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6, 2008

摩根大通執行長自爆收購貝爾斯登內幕

被解雇反讓他更上一層樓 金融界「101空降師」購併必修學


--------------------------------------------------------------------------------

鄧光潔/綜合外電 2008/05/05


摩根大通(J. P. Morgan Chase)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這位被財富雜誌(Fortune)封為華爾街最強悍的硬漢,俯身從桌下的藍色塑膠桶裡抽出一疊標示著「摩根大通機密文件」的卷宗。41頁的卷宗裡,集結了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Bear Stearns)過程的所有簡報。


戴蒙辦公室座落在摩根大通銀行紐約公園大道(Park Avenue)總部的8樓,對街正是貝爾斯登大樓所在地。辦公室一隅,矗立著自由女神銅雕像,隔壁接待室則火藥味十足,玻璃櫃裡珍藏著一把古董手槍,原本為銀行過去創辦人之一Aaron Burr所擁有,但更早的持有者則是美國開國後首位財政部長Alexander Hamilton,1804年他使用這把手槍在決鬥中喪命。


廣告



52歲的戴蒙表示,為了促成這樁收購案,他手下共有超過5,000人埋首苦幹,最後成功在3月收購了貝爾斯登。他翻閱著卷宗,裡頭的文字和數字敘述著收購過程的點點滴滴,以及包括風險分析、研究和相關法規的遵循等各領域的進展情形。



戴蒙笑著說道,這就好比101空降師,他擁有坦克車、戰機、補給品、後勤和直升機,而這些就是能讓他順利完成交易的傲人後盾。



而對於戴蒙達成交易的能力,少有人會感到懷疑,因為他自26歲起便一直在金融界工作,而且有名師調教。他自哈佛商學院畢業後不久,便在山狄威爾(Sandy Weill)手下工作,後者正是透過一連串兼併收購而打造出花旗集團(Citigroup)王國的購併天王。



雖然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成了震撼華爾街的頭條消息,但在此同時,更符合戴蒙收購策略的其實是另一個標的:全美最大的儲蓄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消息人士指出,就在200位摩根大通金融專家在紐約埋首於貝爾斯登的帳本、研擬收購案的相關事宜之際,在距此3,000哩遠處的西雅圖,也有另一組摩根大通團隊正仔細研究華盛頓互惠銀行的帳本。雖然收購華盛頓互惠的計畫最後並未成功,但戴蒙意欲擴張摩根大通的決心不減。



儼然摩根家族傳人



摩根大通銀行歷史悠久,系出名門,是由J.P. Morgan銀行和Chase Manhattan銀行合併而成。



摩根家族大家長J.Pierpont Morgan當年打造出的J.P.Morgan銀行,原本還包括了倫敦的Morgan Grenfell、巴黎的Morgan & Cie和紐約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後來因為1933年所通過的Glass-Steagall法案(於1999年廢除),規定商業銀行(以一般儲蓄等消費金融為主)、投資銀行(進行證券交易和企業收購等業務)和保險公司不得跨業經營而陸續分家。



1907年,美國出現大恐慌,信託公司和銀行體系出現擠兌風暴,當時高齡70的J. Pierpont Morgan出手搶救金融體系,聯合一些大財團提供金援,增加流動性,而化解危機,而這次事件也讓各界意識到設立金融主管機關的必要,最後促成了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Fed)的創立。



摩根大通的另一個淵源則是Chase Manhattan銀行,該銀行於1955年由以前財長Salmon Chase命名的Chase國家銀行和紐約律師Aaron Burr的The Manhattan Co.合併後成立。



Chase Manhattan銀行在2000年購併了J.P. Morgan,合併後的銀行又在2004年收購了芝加哥的Bank One,而後者當時的總裁兼財務長戴蒙也一併加入,他並在2006年升任摩根大通執行長。



如今出手挽救瀕臨破產邊緣的貝爾斯登的戴蒙,雖非摩根家族成員,但卻呼應了J. Pierpont Morgan在大恐慌時期以巨資挹注信託公司和銀行的舉措。



銀彈來源:廣大存戶



其實,摩根大通不但有財力收購貝爾斯登,再花數10億美元收購其他銀行也不是難事。因為擁有18.1萬名員工的摩根大通,按資產規模計算,是美國第3大金融機構,僅次於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若以存款計算,則是美國第2大消費金融銀行,此外,它也是美國第2大信用卡發卡公司,向刷卡商店賺取交易的利潤不少。



在各大投資銀行紛紛因為次級房貸風暴而中箭落馬之際,摩根大通卻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主因就是戴蒙格外重視風險,很少觸碰「有毒的」債券,同時也看重細水長流的存戶存款,以及一般商業銀行的消費金融、信用卡等業務,使得銀行銀彈充足。



