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桿菌素的傳奇
作者: 曾忠仁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部
肉毒桿菌素會干擾乙醯膽鹼的釋放,使突觸失去傳遞訊號的功能。
毒藥成良藥
細心的科學家往往會注意到旁人所忽略的地方,如同青黴素是偶然被發現有殺菌的作用一樣,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在醫學美容上的應用也是如此。 1990 年代,眼科醫師卡露瑟斯(Dr. Carruthers)在治療斜視的病患時,偶然觀察到患者的魚尾紋也同時獲得改善,經過幾年的研究後,肉毒桿菌素在醫學美容上獲得了更大的突破,幾乎掩蓋了它在純醫療領域原有的光芒。
肉毒桿菌素,顧名思義是由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分泌產生的。到目前為止,共有七種血清抗原上不同的肉毒桿菌素亞型被分離出來,分別稱為 A、B、C1、D、E、F、以及 G 型,它們都能夠在神經肌肉交界的神經突觸處,阻斷乙醯膽鹼釋放的能力,進而斷絕神經訊號的傳遞。不過由於彼此在構造與功能上的差異,這七種亞型的肉毒桿菌素在臨床上無法互相交換替代,目前醫學美容上以應用 A 與 B 兩個亞型為主,其中又以 A 型肉毒桿菌素最常使用。
要了解肉毒桿菌素的作用原理,首先必須了解神經生理學。
人體肌肉的動作,都是經由神經所調節,而位於神經與肌肉交接處的突觸,便是神經傳遞命令給肌肉的場所。當神經衝動時,神經末梢會釋出乙醯膽鹼,肌肉細胞接收到乙醯膽鹼後,便產生收縮,然後神經末梢吸收乙醯膽鹼再利用,準備下一次的神經衝動時再次釋出,使肌肉再次收縮,完成動作。
當肉毒桿菌素作用於神經末梢的突觸前端時,會被特異受體所鍵結,進而被神經細胞元內化,進入神經末梢的細胞質內,干擾釋放乙醯膽鹼時所需的蛋白質,使得神經末梢的乙醯膽鹼無法釋出,突觸因此失去作用,神經無法再傳遞訊號給肌肉。也就是說,肉毒桿菌素以化學方式使肌肉局部去神經化而無法收縮,達到所謂的肌肉放鬆甚至麻痺的效果,若肌肉長時間不動作,則會有肌肉萎縮的現象。
但肉毒桿菌素的局部去神經化是可逆的,也就是被肉毒桿菌素破壞的神經肌肉交接處,神經末梢會藉由出芽方式重新建立新的突觸,達到再支配肌肉動作的能力。因此注射肉毒桿菌素的效果並非一勞永逸,通常約四到六個月便需再次接受治療。
肉毒桿菌素可幫忙「變臉」
隨著醫學界越來越了解肉毒桿菌素的毒理特性,以及深入認識人體解剖學與神經生理學,肉毒桿菌素在醫學美容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常見的用途如下。
去除皺紋:上半臉的皺紋,包括魚尾紋、抬頭紋、皺眉紋等,是注射肉毒桿菌素除皺法最常用也最有效的部位。魚尾紋的形成是由於外側環眼肌收縮所致,如果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這處的肌肉就可放鬆,無法收縮,因而達到去除魚尾紋的效果。同樣地,皺眉紋是因為鼻眉肌及皺眉肌兩種肌肉收縮所造成,抬頭紋則是由前額肌收縮所形成。因此只要把肉毒桿菌素正確地注射到這些肌肉的部位,被注射的肌肉會很快地放鬆,對應部位的皺紋就會消失。
改變臉型:有些人因為兩邊的嘴嚼肌太發達,使得臉形顯得方正,一般稱為國字臉。女性如果有這種問題,外貌會顯得陽剛,欠缺女性特質。若能在發達的嚼肌部位注射肉毒桿菌素,使肌肉放鬆麻痺,進而萎縮,臉部線條會逐漸變得柔和,國字臉就會變成瓜子臉了。
治療多汗症:人體的汗腺是由自律神經系統所控制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是乙醯膽鹼。當汗腺接受到神經系統發出的指令時,便排出汗液,若局部神經過度活躍,就會不正常出汗,稱為多汗症。症狀輕微的只會引起病患的不適,但嚴重時手掌會不斷地冒汗,便有可能造成生活上的困擾,甚至導致學習、人際與社交的障礙。其實不論是手掌、腳掌、腋下或身體任何部位的多汗症,若在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都可以使多汗的部位不再出汗,達到相當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其療效可維持半年左右。
肉毒桿菌素有副作用嗎?
