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排行教養學

【文/吳錦勳】

美國企業領導人43%是老大,美國第一批NASA太空人91%是老大,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美國總統53%是老大,兩岸領導人75%是老大,諾貝爾獎科學類得主40%是老大;你知道,家庭排行會影響你未來的成就嗎?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題目是,你是老大嗎?


我沒開玩笑,你在家裡排行老大嗎?再請你去問問,公司裡的主管,老大比例有多少?


你知道,家庭排行順序,會影響你的智力、競爭力、甚至財富嗎?


老大智商高、成就高?


享較多家庭資源 多為贏者圈常勝軍


這是一份今年最新的研究報告,由兩位挪威學者,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聯手發表。這份研究,打破半個多世紀有關排行的爭論。他們統計二十四萬多名入伍新兵的智力,得出「老大比弟妺聰明」的結論:長子智商平均比次子高二‧三分(家僅二子),而次子又比老三高一‧一分(家有三子)。


這份研究裡的「老大」,不限定第一個出生的小孩,還包括在家庭中被當成老大養育的孩子,也就是「功能性長子」(functional firstborn),包括哥哥過世的次子、東方社會裡的長男。

美國排行權威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薩洛威(Frank Sulloway)這麼詮釋智商二‧三分的差異,他說,它等同於全美入學關鍵性的SAT測驗每一科能多考十五分,也表示老大比老二高一‧三倍的機會可以進菁英學校。


「有一年哈佛大學開學首日,教授請班上是家中老大的同學起立,只有兩成沒站起來。」一名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曾舉例。


「排行不是占星術,但它對一個人未來成為什麼,具有持續一生的影響力。」研究排行的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雷門(Kevin Leman)說。


老大不僅智力偏高,也是贏者圈的常勝軍:他們最有權勢,美國總統有五三%是老大,兩岸領導人七五%也是老大(李先念、楊尚昆除外);老大容易獲得高學術成就,一百二十八位諾貝爾獎科學類得獎者,有四○%是長子(一九○一至一九七九年統計);也是CEO主要族群;更是高穩定素質太空人的最大班底。根據調查,他們還比弟妹更有錢,平均收入高一%。


看到這裡,很多非老大的讀者應該很不服氣。為何老大占盡便宜呢?


家庭規模與子女素質專家布萊克(Judith Blake)提出「資源稀釋模型」:每個家庭中,父母的時間、金錢、精力都有限,隨著子女數量增加,資源逐漸被稀釋。而資源投資多寡,卻直接影響子女認知發展,也牽動其日後成就。


在這個模型中,老大具有「先行者優勢」。在競爭理論中,先行者一旦取得利基地位,就占據了取得技術、資源的管道,也因為攀升的學習曲線,後繼者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對先行者而言,「成功是成功之母」(Success breeds Success)。


老大就是先行者,他不僅是家庭的第一個孩子,其出生後的若干年,都享有父母「全神貫注」的澆灌培育,包括高頻度的互動、高度的期待,因此相對具有優異的語言認知能力,他也懂得如何與父母溝通,甚至以父母為模仿對象,有強烈動機完成父母期待,因此容易取得父母的認同。即便後來弟妹陸續出生,但老大的先行者優勢,很難被超越。


老大是天生領導者? 易被養成責任感、自信特質


從各種研究看來,老大優秀,並非「天縱英明」,而是和父母的期待、教養方式有關。


心理諮商師王浩威的大哥王浩一是長男,從小就要開火燒菜,扮演照顧者,他說:「料理不只是把飯煮熟,而是各種關係的調配。」他負責指派任務,誰洗菜、誰備柴火、弄碗筷等,都是一個領導者的協調統合訓練。


老大向父母學到的技能,照顧管教弟妹、設定界限,在長大擔任領導者時也用得上。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和大弟、正崴集團董事長郭台強,就有著迥異的個性。老大郭台銘被國際媒體比擬為「腓特烈大帝」,具有超強的意志與執行力,而老二郭台強則性格溫和,重視人和。幾年前,喬丹(Michael Jordan)旋風襲台,郭台強不但花錢買體育用品抽入場券,還帶孩子排隊看喬丹。郭台銘在尾牙便公開說,這種不理智的行為,換作他兒子,「一定會被他打一頓」。


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丹特那(Ben Dattner)針對「領導力特質」(智力、責任感、自信心、以及適應力)研究發現,老大在前三項都表現得比弟妹好,這也是領導者的重要特質。


其中老大最被讚揚的特質,在於「盡責」,並且有堅持到底的決心。雅芳全球總裁鍾彬嫻,是美國企業界最有權力的華人女性之一。身為長女的她,就具有老大高度的自我期待、旺盛的權力意志、勤奮認真的毅力。從小,她母親也教她,「堅忍不拔,永不放棄。」


既然種種證據都指出老大如此出眾,那麼,父母是否可以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老大來養呢?


我們必須指出,這種期望是不切實際的。首先,出生順序是老天注定,資源稀釋模型又已經告訴我們,老大本來就擁有先行者優勢。


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老大養? 讓手足趨異發展,才能減少爭寵



教養子女是日積月累的過程,父母應覺察排行差異,鼓勵子女趨異發展。(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父母不可能,也沒必要,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老大養,每種排行其實各有優點。」王浩威指出,最好的做法,就是利基分散,鼓勵孩子適性發展,因材施教。


這主張是有所依據。科普名作《雀喙之謎》(The Beak of the Finch)書中指出,達爾文發現十三種加拉巴哥地雀,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鳥嘴會發展出各種外型,以便從變幻莫測的生態環境,找到符合自己最大的利基。


同樣的,手足發展就像鳥嘴,會找出自己的特色。例如,老大多半習慣「收斂思考」,他們喜歡從差異中找到唯一、固定的解答,傾向捍衛權威。而弟妹們則喜歡「趨異思考」,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興趣、態度、認知模式,都在找出自己不同於老大的特色。


薩洛威說,這就是所謂的「家庭利基」(family niche),孩子會採取不同的策略,吸引父母注意。這就像經典老電影《真善美》中,新來的家庭教師瑪莉亞,正被七個孩子搞得焦頭爛額,她不解的問愛作怪的孩子:「為什麼你們總是搗蛋呢?」小鬼頭們不假思索回答說:「這樣爸爸才會注意我們啊!」



一對一互動 透過獨處,可以看到孩子,不同的優點,幫助他們適性發展。(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懂得讓子女根據「家庭利基」趨異發展,父母就可以據此給予不同的資源,王浩威說:「需要資源不會太過雷同,各取所需,可以少去互相爭寵情況。」


換言之,父母瞭解排行形塑孩子個性的因素後,可以介入微調,一方面避免資源過度傾斜,拉大差距;二方面避免排行帶來的缺點,放大排行產生的優點。


杜書伍說:「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講任何一句話,好的壞的話在空中亂飛,孩子像是沾黏的膠一樣,出來可能是灰的、黑的。」他提醒,很多父母對排行的影響習而未察,順隨習慣,給孩子不平衡的要求。「必須刻意調整,避開自然力,不要產生不平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