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紀遊
吳錫德 (20070528)
台北城裡土生土長,匆匆數十寒暑。每回到北投,不管孩提時隨祖父前去,抑或是青少年時期偕父親同往,或大學時代騎機車北海遊路經陽金公路,或者初出社會前去實地採訪報導,或與三五好友泡湯聚飲,或買醉,或者與幾位熱心人士組成北投公園社區親子活動,或攜眷探友……,每次心底都會浮現前去「郊遊」的莫名興致及歡愉。
的確,民國五十七年之前,這個北台灣名勝、全台第一溫泉還稱之為「北投鎮」。台北市為擴大都會區,硬是將它給併入,並降格為「北投區」。相較於過去台北其他市區的火熱發展與更新,北投這個三百年前還曾是凱達格蘭原住民的「番社」(「北投」意為「女巫」,漢人音譯為「八頭」、「八投」、「北投」),距台北火車站十二公里遠的聚落,依舊不為所動,緊緊地守住昔日風貌;沒有一日三跳狂飆的房地產,也就沒有什麼華宅、「陛廈」之類的高樓大廈,或者花園新城、台北華城那樣門禁森嚴的豪華社區。相反的,由於不符合都會化、現代化、及速成化的基本要求,以及受廢止公娼的影響,這個在日據時代早已名聞遐邇的「溫柔鄉」的名號也拱手讓人,交給了市中心松江路、長春路及林森北路一帶的「特種營業區」。也因此,反而一度變得挺蕭條的,行走在幾條老街衢上,甚至還會感受到些許的落後。即便1996年三月北投線恢復行駛,改採現代捷運,十餘年來也沒多大改變,北投人習慣了安寧,還一起請願要求市府撤掉「新北投支線」。直到最近,才兀自在北投捷運站旁冒出幾棟興建中的超高大樓。
北投依舊紋風不動,且於沒有太多的工地及鷹架,沒有太俗麗或後現代光怪陸離的屋舍,整座山城小鎮依然能夠流露幾分靜謐及安祥;夏日的雨後,冬日的雲氣,尤其透出它的靈氣。宜人的景致似乎給保留住了。在那裡,地理的特殊性「戰勝」了時間,也拒退了現代性!在那兒,細心的訪客輕易就能發現許多歷史痕跡,產生思古幽情,也較輕鬆就能呼吸到四處飄蕩的硫磺味。
●
事實上,正是這股硫磺味嚇跑了許多沒有雅興的人們,以及那些永遠如熱鍋螞蟻般盲目追求熱鬧的新新人類,因為他們似乎總少了一份耐心去等候硫磺對人體的正面影響──明朝人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記載:「溫湯有處甚多。……」,以及翠綠欲滴的秀麗峰巒對身心的益處。只可惜台北市主計處沒有針對各區住民的平均餘年做統計,否則北投人的平均壽命應可名列全市高齡前矛!人們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歸咎於那股永遠揮之不去的硫磺氣味對現代化設備──尤其是電子器材的殺傷力。
這股硫磺氣味,辛熱微毒且襲人,但對人體並沒有構成可怕的傷害,除非湊近猛吸,才會有嗆鼻的臭味。否則,偶爾聞來,反而會有一種溫馨,且令人神清氣爽的感覺。如果說每一個城鎮都有它特殊的氣味,那麼北投大街小巷終年飄散的這股硫磺味,尤其是熱氣騰騰的溪澗兩側,或夜晚時分,或陣雨過後,以及從高處樓台展胸舒肺之際,更為明顯,更教人懷念不已,更會令人油然生起前去散心,讓人興起「郊遊」的閒情。翻開史冊,整座北投,包括新北投公園各處公私溫泉浴場以及1916年接通北淡線火車(後者已早於1901年通車)等等規劃,就是要將北投做成一個溫泉休憩區。也難怪,近百年過後,小鎮依舊嗅得出那股濃郁又清香的歡愉氣氛。想來也不覺莞爾,人類的記憶真能透過氣味給保存下來!