對於有運動神經元疾病,如重肌力無力症的患者,以及對藥品配方中任何成分過敏的,都不應該施打肉毒桿菌素。如果欲施打部位有感染現象時,也應禁止。當然,孕婦或哺乳中的婦女,也不建議施打。
注射肉毒桿菌素的效果是慢慢出現的,一般而言,藉由肌肉放鬆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如皺紋消失等,約需三天到一週,1 ~ 2 個禮拜可達到最好的效果。但如果是藉由肌肉萎縮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如改變臉型時,則需要更久,約一個月的時間,才會出現效果。
注射肉毒桿菌素的效果並非百分之百,極少數的患者在幾次的注射後,身體會出現抗體,使得以後的注射無效。為減少這種現象的產生,製造商必須生產高純度的肉毒桿菌素,在每次注射時也應儘量避免一次注射過高的劑量。如果真的出現某種亞型的肉毒桿菌素抗體,而病患又必須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時,可以改用另一種亞型的肉毒桿菌素。
肉毒桿菌素在醫學美容界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繁瑣危險的手術變成簡單的注射,因此不會在病人身上留下疤痕,明顯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率。不過,注射總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局部出血、瘀青是最常見的副作用。最特別的副作用則是上眼瞼下垂與表情僵硬怪異,或是注射部位的肌肉無力,當然這些副作用的發生率相當低。
副作用的發生和醫師的經驗,以及注射時的劑量與部位都有關。對於肉毒桿菌素注射的副作用,目前並沒有適當的解藥,但幸運的是,由於肉毒桿菌素的作用是可逆的,通常幾個星期之後,這些副作用就會自然消失。
肉毒桿菌素的應用正方興未艾,除了醫學美容界不斷擴展它的用途之外,神經科醫師也用它來治療偏頭痛,泌尿科醫師則用它來治療排尿障礙。科學與醫學的進步,把原本會致人於死的肉毒桿菌「毒」素,轉變成可為人解「憂」治「病」的良藥,造物者的神奇,生命的奧妙,真讓人讚嘆。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7月,403期,18 ~ 21頁(pdf檔)
肉毒桿菌素會干擾乙醯膽鹼的釋放,使突觸失去傳遞訊號的功能。
毒藥成良藥
細心的科學家往往會注意到旁人所忽略的地方,如同青黴素是偶然被發現有殺菌的作用一樣,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在醫學美容上的應用也是如此。 1990 年代,眼科醫師卡露瑟斯(Dr. Carruthers)在治療斜視的病患時,偶然觀察到患者的魚尾紋也同時獲得改善,經過幾年的研究後,肉毒桿菌素在醫學美容上獲得了更大的突破,幾乎掩蓋了它在純醫療領域原有的光芒。
肉毒桿菌素,顧名思義是由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分泌產生的。到目前為止,共有七種血清抗原上不同的肉毒桿菌素亞型被分離出來,分別稱為 A、B、C1、D、E、F、以及 G 型,它們都能夠在神經肌肉交界的神經突觸處,阻斷乙醯膽鹼釋放的能力,進而斷絕神經訊號的傳遞。不過由於彼此在構造與功能上的差異,這七種亞型的肉毒桿菌素在臨床上無法互相交換替代,目前醫學美容上以應用 A 與 B 兩個亞型為主,其中又以 A 型肉毒桿菌素最常使用。
要了解肉毒桿菌素的作用原理,首先必須了解神經生理學。
人體肌肉的動作,都是經由神經所調節,而位於神經與肌肉交接處的突觸,便是神經傳遞命令給肌肉的場所。當神經衝動時,神經末梢會釋出乙醯膽鹼,肌肉細胞接收到乙醯膽鹼後,便產生收縮,然後神經末梢吸收乙醯膽鹼再利用,準備下一次的神經衝動時再次釋出,使肌肉再次收縮,完成動作。
當肉毒桿菌素作用於神經末梢的突觸前端時,會被特異受體所鍵結,進而被神經細胞元內化,進入神經末梢的細胞質內,干擾釋放乙醯膽鹼時所需的蛋白質,使得神經末梢的乙醯膽鹼無法釋出,突觸因此失去作用,神經無法再傳遞訊號給肌肉。也就是說,肉毒桿菌素以化學方式使肌肉局部去神經化而無法收縮,達到所謂的肌肉放鬆甚至麻痺的效果,若肌肉長時間不動作,則會有肌肉萎縮的現象。
但肉毒桿菌素的局部去神經化是可逆的,也就是被肉毒桿菌素破壞的神經肌肉交接處,神經末梢會藉由出芽方式重新建立新的突觸,達到再支配肌肉動作的能力。因此注射肉毒桿菌素的效果並非一勞永逸,通常約四到六個月便需再次接受治療。
