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04, 2006

摘錄》郭台銘的電影夢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在 2008 年退休後拍 100 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讓人想起另一位來自科技業的製片大亨Participant Production 的總裁兼執行長傑夫‧史考爾(Jeff Skoll )。

史考爾在 1996 年加入 eBay ,是 eBay 的第一位總裁,在他的領導下, eBay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網路拍賣公司,他在成為千億富豪後離開 eBay,並在 2004 年 1 月分成立 Participant Production ,2 年多的時間裡,史考爾在 Participant Production 已製作了包括《北國性騷擾》、《晚安,祝你好運》、《不願面對的真相》等多部電影,他的每部電影都有一個主題,也都引起外界的高度討論。

☉ 世界很小而且互相影響

自言興趣是做個「業餘催眠師」的史考爾說自己非常相信「故事的力量」,創立 Participant Production 為的是透過一則一則的故事尋找改變世界的力量。許多年來,史考爾 成立了數個慈善基金,他認為世界很小而且彼此互相影響,而做好事是有力量的;史考爾說,富有者很難獨善其身,很多問題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富者與貧者之間鴻溝太深;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促進世界的了解、消弭世界的不公平現象。

史考爾和矽谷企業家合作推出「甘地計畫」,邀集巴勒斯坦演員、藝術家拍攝阿拉伯史詩型的影片,希望能藉此推動和平、自信、經濟發展與社會自主等觀念和做法,並且透過各種管道,想辦法讓這部已經在巴勒斯坦上演的片子可以在阿拉伯其他國家得到更多映演的機會。

從某個角度來看,史考爾的確蠻像是個企圖心十足的「催眠師」。可以想像,史考爾為什麼要成立 Participant Production 這樣的製片公司,Participant Production 會推出前述那些很多人本來認為實在是不怎麼可能「商業得起來」的電影也就不足為奇。

☉ 有效率及創意的慈善家

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要以經營績效得到外界的認同乃至於讚賞,或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當然也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但史考爾曾獲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最有創意的慈善家」,《時代》雜誌則選他為 2006年年度百大風雲人物,其他大大小小無數公益獎所表彰的也都是史考爾在各個慈善公益活動上的卓越貢獻;這些獎項乍看之下似乎都與企業經營、財富無關,但慈善、公益是不是真的完全與此無關呢?

寫作《志工企業家》的柏恩斯坦( David Bornstein)(註 1)認為非營利機構一樣要追求卓越、講究績效,要用企業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投入,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台灣首富、製造大亨郭台銘投入影視這個行業自然就很令人期待了。

電影是一個燒錢的行業,但是像郭台銘、史考爾這樣財力雄厚的富豪科技人願意花錢製作電影,所能帶來的意義與價值並不只於是扮演「金主」的角色,事實上,以台灣的電影環境來說,「只是投入錢」顯然不能帶來根本性的影響,特別是如果投資是著眼於「產品數量上」的突破,更可能是一開始就小看了或者錯看了這件事。

☉ 影視產業軟著陸

電影是工業、規模是很重要,但以「多少年內拍攝多少部電影」為經營的願景,卻是比較類似製造業的思維,供應鏈可以擠壓上下游形成效率上的突破,這是台灣科技產業最傲人的地方,然而電影某個程度來說是一個創作,有它「軟著陸」的地方,仰賴的不只是工業革命的紀律,也有文藝復興的信仰; T 型人格、多元智能很重要,垂直鍛練肌肉的效率,橫向整合靈魂的步履,是要同時進行的事。

當然這也要看投資者的企圖心、看他們想要「浸泡多深」,這可以從他們與原有事業維持怎樣的關係看出來。史考爾在決定創立 Participant Production 之前、甚至於在決定投入做公益事業之前,已協助梅格‧懷特曼(Meg Whitman )成為 eBay 的 CEO ,史考爾將自己在eBay 的角色慢慢移轉為策略與分析部門的副總裁,淡化自己在實際經營層面的權責。

這一方面可以讓公司的經營有個很好的過渡,員工、投資人、股東可以安心,不會覺得身為企業 CEO 的你怎麼不務正業、放著公司不管,任性地做你可能不熟悉的事,賠錢了怎麼辦、分去你太多精力妥當嗎?要知道一家股票上市公司可是要為所有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 )負責的,老板轉作藝術家、電影製片固然會讓一些人鼓掌,但也可能讓另一些人慌張,就一個企業經營者、特別是上市公司負責人而言,如果沒有很好的經營安排,他並沒有太多隨性揮灑的空間。

☉ 接班人布局

特別是,鴻海長期以來並沒有一個率性不羈、帶著藝術狂想的企業文化,經營者軍事化的壓迫管理風格,創造出鴻海無比倫比的經營效率,如此這般上緊的發條有賴於布局良好的接班安排繼續照表操課; 2008 年轉眼即至,而郭台銘說退休後要拍 100 部電影,這企圖心肯定不是小的,在影視界的期待之外的,投資界也自然會同時關切「後郭台銘時代」的鴻海發展鴻圖。

另一方面,影視這個產業的經營邏輯與製造業並不相同,製造強人的核心能耐如何在內容產業再創動能,是許多人關心也期待的事;郭台銘是要用業餘者的嗜好還是專業者的注入來經營影視業、他是把這件事當作一個事業還是志業、他是只出錢的老板還是也同時是策略的領航者 …. ,以及,最重要的,郭台銘如何理解「電影」的價值,都關係到未來郭台銘的那「100 部電影」會是什麼樣的電影,關係到他會什麼樣的邏輯來運作管理一批批與鴻海「長相」不同、「構造」不同、「世界觀」不同、做事風格不同的影視人。

☉ 晉商經營學

電子大亨投入電影產業,大手筆投資的可能與產業性質的高反差,自然引起外界高度關注,或許其中也有些是求全期許;對郭台銘,大家既不能忘情於鴻海的成功,就不能在他的任何投資動向上輕放砝碼,何況他還有強大的產業聯能力,以及高效率的作業系統,這都是現有的影視中人難以企及的。

再說, 這些年,「晉商經營學」已成為人人競效的顯學,其中必有道理;《喬家大院》這部電視劇讓我們認識到山西大宅院 「貨通天下,匯通天下」背後的脈絡故事,「白銀帝國」裡那種歷史傳承中代代相襲的精明幹練,彷彿已成為山西商人的基因,就像台語諺語說的「生意囝難生」,或者 ,我們也相信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註2 )裡的體認:「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與他們良好的整體素質有關,這種素質,特別適合於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因此也可稱之為商業人格」。

希望我們對以「狐與虎」(註 3)性格一手打造鴻海傳奇的郭台銘,再以「翡翠森林狼與羊」的衝撞與溫柔創造影視新頁的期待是合理的。如是,他將不只是一個中年「轉業成功」的範例、不只是一位支持兒子的好爸爸,也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台灣首「富」──盼望他不只能帶錢進來,更帶著想法、帶著視野進來;一如史考爾透過 Participant Production 所做的事 :「改變世界,一次一個故事」。

註 1:《志工企業家》( How to Change the World---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 ),中文版由天下文化出版。

註 2:〈抱愧山西〉一文收錄於《山居筆記》一書中,爾雅出版

註 3 :《狐與虎──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天下文化出版


引用: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peng/archive/2006/12/04/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