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我看高加索》歐亞交界線上的民族博物館

張信剛(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北京/聯合報
高加索地區在歷史上從來是一個東西對峙的地方。今日喬治亞的東西兩部分就長期分別被來自小亞細亞的力量和來自伊朗高原的力量主宰,它的首都第比利斯曾經被毀二十九次……

1953年,蘇聯獨裁者史達林去世,最受他信任的特務頭子貝利亞隨即被處決。在台北讀初中的我從報上知道,他們兩個原來都不是俄羅斯人,而是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人。不久後我又得知,蘇聯的另一個重要領導人米高揚是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人。


1963年,我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讀研究院,有兩個土耳其同學;一個是土耳其裔,另一個是亞美尼亞裔。兩人同住一起,但對一次大戰時亞美尼亞人的遭遇卻有不同的說法。


1973年,我在紐約州立大學任教,認得好幾個伊朗人,有的是說波斯語(Farsi)的波斯裔,也有人是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然人(Azerbaijani即Azeri),還有一位是亞美尼亞裔。


為了弄清楚喬治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然與蘇聯、土耳其、伊朗的關係,以及高加索一帶的不同民族在不同國家的分布,我查閱了《大英百科全書》,啃了幾百頁文字,但是仍然「朦查查」。


白雲蒼狗,世事多變。這些地方的政治版圖和人口分布如今都已有了巨大的變化。


一個多月來,喬治亞與南奧塞梯亞占據許多新聞版面。日前又有兩條新聞:第一,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宣稱,南奧塞梯亞的衝突令俄羅斯必須重新考慮它的外交戰略,因為俄羅斯必須捍衛自己的利益;第二,土耳其總統居爾(Gul)應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克斯揚(Sarksyan)之邀到亞美尼亞觀看兩國足球隊的世界杯區域賽,二人並正式會面。


高加索地區的形勢到底如何?它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是什麼?以上提及的兩則新聞對今後的國際格局又會產生什麼影響?我想就管見所及,隨筆寫幾篇短文與讀者們探討。


歐亞交界線、東西對峙前沿


橫亙於黑海與裡海之間的高加索山脈是歐亞交界線的一段。它自西北向東南綿延約一千公里,高度達五千多公尺,包括二百餘個冰川。山脈之北的歐洲部分為溫帶氣候;山脈之南的亞洲部分屬亞熱帶氣候。在山脈兩側有山峰、高原、平原、沙漠,甚至是低地;有湖泊、河流、森林、草原。這裡氣候溫和,動植物種類繁多,很適於打獵、畜牧和種植。


許多學者認為,高加索地區可能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與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在時間上差不多。不少考古證據顯示,大約四千年前進入印度半島的雅利安人(Aryans)和進入新疆的吐火羅人(Tocharians)是從高加索地區出發的。大約同一時期,許多來自黑海以北俄羅斯草原的游牧部落(如斯基泰人,即Scythians)入侵高加索地區。


之後,歐洲的佛利金人(Phyrigians)、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廷人,亞洲的亞述人、米底(Medes)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先後在高加索地區駐紮軍隊和建立行政區。所以高加索地區在歷史上從來是一個東西對峙的地方。今日喬治亞的東西兩部分就長期分別被來自小亞細亞的力量和來自伊朗高原的力量主宰,它的首都第比利斯(Tbilisi)曾經被毀二十九次!


民族、語言博物館


南、北高加索地區的總面積大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約為廣東省的二倍,總人口不到三千萬人,是廣東省人口的三分之一。然而在高加索山脈兩側有超過五十個民族與語言群體。


直到最近這些年,人類學家將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的膚色淺、鼻梁高、體毛多的人統稱為「高加索人種(Caucasoid)」,即人們俗稱的「白種人」。一般「白種人」的語言不是屬於「印歐(Indo-European)語系」(如伊朗語、俄語、西班牙語)就是屬於「閃米特(Semitic)語系」(如希伯來語、阿拉伯語)。但是高加索地區早期居民的多種很不同的語言卻都屬於獨特的「高加索語」。


北高加索地區現在是俄羅斯聯邦的領土,分成幾個自治共和國。粗略而言,這一地區操高加索語的早期居民包括東部的達格斯坦人(Dagestani),中部的車臣人(Chechen)和印古什人(Ingush),還有住在西部近黑海的切爾克西亞人(Circassians)。不算是「原住民」的奧塞梯亞人(Ossetian)說的是東伊朗語,主要在高加索北麓的中部,與山脈南麓的奧塞梯亞人同族。當然,還有大量的俄羅斯人、蒙古人等等。實際上,俄語是這一地區最主要的生活與工作語言;俄羅斯東正教和遜尼伊斯蘭是這裡的兩大宗教。


車臣恐怖分子近年來給俄羅斯政府和老百姓帶來許多頭痛。切爾克西亞的女子以漂亮著名,過去有一些奧斯曼的蘇丹和軍政要員娶切爾克西亞女子為妻,以致今天土耳其的一些時髦仕女喜歡自稱有切爾克西亞血統。達格斯坦人以驍勇善戰聞名,他們的軍刀既鋒利又漂亮。我在南俄羅斯旅遊時,雖然沒有機會邂逅切爾克西亞女郎,卻買得一把令許多人羡慕的好刀。


至於南(外)高加索,最著名的原住民當然是喬治亞人。他們在三千五百年前即已進入文明狀態,於西元四世紀中葉信奉基督教,五世紀時創造了至今仍然使用的字母。最近在新聞中屢屢出現的阿布哈茲(Abukhazia)人主要住在喬治亞西北部,說一種不同的高加索語,處於實際獨立的狀態。在喬治亞西南角與土耳其相鄰的阿札拉(Adjara)人又說另一種高加索語,他們大半是穆斯林,實際上也是獨立自治。


操印歐語的民族主要有亞美尼亞人。他們大約兩千年前由小亞細亞遷入高加索地區,西元301年成為世界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王國。今日的亞美尼亞公教會和埃塞俄比亞教會一樣,獨立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在耶路撒冷舊城裡單獨占一席之地。亞美尼亞的文字創於西元406年前後,比現行的喬治亞文字略早,也一直沿用至今;兩者都比俄羅斯字母的出現要早六百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喬治亞與羅馬帝國大約同時信奉基督教,也算是早期的教會了,但十九世紀初俄羅斯控制喬治亞後,喬治亞的教會在組織上附屬了俄羅斯正教。


在南高加索另外一支屬於印歐語的民族就是最近俄、喬衝突的導火線奧塞梯亞人,前面已經提到。


當然,在高加索地區也少不了最近的入侵者俄羅斯人,較早的入侵者蒙古人,以及更早的入侵者突厥人(主要是阿塞拜然族)。其他的如波斯人、庫爾德人、猶太人等,林林總總,不及細載。


高加索地區因為交通不便,各部落與族群素少往來。所以即使沒有不同歷史時期的入侵者,這個地區的語言也很複雜。兩千年前羅馬軍團征服高加索時,便要僱用八十多名通譯方能和本地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