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李鴻章最後的奏摺
【張作錦】
有些人把「愛台灣」視為自己的「專利」。而且有權指控別人「賣台」,是「李鴻章」。
譬如,2003年,綠色民代不滿中共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對我的態度,認為駐世貿代表顏慶章抗拒不力,責他損害國家利益,是「現代的李鴻章」。
這些人說這些話,只是習慣成自然,只是逞嘴巴的一時之快,未必從歷史書本上了解到多少李鴻章的事。
李鴻章於1870年接替他的老師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即努力朝國家現代化的路上走。他推行的各種新政,不僅追求船堅炮利,還想振興實業、發展經濟,甚至要改革吏治,並從教育和人才著手奠國家轉弱為強之基。無如民間知識太淺,朝廷暮氣太深,很多建設推不動。譬如,因「風水」而不能築鐵路,因建頤和園而挪用海軍購艦經費。甲午敗於日本,是國家總體力量不如人,不僅不是某一單項原因,尤不能把全部責任加諸李鴻章個人。
任馬關議和代表,李鴻章哪裡願意?但日本指定非他不可,朝廷命令他非去不可,他在日本幾乎死於刺客的槍下,但「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兩句詩幾乎毀了李鴻章的半生勛業。
義和團引來八國聯軍,京師淪陷,后帝出走西安,又要由李鴻章來收拾殘局。1901年9月7日,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字。喪權,外國軍隊得駐紮北京;辱國,賠款四億五千萬兩,那時中國有四億五千萬人口,列強之意在於,「人均一兩,以示羞辱」。國家已近瓜分豆剖,不簽行嗎?
李鴻章以帶病之身,簽完字回到住處即大口吐血,終於不起。他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穩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七十八歲的李鴻章走了之後,朝廷似乎仍舊沒有什麼「定見」,國家也就終於沒有「轉機」。
李鴻章死後兩個月,梁啟超寫出情文並茂的《李鴻章傳》,流傳至今不輟,去年台北立緒出版社還發行新版本。梁啟超認為,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均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一位歷史學家指出了他的不足,但也為他說了公道話。
李鴻章一邊吐血一邊寫出最後的奏摺,主要建議朝廷「外修和好,內圖富強」。這不僅是對大清王朝的忠告,事實上也應是萬國列邦的「共同守則」。一國若既貧且弱,又在寰宇中孤立無朋,即使不亡於人也會自我窒息。
歷史不會重演,只有愚人重演歷史。今天的台灣,又走上清末的舊路。既沒有「內圖富強」———把原有的家產揮霍殆盡,使台灣的窮人愈來愈多;尤沒有「外修和好」———與鄰國如新加坡、印尼的齟齬不說,跟支持台灣最力的美國也漸生嫌隙;至於和大陸對立之嚴重,更是台灣安全的最大隱憂。
陳水扁言行之乖張,每令人愕然;施政之茫然雜亂,尤令人費解。他為什麼要把台灣弄成這個樣子,究竟目的何在,居心何在,是大家都在問的。
希特勒在歐洲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一位哲學家說,悲劇不僅在此,悲劇更在怎麼會容許這種事情發生。
台灣怎麼會有陳水扁領導的這樣的政府,而且又這個樣子執政了六年。群眾在「倒扁」之餘,是否也應反躬自問?
【2006/09/07 聯合報】
有些人把「愛台灣」視為自己的「專利」。而且有權指控別人「賣台」,是「李鴻章」。
譬如,2003年,綠色民代不滿中共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對我的態度,認為駐世貿代表顏慶章抗拒不力,責他損害國家利益,是「現代的李鴻章」。
這些人說這些話,只是習慣成自然,只是逞嘴巴的一時之快,未必從歷史書本上了解到多少李鴻章的事。
李鴻章於1870年接替他的老師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即努力朝國家現代化的路上走。他推行的各種新政,不僅追求船堅炮利,還想振興實業、發展經濟,甚至要改革吏治,並從教育和人才著手奠國家轉弱為強之基。無如民間知識太淺,朝廷暮氣太深,很多建設推不動。譬如,因「風水」而不能築鐵路,因建頤和園而挪用海軍購艦經費。甲午敗於日本,是國家總體力量不如人,不僅不是某一單項原因,尤不能把全部責任加諸李鴻章個人。
任馬關議和代表,李鴻章哪裡願意?但日本指定非他不可,朝廷命令他非去不可,他在日本幾乎死於刺客的槍下,但「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兩句詩幾乎毀了李鴻章的半生勛業。
義和團引來八國聯軍,京師淪陷,后帝出走西安,又要由李鴻章來收拾殘局。1901年9月7日,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字。喪權,外國軍隊得駐紮北京;辱國,賠款四億五千萬兩,那時中國有四億五千萬人口,列強之意在於,「人均一兩,以示羞辱」。國家已近瓜分豆剖,不簽行嗎?
李鴻章以帶病之身,簽完字回到住處即大口吐血,終於不起。他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穩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七十八歲的李鴻章走了之後,朝廷似乎仍舊沒有什麼「定見」,國家也就終於沒有「轉機」。
李鴻章死後兩個月,梁啟超寫出情文並茂的《李鴻章傳》,流傳至今不輟,去年台北立緒出版社還發行新版本。梁啟超認為,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均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一位歷史學家指出了他的不足,但也為他說了公道話。
李鴻章一邊吐血一邊寫出最後的奏摺,主要建議朝廷「外修和好,內圖富強」。這不僅是對大清王朝的忠告,事實上也應是萬國列邦的「共同守則」。一國若既貧且弱,又在寰宇中孤立無朋,即使不亡於人也會自我窒息。
歷史不會重演,只有愚人重演歷史。今天的台灣,又走上清末的舊路。既沒有「內圖富強」———把原有的家產揮霍殆盡,使台灣的窮人愈來愈多;尤沒有「外修和好」———與鄰國如新加坡、印尼的齟齬不說,跟支持台灣最力的美國也漸生嫌隙;至於和大陸對立之嚴重,更是台灣安全的最大隱憂。
陳水扁言行之乖張,每令人愕然;施政之茫然雜亂,尤令人費解。他為什麼要把台灣弄成這個樣子,究竟目的何在,居心何在,是大家都在問的。
希特勒在歐洲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一位哲學家說,悲劇不僅在此,悲劇更在怎麼會容許這種事情發生。
台灣怎麼會有陳水扁領導的這樣的政府,而且又這個樣子執政了六年。群眾在「倒扁」之餘,是否也應反躬自問?
【2006/09/07 聯合報】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