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 漸漸老!
陳紅旭(文字工作者) (20081222)
日本從20餘年前開始出版老人相關的書籍,為高齡社會預做準備,他們不但鼓勵退休老人閱讀與圓夢,而且體貼地將書的字體放大。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不論是誰,到最後都是一個人。」
這是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其《一個人的老後》書中開頭的一句話,一語點出長壽社會中你我都可能遭遇的嚴苛現實。在日本,80歲以上的女性83%配偶己經不在的事實,更突顯一個人的老後生活不容忽視。
日本人一向是善於準備的民族,也因為整個社會充滿資深長者,關心老後的議題自然朝全面發展。從2、30年前開始,日本出版界開始出版老人議題的書,至今已成為出版與閱讀的另類顯學。但台灣有關年老的議題書卻不多,近幾年才陸續出現一些美、日的翻譯作品,而且多是隨機出版,缺少系統性,本土寫作更寥寥可數。
綜觀坊間,以銀髮族為主題的書,多半以醫療保健及照護的「HowTo」書居多。像去年出版的《圖解長期照護新百科》(大好),口碑頗佳,卻不若想像中熱賣,主因應是醫院及外傭擔下了晚輩親自照顧長輩的重責。
日本的失智人口比例居世界第一,失智症因此成為探討老人議題時最常見的課題,台灣引進了北海道醫療大學教授阿保順子著的《失智老人創造世界》(台灣商務),以失智者的思惟及對話呈現出另一種世界,如夢似幻。而精神科醫師齊藤正彥的《當父母年老失智》(山岳),則提供了實用的因應之道,畢竟台灣的失智人口也在增加中。有關失智,作者龍祥燕自費出版的《爸媽,我在這裡》,寫出照顧失智雙親14年的心路歷程,應是台灣第一本失智家屬照顧全記錄。
至於老的面貌、老的內涵,日本銀髮族也非常樂於分享自身度老的體驗。其中,國寶級醫師日野原重明的度老生活方式及生命哲學,最受日本人推崇。日野從75歲開始撰寫有關度老的種種體會,至今97歲仍是在役的醫師。他在90歲時出版的《生命的禮物》,銷售超過120萬冊,是日本年紀最長的百萬作家。最近台灣引進了他的著作《幸福的偶然》(張老師),強調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挑戰新事物;不管環境如何,人生都可以是彩色的。日野醫師正是如此的力行者。
《晚年的美學》(天下雜誌)是75歲的日本作家曾野綾子繼《中年以後》(天下雜誌),以散文書寫面對人生薄日的種種心情,她認為生活自立及自由的心靈,是度過美好晚年最好的心理建設。
上野千鶴子的《一個人的老後》,內容則觸及老後必須面對經濟理財、如何展開新生活、人際關係的網路,甚至有關「善終」的種種準備,以具體實例或見解提供參考,在日本擁有80萬冊的銷售量。這位日本女性主義大將,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把關注焦點轉移到老人問題上。時報出版公司明年3月將推出該書的中文版,目前正增補適合國人的資訊。
日本家庭主婦大多有寫家計簿的習慣,對諸如《臨老筆記本》之類的書,也就是對自己的一生及身邊瑣事詳細交代的記事本,接受度很高。其他如面對死亡、預立遺囑或設立財產處理監護人的身後事等議題,也完全不避談。
我在日本養老院擔任過一年的義工,記得當時曾和一位94歲的富田老太太聊天,她說自己以看文學書度餘生,而桌上攤著她正在看的書,是水上勉寫的《俯仰天空》,內容談及水上勉生病時聯想到與死亡有關的種種想法。和她對坐床緣,聽她淡淡的說「過去的都過去了,重要的是如何度過餘生。看看別人對生病及對死亡的看法不是為了學習,只是想知道別人是怎麼『想』死這件事的。」她的語氣是那麼平靜、那麼勇敢,畢竟她已準備得夠久了,她眼神流露出的光輝,是那麼尊嚴與漂亮。
有關死亡,日本小說家奧野修司去年出版《理想的死亡方式》一書,探討能夠同時讓死者本人、家人以及醫療者都感覺滿意的理想死亡方式。他反過來說,先知道要怎麼死,才知道該怎麼過餘生。
