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更快樂
根據美國一份針對大學生的研究顯示,有四五%的美國大學生因嚴重憂鬱造成學習障礙;反觀台灣,在董氏基金會的調查中,每四個大學生中,就有一個憂鬱情緒嚴重到需要專業協助。
作者:蕭富元 出處:天下雜誌
為什麼這麼多人不快樂?如何才能學會長遠的快樂?
能把冷門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變成最受哈佛大學生歡迎的課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班夏哈把快樂變成了一門顯學。他開的課,每學期都有上千名哈佛大學學生搶著選修。班夏哈認為,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誤認快樂的本質,以為快樂即享樂,因而產生不滿足。
正向心理學相信,人最快樂的時刻,往往發生在自願努力完成某種艱難而有意義的工作,讓身心擴展到極致。在班夏哈的定義中,快樂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感受」,換句話說,快樂是兼具樂趣(現在的好處)和意義(未來的好處)。要讓自己更快樂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該做的事」,增加「想做的事」。
班夏哈在《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書中除了提出理論架構,也在每章結尾提出實際可行的練習快樂步驟,像是要建立習慣,每天睡前寫下五件讓自己覺得快樂、感謝的事物;在每天寫下自己的正面和負面經驗;懂得為自己找樂趣。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種終極貨幣,這貨幣不是英鎊、美元或歐元,班夏哈說,人生的終極貨幣是快樂,可以買到日日喜悅、和永恆的自我實踐。
本書英文版在美國上市後旋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至今已被翻譯成十六種語言,在二十個國家發行。《天下雜誌》取得繁體中文版權,於一月底上市。以下為本書精采內容摘要。
大多數人都可被歸納成四種生活型態,並稱之為「漢堡模式」。
「漢堡模式」的快樂模式
一種是不打算塞進嘴裡的美味垃圾食物,雖對當下有好處,使人心情舒暢,但會影響身體,這是享樂主義者的生活型態。第二種是專用健康食材做成的素食漢堡,對身體有益,但食用的當下卻享受不到樂趣,這是拚命三郎型的生活型態。第三種是既不美味又不健康,對現在、未來都沒有好處的虛無主義者的漢堡模式。第四種則是既可口又健康的漢堡,這是快樂開朗型的生活型態。
我們常以為,只要達到某個未來目標,就會產生成就感和平靜感,得到快樂。也常告訴自己,只要走出大學校門、獲得終身教職、賺到足夠的鈔票、擁有家庭和子女,或改變各種生活現狀,就能擁有快樂。
然而,當我們完成目標之後,立刻又恢復原有的快樂程度。如果總是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當我們達到自以為可以改善現況的某個目標後,這些負面感受可能很快又會死灰復燃。
拚命三郎的壓力多半來自掌控未來的欲望,只想「萬一」,不思考「現況」。鎮日活在緊張虛幻的未來,而不是平靜真實的現在,所以心裡總是惦記著下面的疑問:萬一我考試考得不好怎麼辦?萬一得不到升遷怎麼辦?萬一付不起新居貸款怎麼辦?他們不是全神貫注地活在當下,而是「對未來一無所知。」
善用當下、周遭的快樂資源
還有一些人死守著過去,不願體驗活在當下的快樂,一再重演不愉快的往事。起初活得像拚命三郎,後來又成為享樂主義者;他們渴望恢復昔日的感情,卻無功而返;寧可轉戰各業,卻不願尋找真正的志業。這些人一心只想回到從前,為不愉快的生活找理由,卻浪費了快樂的潛能。我們不應該老是當過去或未來的奴隸, 應該學會善用眼前和周遭的快樂資源。
為了體驗和實現快樂的生活,我們必須接受「把握現在」的觀念,也就是擁抱日常生活裡的一切事物。當我們從陪伴家人朋友、學習新的事物、參與工作計劃當中找到樂趣和意義,就能活得幸福快樂。我們的生活裡充滿愈多這樣的經驗,我們將會活得愈快樂。
一切就從現在做起。
朱平導讀《更快樂》
快樂沒有捷徑
我是個生意人。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在工作上找不到意義、樂趣,基本上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快樂。我也始終相信,有快樂的員工,才會有快樂的顧客,也才會有快樂的企業、快樂的社會。如果這是對的,為什麼「生意人」不把如何提供一個有意義、有樂趣的工作,當成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呢?
