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摘錄》台灣人才在大陸 Gap Year 大陸高教磁吸 台生卡位 台師也卡位

1》.台灣老師在大陸∕學術主權‧國際注視‧積極門生
台灣老師 到中國攀學術聖母峰
  前政大金融系教授霍德明去年全家搬到北京後,孩子念書面臨大陸的填鴨式教育;買台休旅車,證照幾週辦不下來;學生在上總體經濟學之前,竟然連個體經濟學、計量經濟學都沒學過;研究所需的統計數字還得透過關係才能取得。

   這些不便的情形在台灣簡直不可想像,但霍德明還是覺得,到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當教授,是正確選擇。

主導權∕當大廚不當端菜小弟
  今年8月份才正式到任,霍德明就忙著張羅與倫敦政經學院合辦的暑期學校。然後,就是一年一度與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研討會,這個聚集美國最多頂尖經濟學者的組織,連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都是成員。

   藉由這些頻繁的課程、研討會,霍德明得以接觸到世界最頂尖的經濟學者、財經官員;反觀台灣就沒有這些機會。「一塊血淋淋的肉,看起來可怕,卻可以任由大廚烹調,若是一道已經做好的菜,除了直接端上桌子外,廚師沒有什麼可發揮的,」很多人以為北大以「高薪」挖走了霍德明,但50歲出頭的他卻是因為自己學術年齡已經到了要突破的關鍵階段,因此才選擇經濟重要性不斷上升的中國大陸,做為學術舞台。

   2300萬人的台灣經濟奇蹟,世界經濟學家可能不會重視;但占全球1/4、13億人口的中國經濟奇蹟,世界經濟學界就不能忽略了。霍德明說,他就站在中國這個經濟學的新大陸上。

   霍德明1977年大學畢業,留美、曾在美國大學任教,回台任教期間,又擔任政府的財經諮詢工作。這種年齡及學經歷,正是大陸大學目前最缺乏的人才,因為1977年,大陸中斷10年的大學才剛剛恢復招生。而除了霍德明之外,台大國企系教授巫和懋、台大經濟系教授朱家祥,也都成為北大教授。

新空缺∕台灣學術市場已飽和
  除了50世代、台灣培養出來的學術精英紛紛到大陸開創新學術顛峰外,連台灣年輕一輩、40歲以下的潛力學者,也因為台灣學術市場過度飽和,迫使他們必須必須像台商一樣,到剛起步的大陸尋找機會。

   像36歲的饒培倫,即使擁有台大機械系學士、美國普渡大學博士的顯赫學歷,1998回台後,卻只能在私立大學之間游走,因為台灣公立大學教職一位難求。

   2001年暑假在美國開會時,饒培倫遇到普渡大學的指導教授薩文迪(Gavriel Salvendy)。薩文迪告訴他,「江先生(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寫信給我,要我到中國創建一個新的系。」饒培倫就隨著老師到北京,參與組建清華工業工程系。

   雖然到今年10月,北京清華工業工程系才滿五周年,但因為是中國第一個由洋人擔任系主任的系,因此受到全球工業工程界的重視。就以國際化為例,從創系開始就採用中德雙聯碩士班,德國工業工程排名前二的亞琛工業大學(RWTH Aachen),每年派近20名學生到北京清華。

學適應∕潛力教授得硬碰硬
  對於許多習慣西方學術環境的台灣教授來說,大陸的作法,讓人無法適應。這時候就需要耐心和同理心。不過,目前任教北京、上海等重點大學的台灣教師只有個位數,相較於中國為了迎頭趕上國際,所引進的「外專」(外籍專家)、「外教」(外籍教師),台灣教授數量只是九牛一毛。

   而且,台灣教師想在大陸大學(特別是北京、上海的重點大學)教書,已經愈來愈不容易。現在是北大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管理技術系副教授的黎怡蘭指出,去年北大軟體學院引進有企業工作經驗的老師,還可以不具備博士學歷,但今年就一定要有博士學歷。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2004年一下子就引進10名教師,來自台灣的光華營銷系助理教授涂榮庭表示,光華管院現在挑戰的目標並不是台灣商學院,而是世界級的商學院。霍德明也強調,像他50歲出頭,恰巧彌補大陸文革的空缺,但40歲以下的台灣教師就要與大陸教師「硬碰硬」了。

2》台灣學生在大陸∕就業市場‧名校文憑‧學術資源
高校三寶 吸引台灣學生西進
  根據大陸教育部公布的資料,1987年,出現第一位台灣學生到大陸就讀後,1989年台生增為12人,1990年再增至180人。而從1993年起,台生人數更直線上升。目前大陸大學每年錄取的台生人數,則穩定在1000人左右。現在大陸台生的總數有多少?「大陸官方公布的是5000人左右,但實際上可能超過1萬人,」台灣留學大陸青年發展協會(台生會)祕書長、北京大學法律系博士生夏雯震指出。

三成台生∕有意願登陸深造
  台灣的文化大學去年針對台灣北部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三成台灣學生有意願到大陸各大學深造,其中35%學生是為了大陸的就業市場,25.7%為了名校文憑,還有15.5%學生認為大陸學術資源豐富。

   世新大學畢業、北京清華大學2003級MBA的盧永隆就是一個例子。早在幾年前盧永隆就體認到,未來商機、市場都在大陸,遲早要來闖一闖。但他知道在大陸做事非常講究關係,因此,建立人脈成為他到大陸念書的主要動機,「如果直接來大陸工作,花上幾年也未必能累積多少人脈。而在大陸頂尖名校念商學院,可以接觸到大批政商高層,這種人脈資源是無可替代的。」

國際交流∕巨龍腳邊機會多
  隨著大陸頂尖大學不斷加大師資、圖書資源、課程及國際化的投入,台生已不再只為了「文憑」或「市場」而來,而是真正被大陸名校的資源所吸引。
在台灣擁有一家建築師事務所的余為群,2004年到北京清華美術學院攻讀博士,他認為北京、上海都是現代中國和全世界接軌的前哨站,絕對比台灣更有機會成為世界的焦點。

   義守大學資管系畢業、今年考上清華國際貿易與金融系碩士班的李曜丞,也認為大陸名校國際化的程度遠超過台灣,「清華這兩年接待的名人,像諾貝爾獎得主孟岱爾(Robert Mundell)、德國總理、聯合國副祕書長,台灣20年都等不到。」

趁勢卡位∕台生預先「西駐」
  然而,台生拿到大陸學歷後,未來就業是否真那麼順利,是台生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這五年,對於大陸台生而言,正好是最有利的卡位時期,」目前在大陸台資英語教學機構工作的盧永隆指出,以前大陸商業環境還不夠熱絡,來大陸未必有很好的發展;但是後來海歸人才多了、大陸本地的人才也起來了,台灣人將再沒有任何優勢。因此,現在正好是台灣留在大陸發展的機會點。「雖然現在台幹沒有薪資優勢,薪水可能比台灣還低、工作也較累,但只要能撐下去,未來大陸繼續開放,會需要更多懂國際市場的人才,台灣人就有機會了,」盧永隆說。 不過,也有一些台生打算畢業後回台找工作。「大陸的薪水太低了,雖然很想留在這裡,但收入問題是不能不考慮的,」清華傳播學院碩士班新生莊子?表示,畢業後希望有機會到國外工作,或是進入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