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文化的名片 一般讀者想看的建築書
黃健敏(建築師,建築Dialogue雜誌總編輯) (20070204)
建築原是極為專業的領域,但近幾年書市的相關出版卻日益蓬勃。去年一年間,台灣出版的建築書將近150本。《建築Dialogue》雜誌日前舉辦「十本最想看的建築書」票選活動,邀請讀者從年度書單中挑選個人最有興趣的10本書。50天活動選出的10部作品,雖然無一名列任何暢銷書榜,卻也反映了一般讀者閱讀建築書的口味。
這些年來,建築書籍在台灣書市占有一片天地,究其緣由,可以發現幾點特色。首先是拜旅遊風氣影響,從書名就可以直接感受到這個趨勢,如《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東京建築酷斯拉-李清志的城市漫遊地圖》、《讓歐洲微笑的建築》、《東京閱讀空間》、《漫遊波士頓:都市建設與城市美學》、《歐洲魅力新建築:看城市如何閃亮變身》。雖然有些作者未必具備建築專業背景,但大量的圖片,輔以精簡的文字抒發感懷與觀察,頗符合當今的閱讀習慣,既能作為旅行的另類讀物,也能滿足大眾臥遊的樂趣,這或許是出版社樂於出版建築書的原因之一。
美編亮眼是建築書的另一特色,建築圖片本身就有一定美感,加上這類書籍通常在版面安排上力求突破,獨樹一格,因此在書市中特別突出。台北國際書展為獎勵傑出的封面設計、版面設計與插畫而舉辦「金蝶獎」,2005年便全由建築類書籍掄得所有大獎。不過,許多建築書雖然相當「悅目」,可惜有些表現過火,諸如字體太過細小,閱讀起來費神傷目、版型過於奇特不適手執、裝訂不當不易翻閱等,在在都違背了閱讀的本質,大大斷喪了「賞心」的需求。這是書市過於強調視覺效果的後遺症。
名牌效應帶動建築書風潮
讀者心目中「十本最想看的建築書」,中文創作與翻譯各半。其中《光影交舞石頭記》(時報)是設計911重建案的猶太裔建築師李伯斯金的回憶錄、《完美的房子》(木馬)是文藝復興建築師帕拉底歐的別莊導覽,加上《當代建築大師》(木馬),都是從封面就可以讀到大師之名。《夯06:流動性》(田園城市)是伊東豐雄等三組日本名建築師的作品集,《住宅的巡禮》(左岸)是8位建築大師設計的住宅,《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設計上》(田園城市)是國際明星建築師們在瑞士設計的建築物。縱然這6本書內容略有不同,卻不脫名牌效應,以知名建築師為主題的書顯然較受歡迎。
書單中有3本攸關日本的書,比較令人詫異的是《廢墟的再生》(文建會)一書。這是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接受文建會委託的研究報告書,在市面根本不流通,竟然備受青睞高居第3名,這或許反映了議題的重要性。書中提及,德國的活化魯爾工業區,已改建成博物館與設計中心,進而發展成創意設計園區。日本名古屋的「則武之森」,2001年前還是窯場,如今則是一大片公園綠地,生態化的園區內有賣場與藝文博物館,儼然成為結合歷史、產業、休閒、商業等複合功能的新天地。保存是初步,再利用才是重點。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我們就華山酒廠、松山菸廠等廢棄閒置的工廠,考量興建成藝文特區之際,建築作為文化的名片,是大有可為的創意天地。
由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出版的《日本都市再生密碼》,引介了東京與橫濱的都市更新案例,包括國人熟悉的六本木之丘、表參道之丘、橫濱MM21等,此書也可以作為東京的深度「導覽」,瞭解這些有名的觀光景點建設背景。
與國外的建築書比較,台灣缺乏大手筆精心策劃的套書,名列第5的《100經典教堂》(明天國際)是出版社【世界經典】系列中的一本譯書,同系列中還包括《100國家公園》、《100魅力城市》等,旅遊的興味遠高於建築的專業。
台灣當代建築發展,亦有可觀
有人認為近年建築書走向大眾,不乏「傳教士」般的作者群投入,對推廣建築社會教育、提昇全民生活美學,是值得讚許的好現象。三十餘年前,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王錦堂目睹台灣建築書出版如一片沙漠,莘莘學子們根本沒有好書可讀,於是按歷史、理論、設計方法、評論、隨筆、技術與傳記等,主編兩輯譯叢,逐一譯介諸如《空間、時間、建築》、《體驗建築》、《外部空間之構成》等建築經典之作,他自己更積極翻譯了《建築的演變》、《社區與私密性》等11本書,對於台灣中生代的建築師有極大的影響與貢獻。
藝術家出版社多年來出版了許多好書,去年共計發行了7本建築書,其中數本值得列為遺珠。《全球在地化-台灣新建築2000-2005》收錄24位台灣建築設計人的48件作品,有英文版,編輯與印刷俱皆精美,是將台灣建築推向國際舞台的罕有好書,不過混搭了一些室內設計作品,與相同類型的《當代建築大師》相較,就略顯得比較不夠嚴謹。由文化總會策畫,藝術家出版社執行的【台灣藝術經典大系】共計24本,建築藝術卷占4本,記錄了1945年以降台灣當代建築的發展,是「台灣設計」的見證,也是值得用心閱讀的建築書。
建築原是極為專業的領域,但近幾年書市的相關出版卻日益蓬勃。去年一年間,台灣出版的建築書將近150本。《建築Dialogue》雜誌日前舉辦「十本最想看的建築書」票選活動,邀請讀者從年度書單中挑選個人最有興趣的10本書。50天活動選出的10部作品,雖然無一名列任何暢銷書榜,卻也反映了一般讀者閱讀建築書的口味。
