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5, 2009

把電影拆開賣未上映先回本

‧商業周刊 2009/04/13
在大輸大贏的高風險電影投資裡,中國電影大亨如何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零風險投資模式?如何做到電影還沒上演,就確保賺回製作成本?


【文/韓 斌】

他,從沒有拍過一部戲,卻是中國最賺錢電影的老闆。從餐廳小弟、皮包公司老闆,到電影大亨,他,都是大腕(大人物)幕後的大腕。


在台灣,二○○八年拿下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電影《集結號》;在中國,劉德華主演票房超過約新台幣五億元的《墨攻》,幕後老闆都是這位名字叫王中軍的大陸人,他是中國大陸最大電影集團華誼兄弟的董事長,身價超過新台幣四十億元。


不用娛樂眼光經營 拍電影和賣電影的人分開


他的本事,不用「娛樂」眼光經營娛樂業,反而將他在美國餐廳打工,靠送外賣賺取一美元、一美元學到的小弟精神,移植到動輒投資超過新台幣一億元的電影業,省下融資、製作、發行、放映四大環節成本,多賺每一分錢。


香港上市市值約新台幣一千六百億元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評價:「王中軍是我見過大陸娛樂業少數幾位懂得經營的人。」


在他位於北京的辦公室裡,銅製的拉布拉多狗銅像、鐵甲武士的盔甲,大陸前國家主席毛澤東的油畫與女性裸體畫像,一一陳列,顯示他從小弟變電影大亨的氣派。但,他一說起話,仍然充滿一股為生存什麼都肯幹的狠勁,他對《商業周刊》記者說:「拍電影幾乎是一門不會賠錢的生意,沒什麼好怕的。」


為什麼不會賠錢?王中軍的做法是,把拍電影的人與賣電影的人分開、在電影中置入廣告,甚至把導演分等級。他把拍電影變成類似台積電生產晶片,全部都要資料化、標準化作業流程。


有一次,導演馮小剛氣沖沖的跑去找王中軍,一開口就是大罵:「幹嘛要弄(這麼)多廣告?網上多少人在罵我!」王中軍回答,「還真的只能給他罵,一個鏡頭好幾百萬呢!」


小到一支諾基亞手機,大到一輛賓士轎車、一艘歌詩達(Costa)郵輪,電影鏡頭故意掃過這些贊助商的商標,還要拍得自然、讓觀眾看得舒服,往往一個鏡頭就要溝通上百次。為了生意不蝕本,王中軍還專門組織了一支四、五人團隊,天天磨著馮小剛,假如鏡頭沒出來就要喊「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