人物維持一定距離,絲毫不將「我」涉入其中。此與坊間近日所見,不避主觀的「書話」文章,略不相同,當與作者學術訓練有關,亦可見「學人之文」與「書人之文」的差異了。其中某些篇章,卻也因此不禁讓人聯想到1940年代初期,溫寧源先生速寫文化圈人物的那本《不夠知己》(Imperfect Understand)。雖然寫作對象、動機都不相同,一個是近距離的炭筆肖像畫,一個是遠遠觀察的硬筆速寫。然而,同樣的博學多聞,同樣的筆下多姿,卻讓讀者在閱讀之時,同樣獲得了無比的快樂,引起了更多的好奇與繼續探索的動力。
【2006/08/07 聯合報】
書名:月光下‧文學的海
作者:黃碧端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讀寫可以是一種習慣。一件事一旦成為習慣,日斯月斯,便成為「自然」,而最後,也竟然就跟月令節氣、四時變化冥冥彷彿有了相契共鳴。此或明人張潮所以要說「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經宜冬,其神專也」的原因。《月光下‧文學的海》經年寫成,翻讀或不過一宿,但若要循跡問索,通讀書中所道及者,或許一年不止,也要得是一種習慣才行。
黃碧端教授初時答應以「山間行草」筆名為《聯合副刊》撰寫「半月文學史」專欄,自然並未想像如同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那樣,寫出一本《閱讀日誌》出來。但出入史籍篇章,重溫故書,面對逝者如斯,憬然心驚的撰述歷程,卻讓我們看到了與曼古埃爾相近,一個愛書的老靈魂努力捕捉昔日予自己最多快樂的故人書影,從而形諸於筆,與識者分享的那份真摯心意。而其成果,則是這本厚不過兩百餘頁的「閱讀月誌」了。「文學如海,我的紛忙日程只許靜夜時分的閱讀和書寫。……舉頭所看見的,多數是窗外的月光。這本小書題為《月光下‧文學的海》是一個泅泳於文學大海的人,把她拾得的貝螺珍珠拿來獻曝的一點紀錄。」黃教授如此說道。
此書所出專欄雖以「文學史」為名,事實上更接近「文人列傳」,以時繫人,按月記事。每個月選擇或生或逝於當月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二至三人,自春徂冬,一路書寫下來。談人也談書,識其大也記其小。人物的選擇,一憑作者喜好,略無關乎學術評價,因此蘇珊‧桑塔格得與賴和並述,田納西‧威廉斯之後,接著談林語堂,遙遠的可以講到灑脫的東坡居士、王安石,通俗的可以談到《亂世佳人》風華七十年、與億萬讀者競智的阿嘉莎‧克莉絲蒂……。因其皆為作者之所鍾愛,發幽探微不盡於筆,某些近乎八卦之事,譬如蘇曼殊的情事、費滋傑羅的婚姻悲劇……,一經點化,卻都成了親近逝者心靈、了解其創作根源的鑰匙了。
翻讀此書,豐饒滿目。耐人尋味的是,作者卻一盡淡筆素描,始終克制自如,與筆下人物維持一定距離,絲毫不將「我」涉入其中。此與坊間近日所見,不避主觀的「書話」文章,略不相同,當與作者學術訓練有關,亦可見「學人之文」與「書人之文」的差異了。其中某些篇章,卻也因此不禁讓人聯想到1940年代初期,溫寧源先生速寫文化圈人物的那本《不夠知己》(Imperfect Understand)。雖然寫作對象、動機都不相同,一個是近距離的炭筆肖像畫,一個是遠遠觀察的硬筆速寫。然而,同樣的博學多聞,同樣的筆下多姿,卻讓讀者在閱讀之時,同樣獲得了無比的快樂,引起了更多的好奇與繼續探索的動力。
【2006/08/07 聯合報】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