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5, 2009

總編的話:原來是山茼蒿

商業周刊 第1103期 2009-01-12 撰文者:王文靜

她的葉柄帶紅,葉片呈鋸齒狀,老了會開蒲公英般的花朵。我的花園小徑,經常見其蹤影,總也是拔草除根,氣她繁殖力如此強,拔之不盡。直到前兩天,我到一位朋友的豪宅菜園逛逛,納悶他為何要小心呵護這野草。他說,那是山茼蒿啊!這才知道,我厭惡至極的野草,竟是我上館子常點的菜餚。

山茼蒿味道有些苦澀,又叫昭和草。相傳,日本皇太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下令以飛機在台灣遍撒山茼蒿種籽,做為士兵野外作戰的食物補給,所以今天我們可以在台灣滿山遍野發現這野菜。因為在日本昭和年間傳播,所以得此別名。大部分的人都看過她,只是叫不出名字。

被熱炒後的山茼蒿,捻掉花蕊,只留葉片,是野菜館子的貴客。我無法想像「她活著的樣貌」,更沒想到,就在自宅的花園裡,竟然有我喜愛卻被長期「屠殺」的野菜蹤影。唉,有些尷尬。

前兩天,山上雨勢不歇,我雀躍不已,好像要去尋找失散多年的友人。戴頂帽子就在山徑間、花叢中,採摘山茼蒿。午餐就變出一盤新鮮的有機野菜。

發現山茼蒿的過程,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在職場周遭,看待一個人的角度。山茼蒿從來都是山茼蒿,但是被視為野草,或野菜?

我辨識得出:他,是「山茼蒿」嗎?生長在野地但有價值的青菜。

或者,他畢竟只是山茼蒿,而不是昂貴的松露。長久以來,他在職場上被高估,還是低估?

商周封面故事,許久未以職場做為封面故事主題。觀察最近的數據,金融海嘯後,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預測,到今年底,全球將有二億一千萬人失業;不止如此,全美二○○七年被解雇的執行長是一九九五年的四倍。

從美國到台灣,譬如最近出書的全美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投資金童比爾.班柏(Bill Bamber)、全球最大媒體採購浩騰台灣區董事總經理張景星,都面臨菁英第一次失業。

一群優秀的菁英為何失業?他們是因為被高估,還是低估?職場看待他們與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有多大落差?

這是一個新時代,《商業周刊》特別邀請以《自慢》一書暢銷全國的專欄作家何飛鵬,剖析變動年代的新職場價值。我特別喜歡,他談到「以身相殉」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