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下山 給五個今晚不在家的女孩
【聯合報╱邱近思】 2008.12.23 07:51 pm
子時剛過,山上籠罩在一片雨霧朦朧的山嵐中。離開仍散漾著喜氣和陣陣細語聲的大殿,我小心翼翼沿著陡峭的山路踅出天眼門。過去六年來,不知多少次上山,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候,白晝黑夜,卻從沒在這深夜一點多,下著冬雨的臘八時節下山,而且還是在這般感傷和悲喜難分的心情下。
下午一點多,接到同事的電話,說我們的另一位同事淑瑛要出家了,問我是否能上山參加她今晚的剃度儀式。我的震驚非同小可,以致在數秒的沉寂後只擠得出一句:「這是什麼時候決定的事?」
淑瑛輔仁大傳系畢業,在靈鷲山工作已有一段時日,平日工作繁重,除了是部門法師的助理,還負責佛學院的工作,此外各部門活動的採訪撰稿也少不了她的事。不過每天忙進忙出從來只看到她的好心情。由於生得一張圓臉,我們全叫她小胖,她也欣然接受。我只知道她吃素,曾受過菩薩戒,心血來潮還會要她show一下左手臂上的三個戒疤,好奇她如何忍受香燭在肉膚上灼燒的疼痛,但卻從未聽聞她考慮出家之事。
同事還特別叮囑我要準備紅包,因為儀式後觀禮者都會為剃度者獻上紅包,以示供養祝福之意。這主要是一旦出家,不僅不再受祿支薪,也不再靠世俗家庭的資助,教團成了新的家,自此擔負起一切的衣食住行與生老病死。
剃度儀式依規定在子時舉行。匆忙丟下台北飯局,正好趕在十一點到達位於貢寮福隆山上的道場。儀式莊嚴隆重,從香讚開始,依序經懺悔、發願、辭謝父母、請師等儀範,最後在眾法師及觀禮親友們虔誠的梵唱聲中,靈鷲山的心道法師為五位以佛法為終生志業的弟子落髮。淑瑛是第一位,當師父的剃刀在她頭上劃下第一刀時,我激動得幾乎落淚,一位和淑瑛更親近的同事則突然轉頭走出大殿。她的激動顯然更甚於我,但我卻無法從這五位女孩的臉上窺見任何除了平靜祥和之外的表情。她們是今晚的主角,卻也是所有在場者中最心如止水者。
這讓我想起數年前第一次參加剃度儀式。當時也在山上,三位出家者中有一位男性。從儀式開始他就一直流淚,與另兩位女性的平靜自持成強烈對比,到落髮時更是涕泗縱橫無法自已。在旁邊協助的法師先是一張張面紙頻遞給他,到後來索性整盒面紙都交給他。伴隨他的淚水,觀禮人群中傳來低沉壓抑的啜泣聲,燈燭閃耀的微光中,寧靜肅穆的空間融合著滿室酥油燈的香氛和壇前嬝嬝上升的煙霧,與法師清亮腦勺映出的弧線光影,交織成人生中最莊嚴動人的抉擇。
當時心想,不知曾經是如何坎坷的人生或刻骨銘心的情傷,才有這般百感交集、洞澈人生的放下。但後來才知,原來這位曾是學者的師兄基於家庭責任,長久求出家而不可得,如今一償所願喜極而泣。不禁為自己的世俗假想感到慚愧,一方面也想起古今以來確有不少高僧,是在遍求名師、歷盡考驗後才得以成功出家。嚴格的寺院若非道心堅固,不肯輕易為人剃度,與早年沒飯吃才出家的觀念是截然不同的。
當晚最年長的觀禮者是一位出家者的祖母,一個多小時的儀式她始終靜默站立口持佛號。辛苦拉拔大的兒女後輩竟選擇一條背離世俗幸福價值的孤清之路,任誰做父母的都難以接受。心道法師在儀式圓滿後開示,除了強調佛法裡面有四重恩:佛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還特別告訴新僧們:「不是出了家就和家裡斷了線,而是把家帶進佛法,把佛法當成家業。」
法師還輕鬆地比喻,出家只是換了裝,就像換工作也換「制服」一樣,只要「做一行像一行」,能把這工作做好,對社會、佛法有貢獻就是好事。用最平易近人、溫煦體諒的態度,撫平了家屬們的不捨傷痛,也緩解了五位沙彌心裡一絲絲──如果還有的話,那放不下的親情糾葛。
供養時,我對法名寶燦的淑瑛輕聲說了句「最後一次叫妳小胖」,並恭喜她。不過看著她除了臉蛋一切都顯陌生的全新裝扮,我仍陷在困惑中。我對生命中所有的承諾,無論性質、對象或形式,都謹慎又謹慎。包括皈依都是,即使那只是表示你皈依佛法僧三寶,自此成為佛弟子,並認同這位法師能在你未來的生命中給予指引。
出於對宗教的好奇和工作需要,有段時間我與摩門教的傳教士有所接觸。沒想到在三次的會面後對方就提出希望我受洗的要求。我大為驚異,因為就意義上而言,這是極為嚴肅的生命承諾,其重要性等同於簽一紙婚約。而人怎能在還沒完全瞭解對方並充分信賴之前,就在紙上畫押簽字呢?
