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0, 2006

摘錄》由賞心悅目到目悅興至的假說

由賞心悅目到目悅興至的假說
原來「眼睛吃冰淇淋」的形容詞不只是文學上的修辭技巧,而是確有神經生理基礎的說法!

撰文╱曾志朗




6月中旬,我們實驗室所有的研究員(年輕的和資深的)一齊到了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因為每年一度的人類腦圖(Human Brain Mapping)學術研討會就在那達文西的故鄉舉行,實驗室的每一位同仁各個都有研究報告要以壁報論文的方式,呈現在30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腦科學家的眼前。另外,大會也邀請了一些重量級的研究者做主題講演,實驗室的同仁們也就依各自的領域仔細聆聽這些大師講演。白天,在趕場做報告、參閱別人的論文壁報,以及聽講做筆記的心智活動中,和長途旅行所造成的時差及生理勞累對抗;到了夜晚,吃過了道地的義大利麵後,大伙兒聚在一起,聊聊一天的所見所聞,對所學到的新知識,尤其是在理論上有所突破的實驗方式與結果,感到興奮異常。大伙兒聊得起勁,充份感到新知的喜悅,身體的勞累卻忘得一乾二淨了!我回到房間,躺下來,在入睡之前,忽然浮起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新的知識會讓我們感到無比的爽心豁目呢?

會議一共開了五天,大伙兒根據議程早起晚歸,在會場四處尋找新知,和其他研究者討論,我這個當老師的看在眼裡,心裡又是欣慰又是憐惜,一方面希望他們不要累倒了,一方面又忍不住催督他們,既然到了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怎能錯過各個博物館所收藏的精品畫作與雕像。6月正逢佛羅倫斯觀光季節,而且碰上了熱潮襲人,在烈日下排隊等待入館,真是夠累的,好不容易才進入館內,已是汗流浹背,而且也給地中海旁的炎炎日頭曬得昏頭昏腦的。但在燈光微暗的館內,滿室滿牆的畫作,由各方而來,吸引住我的眼光,那些不同顏色所襯托出來的人物、服飾、物件、動作等等,細膩、生動又合諧,美麗又栩栩如生,在在讓我感受到美的展示。而我也不由自主的想去解釋每一幅畫作的含義。它們像是在對我傾吐它們的歷史,告訴我信仰的真諦,引發我去感受它們所代表的生活中的悽苦與喜樂。我站在畫室中央,被眾多的名畫包圍,眼前盡是美的表徵,而內心則充滿了愉悅的舒暢之感。我就在那裡想到了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悅目會帶來這深厚的賞心之情呢?

會議結束了,大伙兒把行旅打點好,束裝準備到義大利東北邊的古城Trieste (的港)訪問。在那裡我們要參觀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中最有名的嬰兒實驗室,同時也會將我們實驗室最近的研究成果,做一系列的報告,希望能和這些歐洲最有名氣的神經科學家交換意見,彼此切磋一番。我們由佛羅倫斯搭火車先北上,經過水都威尼斯,然後東行,繞過亞德里亞海(Adriatic Sea)到Trieste。一路上穿山越嶺,橫過草原,坐在火車上,看出去景色宜人,尤其出山洞後,袤廣草地映入眼簾,遠處的農舍紅瓦黃牆,在青灰色高山的映襯下,煞是美麗。火車接近Trieste時,到了海岸邊,一望無際的海洋,點點船隻漂遊其上,從車窗望出去滿心清爽。只是這風光明媚的美景又引發了我第三個問題:為什麼眼前的景象,會讓我的眼睛感到柔情萬千,心裡頭也有無比的歡欣?

這三個問題都和資訊的吸收有關。第一個問題中的資訊,指的是透過閱讀與聽講所得到的新知識,它們的產生是比對新舊知識的結果,因此它們的疊積,對個人而言是學問越來越豐富,知識的種類也越來越廣博,而品質也越來越有文以載道的深度與彈性;對人類的社會而言呢?經過歷史考驗後所留下的知識,不是一次又一次促動了文明的進展嗎?知識的進化,似乎是有天擇的機制的。

第二個問題中的資訊則是心靈感受面向轉換歷程,從視神經的通道上,把感官的訊息由線條、顏色逐漸組合成有意義的圖像,再經由個人成長的經歷與過去學習的經驗中,去觸動記憶裡的各種連結,包括概念、情緒,以及認知的推論與隱含性記憶,所以「一張圖像可抵千言萬語」,說的就是一目了然的感受;而且畫風一改,文明又有了新的含義。其實,從演化的觀點而言,藝術創作所產生的創意,也代表著人類得以維持永續發展的問題解決的能力。

第三個問題裡的資訊也是直接經由眼睛的感官之傳遞而來,它指的是人類特別偏好的景觀是有一定的特徵。譬如說喜歡上高處以縱覽四周景物,這是制高點的選擇,帶有很強的防衛機制;又如空曠的海景迷人,也是有一夫當關、萬船勿進的含義。最近有視覺科學家研究人類對各種圖像的喜愛,他們發現人們是很喜歡資訊豐富而且讓人感到安全的圖像與景觀的。

現在到了我們要來解答最重要的問題了:為什麼吸收新知,看美麗的畫作,以及開闊的景觀,都會讓我們感到賞心悅目呢?答案其實不難找到,只要你願意走進大腦裡,然後沿著視神經通路的兩旁檢視過去,就會發現由最初階的視神經(所謂V1、V2、V3、V4)區到高階的視神經區,參雜著許多類鴉片受體(opioid receptor),其密度是越來越高。這些受體被刺激,就會產生腦內啡,不但能抑制痛苦,且能提高興致,產生快樂的感覺。所以上述的三種資訊,若能由低階視神經上達高階視神經,並觸動連結區的學習與分析活動,就會刺激更多的類鴉片受體,增加腦內啡的分泌,使目悅導致興高采烈,也就不足為奇了。視神經通道上兩旁受體密度越來越高的證據,是由我的一位科學界朋友所發現的,因此,這個想法我們稱之為畢德曼(Biederman)假說。

當然,上述的說法,有一個附帶的推論:有些人為了感受更多的愉悅,就更要去創新知識,創作藝術,以及欣賞更多的美景,有如上癮成性,形成更強的動機。人類的文明不就是這樣往前推進的嗎?!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6年7月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