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1, 2006

摘錄》綠建築,預約節能新生活

我們的生活中,有相當大部份的能源消耗是發生建築物裡。
然而只要設計得當,建築可以節能又環保,為二氧化碳減量有所貢獻。

台灣在節能建築的設計上,似乎沒有歐美那麼風行。嚴格來說,台灣目前的商業辦公大樓,還沒有一棟完全符合環保節能的最高標準。不過今年8月,終於有一家公司的廠辦獲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它就是台達電子位於台南科學園區的新廠房。

台達電子是一家交換式電源供應器製造商,也生產通訊、光電、視訊等產品。2002年,崇尚環保節能的董事長鄭崇華在參觀過泰國建築師本亞提坎(Soontorn Boonyatikarn)設計的節能屋後,決心要建一棟綠色廠辦,他請成功大學專研綠建築的林憲德教授擔任建築設計,由於雙方的理念一致,這座綠色廠辦順利在2006年初完工。

在台南科學園區的一大片高科技廠房中,台達電廠辦的外型的確是最特殊的:入口兩側綠意盎然的水池,層層退縮的牆面、交錯內凹的陽台,讓人很難不誤以為是一家渡假飯店,但仔細一看,水池與一般的庭園造景非常不同,池中的植物與魚、蛙,都是台灣的原生種,池中的生態巧妙達成平衡,池岸也與周遭的地面自然融合;牆面交錯內凹的設計,則是為了提高遮陽率。

走進廠辦,挑高採光的中庭與綠化植栽、迴旋的樓梯,又真的像是飯店的接待大廳。林憲德指出,廠辦的中庭與樓梯,是這座建築最具特色的地方。「一般的公司,進門就是電梯,大家自然就搭電梯上下樓。但是我們把電梯藏起來,設計一座友善的樓梯,讓大家樂於使用,健身節能,員工互動也增加了!」

挑高採光的中庭,秘密還不止於此。事實上,它是整座廠辦熱氣的出口,中庭的天窗可因應室內溫度隨時開啟,創造上升氣流,自然導風,方便熱氣散逸,這在建築上叫做「浮力通風塔」;而為了避免中庭因日照造成的熱,中庭窗戶所使用的是雙層、鍍有反光金屬,能隔絕太陽輻射的「low-E玻璃」。藉由這些設計,可以大幅減輕整座廠辦對於空調的依賴,達到節能的效果。


在內部水電的節約上,省水馬桶與省電燈泡當然不可或缺,整座廠辦也全面擷取雨水,做為庭園澆灌與馬桶用水。台達電也生產太陽能發電系統,因此廠房頂樓自然遍佈了太陽能板,可提供2萬1600瓦的電能。

林憲德估計,這座綠色廠辦的建築節能效果將高達31%,日常用水可節省50%。而根據台達電這八個月來的統計所推估,一年將可節省電費180萬元,折合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234公噸。另外,台達電選用30%的高爐水泥做為鋼筋混凝土材料,這是摻了煉鋼廠爐渣的水泥,可以減少15.7%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其結構強度是一般水泥的1.4倍。

看來,這座廠辦是打從骨子裡環保,但是到底花了多少錢?台達電執行長海英俊淡淡地表示,大概只比一般廠辦貴了10~20%,但是他強調,不能只看眼前的資本支出,後續的節能效率才是優勢,最重要的是「員工的心情都很愉快,生產力因此提高,而我們也盡到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建築界的綠色風潮

大家對「綠建築」可能早有耳聞,但到底怎樣才算綠建築?綠化?省水?省電?還是要有高科技太陽能板?林憲德說明:「綠建築並不強調太陽能光電設備。如果不做太陽能板、不用風力,同樣也可以拿到綠建築標章。」

