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海畔有人

韓良憶  (20071218)




 泰莎上大學了,搬離老家,在市區跟人分租公寓,也算是自立門戶。室友中有位中國留學生,據泰莎說,人挺和善,兩人在公用廚房裡碰到都會聊個兩句。「可是,有件事我一直不敢問她。」泰莎說:「她有時會吃一種很難聞的中國食物,一玻璃罐紅紅黏黏,裡面泡了不知什麼,一塊塊,很噁心。她只要一拿出來,我就不敢進廚房,聞了想吐。」

 我一聽就明白,「那是一種豆製品,叫豆腐乳,中國的blue cheese啦。」

 把腐乳比擬為藍紋乳酪,一來是為了讓泰莎這個荷蘭姑娘有個參考座標,二來這一中一西兩種食品確有共同點,原料雖有異,製作原理和方法卻差不多,氣味又都腐臭,偏偏海畔有逐臭之夫,我正是其中之一。
 腐乳簡單講就是發酵豆腐,大致作法是把較硬的豆腐切成小方塊,接種上毛黴菌或根黴菌,任其發酵熟成,接著以鹽醃之,最後加進調味料浸泡而成,按傳統作法,前後需要大約一個半月到半年,熟成醃漬得越久,腐乳就越老,腐臭味自然越重。

 台灣常見的腐乳有黃、白、紅三種,黃腐乳最普遍,傳統市場的醬菜攤有散裝貨,製作時加了黃豆麴,有點甜,一般拿來佐粥;紅、白腐乳比較「外省」口味,白腐乳通常浸了麻油,紅腐乳泡的則是辣油,兩種都偏鹹,也適合送粥,拿來炒菜、蒸雞或燉肉時,需注意鹽量。市面上還有嶺南人愛吃的南乳,是紅腐乳的一種,因加了紅麴,外層裹著深紅的濃漿。廣東人形容此物「惹味」,它那黏糊糊的模樣卻嚇到了像泰莎這樣的「老外」。

 腐乳在中國歷史上起源於何時,始終沒有定論,據說應有一千多年了,可以確定的是,腐乳在明代已很普及,還傳到了琉球王國,成為權貴人家的補品。十年前,我和朋友赴沖繩旅遊,在那霸一家居酒屋小酌,掌櫃大力推薦特製下酒「逸品」,我們欣然同意,端上桌來的赫然是一方紅腐乳,一嚐,不很鹹,帶點酒香,味道還不錯,只是當時突然很想來碗稀飯。

 藍紋乳酪的歷史應早於腐乳,公年七九年,羅馬博物學家老蒲林尼就在著作中提到藍紋乳酪的美味,據說他指的是當今與Gorgonzola、Stilton並稱世界三大轡儘饕T的法國Roquefort乳酪。

 藍紋乳酪的原料當然是奶,綿羊、山羊和牛奶都有,看當地產哪種乳而定,比方Roquefort用的是綿羊乳,義大利的Gorgonzola和英國的Stilton的原料則皆為牛乳。首先需按一般的乳酪製法,將原料乳加工做成新鮮的白乳酪,接下來讓乳酪發酵,這也得靠黴菌幫忙,接種的是青黴菌,熟成好的乳酪因而佈滿青藍色花紋,故而名之。藍紋乳酪的熟成期起碼一個月,遵照古法製造的Gorgonzola甚至得熟成一年,最少也需三、四個月。

 腐乳也好,藍紋乳酪也好,即使只發酵熟成一個多月,依現代的標準來看仍是「慢食」,是時間醞釀而成的食物,甚至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食物,那豆腐與乳酪明明已長滿黴,眼看腐臭的不能吃了,然而從那彷彿死亡的腐朽滋味中,卻生出一股幾乎可稱之為「活色生香」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著幽靈之舞。

 東、西方人各自在腐味裡吃出生的滋味,然而雙方在津津有味地品嚐美食時,卻也有人忍不住指責對方吃的東西令人作嘔。我只能說,這全是習慣使然,基因作怪,華人吃腐乳千年了,基因記憶裡已有了這一味,卻還來不及熟悉藍紋乳酪;西方人呢,顛倒過來,卻也是半斤八兩。所以,何必互相嫌棄?不妨來試做有位朋友教我的食譜,很簡單,用橄欖油煎香蒜末,倒入白腐乳連汁,加少許煮麵水,攪一攪使之成醬,拌上煮至彈牙的義大利麵條,灑點乾烤松子、胡椒、洋香菜末就成了。我家的洋人就是吃了這道不中不西的麵食,發覺「中國藍紋乳酪」其實不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