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2, 2007

〈認得幾個字〉





我有不少討厭讀書的朋友。他們不討厭我,我也沒有必要拿建立書香社會那一套陳腔濫調去討他們的厭。不過生命中總有這樣一種時刻,他們會忽然認真計較起來,跟我爭一個理:「讀那麼些書幹嘛?」

真正讀了不少書的人應該本著受惠於閱讀之故而捍衛知識的尊嚴,他們也許有令人心服口服的答辯。而我自覺讀書太少,沒有驕人獻曝的資格,祇好答說:「別的更不會了,祇好讀點兒書。」

可是在寒假期間,我無意間從女兒的困惑裡發現了另一個答案。原來,她總在鬧彆扭的時候說:「討厭爸爸!」問她:「為什麼討厭爸爸?」她是不會進一步給答案的,祇重複一句:「討厭爸爸!」有一天,在重複了這一句之後,她忽然大惑不解地喃喃自語起來:「為什麼『討厭』的時候要說『討厭』呢?」

是呀!為什麼會是「厭」這個字呢?我想起《詩經》裡用這個字的時候表現的意思還是「苗草盛美」之類的意思呢。越是接近《詩經》那個時代的文獻裡使用的「厭」字,反而越多正面的意義。

作為「飽足」之義的「厭」,見於《老子》;作為「滿足」之義的「厭」,見於《左傳‧僖公》;作為「合乎心意」之義的「厭」,見於《國語‧周語》。即使讀音成平聲(如『煙』字),取義為「安然」、「和悅」之貌的「厭」,也在《荀子‧王霸》中出現。還有一個如今已經陣亡了千年以上的音義組,就是發音如同「揖」字的「厭」,意思也就是作揖──祇不過我們尋常熟知的作揖是抱拳向外推拱,而「厭」則是抱拳向內牽引──這個行禮的講究,具載於《儀禮‧鄉飲酒禮》。

整個兒看起來,「厭」字跟一個人吃飽喝足了之後,感到愜心滿意、神情和悅的這麼一個狀態有關。正因為飽足滿意這個狀態是不容許失其節制、甚至不應該貪欲其長久維持的,於是,「厭」的負面意義便如影隨形地浮現了。老古人使用「厭」字表達怨憎不喜之意,或多或少是基於對「吃飽喝足,愜心滿意」的戒慎疑懼之心罷?

我把這一大堆意義和用法用最簡單的白話文和生活中常用到的實例解釋給張宜聽,到末了她祇對「抱拳向內牽引」的動作有興趣──所幸的是:當下就忘記了「討厭爸爸」。

幾天之後,她和我的同事聊起寒假來。我的同事隨口問道:「寒假好玩嗎?」張宜說:「一開始還不錯。」

「那後來呢?」

「還是天天要去國語日報上課呀。」

「上甚麼課?」

「就是玩桌上遊戲呀,下老鼠棋、跳棋、這個棋、那個棋,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

「那不是很過癮嗎?」

「一直都在幹甚麼一直都在幹甚麼,有點討厭。這就是『討厭』的意思,你不懂嗎?」

我的同事搖了搖頭,她顯然不太懂張宜的意思。但是,就在那一剎那之間,我發現了「讀書幹嘛?」的另一個答案:一起分享了某種知識的人自有其相互會心的秘密樂趣。

然而這不是張宜的結論。張宜當下支起腮幫子,露出無聊之極的表情(諸如『這一成不變的寒假』之類)接著,她跟我的同事說:「唉!所以我想換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