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地
‧王文華
我對創作的想法,跟我對愛情一樣。
創作像愛,是隨時、隨地、隨意的。
一開始我並不這麼想。大學剛開始寫作時,我覺得寫作前要齋戒沐浴、寡慾清心。寫每一個字都要嘔心瀝血、如雷灌頂。
那時我不到20歲,是個文學院的學生。沒課的下午,我坐在圖書館的窗前,看著窗外一大片草地,和窗內更大片的典籍。我拿起一本比我還重的書,搬冰箱似地放在桌上。然後可以一動不動地,看到晚上十一點。
當時我覺得,只有經典才是文學,而文學好過現實世界。當我能讀到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淒美愛情,誰管班上聯誼的對象是哪一系?當我能欣賞《湖濱散記》的字字珠璣,誰要跟朋友去清境農場健行?大學四年,我交了很多女朋友,但她們都死了。或者說因為她們是書中人物,所以從來沒有活過。
而我,似乎也活得不真實。
大學畢業後去當兵,沒辦法整天坐在圖書館研究文學了。在早點名、晚點名、莒光日、夜行軍時,我手中拿的,從小說變成步槍;嘴巴念的,從《三國演義》變成《三民主義》。但這並沒有妨礙我胡思亂想。那時開始,我研發了一種身心分離術:口中可以高唱「緬懷先烈莫辜負創業艱辛,發揚光大尤賴我空軍軍人」,心裡想的卻是伊莉莎白和達西先生倒底會不會在一起?
那一刻我體會到:文學的感覺,未必要靠文學的情境。
當完兵後我去美國念企業管理,離文學當然更遠了。每天必讀華爾街日報,我總是忍不住,花了不成比例的時間,讀最後一頁的作家採訪或新片影評。那時候上課的講義很多,根本沒時間讀教科書,更別說讀文學書。但我還是請朋友寄給我年度的小說和散文集,企圖趕上台灣作家們腦子裡的東西。
坦白說,那兩年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只能寫出句點。那時覺得我的寫作生涯,大概就此告一段落。
但雖然我江郎才盡,生命卻依然精彩熱映。當留學生時,我認識很多留美華人。我們在新大陸過著高科技的舒服生活,心情卻像滿清末年般寂寞空虛。我沒時間把這種心情寫成故事,卻開始把一些畫面、聲音、對話、情境,三言兩語地記在筆記本上。那兩年,我記了40本筆記本。這一頁是「邊際報酬遞減法則」的曲線圖,旁邊一頁是一對華裔夫妻吵架的實錄。
那兩年,我沒有完整的作品,卻有很多零散的觀察。畢業後我時間多了,就把那些觀察寫成了《舊金山下雨了》。
《舊金山下雨了》之後,我體會到創作未必要臥薪嘗膽、即知即行。如果生活方式不容許我們創造「作品」,那我們就先經營「感覺」。就像愛,如果兩個人各有男女朋友不能在一起,那就先搞曖昧。
幾年後我回到台灣的企業界工作,身旁既沒有文藝氣氛,也沒有文藝人。但我寫作的數量,反而急速上昇。這倒不是我突然變得有才氣,而是台灣有太多題材可以發揮。與天下太平的美國比起來,台灣倒處都有衝突,天天充滿焦慮。媒體報導著極端的個性和行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像我倆沒有明天。開一個會、吃一頓飯、逛一次pub、看一節新聞,我就可以看到10個鮮活的小說人物。在台灣,現實比虛構更詭異。這樣的社會苦了老百姓,卻樂了創作者。
