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8, 2006

摘錄》文章取自『最受歡迎的大指揮家』







有「歐洲音樂總監」外號的卡拉揚,祖先由馬其頓遷到奧地利,
父親是醫生。他執掌柏林愛樂三十四載,氣勢之盛,無人可比。
卡拉揚雖然名滿天下,但謗亦隨之,找他麻煩、開他玩笑的新聞
,從不間斷。

--------------- 卡拉揚需要一隻導盲犬---------------

性格獨特的卡拉揚,行事自我,所以不時有他的軼事趣聞。

◎有一次卡拉揚跳上計程車,司機問︰「到那裡﹖」卡拉揚回答﹕
「到那裡都可以,『那裡』都要我﹗」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卡拉揚先後擔任英國的愛樂管弦樂團、
維也納交響樂團、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薩爾滋堡音
樂節的音樂總監,以及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的客席指揮,掌控著重要地位
,因此卡拉揚不免顧盼自雄,擺出君臨歐洲的態勢﹗有人看不順眼,所
以開他這個小玩笑。
其實,那時後的卡拉揚出入有名車接送,還有保鏢車隊隨行,再不
然就自己駕著他那部紅色保時捷狂馳一番,計程車可能已經很少坐了。

◎卡拉揚指揮的時候多半閉著眼睛,當他雙眼一閉,即表示已進入
情況,準備開始指揮了。然後他就這樣一路眼簾低垂,直到樂曲結束,
才張眼轉身謝幕。
他說﹕「眼睛閉著,我的耳朵會『看』得更清楚﹗」因此有人戲稱
,卡拉揚最需要的是一隻導盲犬。
面對閉眼指揮的老闆,柏林愛樂的團員卻更聚精會神,目不轉睛「盯
」著他。有人認為,也許卡拉揚就是利用這種目光不對焦所造成的不安全
感,逼使團員更加注意他細微的動作變化,徹底達成他的音樂指令。

◎薩爾滋堡音樂節的導遊指著到處懸掛張貼的卡拉揚玉照對遊客說﹕
「卡拉揚是薩爾滋堡人,是薩爾滋堡的榮耀……對了﹗莫札特剛好也生在這
裡。」
一九五四年以前,卡拉揚原本沒什麼機會出席薩爾滋堡音樂節,在福
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 刻意的打壓下,他只有旁觀的份。等福
特萬格勒一過世,卡拉揚立刻冒出頭,音樂節總監的頭銜終於落到他手中。
他一改前任的傳統作風,施行新派經營法;卡拉揚結合音樂與觀光,擴大音
樂節舊有的規範,以多采多姿的節目吸引全球的樂迷。他以自己為中心,音
樂節的主題就是「卡拉揚」,所有的話題繞著他轉,原本「莫札特音樂節」
的訴求反而變得模糊,隱約變成「卡拉揚的莫札特」。



----------------『大納粹』備受爭議-----------------

卡拉揚是納粹黨員,這個陰影跟他一輩子,終其一生,以色列
和猶太音樂家始終無法接受他。
卡拉揚曾辯稱,他在一九三五年加入奧地利納粹黨,是為了取
得阿亨(Aachen)歌劇院的總監的職位,這種作法在當時本來不足為
奇,問題是有好事者查出卡拉揚的黨齡比他所說的要早個好幾年,
那些人以為只要證實卡拉揚說謊,就可以拉他下台。
二次大戰結束,卡拉揚被禁足兩年。恢復演出權後,他到過美
國幾次,每次帶領柏林愛月巡迴時都會碰上示威群眾『歡迎』他,
這批號稱反納粹得人群高舉牌子在音樂廳門口叫罵,觸他霉頭。一
九八九年二月,八十一高齡的卡拉揚最後一次赴美演出,在紐約的
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指揮維也納愛樂,這時的卡拉揚已經不良於行,
需旁人攙扶才能走上指揮台,觀眾目睹步履蹣跚的老大師過人的意
志力,都發自內心地起立鼓掌,狀極感人!
雖然如此,場外還是有一小撮人找麻煩,毫不留情地告到美國
司法部,檢舉他納粹身份。
樂評家對卡拉揚有兩極化的評價。有人只要看到卡拉揚的大名
就不加分辨的說好,譬如日本、英國的某些專家;另外一派屬於先
入為主的『反卡派』,非常情緒化,只要一提到卡拉揚,就嗤之以
鼻,甚至拒稱其名,而以『大納粹』(Great Nazis)代之。
卡拉揚指揮的唱片銷售量與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有一定的水準,
聽過他的作品的人,一般反應都很好。
卡拉揚深諳大眾傳播的威力。他常說,透過電視,兩、三千萬人
可同時欣賞他指揮的『蝴蝶夫人』,要是他只在歌劇院演出,要等到
何年何日才可達到這些人次?
他又說,有上億的人聽過他的貝多芬交響曲唱片,如果他天天在
音樂廳指揮同樣曲目,一輩子也沒法追上這個數字。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卡拉揚沒說:光是他第二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六十年代DG發行)的版稅收入,就夠他添購一架私人飛機。