「綠建築標章」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鼓勵綠建築的興建,於1999年推出的標章制度,同時編製了一本《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做為評估依據。林憲德正是《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的主編,他指出:「台灣過去做事的習慣,都要參照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怎樣做,但這次沒得參照,因為各國是不約而同各自發展出來的。不過也慶幸是自己發展的系統,若抄襲別國,一定會有很多『水土不服』的情況。」因為綠建築必須以當地氣候與人民生活習慣為依歸。

在內部水電的節約上,省水馬桶與省電燈泡當然不可或缺,整座廠辦也全面擷取雨水,做為庭園澆灌與馬桶用水。台達電也生產太陽能發電系統,因此廠房頂樓自然遍佈了太陽能板,可提供2萬1600瓦的電能。

林憲德估計,這座綠色廠辦的建築節能效果將高達31%,日常用水可節省50%。而根據台達電這八個月來的統計所推估,一年將可節省電費180萬元,折合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234公噸。另外,台達電選用30%的高爐水泥做為鋼筋混凝土材料,這是摻了煉鋼廠爐渣的水泥,可以減少15.7%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其結構強度是一般水泥的1.4倍。

看來,這座廠辦是打從骨子裡環保,但是到底花了多少錢?台達電執行長海英俊淡淡地表示,大概只比一般廠辦貴了10~20%,但是他強調,不能只看眼前的資本支出,後續的節能效率才是優勢,最重要的是「員工的心情都很愉快,生產力因此提高,而我們也盡到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建築界的綠色風潮

大家對「綠建築」可能早有耳聞,但到底怎樣才算綠建築?綠化?省水?省電?還是要有高科技太陽能板?林憲德說明:「綠建築並不強調太陽能光電設備。如果不做太陽能板、不用風力,同樣也可以拿到綠建築標章。」

「綠建築標章」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鼓勵綠建築的興建,於1999年推出的標章制度,同時編製了一本《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做為評估依據。林憲德正是《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的主編,他指出:「台灣過去做事的習慣,都要參照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怎樣做,但這次沒得參照,因為各國是不約而同各自發展出來的。不過也慶幸是自己發展的系統,若抄襲別國,一定會有很多『水土不服』的情況。」因為綠建築必須以當地氣候與人民生活習慣為依歸。


根據建築學者的經驗,從學術研究到落實為法規,至少需要5~6年,因此台灣的綠建築標準與法令,也是邊做邊修。1999年版的《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將綠建築定義為「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以綠化、基地保水、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為七大評估指標。到了2003年,又加入生物多樣性與室內環境兩項,綠建築的定義擴大為更積極的「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

「台灣綠建築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強制公有建築物申請綠建築標章。沒有一國政府敢這麼做!」林憲德說,2001年行政院提出「綠建築推動方案」, 2002年起強制公有建築進行綠建築設計,當時只要政府部門的新建公有建築通過四個指標,就發給綠建築標章,合格基準很低。為了使評估更具鑑別力,進而提升設計的水準,綠建築標章自2004年起分為鑽石級、黃金級、銀級、銅級,以及合格認證五個等級,並因應建築業的實務,分為三個階段評估,以期有助於未來推動專業酬金、容積率等獎勵政策。

成本的迷思

從二氧化碳減量與節能的角度來看,綠建築確實是功德一件,既然還有那麼多優點,為什麼不見民間大舉興建?

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韓選棠說:「建商都會有疑慮,認為這種房子好像很貴。」韓選棠在台大農場靠近基隆路的地方,蓋了一幢示範概念的「綠房子」,用的都是本土研發的建材。韓選棠認為:綠建築是非常原始的觀念,計算日照、採光,就可以少開燈;做好通風,就可以省去冷氣、除濕的電費。

韓選棠本身也是建築師,曾接受花蓮縣政府委託,設計農村綠色住宅。兩年多來,約有50~60戶農民申請自地自建這類綠房子,平均造價每坪約5~7萬元,與鄉下一般蓋房子每坪5~6萬元,差距並不大。

