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瞭望-後G1時代 Android的挑戰才開始
2008/10/20 - 觀點 - 林俊吉/DIGITIMES
首款Android手機T-Mobile G1(以下簡稱G1)將於2008年10月22日在美國開始銷售,接受市場與消費者的考驗,而攸關Android平台後續發展的問題與挑戰諸如爭取更多行動電信業者支持、平台能否保持一致性與相容性、Google未來持續投入的力道、開放源碼社群的維繫與管理、專利侵權的法律訴訟等亦將陸續浮現。
這些問題與挑戰,雖說都是平台主導者Google要設法解決,大多數目前也還沒有明朗的答案,但部分問題可從一些蛛絲馬跡推測Google的因應之道,而欲投入Android平台開發產品的廠商,亦需將這些變數納入考量。
強打Google行動應用 吸引「Gfans」
G1的銷售狀況,影響Android平台後續的發展力道,問題是G1要主打的到底是哪個消費族群?
眾所皆知,G1內建Google Search、Google Maps、Google Talk、Google Calendar、Gmail及YouTube等行動版的Google服務與應用,這些應用不僅針對Android平台做最佳化,且各應用彼此間相互高度整合。
一旦把上述這些「Google牌」應用排除,G1不僅在硬體上有著造型與外觀設計過於樸實的缺陷,軟體功能方面更是十分陽春。
最常為人詬病的2項缺點,其一是多媒體娛樂方面僅內建簡單的音樂播放器並無法觀看影片,可說是連低階feature phone的水準都達不到;其二則是連一般智慧型手機所具備的桌面同步(Desktop Sync)軟體都沒有,導致使用者無法匯入、備份或同步更新原先儲存在PC上的郵件、聯絡人與行事曆等資料,更遑論不少企業用戶重視的Exchange Active Sync功能。
當然G1所欠缺的任何軟體功能,大多數可藉由連上Android Market下載安裝適當的應用軟體來彌補,或是等待未來第3方開發者發展出合適解決方案,不過未能內建一些普遍被視為手機上該具備的基本功能,是會讓許多消費者望G1而卻步。
此外,G1在啟用的設定過程中,還得輸入1組Google帳號與密碼,使用者若原先沒有,則需在透過G1連上網路申請。
對不怎麼仰賴Google服務的消費者來說,G1根本是1款功能不全、不值得買的機種;換言之,Google、HTC與T-Mobile聯手推出G1,其實並不貪心,鎖定的主力消費客層是原本就經常透過PC使用Google服務的族群,或者說是Gfans。
因此,G1的銷量如何,端看這類Google服務的重度使用者有多少人能被轉化為G1的購買者。
廣告大餅分享 吸引電信業者加入
由於當前的行動產業生態,手握行動網路使用權及用戶的電信業者,是手機的最大採購者與分銷通路,Android平台取得愈多行動電信業者的實質支持,未來發展愈形順遂。
視行動廣告為下一波成長關鍵的網路廣告霸主Google,為拉攏行動電信業者採用Android手機,或把Google的行動連網應用及服務內建於業者販售的手機,極有可能將Google Adsense模式,拆分廣告營收給網站主,調整套用至與行動電信業者的合作。
當然,電信業者或許比較偏好Google與Firefox瀏覽器的開發單位Mozilla Foundation,以及Google與MySpace社交網站間的合作模式,Google每年或每季支付為數可觀的一大筆錢,以取得於瀏覽器軟體或網站置入Google 搜尋服務或工具的權利。
Google招牌及Android字號 乃維持平台相容性利器
由於Google將把Android平台大部分的軟體元件,以ASL v2(Apache Software License Version 2)的授權方式開放其程式源碼,而此種授權允許被授權者自由更改程式碼且毋需承擔將衍生作品公開源碼的義務,也就是未來任何廠商都可自行調整出自家版本、封閉的Android衍生平台,如此一來Android平台相容性與一致性便遭到破壞,第3方程式開發者將無所適從。
截至目前,雖未見Google在此方面有任何明確的公開對應作為或防禦性措施,但從G1手機背面有著「with Google」字樣的Logo,已可對Google的未來可能作法略窺一二。
根據Interbrand的調查與估計,2008年Google的品牌價值接近256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0,高於排名第24的蘋果不少。換言之,其他廠商的產品若能搭上Google品牌,將增光不少,對消費者也更具吸引力。
