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2, 2008

@吹牛吹出一本書─王偉忠

2008/11/07
【聯合線上/業務企劃】
圖/博客來網路書店提供


文/王偉忠


在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二十九日星期三,陶子生日這一天的下午五點鐘,我問我自己:為什麼要出書?這些隨隨便便的生活流水帳,出版後真有人會看嗎?看的人會高興、會感動嗎?


這一年多來,我每天都自問:到底本週的《今周刊》專欄該寫什麼。好不容易週週驚險趕上截稿時限,沒想到集結出書竟然還要寫序,真要了我的命。


怎麼會開始寫專欄的?這要命的差事是這樣開始的。


小時候我最愛看方塊文字,每週必讀包可華(Art Buchwald)專欄,崇拜之餘也想當個專欄作家,以自己的觀點說些土生土長的故事。但開始工作後發現時間有限,這心願只好擱置。


直到年過五十,很多人問:「接下來呢?要到大陸做節目嗎?」


即使大陸大熱門,我還是相信節目得在自己的土地找故事找點子,才能呼吸、才有意義,因為節目好看是與觀眾起了共鳴。而我身為父親、老闆、丈夫、朋友、國民、市民等多重身份,節目觀眾從四年級生到八年級生,每天都覺得身邊的人們全都有很多意見,空氣中充滿了感覺,做節目之餘一直想收集這些稍縱即逝的生活氣味。然而,工作這麼忙,不可能有時間寫下感觸,我還是別自找麻煩吧!但《今周刊》找上門說:「不管,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就寫吧!


專欄該起個什麼名字呢?最好像電影《大智若魚》(Big Fish)裡的老爸,整天跟孩子說些離奇故事,兒子覺得老爸一輩子胡扯,等老爸死了,在葬禮上親眼見到爸爸口中那些不可能存在的故事主角們,只是連體嬰成了雙胞胎,巨人成了身高較高的長人,才知老爸一生從不騙人,只是吹牛,所有的神奇都是事實。


這電影深深打動了我,因為我爸也愛吹牛,而現在我也是個愛吹牛的老爹,索性將專欄命名為「吹牛老爹」,當個光寫光說、不唱饒舌歌的吹牛老爹。


名為「吹牛」,但內容常是看著一週行事曆記下的流水帳,在工作、休閒、朋友打屁、妻女吹牛之間的一些感想,不刻意找素材,也不旁徵博引。若讀者讀了有所感,那是因為事情感動了你,我只是加油添醋,稍微擴大了神經末梢的感受。雖都是無聊瑣事,但吹起牛來總津津樂道。吹牛突顯了細碎小事的珍貴,就像麵攤賣的豆干,應該摸摸掂掂後才拿起來切,讓豆干不只是豆干,而是精挑細選出的最好豆干,才好吃,才有餘味。


我這一代的四年級生堅持「有飯,妻女先吃」,所以專欄也想讓妻女先看,每週把新刊放在太太看得到的桌上,偶爾問一句:「這期怎樣?」她總用那甜美圓潤卻又聽不出情緒的聲音說:「不錯啊!」一年多來,她絕對只說:「不錯啊!」這三個字,從不曾改用「很不錯!」或是「非常不錯!」音調頻率波動不超過上下五個百分點,實在天威難測。唯有寫到朋友時,她會加上一句:「你這樣寫你的朋友,不會不好意思啊?」


事實證明還好,因為所有電視節目的第一集都必須找親朋好友助陣──如果沒有人報名,親友先頂一頂;如果沒有人表演,先邀請朋友們表演。所以,寫文章,當然要先把周遭所有人的祕密都出賣了,再來想新題材。


我反倒不太引用先人語錄,因為在這個年代,過去認為不會倒的美國大投資銀行都能宣告倒閉,先聖先賢的名言早已不能當作引經據典的金科玉律,聽親友閒聊,往往還比偉人語言更貼近實情。因此專欄至今全是吹牛而成,未來也將繼續比照辦理。


若讀者能看下去,不代表你的生活無聊,而是因為您懂得讓生活趣味化。就像創意從來不是發明,而是發現。


至於書名為何不叫「吹牛老爹」,而叫「我是康樂股長」?這是出版社的「發現」,他們認為我稱得上「台灣的康樂股長」,你認為呢?


王偉忠週記……,亂講有理X娛樂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