顯然,廠商、業主存有很大的誤解,而基於現實的考量,一般建築師也不會主動做綠建築設計。林憲德認為,比較大的問題是設計綠建築必須花心思,建築師的工作量增加了,但報酬不會增加;其次才是業界的反彈,他們誤解綠建築會增加成本,因而會想要求政府補助,造成法令推行的困難。以建材來說,綠建築強調輕量化、耐久化,用平凡的材料即可達成;節能外殼在建造成本上也不會有明顯的增加。然而「國內建築設計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開大窗,但這樣就必須使用low- E玻璃,價格是一般門窗的3~4倍,成本自然增高。」

林憲德再舉例,空調冷凍主機也是一個可以省錢的地方。建築若設計得當,中央空調主機的容量可以節省四成,設備的費用與之後的耗電,同理可以節省四成。因此綠建築是從事前的把關來進行節能,對業主來說,絕對是值得的。

但是對建築師來說有什麼好處?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針對綠建築法規與評估,開設了許多講習課程,讓有心的建築師上課,然而綠建築標章的認證制度,並沒有給予建築師實質的獎勵。目前營建業的行規,建築師收取建物造價的3.5%做為設計費,如果建築師花心思設計綠建築,可能為業主省下許多後續的支出,但是建築師的報酬並沒有增加,林憲德認為這非常不公平,「美國的做法,是讓綠建築的建築師額外增加1.5%的設計費,值得國內參考。」

法規與教育應該雙管齊下

根據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的統計,從2000年至今年8月底,申請綠建築標章並獲得通過的119個案例,以及獲得候選綠建築證書的935個案例,總計已省下8億5326萬元的電費,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達2萬2458公噸,成效可觀。但由於上述的成本迷思,民間的房地產業並沒有積極申請綠建築標章,我們的營建法規難道沒有任何強制力?

早在1995年,為了因應能源危機,內政部營建署就將「建築外殼節約能源設計」指標納入《建築技術規則》;2004年3月,營建署在《建築技術規則》中正式增訂第17章〈綠建築〉,等於是有了強制規範,但是標準定得很低,還有許多規則實施日期未定;像是綠建材的使用,就直到今年7月1日才開始。

林憲德解釋:「推動綠建築,以往靠的是道德規勸,『綠建築標章』就好像是發給『好寶寶』的獎牌;《建築技術規則》則像是『刑法』,它是最低限度要求,沒有做到,就是犯法。」這只是建築法規上的一小步,卻是落實綠建築法規的開始。建管單位目前藉由建照的核發來要求綠建築設計,但正如一位執業建築師所說:「單是做綠建材的計算,就要弄成厚厚一疊報告,業務量的增加超乎想像。只怕今後執行起來,很容易流於形式。」看來如果要貫徹法規,建管單位必須確實查核。

企業的響應,對綠建築的推廣可能比較有幫助。以台達電為例,公司內部的企業文化就是節能與環保,興建綠色廠辦,同時也讓數萬名員工了解什麼是綠建築。對於新廠辦得到黃金級綠建築標章,鄭崇華說:「我們原來也沒想到要得什麼獎。在此之前我們就已經決定,未來所有的辦公室、廠房都要照綠建築的規定走,這樣對資源與能源的節省,是很有幫助的。」台達電並不期望政府的獎勵,但認為這是政府應該要執行的政策。

韓選棠則從建築教育的角度來建議。他指出,建築師常常從法規面來考慮建物的設計,而未關照到人文面與自然環境,法規沒定,就沒人會做。建築系裡的授課內容,多年來沒有什麼變化,綠建築的課程雖然熱門,但是授課內容與時數並未改變。「如果不讓讓建築系學生從觀念開始改變,將來設計出的房子怎麼會符合時代的需求?」

台灣的住宅建築物平均壽命約35~40年,與德國的80年、美國的103年相較,就像用完即丟的免洗筷,不僅浪費極大的能源,也持續對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綠建築不應該是炒作房價的噱頭,不論是興建廠辦、新購住宅,甚至只是舊屋改建,只有消費者心中存有綠建築,才能讓綠建築在台灣生根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