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7, 2008

找出台灣料理的感動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081027)

 出身對「吃」最認真、挑剔的城市台南,美食作家葉怡蘭在出版多本美食書籍之後,坦承自己在飲食的大千世界中,「最希望尋找自己的歸宿,也就是台灣飲食的特色。」

 葉怡蘭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多年,致力於飲食書寫之餘,也創設「PEKOE食品雜貨鋪」引進各國精緻食材。近期她推出兩本新書《極致之味:Yilan的十八堂飲食課》、《果然好吃:Yilan的台灣水果尋味記》,前者集十幾年來她走遍世界的「飲食溯源」研究,深入介紹十八種她最著迷的飲食,包括壽司、起司、巧克力、吟釀、咖啡等等;後者則依一月至十二月的時序,介紹台灣從南到北的水果特產,她並親自拜訪果農,探究十二種美味水果背後的栽培技術、品種、氣候與土質的風土習性等等。

 葉怡蘭認為,在一九九○年代的「飲食顯學風潮」中,人們不再藉由名車、名錶或藝術品來彰顯自己的品味,「現在我們透過喝什麼咖啡、葡萄酒,吃了什麼餐廳和傾慕那位為主廚,來告訴別人我是什麼樣的人。」
 因此,美食與美學之間牽起了連結,被稱為「美學經濟大師」的詹偉雄在昨天(廿六日)的座談上,便從社會因素的角度來剖析:「當我們從集體化走向個人化的追求時,整個社會對飲食文學的書寫產生了高度孺慕之情,因為它引導我們去開發自己的感性,讓我們藉由文字的指引發明出新的食慾!」

 詹偉雄表示,現代人處在由許多專家知識所構築成的抽象社會裡,因此回歸自我感官的「飲食」本身,成了驗證個人存在的重要管道,「許多人甚至透過味覺冒險來完成自我的長進,我的廣告界朋友便說,若他在餐廳裡嘗到新的滋味,回到辦公室工作的創意能力就躍進了三分!」

 由此可知,追求美食已不只是享樂或者養生的考量了,而是回到美食所勾動的、最原始的幸福感。葉怡蘭笑稱自己原來還是那個被台南小吃養大的小女孩,因為樸素的小吃最能打動她。「現在我的廚房食譜不是什麼烤春雞、蘋果塔,而是簡單的沙拉和乾拌麵─麵一定是來自台灣各地的手工拉麵,醬料則是許多在地工坊、媽媽們調製出來的醬料。」

 找出屬於台灣料理的風貌,以及它在全球美食中的立足點,是葉怡蘭繼續投入飲食書寫最重要的動力,「我曾經在法國花了兩百歐元,吃上一頓米其林餐廳的烤雞,但回到台灣我吃到一盤簡單的白斬雞,才覺得這是真正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