是以,未來其他廠商基於Android平台開發出來的硬體產品,必須符合Google訂下的相容性標準,方能取得Google授權使用諸如「Android相容」或with Google(要直接掛上Google名號,或許還得內建一定種類的Google應用)這樣的商標字眼。
Google採用這種作法,雖說只能規範到按規矩行事的廠商,對於主攻大陸這類不怎麼遵守專利或商標權的新興市場山寨機業者不具約束力,但若Google能與提供這些業者Turnkey解決方案的關鍵廠商(如提供手機晶片組的聯發科)達成商標及品牌使用授權協議,那麼山寨版Android機的相容性自然而然便手到擒來。
Android不明變數仍多 台廠需審慎評估
後G1時代,Android平台發展會面臨的挑戰,除前述幾項大致上可推估Google因應作法的問題,Google未來持續投入的力道、開放源碼社群的維繫與管理及專利侵權的法律訴訟等渾沌不明朗的變數,更是台廠在評估投入此平台開發時,要加以考量的因素。
主導者Google未來能夠持續投入多少資源支持,絕對是影響Android平台發展前景的重大變數,特別是若目前核心事業PC-based的線上廣告若表現不佳,Google或許將無暇或無餘力顧及這個剛起步的新事業。
從外部引進程式撰寫與除蟲的能量,以節省後續要投入的研發人力資源,是Google決定將Android平台開放源碼的重要考量因素,因而維繫及管理足夠數量的開放源碼社群參與貢獻該平台的演進,這個Android平台最基本且最核心的發展關鍵,有待Google在公開Android平台原始碼後,提出具體的規畫或作法。
在專利侵權與法律訴訟問題方面,由於Android平台採開放源碼方式釋出,程式原始碼一旦公布後,有心人士透過檢視程式碼包含的技術或實作方式,宣稱Android侵犯其握有的專利,進一步來興訟的可能性很高。
另外,Android平台中,在Linux Kernel部分是以GPL v2(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Version 2)方式授權,這2種授權對商業應用又會造成迥然不同的限制,且有不少台廠過往使用或修改以GPL授權的軟體程式碼,或不了解授權條款,或礙於現實商業考量,未遵守GPL規範,遭社群譴責甚至告上法庭。
因此,有意以Android平台為基礎來開發產品的台廠,若能弄清楚開放源碼授權與衍生的法律問題、透過妥善設計的系統
以消弭授權爭端、社群運作及商業合作等議題,不僅能減低未來遭受侵權訴訟的風險,更能有效藉助開放源碼社群的資源與力量,彌補自身特定領域研發人才短缺的弱點。
首款Android手機T-Mobile G1(以下簡稱G1)將於2008年10月22日在美國開始銷售,接受市場與消費者的考驗,而攸關Android平台後續發展的問題與挑戰諸如爭取更多行動電信業者支持、平台能否保持一致性與相容性、Google未來持續投入的力道、開放源碼社群的維繫與管理、專利侵權的法律訴訟等亦將陸續浮現。
這些問題與挑戰,雖說都是平台主導者Google要設法解決,大多數目前也還沒有明朗的答案,但部分問題可從一些蛛絲馬跡推測Google的因應之道,而欲投入Android平台開發產品的廠商,亦需將這些變數納入考量。
強打Google行動應用 吸引「Gfans」
G1的銷售狀況,影響Android平台後續的發展力道,問題是G1要主打的到底是哪個消費族群?
眾所皆知,G1內建Google Search、Google Maps、Google Talk、Google Calendar、Gmail及YouTube等行動版的Google服務與應用,這些應用不僅針對Android平台做最佳化,且各應用彼此間相互高度整合。
一旦把上述這些「Google牌」應用排除,G1不僅在硬體上有著造型與外觀設計過於樸實的缺陷,軟體功能方面更是十分陽春。
最常為人詬病的2項缺點,其一是多媒體娛樂方面僅內建簡單的音樂播放器並無法觀看影片,可說是連低階feature phone的水準都達不到;其二則是連一般智慧型手機所具備的桌面同步(Desktop Sync)軟體都沒有,導致使用者無法匯入、備份或同步更新原先儲存在PC上的郵件、聯絡人與行事曆等資料,更遑論不少企業用戶重視的Exchange Active Sync功能。
當然G1所欠缺的任何軟體功能,大多數可藉由連上Android Market下載安裝適當的應用軟體來彌補,或是等待未來第3方開發者發展出合適解決方案,不過未能內建一些普遍被視為手機上該具備的基本功能,是會讓許多消費者望G1而卻步。
此外,G1在啟用的設定過程中,還得輸入1組Google帳號與密碼,使用者若原先沒有,則需在透過G1連上網路申請。
對不怎麼仰賴Google服務的消費者來說,G1根本是1款功能不全、不值得買的機種;換言之,Google、HTC與T-Mobile聯手推出G1,其實並不貪心,鎖定的主力消費客層是原本就經常透過PC使用Google服務的族群,或者說是Gfans。
