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05, 2009

用地毯來記憶

曉風  (20090105)




 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城市好歹都有個機場,機場或漂亮或壯觀或管理井然或豪華氣盛或因創意湧現而風情萬種,或如三家村野店,質樸無華,無不一一令人印象深刻。畢竟,那是我們「初履貴寶地」的第一印象。

 但我獨對香港機場難忘。

 香港機場建在大嶼山,稱為山,其實是一小島,興建的時期是英國統治的末幾年。大英帝國畢竟有世家子的氣度,殖民一場,大家好聚好散,機場算是他們送給分手情人的精品禮物,用以永誌高誼。
 機場外觀之簡明俐落或視線之平遠壯闊都不在話下,但每次到港令我乍然一驚的,其實是機場的地毯。地毯又有什麼稀奇?其圖案也只不過是淺灰深灰加上淺米和寶藍交錯成的小格子,非常非常的不引人注意。

 但我每次經過香港機場,看到那片地毯上的圖案,都勾起內心極大的震撼。我試著問其他香港朋友或台灣朋友,問他們這些小方格有沒有令他們震憾,他們都說沒什麼,他們看這片地毯就只是地毯罷了。

 這件事,當然一時也沒什麼公理可言,我只好試著把自己假想成地毯圖案的原始設計者(我無緣得識此人,有讀者可以幫我找到此人嗎?),下面是我假擬的「設計構想」之說明:

 我很榮幸向你們提出我對香港機場的地毯圖案的基本想法:

 我的想法是「想讓香港成為一個有記憶的城市」。

 香港為什麼要成為一個有記憶的城市呢?那是因為這個城市的記憶是值得自豪的。

 百年前的人都死了,那些滿州大官和英國皇族的協商,昔日的戰爭和勝負和談判和國際冷暖,百年來都由這個城市承受了。但這個當年小小的多岩岬的溫暖漁港,後來卻成為美麗光燦的東方明珠。曾經,如果你問當年中國大陸八億人民,天堂的位置在哪裡?他們必定會眾口一辭地告訴你,天堂在香港。

 這樣的地方其實並不是天堂,它只是幾百萬?類(?類指活人,亦指張嘴嚼食的生命)長期經之營之的家園。在這裡沒有祖國,卻有道統,沒有一代宗師,卻有井然管理。

 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想死了賺錢,但絕大部分的市民,賺的其實只是血汗錢。或如阿婆在「傳統街市」賣著一小盤一小盤的豬腸粉,下鋪薄紙一張,算是衛生措施。或如小雜貨店裡賣一串金黃色的剝好的新會橙皮(新會,這是梁啟超的故鄉,當地出產的小橙,直徑只四、五公分,皮芳香,比較貴,橙肉不太好吃,反可以便宜購得),或如車衣廠中的女工沒日沒夜的趕工……。

 曾經,在香港這個地方──包括舊日的啟德機場和一般寫字樓──地上鋪的都是一寸見方的人稱馬賽克的小塊磁磚。它便宜、耐磨、耐空氣中的鹽分,也不怕潮濕,它是香港早期建材中的主角,雖然,它看來並不是那麼尊貴。

 有一天,如果你有幸站在新的大嶼山赤?角機場,一眼望去,全是那蓋地而來的地毯。奇怪的是,你會發覺我用的雖是柔軟的纖維材質,圖案看來卻分明希望讓人想起五○年代的那硬硬的、耐用的馬賽克小磁磚,我想用地毯上的小磁磚圖形來記憶,記憶一段艱困、清貧、務實、赤手拚搏的年代,並且記憶汗水、淚水、記憶愛。

 對,我是這樣來替我所不認識的設計者轉述了他的設計概念,我也試圖為萬千旅客解讀香港機場中的地毯上磁磚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