據財務管理公司Hill-Townsend Capital創辦人Gary Townsend表示,摩根大通對於透過傳統方式吸引消費者上門存款,仍然相當有興趣,而這些有聯邦保險的存款,對戴蒙而言是一大優勢,因為其他管道籌措到的資金來源有可能在一夕之間消失殆盡。



摩根大通迄今沖銷的抵押貸款負債和融資貸款金額為97億美元,而這數字還包含了未來可能損失的提列金額,相較於全球金融機構減值的3,090億美元,前者的沖銷金額其實不算太多,至於和其他投資銀行相比,也顯得小巫見大巫,例如,美林(Merrill Lynch)和花旗集團就各自沖銷了超過300億美元之譜。



摩根大通2007年營收達714億美元,獲利154億美元,比2006年的700億美元營收和144億美元獲利,也有相當的成長,也為日後購併其他對象奠定基礎。



購併天王的入室弟子



戴蒙少年時期舉家搬遷到紐約公園大道定居。這位希臘移民後裔在曼哈頓就讀私立中學,之後進了麻州Tufts大學研讀心理學和經濟學。1982年,他取得哈佛商學院商業管理碩士學位,不久後便開始為家族友人威爾工作。



在當時,威爾已經是業界著名的購併高手,而且才剛在1年前把自己透過一連串購併而打造的Shearson Loeb Rhoades證券公司賣給了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1983年,威爾晉升為美國運通總裁,之後在1985年因為與董事長James D. Robinson不合而辭職。



1986年,威爾接掌了Commercial Credit這家位在巴爾的摩的消費金融公司,而戴蒙也轉來效力,2人攜手再創事業高峰。接下來的12年間,威爾和戴蒙聯手進行一連串收購動作,積極開拓版圖,所收購的公司包括Travelers Insurance、券商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和Smith Barney等。



1998年4月6日,2人更宣布,和花旗公司(Citicorp)達成以800億美元合併協議,打造出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



解雇後反而更上一層樓



金融巨獸花期集團誕生後的數月間,集團2位執行長威爾和John Reed因為和戴蒙對經營管理發生重大歧見,導致戴蒙硬生生被解雇,而此前1個月,戴蒙才剛被晉升為總裁。



對當時42歲的戴蒙而言,突然被解職彷彿晴天霹靂般。之後足足有1年半的時間,他都賦閒韜光養晦。



一直到了2000年,他才復出接掌美國資產第5大的Bank One銀行執行長一職,並和妻子與3個女兒舉家搬遷到銀行總部所在的芝加哥。而為了表示他對此職務的重視和信心,他還自掏腰包買下Bank One超過5,000萬美元的股票。



魔鬼就在細節裡



戴蒙花了4年時間重整Bank One,並大力削減成本,然後在2004年,摩根大通以580億美元收購了Bank One。



據Huntington資產顧問公司資深經理Peter Sorrentino表示,戴蒙一直在遵循花旗的相同模式經營公司,只不過手法更高明了。Sorrentino指出,戴蒙非常重視成本問題,這也是他的專長,此外,他也沒疏忽風險管理,也因此在他掌舵之下,銀行的成長速度也令其他對手銀行望塵莫及。



戴蒙西裝外套的口袋裡放著一張紙,他不時會拿出紙來寫東西。而曾和戴蒙共事的人士說,那張紙分為2個欄位,一邊是銀行欠別人的東西,另一邊則是別人欠銀行的東西。



Bank One銀行消費金融業務前主管Michael Welborn表示,戴蒙會盡量運用那張紙上的每一吋空間來寫筆記,而紙張也變得老舊不堪,而且皺兮兮的。Welborn指出,戴蒙掌握細節的能力簡直無出其右,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而且他是鉅細靡遺,同時能掌握細節和大方向,無論大小面向均無所闕漏。Welborn還透露,戴蒙幾乎很少休息,其他高層可能會藉由閱讀運動報刊來讓頭腦沈澱休息,但戴蒙空暇時,甚至會閱讀銀行的年報,這樣事必躬親的舵手,當發現事情不如預期之際,往往會以勃然大怒來表達失望情緒。Welborn記得好幾次被怒氣掃到,但不消幾天後就會收到戴蒙送的一瓶酒。



瑞士銀行(UBS)分析師Glenn Schorr也指出,戴蒙因為能注意到所有細節,而讓公司得以免於陷入困境。Schorr說,戴蒙清楚所有數據,也知道一切相關計量,而這位喜歡攜帶一紙清單的執行長,如果不是在忙著解救瀕臨倒閉的對手銀行的話,一定是在默默地設法降低銀行的風險,同時一邊想辦法增加分行以擴大消費金融業務。



