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1, 2009

生之理》形式與內容

【聯合報╱潘震澤】 2009.05.11 05:58 am


學術論文戲稱現代八股文,理由是形式上有嚴格規範。其中尤以自然科學論文為最,按摘要、引言、方法、結果、討論與文獻引用等項目,依序排列,一項都不可少,也不能加。相較之下,社會科學論文的形式就沒那麼死板。

自然科學論文形式的統一,自上世紀中葉起;由於戰後論文篇數大幅增加,出版社為了以最精簡的篇幅,呈現最多的內容,就紛紛採用目前格式。然而,文獻引用這一項,卻是學術期刊裡變異最多的部分。大至排列順序、標題有無,小至作者人數、標點符號、期刊縮寫等,都可有所不同。

就一篇論文而言,文獻引用格式,絕對是技術性的「枝微末節」,只要該有的內容都有,就萬變不離其宗。但有點歷史的學術期刊,都各有傳統格式,也不輕易更動。三十年前,由少數醫學期刊編輯提出「統一格式要求」,除了列出必要內容外,其餘一律從簡。如今,包括「美國醫學會」在內的全球絕大多數臨床學會,都採用該統一格式;至於基礎學科則不一定。筆者之前經常投稿的四、五種期刊,文獻格式無一相同;如一家不中,改投另一家,變換格式可是家常便飯。

近幾年,我轉至護理學院任教;開院務會議時,常聽同事提及APA格式。一開始我摸不著頭緒,後來才曉得那是由美國心理學會(APA)所訂下的出版品格式,而廣為社會科學採用,包括護理學在內。看來護理學門的研究發表,離社會科學要比離醫學更近。

此間護理系學生自大二起,就接受APA格式的訓練:每個人都要求購買《APA出版手冊》,任何期中報告,都必須遵守APA規定的格式。去年起,院方甚至在所有的課程大綱裡統一加入APA格式速查表。今年七月,《APA出版手冊》將發行新版,護理系同事更是如臨大敵。

老實說,APA的文獻引用格式,可說是最繁複的一種,尤其是在無關痛癢的標點符號與大小寫上,規矩甚多,就算老手也不時要查手冊求證,初學者更是容易出錯。不同學門有不同文化,我只能尊重,但私下難免對護理人的強調「一致順從」(conformity)感到不解。

話說回來,護理教學強調的寫作訓練,的確是重要的,因為寫作是整理及表達思想的不二法門。至於格式,完整與統一是基本要求,簡潔則優於繁複。

【2009/05/11 聯合報】@ http://udn.com/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