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土耳其作家 摘諾貝爾文學桂冠
瑞典學院今天宣布,聞名全球的土耳其小說家奧罕.帕慕克榮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瑞典學院在頌詞中表示,帕慕克「追尋自己故鄉之城(伊斯坦堡)的憂鬱靈魂,過程中發現新的(文學)象徵,披露文化的衝突與交纏」。
帕慕克今天接受《瑞典日報》訪問時表示,他對贏得諾貝爾文學獎「深感榮幸,而且非常高興」。他並說:「我會設法從震驚中恢復過來。」
帕慕克得獎 沒人感到意外
瑞典學院決定把今年文學獎頒給帕慕克,幾乎沒人感到意外,長久以來,帕慕克都是熱門人選;院長英達爾念出得獎人是帕慕克之際全場報以短暫但熱烈的掌聲。
帕慕克創作迄今的著名小說有七本,其中四本在台灣有中文譯本,包括令他名揚全球的第六本創作《我的名字叫紅》。
帕慕克現年五十四歲,一九五二年出生於伊斯坦堡;家族歷代以工程師為業,走西化路線,非常富裕,堪稱世家。帕慕克一開始接受父母安排,進入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但是到了廿三歲,帕慕克毅然決定獻身文學創作。
第一本小說《貝伊與他的兒子們》(CevdetBey and His Sons,暫譯)便獲得文學首獎。他慢工出細活,卅年創作生涯迄今,共寫作七本小說;前四本雖然飽受文評界讚美,但叫好不叫座,直到一九九四年出版《新人生》,才吸引廣大的土耳其讀者;一九九八年的《我的名字叫紅》更令他斐聲國際,並且打破土耳其出版界銷售紀錄。目前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卅二種文字。
土國曾頒國家級獎 他不領情
帕慕克說話直來直往,對土耳其政治採批判立場,是當權者眼中的頭痛人物。土國政府向他示好,一九九八年頒授「國家級藝術家」頭銜給他,但帕慕克拒不領情。瑞典學院表示,「帕慕克曾談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經驗過由傳統奧圖曼家風,到更西方取向的轉折。他在第一本出版、一部家族史式的小說中,就談到這一點;有湯瑪斯曼的精神,探討家族三個世代的發展。」
帕慕克大多數時間不出席公眾場合,待在自己伊斯坦堡的公寓裡猛吸菸,長時間寫作。他的穿著一向隨便,T恤外罩件夾克,戴厚厚的眼鏡;他有娃娃臉,頭髮已灰白,說起話來天馬行空,速度有如連珠炮,不時作鬼臉比手勢。
待在公寓猛吸菸 長時間寫作
帕慕克榮獲今年文學獎,是一九八八年埃及文學家馬富茲以來,穆斯林國度再獲諾貝爾文學桂冠肯定的盛事。在此之前,帕慕克得獎不計其數,包括二○○五年德國書籍出版業的和平獎、一九九○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二○○三年都柏林文學獎等等。
批評種族屠殺 土國的「頭痛分子」
王嘉源/綜合十二日外電報導、潘勛/綜合安卡拉十二日外電報導
瑞典學院宣布將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由於他經常批評土耳其政府對境內少數民族的不人道待遇,他的得獎在土耳其國內引發了爭議。
瑞典學院院長英達爾說,帕慕克在土耳其的政治處境並不影響授予他文學獎的決定。他說:「這當然可能引起若干政治騷動,但我們對此不感興趣...他(帕慕克)在本國是個有爭議的人,但我們的歷屆獎得主不幾乎全是如此嗎!」
帕慕克曾在去年二月接受瑞士一家雜誌訪問時表示,在上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土耳其境內有一百萬名亞美尼亞人被殺害;另外在一九八○到九○年間,庫德族工黨與土耳其祕密警察抗爭,有三萬名庫德族人喪生。