--------------說『不』是最難啟齒的字--------

有人問過卡拉揚,聽不聽別人的唱片,卡拉揚回答說,當然聽:
『不過我不能透露聽誰的唱片,說了甲不提乙,乙會生氣。』他只說
他比較常聽聲樂的唱片,因為他喜歡人聲,想找尋最美的『新聲』,
供歌劇演出之用。
卡拉揚雖然極力提拔新人,但也『用』壞許多歌手,毀了一些好
聲,譬如女高音黛妮希、克蕾絲邦等。大家都知道,只要被卡拉揚看
上,就等於是魚躍龍門,誰也沒有勇氣拒絕卡拉揚的邀請。跟卡拉揚
說『不』是世上最難啟齒的字,特別是初入樂壇的年輕生手,大家想
,管他的,唱了再說,往往忽略其中隱藏的危機----卡拉揚喜歡用鮮
嫩的輕聲唱大部頭的作品。以如此超透支的歌唱,不要說長期發展,
兩、三年就得用掉一批『聲音』,不過卡拉揚不怕,新人們前仆後繼
,排隊等著被『發掘』,卡拉揚永遠有年輕之聲可用。
七十年代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紐約之行,卡拉揚除了指揮三場轟
動的音樂會外,還特別抽空到茱麗亞音樂院所開辦的大師班,指導年
輕的指揮。旁聽席中不乏傑出的音樂家,包括小澤征爾及鋼琴家兼指
揮愛森巴哈。小澤是卡拉揚最有名的學生,深得真傳,卡拉揚也已有
這麼一位學生為榮。其他受卡拉揚提拔的晚輩有阿巴多、梅塔、慕提
、夏伊、畢契柯夫等人。
卡拉揚說他希望能幫助年輕人少走冤枉路,儘可能提供他們寶貴
的經驗,在他們最需要幫助時適時伸出援手。
卡拉揚積極地培植後進,樂壇盟主的寶座越坐越穩。



