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北海岸「陶」花源 尋找寧靜個人空間

2009/08/12
【聯合報/記者牟玉珮/專題報導】




不少都會人為了找一片安靜的個人空間,喜歡上拉坯做陶的創作藝術,也有人因愛喝茶而接觸陶藝;北海岸一帶柴窯一座接一座的蓋,從淡水到萬里近10年來冒出8家,也反映柴燒陶藝人口增長。


面海背山 安靜適創作


雖然這些個人特色濃厚的柴窯並未觀光化,但開窯數量目前在北海岸居冠的「金山柴窯」主人王春長估計,去年這些窯場少說也有2000人出入,有的是戶外教學,也有收藏家找精品;最多是陶藝同好寄燒,他曾遇到有人包遊覽車由竹南上來,40多人擠在他的柴窯前等。


為了避免鄰居抗議,加上需要空間較大,創作需要安靜,面海背山的北海岸線,成了柴窯的最佳地點。北海岸11座柴窯,許俊翔、王春長、陳文祥、谷源滔等人的柴窯,都歡迎各界同好。


4天3夜 投火接力賽


夏天的夜晚蟲聲唧唧,萬里鄉的「金山柴窯」工作坊裡有好幾個人在泡茶聊天,偶爾有人走到熱烘烘的柴窯爐前檢視溫度,挑選木柴送入窯內。這種耗時費力的投火接力賽,至少要持續4天3夜,再等個1周,降溫出窯,才能看到成形的作品。


這些柴窯聚集不少玩家。熱中陶藝創作的黃老師,幾乎全台的柴窯都跑遍;住嘉義的賴姓年輕陶藝家,最近北上燒陶,準備多留一點時間,享受慢火升溫的過程。


開窯剎那 交互大驚喜


中華民國陶藝協會副理事長許俊翔表示,柴窯是用最傳統的方式,以木柴當燃料燒製陶器,坯土礦物質與烈火、落灰互相作用,在作品表面上形成結晶、玻璃質、火痕及各種色澤。


他說,柴窯的設計、溫度的高低、投火的柴種、堆疊擺置方式等,都會造成不同的影響,使得開窯後的那一剎那,充滿驚奇。


柴窯沒門 朋友請自便


王春長去年就燒了16窯,常接到詢問電話,問他何時升火;收費與陶博館相同,放滿1塊硼板只收2500元,常客還會多送一些空間。


柴窯沒門,所有可見的東西像音響、冰箱、電燈等,都是中古或報廢品修復後使用,他也不怕被偷,常跟朋友說,東西用完記得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