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
盪胸忘俗慮,酣夢傲神仙。
身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
松濤應一醉,風詠邁前賢。
這是出自日據時代台灣詩人洪以南的詩作〈北投雜詠〉,可說道盡了溫泉浴的奧妙與舒暢。我生平頭一遭見識到溫泉浴,可溯至唸國中時,隨父親到他居住在頂北投山上的結拜兄弟家中作客。先是從台北搭火車至新北投車站,那是一座非常古樸的八字型建築,兩側是鐵軌,中央為月台,四周中空,由數根漆成暗綠的木柱撐起灰瓦屋頂。只記得它永遠都是那麼清爽乾淨,不似一般公共場所的髒亂。1988年七月十五日北淡線火車因營運不佳停駛,整座車站即遭拆遷,運往彰化花壇的台灣民俗村陳列。如此流落他鄉,總比毀在怪手之下來得好些。此外,我們也可以跟自己的記憶做個交代:總有一天我會去彰化看它的!
●
然後,再轉搭公路局汽車,爬坡走上泉源路,翻過山嶺,豁然開朗,眼前一片綠油油的梯田和翠綠的山谷。路旁植有許多蒼勁的大樹。過後不久,便瞧見山坳底下,地底不斷冒出縷縷白色氤氳。緊接著,一陣陣嗆鼻的硫磺味迎面撲來,那裡就是著名的硫磺谷。清末福州聞人郁永河便是衝著此地硫磺礦的開採而前來實地考察,並寫下《稗海紀遊》,它成了台灣史料中最早也是最權威的文獻之一。郁氏於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渡海前來探查,他寫道:「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峰間。」稍近俯視山谷,磺穴四周礫石藍靛,且多鮮黃,草木不生,地熱如炙。三百年前這位唐山遊客又寫道:「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如此驚悚的感歎詩句。然後,又拐幾個小彎,山腰路樹更見蒼綠。停車水廠前。此水源地號稱北台灣最佳湧泉,惜腹地狹窄無法設廠提製礦泉水。循山壁扶石階而上,百來步即見一大樹。樹底引見一曬穀埕及一閩南農村宅落,面向圓滾滾的紗帽山。雞鴨家禽自由自在,或奔馳追逐其上,主人親切相迎。
稍事休息,父親便提議前往對面山谷(即鳳凰谷)公共浴室泡澡。父子倆便再拾階而下,走一段公路,乍見岔口,然後左向隨小徑遁走。約莫一刻鐘,抵谷底,熱氣襲人,有一溪澗流經,其聲隆隆。沖積沙地甚為平坦寬廣。但見一座水泥長型建物,如公廁分男女兩廂。內挖一池,水氣沸騰,溫湯無臭且透明,略呈淡綠,是日本人所稱譽的上等「鐵乃湯」。據稱,其質地遠勝同屬大屯山系的草山溫泉。
此地溫泉最早由德國人烏埃禮(Ouely)於1894年所發現。唯隔年台灣即遭割讓,轉由新的統治者去開發。儘管日人用心經營,將北投溫泉建設為全台第一泉的遊憩景點,但這一切只是滿足殖民者的需要而已。也難怪「特權」如詩人林景仁者(板橋林家林維源之孫)仍借題托諷:「遙望黃埃起,紛探丹井春;熱中殘客屐,忙裡達官輪。」以及「肥婢日承澤,狂且每涉溱;握樞驚炙手,投鑊笑忘身。藏垢斯為最,趨炎大有人;同流寧汨沒,?步屢逡巡。……」如此悲悵的詩句(見〈偕五弟游北投溫泉口占十四韻〉)。如今台灣主權易手,國旗易幟,匆匆半世紀矣,重讀此詩,恍若時空錯置。唯這正是台灣開發的史實,任誰也不能塗抹。
褪下身上衣物,沐浴一番,然後入池浸泡,這可是我父子倆頭一遭也是唯一的共浴。父親還多盯了幾眼我那初生細毛的下體。泉水滾熱,不經片刻早已汗珠淋漓,虛脫不已。之後,拖著疲憊的身子又拾階而返。一頓豐盛田野大餐,便上床呼呼大睡。夜半,居然發現自己渾然忘其所地給夢遺了。醒時,實在尷尬萬分。這便是我與北投溫泉的「第一次」接觸!
