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3, 2009

老男人的菜市場》桶柑還有小祕密

【聯合報╱劉克襄】 2009.01.13 11:05 am



木桶之風只在閩北盛行。台灣並無大量福州杉栽種,草山柑自不可能用木桶裝添,反而是用竹籠裝載……


劉克襄

作家柏楊在世時,有一回跟友人提及時代快速變遷的可怕。他舉了一個有趣的小例。比如草山柑,這種皮薄又多汁的陽明山小橘子,現在都看不到了。

柏老這段感傷,不免勾起我對此地柑橘的回憶。七○年代中旬,我在草山讀大學,或許適逢了草山柑的最後盛世。

有一回冬末,從北投清天宮攀登大屯山。此地山勢以石階狹長著名,一路只見其單調地鋪陳而上,兩旁盡為常見的拍憨仔竹,形成密實的竹牆,誠為陽明山特殊的人為景觀。我不免好奇,這類隱密竹牆之後,是何作物?

有一回,瞧得一隙縫,探頭進去。只見一叢叢排列整齊的矮小柑橘,密布於山坡上。每株結以纍纍的黃色果實,自暗綠的樹叢中綻放。那種陰鬱中的金橘之色,自有一種喜氣和富貴。昔時有人以年柑稱呼,想必是在冬季的野外,有此等溫煦的經驗吧。

我正望得癡迷,突聽到斥喝聲。驚悚望去,只見一果農樣,神經兮兮地朝此盯來,進而逐漸進逼。看其兇惡的表情,彷彿誤我為小偷。等我訕然退出,那果農已追至。他見我並未摘採什麼,還是咕噥道,「有山路不走,怎可亂闖人家果園!」

緊接著的路程,周遭依舊有許多果園,裡面的草山柑都黃熟了,也都有農夫巡視著。那時我才知草山柑價錢甚好,一年採收一回,農民就靠它的豐收過好年。果農擔心被偷,例假日才會更加小心地巡視著。

但沒過幾年,我卻發現種植草山柑的果園似乎變少了,也逐漸少有人提及。究其因,原來草山柑不易照料,人工又貴。費工費時下,果農栽種的意願漸而低落。

以前草山柑有兩個地方俗名,除了年柑,還有一大家更熟悉的泛稱,叫桶柑。

桶柑之名源自華南地區,一個美好的典故。原來,當地柑橘晚出又瘦小。外貌不佳下,當地人別出心裁,特別選用堅固而美觀的紅漆木桶,裝填柑橘,讓其賣相變好。結果推出後,果真銷路不差。究其因,很多人都是衝著木桶而來。

這木桶是什麼材料的樹呢?它就是著名的福州杉。木理通直,密度小,有香氣。耐水濕,塗漆和吸著性亦良好。早年閩台許多著名廟寺,無不採用福州杉。此等良材做為木桶,大家當然極欲珍藏。

不過,木桶之風只在閩北盛行。台灣並無大量福州杉栽種,草山柑自不可能用木桶裝添,反而是用竹籠裝載。

當時,用哪一種竹子呢?初時,我以為一定是當圍籬的拍憨仔竹。結果有一回在平等里探問,大出我意料之外,竟是桂竹。陽明山桂竹不多,多半稀疏存在。但當地農夫指證歷歷,還教我編織的方法。同時批評拍憨仔竹過於軟柔,只能用來當菜籃。草山橘這等粗重的水果,還是得桂竹的堅固,方能擔起。

只可惜,七○年代化學纖維合成的咖計袋問世後,竹籠就被取代了。日後,我們在陽明山買到的本地草山柑,幾乎都是以咖計袋裝售。

早年裝草山橘的老式竹籠,長什麼形容呢?恐怕沒幾人記得了。

【2009/01/13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