戴蒙的昔日對手David Komansky表示,戴蒙對細節的注重,簡直到了瘋狂的地步。在1996年至2002年執掌美林的Komansky指出,戴蒙彷彿永遠都加滿了油,如果拿划船作比喻,那麼戴蒙等於1天24小時都在划槳,每週7天毫不間斷,而且日理萬機,即使處理的每個細節似乎都毫無關連可言,他也都能面面顧到。



生日禮物:貝爾斯登



戴蒙在2006年晉升摩根大通執行長,2007年7月次貸風暴便席捲全美,而貝爾斯登就是風暴最早的引燃點,當時它旗下的2支對沖基金因為投資次貸證券虧損而倒閉。



2008年3月,貝爾斯登因為借款機構紛紛抽銀根而週轉不靈,而客戶更是紛紛轉換到其他券商尋找避風港。



3月13日週四,戴蒙和家人在一家希臘風味餐廳裡慶祝52歲大壽,席間接到了2個月前才升任貝爾斯登執行長的Alan Schwartz打來的求救電話,Schwartz透露,貝爾斯登面臨擠兌命運,為了避免在隔日申請破產,亟需援助。



之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和財政部也都得知貝爾斯登週轉不靈的消息。



14日早上9點半,紐約證交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開始營業之際,摩根大通和Fed終於達成協議,同意金援貝爾斯登達28天。



這項安排立即震撼了華爾街,因為這是Fed史上最大規模援助華爾街機構的行動。不過,貝爾斯登需要的不僅是短期金援,而是永久性的解套方案。接下來的2天週末假期,摩根大通的專家們針對可能收購的對象進行緊急分析,晚上也都睡在辦公室裡。



值得一提的是,同行的呼救聲並未沖淡戴蒙對風險的重視,他堅持,Fed必須為貝爾斯登可能的風險提供290億美元的擔保。他說,除非Fed也伸出援手,否則摩根大通將不會也無法提供任何援助。



到了週日下午,摩根大通正式宣布,將以美股2美元的價格收購貝爾斯登,相當於約2.7億美元。1週之後,價碼又被提高為每股10美元,以便促使貝爾斯登股東同意收購案,這些股東們共持有3分之1的股權,而且正面臨畢生積蓄幾乎消失殆盡的窘境。在2007年1月17日,貝爾斯登的股價是每股171美元。



收購乃國民應盡義務



即使以華爾街硬漢著稱、連國會議員都敢大聲咆哮的戴蒙,對收購過程的壓力之大,感到無以復加。



他說,在那短短10天所發生的一切,這輩子應該都不會再經歷到了。來自各方的壓力難以比擬,這包括銀行界人士、主管機關、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和Fed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最後必須針對各方意見加以折衷達成共識,還必須提防發生柏南克口中所稱、導致金融體系崩塌、混沌不明的副作用。



戴蒙說,這種感覺就像是站在懸崖上,半夜裡接到緊急電話時,心裡只想著,接下來該怎麼做才好?可能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風險相當高,即使只有15%的風險,他都不會想實地測試風險爆發的後果。



他解釋說,收購貝爾斯登的過程,就像是一般交易達成過程的相反。他心裡念玆在玆的,仍是其中涉及的風險,不過,他也堅信,收購貝爾斯登,是摩根大通對國家應盡的義務。



收購野心不減



隨著收購貝爾斯登劃下句點,摩根大通內部一些高層人士也開始討論著,收購案會不會影響銀行未來的擴張計畫。



對此,戴蒙的答案是,不太可能有影響。收購案真正辛苦的是摩根大通旗下投資銀行的部門,因此那個部門的「軍隊已經無暇他顧了」,不過,消費金融業務的部門卻遊刃有餘,不會停止物色其他收購對象的腳步。



收購貝爾斯登或許是戴蒙所盡的國民義務,但華盛頓互惠銀行則是他精挑細選,讓摩根大通擴張版圖的絕佳標的。



據紐約Alpine Woods Capital Investors基金經理人Peter Kovalski表示,如果戴蒙最後無法成功收購華盛頓互惠銀行,那麼他和手下團隊必定會尋找其他對象。此外,據彭博資訊(Bloomberg)報導,CreditSights分析師David Hendler指出,摩根大通未來可能收購對象包括亞特蘭大的Sun Trust Banks、北卡羅萊納的BB&T公司或匹茲堡的PNC Financial Services。



而無論摩根大通下個收購目標為何,那家公司必定也會得到和貝爾斯登的相同待遇,亦即宛如被101空降師大軍佔領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