我非常喜歡作者以「Happier」為書名,而不是一般的Happiness。Happier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最重要的觀念。正向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快樂的人為什麼會快樂,以及如何讓人更快樂的科學。
記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班夏哈在哈佛大學的課程錄影。《更快樂》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於作者能將正向心理學的學術研究,用簡單且易懂的方式,讓一群從小就在「你贏我輸」的競爭遊戲規則中長大的天之驕子,重新思考什麼是人生的「終極貨幣」。
在台灣,我受到好友David Wagner所啟發,開始推廣「悅日人」的人生哲學。「悅日人」哲學希望每個人、每一天都能有意識地讓每個跟自己接觸的人(尤其是陌生人),因為我們的一句話、一個行動而感到快樂,成為自己與別人的「快樂製造機」(好友吳金津)、快樂推進器。
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對我而言是個啟蒙。發現正向心理學,在追尋人生快樂中,等於是找到了一個學術理論基礎。二○○六年,我的教練陳郁敏正好是賽利格曼的 學生,介紹我許多有關正向心理學的概念,也嘗試著把正向心理學導入企業的終極目標──如何讓每個人更快樂一點,如何利用「悅日人」來改變世界。
因此,我認為班夏哈的《更快樂》這本書,是每個企業領導人、經理人必讀的經典書。我強力推薦對正向心理學有興趣的企業老闆、經理人、教練,用心地讀完這本書,然後努力建立一個工作環境,讓你的員工從事「能做、想做、有意義也有樂趣的工作」。
我們都有一個迷思,以為找到了喜歡的工作很重要。其實真正的快樂不是做喜歡的工作,而是做能發揮長項(Strength Based)的事。因此找出自己的長項,比找到喜歡的工作更重要。當你懂得運用自己的長項,從事一個有意義、有使命感的志業時,就會找到樂趣與快樂。班夏哈在課堂中也一再提醒學生,工作態度比工作本身更能創造樂趣;快樂沒有捷徑,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經歷,點點滴滴逐步堆積」。
一場寧靜的「快樂革命」開始
正如作者所預言,我也相信正向心理學所提倡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目標,勢必將引發一場寧靜的「快樂革命」,讓更多的學校、企業開始重視正向心理學。因為正向心理學是個經過不斷實驗、研究的行為科學,而不是經由宗教、心靈療癒、潛能開發、自我成長訓練營或靈修大師(Guru)所啟發的信仰。
如果你真心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快樂一點」,光看這本書是不夠的。也要用心地做每章文末所附的練習題,才能開始養成新的習慣,參加「快樂革命」。追求快樂不是你爭我奪的「零和遊戲」,而是一場「非零和遊戲」(nonzero sum game)或「正和遊戲」(positive sum game )。當我們幫助別人得到快樂時,也會找到自己的快樂。
如果二○○八年,你要讀一本終身受用、改變自己,重新找回人生的意義、快樂的書,《更快樂》就是你的選擇之一。
(作者朱平為肯夢(AVEDA)國際公司負責人)
作者:蕭富元 出處:天下雜誌
為什麼這麼多人不快樂?如何才能學會長遠的快樂?
能把冷門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變成最受哈佛大學生歡迎的課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班夏哈把快樂變成了一門顯學。他開的課,每學期都有上千名哈佛大學學生搶著選修。班夏哈認為,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誤認快樂的本質,以為快樂即享樂,因而產生不滿足。
正向心理學相信,人最快樂的時刻,往往發生在自願努力完成某種艱難而有意義的工作,讓身心擴展到極致。在班夏哈的定義中,快樂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感受」,換句話說,快樂是兼具樂趣(現在的好處)和意義(未來的好處)。要讓自己更快樂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該做的事」,增加「想做的事」。
班夏哈在《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書中除了提出理論架構,也在每章結尾提出實際可行的練習快樂步驟,像是要建立習慣,每天睡前寫下五件讓自己覺得快樂、感謝的事物;在每天寫下自己的正面和負面經驗;懂得為自己找樂趣。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種終極貨幣,這貨幣不是英鎊、美元或歐元,班夏哈說,人生的終極貨幣是快樂,可以買到日日喜悅、和永恆的自我實踐。
本書英文版在美國上市後旋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至今已被翻譯成十六種語言,在二十個國家發行。《天下雜誌》取得繁體中文版權,於一月底上市。以下為本書精采內容摘要。
大多數人都可被歸納成四種生活型態,並稱之為「漢堡模式」。
「漢堡模式」的快樂模式
一種是不打算塞進嘴裡的美味垃圾食物,雖對當下有好處,使人心情舒暢,但會影響身體,這是享樂主義者的生活型態。第二種是專用健康食材做成的素食漢堡,對身體有益,但食用的當下卻享受不到樂趣,這是拚命三郎型的生活型態。第三種是既不美味又不健康,對現在、未來都沒有好處的虛無主義者的漢堡模式。第四種則是既可口又健康的漢堡,這是快樂開朗型的生活型態。