至少我這一生是從未簽下任何類似合約的。這無關意願,而是反映了我對這種承諾的態度是極端崇敬和認真的。事實上師父曾婉轉表示我有出家的佛緣,但對文學藝術和旅行的熱愛,使我覺得那是一條太遙遠的選擇。雖然師父答以宗教其實和文學藝術並不衝突,它們反而是呈現宗教深邃底蘊的一種形式;而在靈鷲山多年,我其實也跟隨師父踏遍許多國家,但我仍不知如何告訴師父,在二十多年東奔西跑的新聞工作和三十多年的自由生活後,我已經太習慣於完全的獨立,再無法融入僧團的集體生活,也不願意花時間在人事糾葛的協調工作上。甚至,我不想再認識新的人,攀任何不必要的緣。
我嚮往海闊天空的自由遨翔,享受並滿足於一個人吃飽全家吃飽的平淡和孤獨。是的,不只是不願意,我甚且厭惡所有的攀緣。
淑瑛的出家給我震撼,因為我做不到。那是一生一世的奉獻和付出,只為度眾生離苦得樂而犧牲小我的大愛。我太自私,只想守著自己的小天地自行其是、自得其樂,竟日與書樂旅行為伍,我喜歡經常在路上,醉心於移動的狀態。我不能想像有一天我也會做同樣的抉擇。而我在雨中下山那股感傷和悲喜難分的心情,也是因為我知道我做不到。
從下山到八斗子的家,大約一個小時車程。沿著東北角海岸的濱海公路蜿蜒前行,厚重的烏雲壓得星月黯然無光,細雨霏霏中隱約可以感受到丈外崖下的一片汪洋。這段路我走過不知多少回,從沒像今天這樣,除了三部夜行貨車,一路都是獨自行於這廣闊的悠悠天地之間。四周一片寂靜,只除了流洩一車的美麗爵士樂音,和我心裡那五個不在家過第一夜的女孩。
子時剛過,山上籠罩在一片雨霧朦朧的山嵐中。離開仍散漾著喜氣和陣陣細語聲的大殿,我小心翼翼沿著陡峭的山路踅出天眼門。過去六年來,不知多少次上山,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候,白晝黑夜,卻從沒在這深夜一點多,下著冬雨的臘八時節下山,而且還是在這般感傷和悲喜難分的心情下。
下午一點多,接到同事的電話,說我們的另一位同事淑瑛要出家了,問我是否能上山參加她今晚的剃度儀式。我的震驚非同小可,以致在數秒的沉寂後只擠得出一句:「這是什麼時候決定的事?」
淑瑛輔仁大傳系畢業,在靈鷲山工作已有一段時日,平日工作繁重,除了是部門法師的助理,還負責佛學院的工作,此外各部門活動的採訪撰稿也少不了她的事。不過每天忙進忙出從來只看到她的好心情。由於生得一張圓臉,我們全叫她小胖,她也欣然接受。我只知道她吃素,曾受過菩薩戒,心血來潮還會要她show一下左手臂上的三個戒疤,好奇她如何忍受香燭在肉膚上灼燒的疼痛,但卻從未聽聞她考慮出家之事。
同事還特別叮囑我要準備紅包,因為儀式後觀禮者都會為剃度者獻上紅包,以示供養祝福之意。這主要是一旦出家,不僅不再受祿支薪,也不再靠世俗家庭的資助,教團成了新的家,自此擔負起一切的衣食住行與生老病死。
剃度儀式依規定在子時舉行。匆忙丟下台北飯局,正好趕在十一點到達位於貢寮福隆山上的道場。儀式莊嚴隆重,從香讚開始,依序經懺悔、發願、辭謝父母、請師等儀範,最後在眾法師及觀禮親友們虔誠的梵唱聲中,靈鷲山的心道法師為五位以佛法為終生志業的弟子落髮。淑瑛是第一位,當師父的剃刀在她頭上劃下第一刀時,我激動得幾乎落淚,一位和淑瑛更親近的同事則突然轉頭走出大殿。她的激動顯然更甚於我,但我卻無法從這五位女孩的臉上窺見任何除了平靜祥和之外的表情。她們是今晚的主角,卻也是所有在場者中最心如止水者。
這讓我想起數年前第一次參加剃度儀式。當時也在山上,三位出家者中有一位男性。從儀式開始他就一直流淚,與另兩位女性的平靜自持成強烈對比,到落髮時更是涕泗縱橫無法自已。在旁邊協助的法師先是一張張面紙頻遞給他,到後來索性整盒面紙都交給他。伴隨他的淚水,觀禮人群中傳來低沉壓抑的啜泣聲,燈燭閃耀的微光中,寧靜肅穆的空間融合著滿室酥油燈的香氛和壇前嬝嬝上升的煙霧,與法師清亮腦勺映出的弧線光影,交織成人生中最莊嚴動人的抉擇。