台北城裡土生土長,匆匆數十寒暑。每回到北投,不管孩提時隨祖父前去,抑或是青少年時期偕父親同往,或大學時代騎機車北海遊路經陽金公路,或者初出社會前去實地採訪報導,或與三五好友泡湯聚飲,或買醉,或者與幾位熱心人士組成北投公園社區親子活動,或攜眷探友……,每次心底都會浮現前去「郊遊」的莫名興致及歡愉。
的確,民國五十七年之前,這個北台灣名勝、全台第一溫泉還稱之為「北投鎮」。台北市為擴大都會區,硬是將它給併入,並降格為「北投區」。相較於過去台北其他市區的火熱發展與更新,北投這個三百年前還曾是凱達格蘭原住民的「番社」(「北投」意為「女巫」,漢人音譯為「八頭」、「八投」、「北投」),距台北火車站十二公里遠的聚落,依舊不為所動,緊緊地守住昔日風貌;沒有一日三跳狂飆的房地產,也就沒有什麼華宅、「陛廈」之類的高樓大廈,或者花園新城、台北華城那樣門禁森嚴的豪華社區。相反的,由於不符合都會化、現代化、及速成化的基本要求,以及受廢止公娼的影響,這個在日據時代早已名聞遐邇的「溫柔鄉」的名號也拱手讓人,交給了市中心松江路、長春路及林森北路一帶的「特種營業區」。也因此,反而一度變得挺蕭條的,行走在幾條老街衢上,甚至還會感受到些許的落後。即便1996年三月北投線恢復行駛,改採現代捷運,十餘年來也沒多大改變,北投人習慣了安寧,還一起請願要求市府撤掉「新北投支線」。直到最近,才兀自在北投捷運站旁冒出幾棟興建中的超高大樓。
北投依舊紋風不動,且於沒有太多的工地及鷹架,沒有太俗麗或後現代光怪陸離的屋舍,整座山城小鎮依然能夠流露幾分靜謐及安祥;夏日的雨後,冬日的雲氣,尤其透出它的靈氣。宜人的景致似乎給保留住了。在那裡,地理的特殊性「戰勝」了時間,也拒退了現代性!在那兒,細心的訪客輕易就能發現許多歷史痕跡,產生思古幽情,也較輕鬆就能呼吸到四處飄蕩的硫磺味。
●
事實上,正是這股硫磺味嚇跑了許多沒有雅興的人們,以及那些永遠如熱鍋螞蟻般盲目追求熱鬧的新新人類,因為他們似乎總少了一份耐心去等候硫磺對人體的正面影響──明朝人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記載:「溫湯有處甚多。……」,以及翠綠欲滴的秀麗峰巒對身心的益處。只可惜台北市主計處沒有針對各區住民的平均餘年做統計,否則北投人的平均壽命應可名列全市高齡前矛!人們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歸咎於那股永遠揮之不去的硫磺氣味對現代化設備──尤其是電子器材的殺傷力。
這股硫磺氣味,辛熱微毒且襲人,但對人體並沒有構成可怕的傷害,除非湊近猛吸,才會有嗆鼻的臭味。否則,偶爾聞來,反而會有一種溫馨,且令人神清氣爽的感覺。如果說每一個城鎮都有它特殊的氣味,那麼北投大街小巷終年飄散的這股硫磺味,尤其是熱氣騰騰的溪澗兩側,或夜晚時分,或陣雨過後,以及從高處樓台展胸舒肺之際,更為明顯,更教人懷念不已,更會令人油然生起前去散心,讓人興起「郊遊」的閒情。翻開史冊,整座北投,包括新北投公園各處公私溫泉浴場以及1916年接通北淡線火車(後者已早於1901年通車)等等規劃,就是要將北投做成一個溫泉休憩區。也難怪,近百年過後,小鎮依舊嗅得出那股濃郁又清香的歡愉氣氛。想來也不覺莞爾,人類的記憶真能透過氣味給保存下來!
