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04, 2007

馬失前蹄?

【聯合報╱吳凌遠/報導】


高齡八十八歲的傳奇作家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出版近五十本書,不乏躋身現代文學史的傳世經典。她以《金色筆記》等巨著馳譽文壇,2004年奧地利作家葉利尼克奪下諾貝爾文學獎前,萊辛一直是媒體預測加冠呼聲最高的女作家。不似其他同行創作力隨年歲衰退,有如展示老當益壯,萊辛日前推出第二十七部小說《裂隙》(The Cleft),不料卻慘遭媒體書評一片噓聲。

《裂隙》借羅馬帝國瀕死的歷史學者之口,講述人類起源神話。女性始祖是介於女人與海象之間的兩棲無性生殖生物,名為Cleft。她們棲於海岸洞穴,吃生魚維生,繁殖受到月圓月缺控制,只產女嬰(「女嬰不需任何人做任何事就生出來」)。平靜的生活直到一個畸形嬰孩(男嬰)出世戛然而止。

女性難以接受不斷出生的男性,取名Squirt(噴射),開始想辦法解決(運用智力的開始)。當寵物飼養不成,女性採用野曝及各種毀棄方式(手法殘虐,敘事者建議敏感的讀者直接跳讀二十九頁)。後續發展令人費解,老鷹將岩石上的男嬰攫到附近山谷,由溫馴母鹿養大。女性族群不明原因失去自體繁殖力,有位女性越過山頭發現成年男性,也發現性愛。年輕女性變得苗條,習慣離水而居,生下小孩後為男性持家。

書最後是一男一女領導的兩性族群常因瑣事衝突,男性只勇於冒險,不理家也不照顧小孩,短視粗心;女性謹慎、被動、保守,成天叨念男性不照顧小孩。雙方末了頓悟即使沒有共同點,但彼此需要,「我們人這麼少,死亡又如此輕易。」男女重新發現,學習共存,形成無法超越的完美結合,人類於焉誕生。

萊辛表示《裂隙》靈感來源是讀了科學雜誌的文章,「基本且主要的人類元素都在女性身上」,男性是「之後才出現的」;故事情節又與伊蓮.摩根(Elaine Morgan)反應欠佳的《女性的起源》(The Descent of Woman)神似。

評論家指出,萊辛似乎受人類行為學家莫里斯(Desmond Morris)影響,書中描寫兩性比佛洛依德「本質論」更徹底:生理決定命運、性器形狀認定性格,簡單的二分法將性別角色及兩性關係降低到幼稚水準。女性被動、膽小,缺乏好奇心,只想維持現狀,若非男性出現,永遠像動物般缺乏智力。男性聰明、有創意、勇敢冒進,只想靠女性解決生理需求,不負責任。

《裂隙》透露萊辛的反烏托邦理念,主題和她早期寫作一脈相承,書寫男性與女性共處的問題,以及兩性差異如何影響生命的各個層面。書中兩性關係的初體驗只有性,沒有愛情或友誼,宛如萊辛其他小說中的觀點:根本沒有「自由意志」,驅使人類的也許是內在或外在的迫切需要,也可能是自然或上帝或外星人的強力指令。

《裂隙》依舊滲有女性主義元素,但因敘事者的男性觀點,產生反諷及冷嘲效果。萊辛刻意不凸顯角色,時間流動模糊,停滯迂迴,宛如小說裡平靜緩慢的社會。沒有生動的描繪,更沒有細節。或許萊辛相信神話的典型特質就是不精確,或許她認為沒有特定的色彩更能使作品成為寓言。

但《裂隙》畢竟與寓言有別,極端主觀且描述不全,無異重彈貧血科幻小說的濫調,不足以挑戰亞當、夏娃版本的創世神話。有書評家直言《裂隙 》不僅是有瑕疵的失敗之作,根本糟透了。寫科幻小說向來不受書評家青睞的萊辛早有先見之明:「有些人會討厭書中每一個字,這不是本政治正確的書。」

【2007/09/0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