剛回台灣那幾年,我認識了很多單身男女。我把他們的生活寫出來,成了《蛋白質女孩》。《蛋白質女孩》原本是人間副刊的專欄,每周一次。那時我爸爸生病,我下班後去醫院陪他。他睡著後,我就拿出筆記本寫。在病房昏黃的燈光下,重現pub裡和人心中的魔鬼燈。寫到一半,爸爸醒了,我就先放下。也許接下來那個晚上都沒時間寫了,也無所謂。這樣「斷斷續續、仆伏前進」的寫法,卻寫出我最有趣、最暢銷的一本書。《蛋白質女孩》之後,我更相信寫作的關鍵在於前端的體會,不在後端的執行。靈感都在滾滾紅塵,不在安靜的書房裡。
所以我後來的愛情小說,像《61 x 57》、《倒數第2個女朋友》,都是我的城市「攝影集」。我走路,我逛店,我坐捷運。我看人,我偷聽,我認識陌生人。任何場景、情境、對話、噪音、氣氛、感覺、面孔、身材打動我時,我立刻記下來。以後當我虛構一個故事,這些素材就成為那虛構骨幹上的肌肉。寫小說最難的,就是肌肉。所以我小說的精華,都是因為有悠遊卡。
我喜歡這種隨時、隨地、隨意的寫作方法,因為它讓寫作和生活合而為一。今天我出去兜風,我是在寫作,還是生活?我不知道,也不重要。走一走,如果因此而得到靈感,很好。如果什麼都沒有,至少活過。大學時我覺得文學好過現實,現在我覺得文學來自現實。寫作是二手的人生。我永遠要把最好的時間和心情,保留給一手的生活。
這種寫作,跟愛一樣。愛沒辦法訂立目標、預算、時間表。愛沒辦法閉關修養、奮發向上。最真的愛,總是措手不及、現買現賣。就像最好的靈感,都在捷運站的月台。
寫作,是所有的藝術創作中最平民化的。它的技術門檻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創作。但它的內涵門檻很高,所以好的作品不多。我寫過好的,和爛的東西(我當然不能告訴你哪些是爛的)。對於我的爛作品,我並不後悔。如果你花錢買了它們,我願意請你吃飯賠罪。
用隨時、隨地、隨意的方式,自然就有爛作品。就像生命中,總有一些日子我們試著忘記。但我不會因此停止生活或寫作,我也希望你不會因此而停筆。去寫,去愛,去呼吸,如果你有一天在捷運上碰到我,別忘了把我寫進你的小說裡。
◎刊載於2007年05月26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我對創作的想法,跟我對愛情一樣。
創作像愛,是隨時、隨地、隨意的。
一開始我並不這麼想。大學剛開始寫作時,我覺得寫作前要齋戒沐浴、寡慾清心。寫每一個字都要嘔心瀝血、如雷灌頂。
那時我不到20歲,是個文學院的學生。沒課的下午,我坐在圖書館的窗前,看著窗外一大片草地,和窗內更大片的典籍。我拿起一本比我還重的書,搬冰箱似地放在桌上。然後可以一動不動地,看到晚上十一點。
當時我覺得,只有經典才是文學,而文學好過現實世界。當我能讀到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淒美愛情,誰管班上聯誼的對象是哪一系?當我能欣賞《湖濱散記》的字字珠璣,誰要跟朋友去清境農場健行?大學四年,我交了很多女朋友,但她們都死了。或者說因為她們是書中人物,所以從來沒有活過。
而我,似乎也活得不真實。
大學畢業後去當兵,沒辦法整天坐在圖書館研究文學了。在早點名、晚點名、莒光日、夜行軍時,我手中拿的,從小說變成步槍;嘴巴念的,從《三國演義》變成《三民主義》。但這並沒有妨礙我胡思亂想。那時開始,我研發了一種身心分離術:口中可以高唱「緬懷先烈莫辜負創業艱辛,發揚光大尤賴我空軍軍人」,心裡想的卻是伊莉莎白和達西先生倒底會不會在一起?