建築原是極為專業的領域,但近幾年書市的相關出版卻日益蓬勃。去年一年間,台灣出版的建築書將近150本。《建築Dialogue》雜誌日前舉辦「十本最想看的建築書」票選活動,邀請讀者從年度書單中挑選個人最有興趣的10本書。50天活動選出的10部作品,雖然無一名列任何暢銷書榜,卻也反映了一般讀者閱讀建築書的口味。
這些年來,建築書籍在台灣書市占有一片天地,究其緣由,可以發現幾點特色。首先是拜旅遊風氣影響,從書名就可以直接感受到這個趨勢,如《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東京建築酷斯拉-李清志的城市漫遊地圖》、《讓歐洲微笑的建築》、《東京閱讀空間》、《漫遊波士頓:都市建設與城市美學》、《歐洲魅力新建築:看城市如何閃亮變身》。雖然有些作者未必具備建築專業背景,但大量的圖片,輔以精簡的文字抒發感懷與觀察,頗符合當今的閱讀習慣,既能作為旅行的另類讀物,也能滿足大眾臥遊的樂趣,這或許是出版社樂於出版建築書的原因之一。
美編亮眼是建築書的另一特色,建築圖片本身就有一定美感,加上這類書籍通常在版面安排上力求突破,獨樹一格,因此在書市中特別突出。台北國際書展為獎勵傑出的封面設計、版面設計與插畫而舉辦「金蝶獎」,2005年便全由建築類書籍掄得所有大獎。不過,許多建築書雖然相當「悅目」,可惜有些表現過火,諸如字體太過細小,閱讀起來費神傷目、版型過於奇特不適手執、裝訂不當不易翻閱等,在在都違背了閱讀的本質,大大斷喪了「賞心」的需求。這是書市過於強調視覺效果的後遺症。
名牌效應帶動建築書風潮
讀者心目中「十本最想看的建築書」,中文創作與翻譯各半。其中《光影交舞石頭記》(時報)是設計911重建案的猶太裔建築師李伯斯金的回憶錄、《完美的房子》(木馬)是文藝復興建築師帕拉底歐的別莊導覽,加上《當代建築大師》(木馬),都是從封面就可以讀到大師之名。《夯06:流動性》(田園城市)是伊東豐雄等三組日本名建築師的作品集,《住宅的巡禮》(左岸)是8位建築大師設計的住宅,《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設計上》(田園城市)是國際明星建築師們在瑞士設計的建築物。縱然這6本書內容略有不同,卻不脫名牌效應,以知名建築師為主題的書顯然較受歡迎。
書單中有3本攸關日本的書,比較令人詫異的是《廢墟的再生》(文建會)一書。這是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接受文建會委託的研究報告書,在市面根本不流通,竟然備受青睞高居第3名,這或許反映了議題的重要性。書中提及,德國的活化魯爾工業區,已改建成博物館與設計中心,進而發展成創意設計園區。日本名古屋的「則武之森」,2001年前還是窯場,如今則是一大片公園綠地,生態化的園區內有賣場與藝文博物館,儼然成為結合歷史、產業、休閒、商業等複合功能的新天地。保存是初步,再利用才是重點。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我們就華山酒廠、松山菸廠等廢棄閒置的工廠,考量興建成藝文特區之際,建築作為文化的名片,是大有可為的創意天地。
由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出版的《日本都市再生密碼》,引介了東京與橫濱的都市更新案例,包括國人熟悉的六本木之丘、表參道之丘、橫濱MM21等,此書也可以作為東京的深度「導覽」,瞭解這些有名的觀光景點建設背景。
與國外的建築書比較,台灣缺乏大手筆精心策劃的套書,名列第5的《100經典教堂》(明天國際)是出版社【世界經典】系列中的一本譯書,同系列中還包括《100國家公園》、《100魅力城市》等,旅遊的興味遠高於建築的專業。
台灣當代建築發展,亦有可觀
有人認為近年建築書走向大眾,不乏「傳教士」般的作者群投入,對推廣建築社會教育、提昇全民生活美學,是值得讚許的好現象。三十餘年前,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王錦堂目睹台灣建築書出版如一片沙漠,莘莘學子們根本沒有好書可讀,於是按歷史、理論、設計方法、評論、隨筆、技術與傳記等,主編兩輯譯叢,逐一譯介諸如《空間、時間、建築》、《體驗建築》、《外部空間之構成》等建築經典之作,他自己更積極翻譯了《建築的演變》、《社區與私密性》等11本書,對於台灣中生代的建築師有極大的影響與貢獻。
藝術家出版社多年來出版了許多好書,去年共計發行了7本建築書,其中數本值得列為遺珠。《全球在地化-台灣新建築2000-2005》收錄24位台灣建築設計人的48件作品,有英文版,編輯與印刷俱皆精美,是將台灣建築推向國際舞台的罕有好書,不過混搭了一些室內設計作品,與相同類型的《當代建築大師》相較,就略顯得比較不夠嚴謹。由文化總會策畫,藝術家出版社執行的【台灣藝術經典大系】共計24本,建築藝術卷占4本,記錄了1945年以降台灣當代建築的發展,是「台灣設計」的見證,也是值得用心閱讀的建築書。
建築原是極為專業的領域,但近幾年書市的相關出版卻日益蓬勃。去年一年間,台灣出版的建築書將近150本。《建築Dialogue》雜誌日前舉辦「十本最想看的建築書」票選活動,邀請讀者從年度書單中挑選個人最有興趣的10本書。50天活動選出的10部作品,雖然無一名列任何暢銷書榜,卻也反映了一般讀者閱讀建築書的口味。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