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30, 2008

打開國會黑盒子,台灣立委現形...

‧天下 2008/09/22
台灣首次大規模的公民評鑑立委結果出爐,立意良好卻爭議不斷,問題出在哪裡?





【文/丁嘉琳;攝影/邱劍英】

立委洪秀柱的國會研究室,在九月一日,立法院第二會期開議的首日,送來了兩盆鮮豔的黃色蝴蝶花籃,附上一張寫著「公道自在人心」的牌子,署名全國教師會。原因是,前一天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的評鑑結果出爐,把洪秀柱評為教育委員會最差的立委。


做為七屆教育委員會的元老級立委,她實在難以接受,「連前教育部長杜正勝都要向我請教法案,教育部司處長不了解教育預算的審查過程,還要我來解釋,這不是專業是什麼?」


與洪秀柱處境相同,在法制委員會評比最後一名的立委邱毅得知後,氣急敗壞地指控監督不公。沒想到,隔天就發生,公督盟承認算錯分數,更正邱毅名列第九名,輿論一陣譁然。公督盟的公信力進而引起外界質疑。


台灣首次大規模的公民評鑑立委的運動,立意良好,卻頻頻走調,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評鑑過度量化,難反映真實


這次的立委評鑑大會,由學者二十三人、公民顧問(NGO)代表二十七人、媒體代表十人,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公民代表四十四人所組成百人評鑑團,聲勢浩大。


評鑑指標包括出缺席及公督盟擬訂的陽光國會承諾書等「基本指標」,佔總分的六○%,個人行為表現的「加減分指標」佔四○%,合計一百分。


這份指標最大的問題在於評鑑人員不熟悉國會運作,評鑑指標流於形式,無法反映立委專業。


譬如,有立委為了讓業績漂亮,衝法案量,甚至根本搞不清楚法案內容就簽名連署的狀況,時有所聞。但在公督盟的評鑑裡,卻依照簽署法案的次數,評斷立委支持法案與否。


不少立委表示,立委能推一個重要的法案,比簽署一百個法案,影響更為深遠。


缺乏質化分析,過度倚賴量化指標,是評鑑受爭議之處。


由於立委出席、發言、提案三項指標是評分重點,只要有出席、有發言,就有基本分。但頻出席、發言多、提案多,不代表內容就有深度。「很多人都是簽完名就跑掉,卻是評鑑前三名,」立委李嘉進很無奈。


不熟悉立院生態,加上過度量化的評比,公督盟理事長顧忠華坦言評鑑指標還有許多改進之處,「實驗性質,超過成熟度。」


然而,顧忠華也說,由於公督聯盟人力嚴重不足,只有三名正職人員,必須號召大學志工利用暑期蒐集立委問政資料。而監督團體無法實地觀察立院運作,單憑立法院公報及立委提供的法案資料及媒體片面的報導,很難觀察到立委是否有脫序表現、及不當兼職狀況。


參與評鑑的台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陳耀祥表示,在資訊不透明情況下,只能依賴量化計算。


韓國「落選運動」


洪秀柱則建議,未來評鑑可以納入相關部會的官員及跑線記者等,與立委接觸的第一線人員,作為評鑑員,從審查法案的過程中,實際檢驗國會議員的問政表現。


相較下,鄰近的南韓從一九九九年開啟的國政監督運動,由於國會開放與透明,民間團體能以質量兼具進行評比,發揮真正的影響力。


韓國的國會監督團體包括環境實踐聯合會、法律消費者聯盟、全國教職員勞動聯合、大韓民國網上國會、大韓辯護士協會等兩百七十多個民間團體組成,成員多元化。且經費由一千多個民間團體負責籌募,未向政府拿錢,以維持公正超然地位。


監督的方式,是透過現場全程觀察進行評價,詳細記錄會議開始與結束時間、出席者與質詢者、缺席議員與缺席理由之外,每三十分鐘則重新統計中途缺席者的姓名,詳實記錄立委問政。再加上透過各項政策的專家團體,定期對行政與立法部門的質詢與回應做深入分析。


由於國會監督兼具專業及中立,在二○○四年,韓國成功發動聯盟落薦、落選運動,拉下五十九名有貪瀆、違法或紀錄不良的議員。


台灣的公民監督國會運動,必須更審慎客觀評估立委問政。另一方面,立法院也要讓陽光照進,增設國會頻道,議事透明化。這樣才能讓國會問政向前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