--------------從馬術中領悟指揮精神---------------

卡拉揚是運動高手,興趣多廣,樣樣在行。音樂會前,他喜歡利用
時間駕飛機兜風遨翔,享受騰雲駕霧的樂趣。他說開飛機跟指揮樂團道
理相通,兩者都需要精神集中,百分之百做好事前準備工作,不能有一
絲一毫的失誤,否則會全盤皆輸。
卡拉揚百說不厭的故事之一是他學騎馬的經驗。他說當他學到騎馬
跨欄的進度之前,連續失眠了好幾天,他想「馬兒的身軀如此龐大,如
何帶牠過欄呢?」後來他才知道,原來不是你帶馬過欄,而是牠帶你過
欄去,只要你把姿勢擺正,雙腿一夾,馬兒應聲而起,一越過欄,完全
不需你耗費力氣。他把這個道理應用到指揮上頭,當音樂要達到高潮前
,指揮只需點出必要的拍點,樂團自己會造成聲勢,千萬不要有多餘動
作,那只會干擾樂團,造成反效果。每次他在教學時看到年輕指揮搖頭
擺身故作激動狀,他就會舉這個例子提醒對方。
卡拉揚是名氣最響的指揮家,全球各大出版商當然搶著出版他的自
傳。但是卡拉揚經常推託:「要我談談自己可以,寫自傳絕不可能;就
算要寫,也只能寫與音樂相關的事。」當時卡拉揚已經分身乏術,音樂
或自傳都是由別人捉刀。
一九八八年,奧地利出版卡拉揚的『生平自述』,由法蘭滋安德勒
執筆,卡拉揚在序裡再度強調他的「只能說不能寫」論調,他說他讀完
與作者對話錄音的文字稿後,赫然發現口述與文字是性質相異的兩回事
,文字寫的跟嘴巴說的居然不一樣!
他說:「由旁人來描述你不就等於指揮在詮釋作曲家的作品,各家
說法各有不同,沒有哪一個解釋可以說是『定論』,這本自傳是執筆者
在『詮釋我』,我只是旁觀的第三者,提供資料而已。」
卡拉揚一九0八年四月五日出生於薩爾滋堡,父母都熱愛音樂,卡
拉揚在充滿藝術氣息的家庭成長,三歲學鋼琴,四歲開獨奏會,接著活
躍於薩爾滋堡各教堂的兒童合唱團,是個音樂天才,鄉親們稱他「小莫
札特」。



---------------這個人有鋼鐵般的意志------------

一九二九年,卡拉揚從維也納學成還鄉,父親出資請來薩爾滋堡
音樂院的管弦樂團讓卡拉揚指揮生平第一場正式音樂會。成功的音樂
會立刻替他帶來好運,受聘在德國烏姆(Ulm) 小城工作七年,卡拉揚
的指揮生涯於是踏出第一步。他下一個任所是阿亨歌劇院,這時卡拉
揚開始受到注目,一九三八年,柏林國立歌劇院請他指揮貝多芬的「
費黛里奧」,震撼柏林樂壇,媒體稱他「奇才卡拉揚」,那年卡拉揚
指揮他的錄音處女作--莫札特的歌劇「魔笛」序曲,從此揭開長達半
個世紀的唱片事業序幕。
同年卡拉揚首次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引來樂團首席指揮福特
萬格勒的嫉妒猜疑,視他為勁敵。一九四二年,卡拉揚不顧納粹警告
,娶了有四分之一猶太血統的安妮塔古特曼,因此被打入冷宮。第二
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軍節節敗退,卡拉揚和妻子逃往義大利鄉間藏
匿,生活條件極差,但是卡拉揚仍不改其志,照常研究音樂,勤習義
大利文,隨時準備東山再起。
EMI 王牌的唱片製作人華特李格(Walter Lagge)說:「在惡劣的
環境也擊不倒卡拉揚,這個人有鋼鐵般的意志與紀律!」
李格回憶戰後卡拉揚被禁止演出,困居在維也納的一間破舊小公
寓,物質極端缺乏,李格攜美酒去看他,卡拉揚如獲至寶,但卻沒有
一下子牛飲而盡,而是冷靜地將美酒平均分成數十份,每天一小口,
表現出高度的理智與節制。
李格見到卡拉揚龍困淺灘,手腳難伸,於是提出優渥的錄音合約
,請卡拉揚擔任他所創辦的愛樂管弦樂團指揮。但是卡拉揚並沒有馬
上答應,他很有耐心地和李格討論合同的每一細節,直到完全清楚滿
意後才簽約。他的談判技巧與冷靜又讓李格開了一次眼界。
李格說卡拉揚是他生平所見最有自信的人,完全知道自己要做什
麼,該得到什麼。這種穩扎穩打的性格,使卡拉揚一步一步走上指揮
帝王的寶座。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福特萬格勒過世,次年卡拉揚以歌劇的特長及
八面玲瓏的人際手腕,擊敗勁敵祡力比達克,接任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卡拉揚以謝絕其他樂團聘約為交換條件,要求「終身指揮」的頭
銜,他再也不甘被人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他要一頭栽進指揮柏林愛
樂的工作,不願有後顧之憂。合約中記載,卡拉揚六十五歲以後自己
可以決定去留,除非他想離開,否則沒有任何人可以逼他走路。有了
這層保障,卡拉揚終於能全心致力提昇柏林愛樂的演奏水準,將柏林
愛樂塑造成舉世合奏技術第一的交響樂團。他也承認,整整花了十年
工夫,他才改掉福特萬格勒留下的音樂舊習,使柏林愛樂真正蓋上「
卡字標計」。