肉毒桿菌素可幫忙「變臉」
隨著醫學界越來越了解肉毒桿菌素的毒理特性,以及深入認識人體解剖學與神經生理學,肉毒桿菌素在醫學美容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常見的用途如下。
去除皺紋:上半臉的皺紋,包括魚尾紋、抬頭紋、皺眉紋等,是注射肉毒桿菌素除皺法最常用也最有效的部位。魚尾紋的形成是由於外側環眼肌收縮所致,如果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這處的肌肉就可放鬆,無法收縮,因而達到去除魚尾紋的效果。同樣地,皺眉紋是因為鼻眉肌及皺眉肌兩種肌肉收縮所造成,抬頭紋則是由前額肌收縮所形成。因此只要把肉毒桿菌素正確地注射到這些肌肉的部位,被注射的肌肉會很快地放鬆,對應部位的皺紋就會消失。
改變臉型:有些人因為兩邊的嘴嚼肌太發達,使得臉形顯得方正,一般稱為國字臉。女性如果有這種問題,外貌會顯得陽剛,欠缺女性特質。若能在發達的嚼肌部位注射肉毒桿菌素,使肌肉放鬆麻痺,進而萎縮,臉部線條會逐漸變得柔和,國字臉就會變成瓜子臉了。
治療多汗症:人體的汗腺是由自律神經系統所控制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是乙醯膽鹼。當汗腺接受到神經系統發出的指令時,便排出汗液,若局部神經過度活躍,就會不正常出汗,稱為多汗症。症狀輕微的只會引起病患的不適,但嚴重時手掌會不斷地冒汗,便有可能造成生活上的困擾,甚至導致學習、人際與社交的障礙。其實不論是手掌、腳掌、腋下或身體任何部位的多汗症,若在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都可以使多汗的部位不再出汗,達到相當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其療效可維持半年左右。
肉毒桿菌素有副作用嗎?
對於有運動神經元疾病,如重肌力無力症的患者,以及對藥品配方中任何成分過敏的,都不應該施打肉毒桿菌素。如果欲施打部位有感染現象時,也應禁止。當然,孕婦或哺乳中的婦女,也不建議施打。
注射肉毒桿菌素的效果是慢慢出現的,一般而言,藉由肌肉放鬆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如皺紋消失等,約需三天到一週,1 ~ 2 個禮拜可達到最好的效果。但如果是藉由肌肉萎縮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如改變臉型時,則需要更久,約一個月的時間,才會出現效果。
注射肉毒桿菌素的效果並非百分之百,極少數的患者在幾次的注射後,身體會出現抗體,使得以後的注射無效。為減少這種現象的產生,製造商必須生產高純度的肉毒桿菌素,在每次注射時也應儘量避免一次注射過高的劑量。如果真的出現某種亞型的肉毒桿菌素抗體,而病患又必須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時,可以改用另一種亞型的肉毒桿菌素。
肉毒桿菌素在醫學美容界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繁瑣危險的手術變成簡單的注射,因此不會在病人身上留下疤痕,明顯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率。不過,注射總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局部出血、瘀青是最常見的副作用。最特別的副作用則是上眼瞼下垂與表情僵硬怪異,或是注射部位的肌肉無力,當然這些副作用的發生率相當低。
副作用的發生和醫師的經驗,以及注射時的劑量與部位都有關。對於肉毒桿菌素注射的副作用,目前並沒有適當的解藥,但幸運的是,由於肉毒桿菌素的作用是可逆的,通常幾個星期之後,這些副作用就會自然消失。
肉毒桿菌素的應用正方興未艾,除了醫學美容界不斷擴展它的用途之外,神經科醫師也用它來治療偏頭痛,泌尿科醫師則用它來治療排尿障礙。科學與醫學的進步,把原本會致人於死的肉毒桿菌「毒」素,轉變成可為人解「憂」治「病」的良藥,造物者的神奇,生命的奧妙,真讓人讚嘆。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7月,403期,18 ~ 21頁(pdf檔)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