因此,G1的銷量如何,端看這類Google服務的重度使用者有多少人能被轉化為G1的購買者。
廣告大餅分享 吸引電信業者加入
由於當前的行動產業生態,手握行動網路使用權及用戶的電信業者,是手機的最大採購者與分銷通路,Android平台取得愈多行動電信業者的實質支持,未來發展愈形順遂。
視行動廣告為下一波成長關鍵的網路廣告霸主Google,為拉攏行動電信業者採用Android手機,或把Google的行動連網應用及服務內建於業者販售的手機,極有可能將Google Adsense模式,拆分廣告營收給網站主,調整套用至與行動電信業者的合作。
當然,電信業者或許比較偏好Google與Firefox瀏覽器的開發單位Mozilla Foundation,以及Google與MySpace社交網站間的合作模式,Google每年或每季支付為數可觀的一大筆錢,以取得於瀏覽器軟體或網站置入Google 搜尋服務或工具的權利。
Google招牌及Android字號 乃維持平台相容性利器
由於Google將把Android平台大部分的軟體元件,以ASL v2(Apache Software License Version 2)的授權方式開放其程式源碼,而此種授權允許被授權者自由更改程式碼且毋需承擔將衍生作品公開源碼的義務,也就是未來任何廠商都可自行調整出自家版本、封閉的Android衍生平台,如此一來Android平台相容性與一致性便遭到破壞,第3方程式開發者將無所適從。
截至目前,雖未見Google在此方面有任何明確的公開對應作為或防禦性措施,但從G1手機背面有著「with Google」字樣的Logo,已可對Google的未來可能作法略窺一二。
根據Interbrand的調查與估計,2008年Google的品牌價值接近256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0,高於排名第24的蘋果不少。換言之,其他廠商的產品若能搭上Google品牌,將增光不少,對消費者也更具吸引力。
是以,未來其他廠商基於Android平台開發出來的硬體產品,必須符合Google訂下的相容性標準,方能取得Google授權使用諸如「Android相容」或with Google(要直接掛上Google名號,或許還得內建一定種類的Google應用)這樣的商標字眼。
Google採用這種作法,雖說只能規範到按規矩行事的廠商,對於主攻大陸這類不怎麼遵守專利或商標權的新興市場山寨機業者不具約束力,但若Google能與提供這些業者Turnkey解決方案的關鍵廠商(如提供手機晶片組的聯發科)達成商標及品牌使用授權協議,那麼山寨版Android機的相容性自然而然便手到擒來。
Android不明變數仍多 台廠需審慎評估
後G1時代,Android平台發展會面臨的挑戰,除前述幾項大致上可推估Google因應作法的問題,Google未來持續投入的力道、開放源碼社群的維繫與管理及專利侵權的法律訴訟等渾沌不明朗的變數,更是台廠在評估投入此平台開發時,要加以考量的因素。
主導者Google未來能夠持續投入多少資源支持,絕對是影響Android平台發展前景的重大變數,特別是若目前核心事業PC-based的線上廣告若表現不佳,Google或許將無暇或無餘力顧及這個剛起步的新事業。
從外部引進程式撰寫與除蟲的能量,以節省後續要投入的研發人力資源,是Google決定將Android平台開放源碼的重要考量因素,因而維繫及管理足夠數量的開放源碼社群參與貢獻該平台的演進,這個Android平台最基本且最核心的發展關鍵,有待Google在公開Android平台原始碼後,提出具體的規畫或作法。
在專利侵權與法律訴訟問題方面,由於Android平台採開放源碼方式釋出,程式原始碼一旦公布後,有心人士透過檢視程式碼包含的技術或實作方式,宣稱Android侵犯其握有的專利,進一步來興訟的可能性很高。
另外,Android平台中,在Linux Kernel部分是以GPL v2(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Version 2)方式授權,這2種授權對商業應用又會造成迥然不同的限制,且有不少台廠過往使用或修改以GPL授權的軟體程式碼,或不了解授權條款,或礙於現實商業考量,未遵守GPL規範,遭社群譴責甚至告上法庭。
因此,有意以Android平台為基礎來開發產品的台廠,若能弄清楚開放源碼授權與衍生的法律問題、透過妥善設計的系統
以消弭授權爭端、社群運作及商業合作等議題,不僅能減低未來遭受侵權訴訟的風險,更能有效藉助開放源碼社群的資源與力量,彌補自身特定領域研發人才短缺的弱點。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