土耳其當局則堅稱,當年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是在鄂圖曼帝國瓦解之際爆發的族裔衝突中喪生,而非官方實施種族屠殺政策所造成的,土耳其並否認當年壓制庫德族分離主義運動是種族屠殺的行為。
但帕慕克的說法引發了土耳其民族主義分子的憤怒,有一名地方官員更呼籲燒毀他的著作,他並被伊斯坦堡檢方援引刑法第三百零一條規定,以侮辱國家的刑事罪起訴。當時帕慕克一度逃離土耳其,後來才決定出庭為自己辯白。
帕慕克在受審時反問道:「我所說的話並非一種侮辱,而是真有其事。但萬一說的不對呢?不管對或錯,難道人們沒有權利和平表達自己的看法嗎?」
去年帕慕克的受審招致了歐洲聯盟的強烈批評,令土耳其的親西方政府頗為難堪,因為土耳其政府推動了一連串的人權法律改革,去年才終於獲得歐洲聯盟允諾與其展開入盟談判事宜。
雖然後來在歐盟壓力下,法院以法律技術問題為由撤銷對帕慕克的起訴,但目前土耳其仍有超過六十名作家與出版商被以這類罪名受到審判。而就在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同一天,法國國會下議院通過了一項議案,明訂否認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境內遭種族屠殺的事實是一種罪行。此舉也令土耳其當局十分不滿。
土耳其小說大師帕慕克榮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消息傳到土國境內,引發喜怒不一的反應;文化圈及官方叫好,認為是土國的榮耀、驕傲,但強硬派的民族主義人士則認為,帕慕克是個叛國者,長久以來耍弄手段,只為博得諾貝爾獎。
帕慕克前年來 親身觀察台灣經驗
今年五十四歲的帕慕克二○○四年曾經來訪台灣,出發前,曾由本報《開卷周報》越洋致電到土耳其專訪,這也是帕慕克在台灣媒體的首度獨家曝光。
帕慕克來台,引起國內文壇一陣旋風,文人作家包括南方朔、楊澤、李昂、韓良露、阮慶岳、楊照,學者廖炳惠、民運分子吾爾開希…等,都曾近距離接觸、接待過他。帕慕克除了曾赴紐約流浪三年之外,其餘光陰幾乎都居住在伊斯坦堡,帕慕克近年作品譴責土耳其曾經殘酷屠殺少數民族庫德族的血腥歷史,引起土耳其國族與民族主義者的反彈,訪台不久後,他即因為言論得罪了土耳其政府,遭到當局起訴,被控「侮辱土耳其國格」,判刑三年,差點入獄;後來這項訴訟在歐盟的壓力下宣告撤銷,他也因為這樣,獲頒「德國書業和平獎」,邀請成為法蘭克福市的榮譽市民,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避難到德國。
帕慕克的小說喜歡以顏色命名,也充分發揮大學時代主修建築的背景,他曾對記者表示,夢想過要當一個畫家,不過長大後放下了畫筆,決定走向寫作之路,或許因為如此,他寫小說時,特別偏好描寫顏色、線條、構圖與視覺。
由於伊斯坦堡數年前曾經遭受地震襲擊,造成嚴重的傷亡,帕慕克曾表示,他來台灣,一方面也是想要仔細觀察台灣的經驗,以便日後納入寫作題材。他對於中國傳統的繪畫也很有興趣。
關於作品的圖像性,以及文字如何表現建築的具體結構,帕慕克有很獨特的觀點,他說,繪畫與故事有時可以融合成一種創作,例如古今各地都很常見的「畫片說書」,在這種演出裡,圖像、文字、語言、肢體動作,都可稱為文學的重要部分。
帕慕克認為他的政治小說裡沒有教條,沒有特定主張,也不選邊站,他希望經由像他這樣沒有特定政治主張、從小和西方人一樣在現代化城市成長的作家之筆,西方世界能夠更了解當地人真實的想法,不再把回教國家人民視為狂熱宗教信徒,或者盲目的國族主義者。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