---------------與福特萬格勒的瑜亮情節-----------

柏林愛樂創立於一八八二年,歷經畢羅、尼基許、福特萬格勒
等大師掌舵,地位崇高,與維也納愛樂、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
樂團並稱歐洲三大樂團。卡拉揚與愛樂前任指揮福特萬格勒是完全
不同的典型,儘管卡拉揚非常景仰福特萬格勒的指揮藝術。
卡拉揚曾說,他希望能融合托斯卡尼尼與福特萬格勒兩家的特
長,客觀派與主觀派並重。年輕時的卡拉揚比較接近托斯卡尼尼的
風格,隨著年齡增長,福特萬格勒的影響才越來越明顯。卡拉揚說
,假如有一天他寫有關音樂的書,一定會把博大精深的福特萬格勒
寫進去。
雖然卡拉揚表現出對福特萬格勒的仰慕,但福氏仍然視他為眼
中釘。這是人性之常,大師們也不能免。
卡拉揚接任柏林愛月指揮後,努力將樂團的合奏技術推像完美
的境界,然而世人肯定之餘,還是不免將他與福特萬格勒相比,經
常有人批評:「福特萬格勒的精神境界比較高。」這類看法深深擊
中要害,是卡拉揚心中永遠的結!

一八八六年在柏林出生的福特萬格勒,父親阿道爾夫是德國著
名的考古學家,交往的朋友都是當時文化界俊彥,他延聘各個學門
的頂尖人物來家當教席,厚實福特萬格勒的人文素養。反觀卡拉揚
赴維也納求學前,他的父親叮囑他,最好同時選擇實際一點的科目
,兩者之間成長的背景確實有所不同。不過這也有好處,有工科背
景的卡拉揚因此常保追求最新影音科技的興趣,造就他輝煌無比的
音樂傳播事業。
卡拉揚與福特萬格勒之間還有一個最大的差異,福氏來往的盡
是文史、哲學、藝術大師,卡拉揚卻經常被經紀人、唱片公司製作
人、名流顯貴所包圍,大家前呼後擁,繞著他團團轉,卡拉揚身不
由己,要脫身也難。筆者認為,兩人除了個性差異外,時代背景的
不同也是重要因素,當中無所謂誰比誰高明的問題。
卡拉揚最大的貢獻在於他讓更多的人接觸音樂,古典音樂音他
而更普及,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他名留青史了。