當時心想,不知曾經是如何坎坷的人生或刻骨銘心的情傷,才有這般百感交集、洞澈人生的放下。但後來才知,原來這位曾是學者的師兄基於家庭責任,長久求出家而不可得,如今一償所願喜極而泣。不禁為自己的世俗假想感到慚愧,一方面也想起古今以來確有不少高僧,是在遍求名師、歷盡考驗後才得以成功出家。嚴格的寺院若非道心堅固,不肯輕易為人剃度,與早年沒飯吃才出家的觀念是截然不同的。
當晚最年長的觀禮者是一位出家者的祖母,一個多小時的儀式她始終靜默站立口持佛號。辛苦拉拔大的兒女後輩竟選擇一條背離世俗幸福價值的孤清之路,任誰做父母的都難以接受。心道法師在儀式圓滿後開示,除了強調佛法裡面有四重恩:佛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還特別告訴新僧們:「不是出了家就和家裡斷了線,而是把家帶進佛法,把佛法當成家業。」
法師還輕鬆地比喻,出家只是換了裝,就像換工作也換「制服」一樣,只要「做一行像一行」,能把這工作做好,對社會、佛法有貢獻就是好事。用最平易近人、溫煦體諒的態度,撫平了家屬們的不捨傷痛,也緩解了五位沙彌心裡一絲絲──如果還有的話,那放不下的親情糾葛。
供養時,我對法名寶燦的淑瑛輕聲說了句「最後一次叫妳小胖」,並恭喜她。不過看著她除了臉蛋一切都顯陌生的全新裝扮,我仍陷在困惑中。我對生命中所有的承諾,無論性質、對象或形式,都謹慎又謹慎。包括皈依都是,即使那只是表示你皈依佛法僧三寶,自此成為佛弟子,並認同這位法師能在你未來的生命中給予指引。
出於對宗教的好奇和工作需要,有段時間我與摩門教的傳教士有所接觸。沒想到在三次的會面後對方就提出希望我受洗的要求。我大為驚異,因為就意義上而言,這是極為嚴肅的生命承諾,其重要性等同於簽一紙婚約。而人怎能在還沒完全瞭解對方並充分信賴之前,就在紙上畫押簽字呢?
至少我這一生是從未簽下任何類似合約的。這無關意願,而是反映了我對這種承諾的態度是極端崇敬和認真的。事實上師父曾婉轉表示我有出家的佛緣,但對文學藝術和旅行的熱愛,使我覺得那是一條太遙遠的選擇。雖然師父答以宗教其實和文學藝術並不衝突,它們反而是呈現宗教深邃底蘊的一種形式;而在靈鷲山多年,我其實也跟隨師父踏遍許多國家,但我仍不知如何告訴師父,在二十多年東奔西跑的新聞工作和三十多年的自由生活後,我已經太習慣於完全的獨立,再無法融入僧團的集體生活,也不願意花時間在人事糾葛的協調工作上。甚至,我不想再認識新的人,攀任何不必要的緣。
我嚮往海闊天空的自由遨翔,享受並滿足於一個人吃飽全家吃飽的平淡和孤獨。是的,不只是不願意,我甚且厭惡所有的攀緣。
淑瑛的出家給我震撼,因為我做不到。那是一生一世的奉獻和付出,只為度眾生離苦得樂而犧牲小我的大愛。我太自私,只想守著自己的小天地自行其是、自得其樂,竟日與書樂旅行為伍,我喜歡經常在路上,醉心於移動的狀態。我不能想像有一天我也會做同樣的抉擇。而我在雨中下山那股感傷和悲喜難分的心情,也是因為我知道我做不到。
從下山到八斗子的家,大約一個小時車程。沿著東北角海岸的濱海公路蜿蜒前行,厚重的烏雲壓得星月黯然無光,細雨霏霏中隱約可以感受到丈外崖下的一片汪洋。這段路我走過不知多少回,從沒像今天這樣,除了三部夜行貨車,一路都是獨自行於這廣闊的悠悠天地之間。四周一片寂靜,只除了流洩一車的美麗爵士樂音,和我心裡那五個不在家過第一夜的女孩。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