那一刻我體會到:文學的感覺,未必要靠文學的情境。
當完兵後我去美國念企業管理,離文學當然更遠了。每天必讀華爾街日報,我總是忍不住,花了不成比例的時間,讀最後一頁的作家採訪或新片影評。那時候上課的講義很多,根本沒時間讀教科書,更別說讀文學書。但我還是請朋友寄給我年度的小說和散文集,企圖趕上台灣作家們腦子裡的東西。
坦白說,那兩年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只能寫出句點。那時覺得我的寫作生涯,大概就此告一段落。
但雖然我江郎才盡,生命卻依然精彩熱映。當留學生時,我認識很多留美華人。我們在新大陸過著高科技的舒服生活,心情卻像滿清末年般寂寞空虛。我沒時間把這種心情寫成故事,卻開始把一些畫面、聲音、對話、情境,三言兩語地記在筆記本上。那兩年,我記了40本筆記本。這一頁是「邊際報酬遞減法則」的曲線圖,旁邊一頁是一對華裔夫妻吵架的實錄。
那兩年,我沒有完整的作品,卻有很多零散的觀察。畢業後我時間多了,就把那些觀察寫成了《舊金山下雨了》。
《舊金山下雨了》之後,我體會到創作未必要臥薪嘗膽、即知即行。如果生活方式不容許我們創造「作品」,那我們就先經營「感覺」。就像愛,如果兩個人各有男女朋友不能在一起,那就先搞曖昧。
幾年後我回到台灣的企業界工作,身旁既沒有文藝氣氛,也沒有文藝人。但我寫作的數量,反而急速上昇。這倒不是我突然變得有才氣,而是台灣有太多題材可以發揮。與天下太平的美國比起來,台灣倒處都有衝突,天天充滿焦慮。媒體報導著極端的個性和行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像我倆沒有明天。開一個會、吃一頓飯、逛一次pub、看一節新聞,我就可以看到10個鮮活的小說人物。在台灣,現實比虛構更詭異。這樣的社會苦了老百姓,卻樂了創作者。
剛回台灣那幾年,我認識了很多單身男女。我把他們的生活寫出來,成了《蛋白質女孩》。《蛋白質女孩》原本是人間副刊的專欄,每周一次。那時我爸爸生病,我下班後去醫院陪他。他睡著後,我就拿出筆記本寫。在病房昏黃的燈光下,重現pub裡和人心中的魔鬼燈。寫到一半,爸爸醒了,我就先放下。也許接下來那個晚上都沒時間寫了,也無所謂。這樣「斷斷續續、仆伏前進」的寫法,卻寫出我最有趣、最暢銷的一本書。《蛋白質女孩》之後,我更相信寫作的關鍵在於前端的體會,不在後端的執行。靈感都在滾滾紅塵,不在安靜的書房裡。
所以我後來的愛情小說,像《61 x 57》、《倒數第2個女朋友》,都是我的城市「攝影集」。我走路,我逛店,我坐捷運。我看人,我偷聽,我認識陌生人。任何場景、情境、對話、噪音、氣氛、感覺、面孔、身材打動我時,我立刻記下來。以後當我虛構一個故事,這些素材就成為那虛構骨幹上的肌肉。寫小說最難的,就是肌肉。所以我小說的精華,都是因為有悠遊卡。
我喜歡這種隨時、隨地、隨意的寫作方法,因為它讓寫作和生活合而為一。今天我出去兜風,我是在寫作,還是生活?我不知道,也不重要。走一走,如果因此而得到靈感,很好。如果什麼都沒有,至少活過。大學時我覺得文學好過現實,現在我覺得文學來自現實。寫作是二手的人生。我永遠要把最好的時間和心情,保留給一手的生活。
這種寫作,跟愛一樣。愛沒辦法訂立目標、預算、時間表。愛沒辦法閉關修養、奮發向上。最真的愛,總是措手不及、現買現賣。就像最好的靈感,都在捷運站的月台。
寫作,是所有的藝術創作中最平民化的。它的技術門檻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創作。但它的內涵門檻很高,所以好的作品不多。我寫過好的,和爛的東西(我當然不能告訴你哪些是爛的)。對於我的爛作品,我並不後悔。如果你花錢買了它們,我願意請你吃飯賠罪。
用隨時、隨地、隨意的方式,自然就有爛作品。就像生命中,總有一些日子我們試著忘記。但我不會因此停止生活或寫作,我也希望你不會因此而停筆。去寫,去愛,去呼吸,如果你有一天在捷運上碰到我,別忘了把我寫進你的小說裡。
◎刊載於2007年05月26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