---------------------生前死後都不甘寂寞------------------

卡拉揚最怕死後世人忘了他。據說他曾將貝多芬交響樂曲埋在地
底深處,以銅牆鐵壁保護著。
六十年代起,卡拉揚開始拍影片,希望後人能觀其影,思其人。
他費了很多工夫,自己選景,鏡頭大多集中在他身上,看起來雖然有
些做作,不過,這是六十年代流行的拍攝手法,難以苛求。
晚年的卡拉揚自組影音公司和Sony合作拍攝音樂影片,聲光效果
非常好。這些影片都是他的傳世之作,全部由他親自剪輯。很難想像
八十高齡的卡拉揚每天花費五個小時埋首影片堆中,難怪他不寫傳記
,這就是他的音樂傳記。
卡拉揚曾經想拍普契尼以紫禁城為背景的「杜蘭朵公主」,他透
過了香港的德國領事館找上導演胡金銓(卡拉揚可能看過「俠女」)
,將胡導演大老遠地請到他的豪華遊艇談拍攝計畫,可惜後來不了了
之,沒有下文。
卡拉揚和Sony總裁盛田昭夫是多年老友,交情至深。一九八九年
的薩爾滋堡復活音樂節,卡拉揚和Sony老闆、非利普及寶麗金集團共
同宣佈CD雷射唱片的誕生。一九八七年,Sony在卡拉揚居住的薩爾滋
堡近郊小鎮安妮夫(Anif)設廠,就近拍攝製作卡拉揚的音樂影片。
卡拉揚對家鄉子弟因為他的緣故而能增加許多就業機會,頗為得意。
這是他繼振興薩爾滋堡觀光事業後,又一次對鄉里的回饋。一九八九
年七月十六日卡拉揚病逝安妮夫家中,就是倒在Sony老闆的懷裡。
卡拉揚過世後,Sony宣佈以發行卡拉揚的藝術為已任,不計盈虧
陸續發行這些音樂影片。
一九八二年十月,筆者在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聽了四場卡拉揚和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音樂會。曲目包括布拉姆斯全部四首交響曲以及
馬勒第九交響曲。卡拉揚指揮下的柏林愛樂奏出前所未聞的精緻、集
中、勻稱與華麗,純就樂團合奏的完美性來說,卡拉揚的確是當代第
一,找不到對手。觀眾給予最熱烈的喝采,激情的程度,只有少數兩
、三位首席女高音(Prima donna )可與之相比。
最後一晚的馬勒交響曲一向是卡拉揚的拿手曲目,據說白天排練
時太過完美,卡拉揚心想:「糟糕!晚上一定沒法再現。」果然,當
晚的演出,美則美矣,但仍未達到卡拉揚演奏此曲目的最高標準。



------------------ 帝王統治引爆冷戰 ----------------------

柏林愛樂是著名的純男性樂團,這一趟美國行,引起爭議的單簧管
演奏家麥雅女士(Sabine Meyer) 赫然在座!她的表現非常精彩,聽眾
很容易被她美麗的音色吸引住,坐在清一色男士的團員中,麥雅特別搶
眼。
回德後,卡拉揚為了麥雅,不惜與柏林愛樂展開長達數年的明爭暗
鬥;卡拉揚堅持聘用她,團員委員會執意不肯,他們藉口麥雅雖然不錯
,但她的音色與木管組的各部領奏者無法相容,有違柏林愛樂悠久美好
的傳統。雙方毫無轉寰餘地,冷戰於是開始。
麥雅事件其實只是近因,遠因是長期以來卡拉揚的威權統治心態終
於引起團員反彈,他們全體動員,發動一波波的攻勢,第一個動作是先
拿卡拉揚的左右手開刀--罷黜樂團經理。卡拉揚也不該示弱,宣佈取消
和柏林愛樂的錄音活動並停止每年暑假柏林愛樂在薩爾滋堡音樂節的演
出。
卡拉揚心想,「我是你們的衣食父母,斷了大家的外快財源,還怕
你們不乖乖就範?」
不過事情沒這麼簡單,團員們看準卡拉揚年事漸長,老態已露,才
伺機反攻;他們有備而來,不會輕罷干休,於是到處挖卡拉揚的瘡疤,
存心鬥臭,連卡拉揚向台北國家音樂廳獅子大開口的秘密都被挖出來批
鬥。卡拉揚接下來的動作更有如火上加油,他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重
修舊好,邀請他們取代柏林愛樂,在薩爾滋堡合作演出。這下子犯了樂
團大忌,形同公開羞辱,事情更是鬧得不可收拾。
麥雅不忍心老長輩四面受敵,自動辭去工作,給雙方台階下。紛爭
逐暫告落幕,但彼此心結已深,一直到卡拉揚過世都沒有化解。
一位資深的唱片製作說:「沒有樂團會喜歡他們的音樂總監,如果
有的話,那一定不是好樂團!」從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的例子看來,這話
說的不無道理。白天雙方鬥的你死我活,晚上在柏林愛樂廳卻行如膠漆
,依然保現出音樂和諧美。卡拉揚 &柏林愛樂仍舊是票房保證;他們知
道:合則兩利,分則互損,因此只好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地維持表面關係
。不過他們都具備將音樂擺第一的氣度,就算彼此看不順眼,也不影響
藝術水平,這是他們可愛的地方。