日本從20餘年前開始出版老人相關的書籍,為高齡社會預做準備,他們不但鼓勵退休老人閱讀與圓夢,而且體貼地將書的字體放大。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不論是誰,到最後都是一個人。」
這是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其《一個人的老後》書中開頭的一句話,一語點出長壽社會中你我都可能遭遇的嚴苛現實。在日本,80歲以上的女性83%配偶己經不在的事實,更突顯一個人的老後生活不容忽視。
日本人一向是善於準備的民族,也因為整個社會充滿資深長者,關心老後的議題自然朝全面發展。從2、30年前開始,日本出版界開始出版老人議題的書,至今已成為出版與閱讀的另類顯學。但台灣有關年老的議題書卻不多,近幾年才陸續出現一些美、日的翻譯作品,而且多是隨機出版,缺少系統性,本土寫作更寥寥可數。
綜觀坊間,以銀髮族為主題的書,多半以醫療保健及照護的「HowTo」書居多。像去年出版的《圖解長期照護新百科》(大好),口碑頗佳,卻不若想像中熱賣,主因應是醫院及外傭擔下了晚輩親自照顧長輩的重責。
日本的失智人口比例居世界第一,失智症因此成為探討老人議題時最常見的課題,台灣引進了北海道醫療大學教授阿保順子著的《失智老人創造世界》(台灣商務),以失智者的思惟及對話呈現出另一種世界,如夢似幻。而精神科醫師齊藤正彥的《當父母年老失智》(山岳),則提供了實用的因應之道,畢竟台灣的失智人口也在增加中。有關失智,作者龍祥燕自費出版的《爸媽,我在這裡》,寫出照顧失智雙親14年的心路歷程,應是台灣第一本失智家屬照顧全記錄。
至於老的面貌、老的內涵,日本銀髮族也非常樂於分享自身度老的體驗。其中,國寶級醫師日野原重明的度老生活方式及生命哲學,最受日本人推崇。日野從75歲開始撰寫有關度老的種種體會,至今97歲仍是在役的醫師。他在90歲時出版的《生命的禮物》,銷售超過120萬冊,是日本年紀最長的百萬作家。最近台灣引進了他的著作《幸福的偶然》(張老師),強調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挑戰新事物;不管環境如何,人生都可以是彩色的。日野醫師正是如此的力行者。
《晚年的美學》(天下雜誌)是75歲的日本作家曾野綾子繼《中年以後》(天下雜誌),以散文書寫面對人生薄日的種種心情,她認為生活自立及自由的心靈,是度過美好晚年最好的心理建設。
上野千鶴子的《一個人的老後》,內容則觸及老後必須面對經濟理財、如何展開新生活、人際關係的網路,甚至有關「善終」的種種準備,以具體實例或見解提供參考,在日本擁有80萬冊的銷售量。這位日本女性主義大將,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把關注焦點轉移到老人問題上。時報出版公司明年3月將推出該書的中文版,目前正增補適合國人的資訊。
日本家庭主婦大多有寫家計簿的習慣,對諸如《臨老筆記本》之類的書,也就是對自己的一生及身邊瑣事詳細交代的記事本,接受度很高。其他如面對死亡、預立遺囑或設立財產處理監護人的身後事等議題,也完全不避談。
我在日本養老院擔任過一年的義工,記得當時曾和一位94歲的富田老太太聊天,她說自己以看文學書度餘生,而桌上攤著她正在看的書,是水上勉寫的《俯仰天空》,內容談及水上勉生病時聯想到與死亡有關的種種想法。和她對坐床緣,聽她淡淡的說「過去的都過去了,重要的是如何度過餘生。看看別人對生病及對死亡的看法不是為了學習,只是想知道別人是怎麼『想』死這件事的。」她的語氣是那麼平靜、那麼勇敢,畢竟她已準備得夠久了,她眼神流露出的光輝,是那麼尊嚴與漂亮。
有關死亡,日本小說家奧野修司去年出版《理想的死亡方式》一書,探討能夠同時讓死者本人、家人以及醫療者都感覺滿意的理想死亡方式。他反過來說,先知道要怎麼死,才知道該怎麼過餘生。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