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
盪胸忘俗慮,酣夢傲神仙。
身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
松濤應一醉,風詠邁前賢。
這是出自日據時代台灣詩人洪以南的詩作〈北投雜詠〉,可說道盡了溫泉浴的奧妙與舒暢。我生平頭一遭見識到溫泉浴,可溯至唸國中時,隨父親到他居住在頂北投山上的結拜兄弟家中作客。先是從台北搭火車至新北投車站,那是一座非常古樸的八字型建築,兩側是鐵軌,中央為月台,四周中空,由數根漆成暗綠的木柱撐起灰瓦屋頂。只記得它永遠都是那麼清爽乾淨,不似一般公共場所的髒亂。1988年七月十五日北淡線火車因營運不佳停駛,整座車站即遭拆遷,運往彰化花壇的台灣民俗村陳列。如此流落他鄉,總比毀在怪手之下來得好些。此外,我們也可以跟自己的記憶做個交代:總有一天我會去彰化看它的!
●
然後,再轉搭公路局汽車,爬坡走上泉源路,翻過山嶺,豁然開朗,眼前一片綠油油的梯田和翠綠的山谷。路旁植有許多蒼勁的大樹。過後不久,便瞧見山坳底下,地底不斷冒出縷縷白色氤氳。緊接著,一陣陣嗆鼻的硫磺味迎面撲來,那裡就是著名的硫磺谷。清末福州聞人郁永河便是衝著此地硫磺礦的開採而前來實地考察,並寫下《稗海紀遊》,它成了台灣史料中最早也是最權威的文獻之一。郁氏於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渡海前來探查,他寫道:「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峰間。」稍近俯視山谷,磺穴四周礫石藍靛,且多鮮黃,草木不生,地熱如炙。三百年前這位唐山遊客又寫道:「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如此驚悚的感歎詩句。然後,又拐幾個小彎,山腰路樹更見蒼綠。停車水廠前。此水源地號稱北台灣最佳湧泉,惜腹地狹窄無法設廠提製礦泉水。循山壁扶石階而上,百來步即見一大樹。樹底引見一曬穀埕及一閩南農村宅落,面向圓滾滾的紗帽山。雞鴨家禽自由自在,或奔馳追逐其上,主人親切相迎。
稍事休息,父親便提議前往對面山谷(即鳳凰谷)公共浴室泡澡。父子倆便再拾階而下,走一段公路,乍見岔口,然後左向隨小徑遁走。約莫一刻鐘,抵谷底,熱氣襲人,有一溪澗流經,其聲隆隆。沖積沙地甚為平坦寬廣。但見一座水泥長型建物,如公廁分男女兩廂。內挖一池,水氣沸騰,溫湯無臭且透明,略呈淡綠,是日本人所稱譽的上等「鐵乃湯」。據稱,其質地遠勝同屬大屯山系的草山溫泉。
此地溫泉最早由德國人烏埃禮(Ouely)於1894年所發現。唯隔年台灣即遭割讓,轉由新的統治者去開發。儘管日人用心經營,將北投溫泉建設為全台第一泉的遊憩景點,但這一切只是滿足殖民者的需要而已。也難怪「特權」如詩人林景仁者(板橋林家林維源之孫)仍借題托諷:「遙望黃埃起,紛探丹井春;熱中殘客屐,忙裡達官輪。」以及「肥婢日承澤,狂且每涉溱;握樞驚炙手,投鑊笑忘身。藏垢斯為最,趨炎大有人;同流寧汨沒,?步屢逡巡。……」如此悲悵的詩句(見〈偕五弟游北投溫泉口占十四韻〉)。如今台灣主權易手,國旗易幟,匆匆半世紀矣,重讀此詩,恍若時空錯置。唯這正是台灣開發的史實,任誰也不能塗抹。
褪下身上衣物,沐浴一番,然後入池浸泡,這可是我父子倆頭一遭也是唯一的共浴。父親還多盯了幾眼我那初生細毛的下體。泉水滾熱,不經片刻早已汗珠淋漓,虛脫不已。之後,拖著疲憊的身子又拾階而返。一頓豐盛田野大餐,便上床呼呼大睡。夜半,居然發現自己渾然忘其所地給夢遺了。醒時,實在尷尬萬分。這便是我與北投溫泉的「第一次」接觸!
<< Home