------------------ 大師和藹可親的一面 -----------------

卡拉揚在學生時代,看到富家子弟出入皆是每人香車,羨慕之餘,
暗中發誓:「有為者亦若是!我暫且努力用功,等有朝一日功成名就,
還怕要什麼沒什麼!」
卡拉揚後來以多年不孕為理由,休掉在戰爭期間與他互相扶持的安
妮塔,另取美麗的法國時裝模特兒艾莉特。晚年的卡拉揚非常倚賴艾莉
特,他鼓勵愛妻發展繪畫興趣,七十年代還特別選用艾莉特畫的水彩當
他二十五張LD的封面,可惜後來CD版並沒有繼續採用。艾莉特對卡拉揚
的呵護照顧,幾乎到了無為不至的地步,她是卡拉揚晚年的心靈支柱。
一九八七年元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請到卡拉揚指揮。史特勞斯
家族的圓舞曲是卡拉揚最熟悉的曲目,他指揮起來十分得心應手,音樂
如行雲流水,生動自然。七十九歲高齡的卡拉揚像個和藹可親的爺爺,
一反過去的形象;傳統安可曲「藍色多瑙河」前的新年祝詞,卡拉揚還
不忘為世界和平祈福,說出世人的心聲。
同年的薩爾滋堡音樂節,卡拉揚與女高音諾曼(Jessye Norman)合
作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的「愛之死」。第一次排練,卡
拉揚請諾曼女士坐在樂隊前面,看他如何與維也納愛樂工作,一個音都
不必唱,靜靜地聆聽,讓她先融入華格納的音樂。



----------------- 即將消失的人間美聲 -------------------

演出時,卡拉揚有預感,這可能是他在薩爾滋堡音樂節最後一次
指揮「愛之死」,他將華格納的情慾世界染上落霞餘暉,雲彩隨著音
樂的進行一直轉換顏色;從來沒有人將「愛之死」奏得這麼纖細頹美
,這麼令人屏息!諾曼不愧是偉大歌手,她幫卡拉揚完成他的「天鵝
之歌」,美好的音樂化成過眼雲煙,卡拉揚下得台來,口中不停唸著
:「完了!結束了......」落寞孤寂的身影,令人疼惜,更讓人激動
的無言;艾莉特急忙哄著他:「不會的!不會的!」激情的「愛之死
」之後是一片空幻,在愛妻的攙扶下,大師垂老的背影逐漸遠去了。
一九八九年二月,卡拉揚最後一次赴美,隨行的是維也納愛樂管
弦樂團。著名的樂評家提姆派吉帶領茱莉亞音樂院的學生到卡內基音
樂廳聆聽,行前特別叮嚀:「你們將聽到最完美的演奏,但是它即將
從這世上消失!」
回到柏林,卡拉揚鋼鐵一般的毅力不堪歲月催磨,同年四月,他
提出辭呈。往後的日子,卡拉揚的心情更是鬱悶化不開,「終身任期
」合約未滿,但他的鬥志已逐漸消沈,身體也就衰退得更厲害,三個
月後,這位偉大的指揮帝王,與世長辭了!
有人在卡拉揚的晚年問他:「您老大限之後,指揮的水準會不會
往下掉?」卡拉揚笑答:「這是你們必須擔心的問題,與我何干?我
除了從雲端上方俯身下望,看看大家搞些什麼鬼,又能怎麼樣?對不
起,愛莫能助!」
這個問題問的好,答得更妙。不過卡拉揚相信輪迴,他認同歌德
的看法:像他們這種超凡的天才,上帝會在給他們一次機會,繼續未
完的志業,說還沒說完的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