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得幾個字〉
編
我那北京表哥歐陽子石沒怎麼把寫小說這事看在眼裡,他用了句歇後語形容我這一行:「可不就是吃鐵絲兒、拉笊籬──肚子裡編罷?」我當個笑話轉述給父親聽,他沈默了幾秒鐘,接著說:「子石這不是太恭維你了嗎?」
「把小說比成屎,算恭維麼?」
「起碼笊籬還能撈麵條呢!」父親說:「還有──別忘了──編成的笊籬不改常,還是如假包換的鐵絲兒。」
「改常」者,改變事物原來的性質也。十分顯然,我父親表達了他對小說──起碼對我寫的小說──的確不怎麼滿意。他第一次不經意地流露出來,讓我有些吃驚。
這是一九八八年春天的事,我年逾而立,除了寫小說,真不知道還能幹哪一行。可是父親那玩笑話裡的意思,彷彿寫小說畢竟就是扭曲材料的形貌、甚至改變其本質,使成無所用之物。
我當下的反擊如此:「祇見你成天抱著本小說,也沒見你抱著個笊籬。」
父親是一笑置之,沒跟我計較。過了好幾年,某日,他捧著我新出版的書,前翻翻、後翻翻,喜孜孜地說:「這個有意思,這個有意思。」
那是本《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原先以專欄的形式刊登,他每週都會看,甚至篇篇做成剪報活頁,一旦結集成冊了,居然還有如此新鮮的興味,這讓我有些不解,遂問:「你不是每一篇都讀過了嗎?」
「編在一塊兒看不一樣。」他從老花眼鏡上方盯著我,表情嚴肅起來:「單篇單篇零碎著看,不覺得這小孩子跟你有甚麼關係;從頭到尾整個兒看,就看出這小孩子是你了。呵呵!反倒是編成了笊籬之後,才知道這是拿一根一根的鐵絲兒編的呢!」
編,原意是指串聯竹簡的繩索,也用以形容順次排列、連接或收輯各種有形無形的事物。然而,編字還有完全不同的、另外一面的意思,那就是「捏造」了。
子石表哥的歇後語原本是借用「編」字兩種不同的意義,產生諧謔的諷刺。但是就我父親的體會而言,意義似乎還要往裡推進一層──編織而就的作品會藉由整體的樣貌突顯出個別材料的真實性,甚至因為這種還原於材料的真實性而帶來閱讀的快感。說來的確有些玄,彷彿是一種反常識性的體會,我們如何跟人說明:是在看見一整張竹蓆之後,才明白一根一根個別的細條紋裡是如假包換的竹篾子呢?然而事實似乎就是這樣。從一部完整的作品所發現的真實,竟然來自於個別細節相互之間的共生關係。
對我而言,《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反映了多少真實的我?或者呈現了多少值得我去記錄的少年生活?這永遠是無稽而懶惰的問題。我寧願反覆思索、不斷反芻的一個場景則是父親從老花眼鏡上方看著我的表情。那情景告訴我:他還記得幾年以前他和我那一段不經意暴露出相互傲慢的對話。
對了,不能不說說我怎麼忽然想起「編」這個字來了──這是由於張宜的緣故。她帶去幼稚園的水壺一逕是滿的,又帶回家來了;可以想見:她一整天都沒有喝水。我問她緣故。她神秘地眨眨眼,說:「你要聽真的,還是編的?」
我那北京表哥歐陽子石沒怎麼把寫小說這事看在眼裡,他用了句歇後語形容我這一行:「可不就是吃鐵絲兒、拉笊籬──肚子裡編罷?」我當個笑話轉述給父親聽,他沈默了幾秒鐘,接著說:「子石這不是太恭維你了嗎?」
「把小說比成屎,算恭維麼?」
「起碼笊籬還能撈麵條呢!」父親說:「還有──別忘了──編成的笊籬不改常,還是如假包換的鐵絲兒。」
「改常」者,改變事物原來的性質也。十分顯然,我父親表達了他對小說──起碼對我寫的小說──的確不怎麼滿意。他第一次不經意地流露出來,讓我有些吃驚。
這是一九八八年春天的事,我年逾而立,除了寫小說,真不知道還能幹哪一行。可是父親那玩笑話裡的意思,彷彿寫小說畢竟就是扭曲材料的形貌、甚至改變其本質,使成無所用之物。
我當下的反擊如此:「祇見你成天抱著本小說,也沒見你抱著個笊籬。」
父親是一笑置之,沒跟我計較。過了好幾年,某日,他捧著我新出版的書,前翻翻、後翻翻,喜孜孜地說:「這個有意思,這個有意思。」
那是本《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原先以專欄的形式刊登,他每週都會看,甚至篇篇做成剪報活頁,一旦結集成冊了,居然還有如此新鮮的興味,這讓我有些不解,遂問:「你不是每一篇都讀過了嗎?」
「編在一塊兒看不一樣。」他從老花眼鏡上方盯著我,表情嚴肅起來:「單篇單篇零碎著看,不覺得這小孩子跟你有甚麼關係;從頭到尾整個兒看,就看出這小孩子是你了。呵呵!反倒是編成了笊籬之後,才知道這是拿一根一根的鐵絲兒編的呢!」
編,原意是指串聯竹簡的繩索,也用以形容順次排列、連接或收輯各種有形無形的事物。然而,編字還有完全不同的、另外一面的意思,那就是「捏造」了。
子石表哥的歇後語原本是借用「編」字兩種不同的意義,產生諧謔的諷刺。但是就我父親的體會而言,意義似乎還要往裡推進一層──編織而就的作品會藉由整體的樣貌突顯出個別材料的真實性,甚至因為這種還原於材料的真實性而帶來閱讀的快感。說來的確有些玄,彷彿是一種反常識性的體會,我們如何跟人說明:是在看見一整張竹蓆之後,才明白一根一根個別的細條紋裡是如假包換的竹篾子呢?然而事實似乎就是這樣。從一部完整的作品所發現的真實,竟然來自於個別細節相互之間的共生關係。
對我而言,《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反映了多少真實的我?或者呈現了多少值得我去記錄的少年生活?這永遠是無稽而懶惰的問題。我寧願反覆思索、不斷反芻的一個場景則是父親從老花眼鏡上方看著我的表情。那情景告訴我:他還記得幾年以前他和我那一段不經意暴露出相互傲慢的對話。
對了,不能不說說我怎麼忽然想起「編」這個字來了──這是由於張宜的緣故。她帶去幼稚園的水壺一逕是滿的,又帶回家來了;可以想見:她一整天都沒有喝水。我問她緣故。她神秘地眨眨眼,說:「你要聽真的,還是編的?」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