我們常以為,只要達到某個未來目標,就會產生成就感和平靜感,得到快樂。也常告訴自己,只要走出大學校門、獲得終身教職、賺到足夠的鈔票、擁有家庭和子女,或改變各種生活現狀,就能擁有快樂。
然而,當我們完成目標之後,立刻又恢復原有的快樂程度。如果總是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當我們達到自以為可以改善現況的某個目標後,這些負面感受可能很快又會死灰復燃。
拚命三郎的壓力多半來自掌控未來的欲望,只想「萬一」,不思考「現況」。鎮日活在緊張虛幻的未來,而不是平靜真實的現在,所以心裡總是惦記著下面的疑問:萬一我考試考得不好怎麼辦?萬一得不到升遷怎麼辦?萬一付不起新居貸款怎麼辦?他們不是全神貫注地活在當下,而是「對未來一無所知。」
善用當下、周遭的快樂資源
還有一些人死守著過去,不願體驗活在當下的快樂,一再重演不愉快的往事。起初活得像拚命三郎,後來又成為享樂主義者;他們渴望恢復昔日的感情,卻無功而返;寧可轉戰各業,卻不願尋找真正的志業。這些人一心只想回到從前,為不愉快的生活找理由,卻浪費了快樂的潛能。我們不應該老是當過去或未來的奴隸, 應該學會善用眼前和周遭的快樂資源。
為了體驗和實現快樂的生活,我們必須接受「把握現在」的觀念,也就是擁抱日常生活裡的一切事物。當我們從陪伴家人朋友、學習新的事物、參與工作計劃當中找到樂趣和意義,就能活得幸福快樂。我們的生活裡充滿愈多這樣的經驗,我們將會活得愈快樂。
一切就從現在做起。
朱平導讀《更快樂》
快樂沒有捷徑
我是個生意人。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在工作上找不到意義、樂趣,基本上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快樂。我也始終相信,有快樂的員工,才會有快樂的顧客,也才會有快樂的企業、快樂的社會。如果這是對的,為什麼「生意人」不把如何提供一個有意義、有樂趣的工作,當成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呢?
我非常喜歡作者以「Happier」為書名,而不是一般的Happiness。Happier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最重要的觀念。正向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快樂的人為什麼會快樂,以及如何讓人更快樂的科學。
記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班夏哈在哈佛大學的課程錄影。《更快樂》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於作者能將正向心理學的學術研究,用簡單且易懂的方式,讓一群從小就在「你贏我輸」的競爭遊戲規則中長大的天之驕子,重新思考什麼是人生的「終極貨幣」。
在台灣,我受到好友David Wagner所啟發,開始推廣「悅日人」的人生哲學。「悅日人」哲學希望每個人、每一天都能有意識地讓每個跟自己接觸的人(尤其是陌生人),因為我們的一句話、一個行動而感到快樂,成為自己與別人的「快樂製造機」(好友吳金津)、快樂推進器。
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對我而言是個啟蒙。發現正向心理學,在追尋人生快樂中,等於是找到了一個學術理論基礎。二○○六年,我的教練陳郁敏正好是賽利格曼的 學生,介紹我許多有關正向心理學的概念,也嘗試著把正向心理學導入企業的終極目標──如何讓每個人更快樂一點,如何利用「悅日人」來改變世界。
因此,我認為班夏哈的《更快樂》這本書,是每個企業領導人、經理人必讀的經典書。我強力推薦對正向心理學有興趣的企業老闆、經理人、教練,用心地讀完這本書,然後努力建立一個工作環境,讓你的員工從事「能做、想做、有意義也有樂趣的工作」。
我們都有一個迷思,以為找到了喜歡的工作很重要。其實真正的快樂不是做喜歡的工作,而是做能發揮長項(Strength Based)的事。因此找出自己的長項,比找到喜歡的工作更重要。當你懂得運用自己的長項,從事一個有意義、有使命感的志業時,就會找到樂趣與快樂。班夏哈在課堂中也一再提醒學生,工作態度比工作本身更能創造樂趣;快樂沒有捷徑,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經歷,點點滴滴逐步堆積」。
一場寧靜的「快樂革命」開始
正如作者所預言,我也相信正向心理學所提倡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目標,勢必將引發一場寧靜的「快樂革命」,讓更多的學校、企業開始重視正向心理學。因為正向心理學是個經過不斷實驗、研究的行為科學,而不是經由宗教、心靈療癒、潛能開發、自我成長訓練營或靈修大師(Guru)所啟發的信仰。
如果你真心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快樂一點」,光看這本書是不夠的。也要用心地做每章文末所附的練習題,才能開始養成新的習慣,參加「快樂革命」。追求快樂不是你爭我奪的「零和遊戲」,而是一場「非零和遊戲」(nonzero sum game)或「正和遊戲」(positive sum game )。當我們幫助別人得到快樂時,也會找到自己的快樂。
如果二○○八年,你要讀一本終身受用、改變自己,重新找回人生的意義、快樂的書,《更快樂》就是你的選擇之一。
(作者朱平為肯夢(AVEDA)國際公司負責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